
?嘉積中學2022—2023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年級第二次月考
高一地理科試題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題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24日14時21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fā)射了一個航天器(如下圖),該航天器的任務是以每小時約24140千米的速度撞向一顆小行星,測試將航天器撞向小行星是否能改變其軌道。如果未來某一天人類需要改變小行星軌道以拯救地球,那么測試的結果將派上用場。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 關于該小行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同其他行星一樣繞太陽公轉 B. 所屬最低級別天體系統(tǒng)是地月系
C. 與月球的天體類型相同 D. 在宇宙中位于土星和天王星之間
2. 該項任務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條件是( )
A. 質(zhì)量體積適中 B. 有可供呼吸的大氣 C. 有液態(tài)水存在 D. 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答案】1. A 2. D
【解析】
【1題詳解】
該小行星同其他行星一樣繞太陽公轉,A正確;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不位于地月系,BD錯誤;因其圍繞太陽公轉,是行星,并非圍繞地球公轉,與月球(衛(wèi)星)天體類型不同,C錯誤。故選A。
【2題詳解】
結合材料可知,該項任務主要是測試將航天器撞向小行星是否改變其軌道,以保證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的安全,故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條件是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D正確;該項任務并沒有反映出質(zhì)量體積適中、有可供呼吸的大氣、有液態(tài)水存在,ABC錯誤。故選D。
【點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zhì)的條件是:外部條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有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有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地球表面溫度適宜;地球的體積和質(zhì)量適中,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有液態(tài)水。
太陽能作為主要的可再生清潔能源之一,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作為中國最南端的省份,海南省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下圖示意海南島年太陽輻射量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 海南島太陽能空間分布特點是( )
A. 隨海拔增高而增多 B. 由中部向四周遞增
C. 由西南向東北遞減 D. 東西部多于南北部
4. 影響海南島太陽能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 緯度、海拔 B. 洋流、地形 C. 緯度、氣象 D. 洋流、海拔
【答案】3. B 4. C
【解析】
【3題詳解】
由圖可知,海南島年太陽輻射量中部較少,沿海較多;西南沿海最多。因此海南島太陽能空間分布特點是由中部向四周遞增,B正確,ACD錯誤;故選B。
【4題詳解】
由圖可知,三亞年太陽輻射量多于???,說明緯度越低,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太陽輻射強度越大,太陽能越豐富;同緯度相比,中部年太陽輻射量少于東部,更少于西部沿海,原因是中部為山地,多地形雨,陰雨天氣多,日照時間短,西部沿海為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多晴朗天氣,日照時間長,進而造成太陽能分布差異。C正確;與海拔、洋流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
【點睛】影響太陽輻射因素:1、緯度:緯度越低,正午太陽高度越大,輻射越強;2、晝長:白晝時間越長,日照時數(shù)越長,輻射越強;3、地勢:地勢越高,空氣稀薄,透明度越高,日照越強,輻射越強;4、天氣:晴天大氣削弱作用弱,輻射強。
下面左圖為我國部分區(qū)域地殼等厚度線(單位:千米)分布圖,右圖為2022年7月17日日本櫻島火山噴發(fā)景觀圖,此次櫻島火山噴發(fā)的煙柱將近3000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 圖中四地莫霍界面的埋深由淺至深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④②①
6. 噴發(fā)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A. 下地幔-上地幔-地殼 B.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C. 地核-地幔-巖石圈 D. 軟流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答案】5. C 6. B
【解析】
【5題詳解】
地殼底部與地幔的分界線為莫霍界面,地殼等厚度線數(shù)值越大,地殼厚度越大,莫霍界面埋深越大。讀圖可知,圖中①、②、③、④四個地區(qū),地殼厚度由小到大的排序為②、①、③、④。故四地莫霍界面的埋深由淺至深依次是②、①、③、④。故選C。
【6題詳解】
火山灰,是由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物質(zhì),當火山噴發(fā)時,火山灰首先會進入大氣圈;隨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水圈和生物圈;最后在各種地質(zhì)作用的影響下,遷移至巖石圈。故選B。
