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學年度高中地理必修一期中模擬試卷
一、單選題
1. 太陽巨大的輻射能量來自( )
A.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B. 太陽內部的核裂變反應
C. 太陽表面的太陽活動 D. 太陽表面的耀斑爆發(f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詳解】太陽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和壓力,氫原子核在此發(fā)生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損失部分質量,釋放巨大的能量,這是太陽能量的來源,A符合題意;太陽內部由最小的原子核物質構成,很難發(fā)生核裂變反應,太陽能量不來源于核裂變反應,排除B;太陽表面的太陽活動(包括耀斑爆發(fā))都是太陽能量運行和釋放的方式,不是能量來源,排除CD。故選A。
【點睛】
2012年1月,意大利埃特納火山多次噴發(fā),大量火山灰直沖云霄。圖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2. 圖中數(shù)碼所示輻射中,直接受彌漫在大氣中的火山