【點睛】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的部分)和地殼組成巖石圈。
下圖為北半球近地面某氣壓場中的受力平衡的風向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 圖中數(shù)字②代表的是
A. 水平氣壓梯度力 B. 地轉偏向力
C. 摩擦力 D. 近地面風向
8. 關于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始終與風向垂直
B. 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始終與風向相反
C. 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D. 水平氣壓梯度力由低氣壓指向高氣壓
9. 若圖中④減小為零,則產(chǎn)生的影響是
A. 風力大小保持不變 B. 風力大小明顯降低
C. 風向將會保持不變 D. 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答案】7. D 8. C 9. D
【解析】
【7題詳解】
圖中數(shù)字②代表的是近地面風向,沿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向右偏,D對。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垂直,A錯。③是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 ,B 錯。④是摩擦力,與風向相反,C錯。
【8題詳解】
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始終與等壓線垂直,A錯。摩擦力方向始終與風向相反,B錯。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C對。水平氣壓梯度力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D錯。
【9題詳解】
若圖中④減小為零,則產(chǎn)生的影響是風向與等壓線平行,D對,C 錯。摩擦力為零,風力增大,A、B錯。
讀地球大氣的垂直分層圖(平流部分),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0. 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中,正確表示圖示大氣層氣溫垂直分布情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影響該大氣層氣溫垂直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面輻射 B. CO?氣體 C. 臭氧氣體 D. 人類活動
12. 有關該大氣層的正確敘述是( )
A. 有電離層,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作用
B. 天氣晴朗,對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飛行
C. 上部熱下部冷,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
D. 頂部與底部的氣溫相差約20℃左右
【答案】10. A 11. C 12. C
【解析】
【10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大氣層高度分析,該大氣層處在12千米—50千米之間,主要為平流層。平流層大氣遠離地面,受平流層中臭氧吸收紫外線影響,氣溫隨海拔升高而升高,③④錯誤,CD錯誤;受臭氧層濃度影響,所以平流層上部升溫快,下部升溫慢,①正確,②錯誤,A正確,B錯誤;故選A。
【11題詳解】
平流層大氣遠離地面,受地面影響小,受上部臭氧層吸收紫外線的影響,氣溫隨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影響圖示大氣層氣溫垂直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臭氧,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2題詳解】
圖示大氣層為平流層,沒有電離層,電離層在高層大氣,A錯誤;平流層上熱下冷,天氣晴朗,對流不旺盛,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B錯誤,C正確;根據(jù)圖中圖像,平流層頂部與底部的氣溫在-50到0℃,相差約50℃,D錯誤;故選C。
【點睛】平流層是地球大氣層里上熱下冷的一層,此層被分成不同的溫度層,當中高溫層置于頂部,而低溫層置于低部。它與位于其下貼近地表的對流層剛好相反,對流層是上冷下熱的。在中緯度地區(qū),平流層位于離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極地,此層則始于離地表8公里左右。
讀“水循環(huán)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下列能實現(xiàn)圖中①的環(huán)節(jié)的是( )
A. 長江 B. 副熱帶高氣壓帶 C. 我國的夏季風 D. 我國的冬季風
14. 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參與海陸間水循環(huán)過程的是( )
A. 柴達木盆地的湖泊 B. 天山山區(qū)的冰雪融水
C. 滾滾東流長江水 D. 太平洋上未登陸的臺風
【答案】13. C 14. C
【解析】
【13題詳解】
圖中的①環(huán)節(jié)由海洋上空指向陸地上空,表示水汽輸送環(huán)節(jié),我國的夏季風將水汽由海洋輸送到陸地,C正確。長江屬于地表徑流環(huán)節(jié),對應圖中⑤,A錯。副熱帶高氣壓帶本身并不能實現(xiàn)水汽輸送,B錯誤。我國的冬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不是水汽輸送環(huán)節(jié),D錯。故選C。
【14題詳解】
柴達木盆地的湖泊深居內(nèi)陸,參與陸地內(nèi)循環(huán),不能參與海陸間循環(huán);天山深居我國內(nèi)陸地區(qū),天山山區(qū)的冰雪融水參與的是陸地內(nèi)循環(huán),AB錯。滾滾東逝的長江水聯(lián)系了陸地和海洋,直接參與海陸間循環(huán),C正確。太平洋上未登陸的臺風并沒有聯(lián)系陸地,參與海上內(nèi)循環(huán),D錯。故選C。
【點睛】水循環(huán)的類型和主要環(huán)節(jié)總結如下圖:
下圖為北半球部分地區(qū)(陰影部分為海洋,非陰影部分為陸地)某時刻近地面等壓線圖(單位:hPa)。圖示時刻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大霧天氣,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5 受大霧天氣影響( )
①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②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增加③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減弱④大氣逆輻射增強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風力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 圖中所示時刻,A地的風向是( )
A. 東南風 B. 東北風 C. 西北風 D. 西南風
【答案】15. B 16. D 17. C
【解析】
【15題詳解】
出現(xiàn)大霧天氣時,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①正確;因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導致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減少,②錯誤;出現(xiàn)大霧天氣時,云層變厚,導致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③錯誤,④正確。故選B。
【16題詳解】
據(jù)圖可知,甲、丁兩地等壓線稀疏,風力較小,乙丙兩地等壓面密集,風力較大。與甲地相比,丁地位于陸地,摩擦力較大,風力更小,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
【17題詳解】
圖中A地水平氣壓梯度力指向偏東方向,受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以及向右偏轉的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該地風相對于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轉,與等壓線斜交,吹西北風,故選C。
【點睛】在等壓線圖中,風向的判讀一般有以下三個步驟:(1)畫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即垂直于該點等壓線的切線,由高壓指向低壓);(2)定地轉偏向力:北半球風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定偏轉角度:分清是在高空還是近地面,若是近地面,受到3個力的作用,最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若是高空,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海水密度是指單位體積的海水質(zhì)量,其大小取決于鹽度、水溫和壓力。下圖為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8. 圖中三條曲線代表的含義分別是( )
A. ①海水溫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鹽度 B. ①海水密度②海水鹽度③海水溫度
C. ①海水溫度②海水鹽度③海水密度 D. ①海水鹽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溫度
19. 下列關于海水鹽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水溫越高海區(qū)海水鹽度越大 B. 降水越多的海區(qū)海水鹽度越大
C. 海水最大鹽度出現(xiàn)在副熱帶海區(qū) D. 海水最小鹽度出現(xiàn)在赤道附近海區(qū)
【答案】18. C 19. C
【解析】
【18題詳解】
根據(jù)圖片分析可知,①的數(shù)值隨緯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是海水溫度;②的數(shù)值由副熱帶海區(qū)向兩側高低緯度遞減,因此應是海水鹽度;③的數(shù)值隨緯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是海水密度。由此可知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9題詳解】
赤道附近的海區(qū)緯度低且水溫高,但是其鹽度小于副熱帶海區(qū),同時海水鹽度不僅受水溫影響,同時也受降水、陸地徑流注入和海區(qū)封閉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故水溫不能最終決定海水鹽度,A錯誤;降水較多的海區(qū),由于注入到海洋的淡水多,一般會使鹽度降低,B錯誤;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可知,海水最大鹽度出現(xiàn)在副熱帶海區(qū),因其長期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晴天多,蒸發(fā)大且降水少,其降水量小于蒸發(fā)量,C正確;海水鹽度最低的海區(qū)為波羅的海,其接近副極地低壓帶控制的海區(qū)而不是赤道附近海區(qū),D錯誤。故選C。
【點睛】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蒸發(fā)量和降水量的對比。蒸發(fā)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降水量比蒸發(fā)量大的海區(qū),鹽度小,反之鹽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區(qū),海水鹽度一般較低。在暖流流經(jīng)的海區(qū)鹽度較高,寒流流經(jīng)的海區(qū)鹽度較低。在近岸地區(qū),鹽度則主要受河川徑流、海區(qū)形狀等因素的影響。
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實驗:做兩個相同規(guī)格的玻璃箱(如下圖),甲底部放一層土,中午同時把兩個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鐘后,同時測玻璃箱里的氣溫,結果發(fā)現(xiàn)底部放土的比沒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0. 該實驗主要目的是測試( )
A. 大氣的溫室效應 B. 大氣的熱力運動
C. 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的時刻 D. 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21. 甲箱溫度計比乙箱溫度計高的原因是( )
A. 太陽輻射強弱差異 B. 地面輻射強弱差異
C. 大氣吸熱強弱差異 D. 大氣輻射強弱差異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題詳解】
甲玻璃箱底部放置土以后,土層吸收太陽輻射,使得土層溫度升高,形成地面長波輻射,玻璃箱中的空氣大量吸收地面長波輻射,氣溫升高,因此,底部放土的比沒有放土的高了3 ℃,由此得知,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D正確;溫室效應是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使得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與此實驗無關,A錯誤。大氣的熱力運動、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的時刻均與該實驗的測量目的關系不大,BC錯誤。故選D。
【21題詳解】
甲玻璃箱底部放置土以后,土層吸收太陽輻射,使得土層溫度升高,形成較強的地面長波輻射,玻璃箱中的空氣大量吸收地面長波輻射,氣溫升高;乙玻璃箱底部沒有放土,地面輻射弱,因此,甲箱溫度計示數(shù)比乙箱溫度計高,B正確。太陽輻射相同,A錯誤。兩箱大氣成分相同,吸熱能力相同,只是兩箱中地面輻射不同,因此吸熱的多少存在差異,C錯誤。與大氣輻射強弱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B。
【點睛】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大氣吸收很少 ,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大部分被大氣吸收,對流層大氣主要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增溫,因此,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22. 據(jù)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黃海中部海面以下20米~30米處,存在一個明顯的溫躍層(垂直方向出現(xiàn)突變的水層),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對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層海水表現(xiàn)為相對低溫。黃海溫躍層表現(xiàn)最明顯的季節(jié)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從圖可以看出,上下層海水溫度差異最大是在夏季,下層海水表現(xiàn)為相對低溫,結合材料中溫躍層的概念可知,此季節(jié)存在一個明顯的溫躍層,相比于夏季而言,其他季節(jié)溫躍層表現(xiàn)并不明顯,B正確,ACD錯,故選B。
【點睛】本題難度較大,需要加強對圖文材料信息的獲取與解讀。抓住材料信息“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對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層海水表現(xiàn)為相對低溫”,同時注意圖中上層水溫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并將該變化規(guī)律與黃海海域太陽輻射的變化規(guī)律結合起來,調(diào)動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判斷即可。
2021年9月28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我國研制的太陽雙超衛(wèi)星首次亮相,作為我國首顆太陽探測衛(wèi)星,計劃在今年發(fā)射,衛(wèi)星若發(fā)射成功,將標志中國正式進入“探日時代”。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3.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有( )
①太陽活動強烈時,會對衛(wèi)星導航、空間通信等帶來影響②耀斑爆發(fā)時,太陽風變得強勁,從而干擾地球的電離層③黑子、耀斑爆發(fā)時,流星現(xiàn)象會突然增多④太陽活動會釋放出高能帶電粒子流干擾地球磁場,使全球可見極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4. 太陽活動強烈時,下列行為能有效防范其影響的是( )
A. 增加戶外活動,增強皮膚活力 B. 加強監(jiān)測和預報,做好應急準備
C. 擴大電信網(wǎng)絡建設,保持網(wǎng)絡通暢 D. 清理“宇宙垃圾”,保護宇宙環(huán)境
【答案】23. A 24. B
【解析】
【23題詳解】
太陽活動強烈時,耀斑爆發(fā)時,太陽風變得強勁,發(fā)射的電磁波會強烈干擾電離層,使得衛(wèi)星導航、空間通信信號受到干擾,①②正確;流星現(xiàn)象是流星體臨近地球時,受地球引力作用,有些進入地球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生熱而燃燒發(fā)光的現(xiàn)象,與太陽活動無關,③錯誤;太陽活動釋放出高能帶電粒子流會受地球磁場的影響,進入地球的兩極地區(qū),導致兩極地區(qū)出現(xiàn)極光,但不能使全球可見極光,④錯誤。故選A。
【24題詳解】
太陽活動強烈時,增加戶外活動并不能有效防范其影響,排除A;加強監(jiān)測和預報,做好應急準備,可以防范太陽活動強烈時對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的影響,B符合題意;擴大電信網(wǎng)絡建設、保持網(wǎng)絡通暢對防范太陽活動的影響作用不大,排除C;清理“宇宙垃圾”,與防范太陽活動影響無關,排除D。故選B。
【點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發(fā)射的電磁波會干擾地球的電離層,影響無線短波通訊;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干擾地球磁場,使地球出現(xiàn)“磁暴”現(xiàn)象;同時,高能帶電粒子沖進兩極地區(qū),與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氣相互碰撞,還會出現(xiàn)極光。
圖為世界局部地區(qū)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5. 影響紅海與波斯灣海水鹽度差異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 太陽輻射 B. 降水量 C. 入海徑流 D. 與外海連通狀況
26. 貨輪從紅海進入阿拉伯??赡艹霈F(xiàn)的現(xiàn)象及原因是( )
A. 吃水變淺、海水溫度的變化 B. 吃水變淺、海水密度的變化
C. 吃水變深、海水溫度的變化 D. 吃水變深、海水密度的變化
【答案】25. C 26. D
【解析】
【25題詳解】
讀圖可知,紅海和波斯灣緯度相似主,均處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區(qū)域,因此太陽輻射和降水量不是導致兩海域鹽度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排除AB;圖中顯示,兩海域都比較封閉,海水與外海交換少,排除D;圖中顯示,波斯灣有較大河流注入,稀釋了海水,而紅海周邊幾乎沒有河流注入,因而使波斯灣的鹽度比紅海低,C符合題意。故選C。
【26題詳解】
海水密度越高,同樣重量的貨輪吃水深度越淺。紅海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因而其密度比阿拉伯海高,郵輪從紅海進入阿拉伯海后由于密度變小,吃水深度會變深,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選D。
【點睛】海水鹽度因海域所處緯度位置不同而有差異,主要受緯度、河流、海域輪廓、洋流等的影響。在外海或大洋,影響鹽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發(fā)等;在近岸地區(qū),鹽度則主要受河川徑流的影響。
地球距今的年齡約為46億年,在地球的漫長歷史中,生物的出現(xiàn)與進化只是其中的一段。大熊貓(如圖)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中國國寶”。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在第四紀大冰期中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成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據(jù)此思考完成下面小題
27. 大熊貓在地球上最初出現(xiàn)的地質(zhì)年代是(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元古宙
28. 下列關于對大熊貓出現(xiàn)的地質(zhì)年代中地球演化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
①形成現(xiàn)代地貌格局及海陸分布②是重要的造煤時期
③發(fā)生了規(guī)模巨大的造山運動④爬行動物與裸子植物大發(fā)展
⑤哺乳動物與被子植物大發(fā)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27. C 28. C
【解析】
【27題詳解】
元古宙是指5.7億年前,古生代是在2.5億年前至5.7億年前左右,中生代是指6500萬年前至2.5億年前左右,新生代是指6500萬年前至今;根據(jù)材料可知大熊貓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萬年,應屬新生代時期, C選項正確,排除其他選項。故選C。
【28題詳解】
大熊貓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時期。新生代時期,地球發(fā)生了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現(xiàn)代的地貌格局及海陸分布,①③正確。古生代、中生代是地球上重要的造煤時期,②錯誤。中生代時期,爬行動物與裸子植物大發(fā)展,④錯誤。新生代時期哺乳動物與被子植物大發(fā)展,⑤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⑤正確,故選C。
【點睛】新生代分第四紀、新近紀和古近紀,構造動力屬喜山期,時間從6500萬年前開始。中生代從2.5億年前開始,屬燕山、印支兩期,燕山期包括白堊紀、侏羅紀和三疊紀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疊紀內(nèi)。
中國地震臺網(wǎng)測定:2022年6月10日1時28分在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發(fā)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3km。下圖示意地球內(nèi)部結構(陰影部分為巖漿的發(fā)源地),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9.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通過外核時,( )
A. 縱波完全消失,橫波速度下降 B. 橫波完全消失,縱波速度上升
C. 橫波完全消失,縱波速度下降 D. 縱波完全消失,橫波速度上升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題詳解】
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3km,地殼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17km,陸地更厚,可以判斷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殼內(nèi)。圖中①為地殼,②為巖石圈的下部且位于地殼以下,③為軟流層,④為上地幔。故選A。
【30題詳解】
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可知,地震波自上向下的傳播過程中,當?shù)卣鸩ㄍㄟ^外核時,橫波的速度變?yōu)?,縱波的速度明顯下降。故選C。
【點睛】地震波的特點:①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態(tài)中傳播;②縱波傳播速度快,能在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三態(tài)中傳播;③當橫波和縱波傳至莫霍界面以下時,其波速均顯著上升;④當橫波和縱波傳至古登堡界面時,橫波突然消失,縱波波速突然下降。
二、綜合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
31.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是地質(zhì)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時期之一,推測當時的環(huán)境特點。
(2)A~G地層中,形成時間最早和最晚的地層分別是哪個?分別形成于什么地質(zhì)年代?
(3)A~G層和W~Z層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質(zhì)年代的地層有哪些?列舉相關地層并說明判斷理由。
【答案】(1)氣候溫暖濕潤;森林密布或蕨類植物繁盛。
(2)A層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層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3)思路一:B和W、F和Y、G和Z屬同一年代,因為每對地層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思路二:C和X屬同一年代,因為地層的先后順序和巖石類型相同。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生物的進化、滅絕與環(huán)境變遷關系示意圖為材料,涉及成煤時期環(huán)境特點地層形成順序相關內(nèi)容,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地理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成煤的物質(zhì)基礎是植被繁茂,所以推測成煤時期的特點是氣候溫暖濕潤,森林密布或者蕨類植物繁盛。
【小問2詳解】
有生物進化的基本規(guī)律:在越古老的地層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層的化石為三葉蟲化石、菊石化石,為結構最簡單,分類最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層的化石有哺乳類動物化石,結構最復雜,分類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小問3詳解】
地層是地殼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時代含義的成層的巖石和堆積物?;菐r石形成過程中保存下來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遺體或遺跡。地層中保存有各種化石,它們是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從圖中可以看出,B和W、F和Y、G和Z,每對地層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可推測出屬同一年代,并且C和X屬同一年代,因為地層的先后順序和巖石類型相同。
32. 讀圖,左圖為北半球某地的氣壓分布圖,右圖為東亞部分地區(qū)某季節(jié)海平面氣壓分布圖。據(jù)圖完成下列問題。
(1)左圖中,甲、乙兩地氣壓較高的是____,氣溫較高的是____。
(2)在左圖中用箭頭標出環(huán)流模式,并繪制出高空的等壓面。
(3)假若左圖所示環(huán)流為城市熱島環(huán)流,則表示郊區(qū)的是____地。
(4)讀右圖說出此時渤海沿岸吹____(?;蜿懀╋L,與東京相比北京的風力較____(大或?。?,理由____。
【答案】(1) ①. 甲 ②. 乙
(2) (3)甲
(4) ①. 陸風 ②. 大 ③. 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
【解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以及運用、大氣的水平運動、北半球冬季氣壓中心等相關知識,考查內(nèi)容較為基礎,需要加強對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小問1詳解】
讀圖,根據(jù)等壓面上凸為高壓,等壓面下凹為低壓,判斷甲處是高壓,乙處是低壓,故氣壓較高的是甲處;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的過程:近地面溫度高的地區(qū),氣體膨脹上升,相對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形成低壓,高空則形成高壓(相對于高空同一水平面);溫度低的地區(qū),氣體收縮下沉,相對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形成高壓,高空則形成低壓(相對于高空同一水平面)。所以,氣溫較高的是乙處。
【小問2詳解】
近地面溫度高的地區(qū),氣體膨脹上升,相對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形成低壓,高空則形成高壓(相對于高空同一水平面);溫度低的地區(qū),氣體收縮下沉,相對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形成高壓,高空則形成低壓(相對于高空同一水平面)。大氣在水平方向上從高壓流向低壓,從而形成熱力環(huán)流,故圖中形成逆時針的環(huán)流。高空氣壓分布與近地面氣壓分布相反,高空等壓面形態(tài)與近地面對稱,見下圖:
【小問3詳解】
城市由于人為廢熱的排放,氣溫比郊區(qū)高,形成熱源,郊區(qū)相對為冷源,從而在城郊之間形成熱力環(huán)流,城市風在近地面從郊區(qū)吹向城市,故甲為郊區(qū)。
【小問4詳解】
讀圖可知,甲處等壓線由外向里數(shù)值越來越大,表示是高壓中心。此時,陸地為高壓,海洋為低壓,為北半球的冬季,此時我國渤海沿岸吹陸風。在等壓線圖上,等壓線密集風力大,圖中北京較東京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
33.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近年來我國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大量的建筑物和不透水路面代替了林地,草地和濕地,夏秋季節(jié),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xiàn)“一下雨就看?!钡膬?nèi)澇現(xiàn)象,與此同時,我國有一半以上城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黨中央在2013年提出了“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以解決我國城市的內(nèi)澇和缺水等問題。
材料二:圖1為城市化前后蒸發(fā)量和徑流量變化圖,圖2為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圖。
(1)用水循環(huán)的原理說出城市化對城市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
(2)根據(jù)圖1,試從水循環(huán)角度分析城市內(nèi)澇發(fā)生的原因?
(3)根據(jù)圖2,說明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帶來哪些經(jīng)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
【答案】(1)蒸發(fā)減少,植被蒸騰減少,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地面徑流增加.
(2)城市范圍內(nèi)植被減少,含蓄水源能力下降;城市地面硬化后,雨水下滲量減小,地表徑流量增大。
(3)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資源化;通過吸水、蓄水、滲水,減少地表徑流,有效減少城市內(nèi)澇;促進水循環(huán),增加降水量;減緩城市熱島效應;減輕城市地面徑流污染。拉動了地方財政和社會投資,提升和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城市內(nèi)澇以及生態(tài)城市建設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人地協(xié)調(diào)觀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隨著城市化發(fā)展,地面硬化面積不斷增加,城市地面硬化會直接阻礙地表水的下滲, 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地面徑流增加。地面硬化面積不斷增加,植被減少,水面減少,蒸發(fā)減少,植被蒸騰減少。
【小問2詳解】
從水循環(huán)的角度分析城市內(nèi)澇,即是從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的變化的角度去分析。根據(jù)圖1信息可知,由于城市范圍內(nèi)的綠地植被等減少,其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下降。同時,由于道路硬化,使得下滲顯著減少,地表徑流量增大,從而誘發(fā)了城市內(nèi)澇。
【小問3詳解】
“海綿城市”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diào)節(jié)水循環(huán);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加大了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有利于節(jié)約水資源。同時,調(diào)蓄了地表徑流,可以減少城市內(nèi)澇,減少抗?jié)撤矫娴慕?jīng)濟支出。海綿城市的建設,增大了植被覆蓋率和水域面積,美化了城市環(huán)境,增加空氣濕度,促進區(qū)域水循環(huán),增加降水,也可以減緩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市綠地和水域作為城市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顯著消納地面徑流帶來的污染物。城市建設也拉動了地方財政和社會投資,提升和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這是一份【期中真題】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地理試題.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題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docx、期中真題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地理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期中真題】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題.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題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docx、期中真題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期中真題】陜西省寶雞市寶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題陜西省寶雞市寶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docx、期中真題陜西省寶雞市寶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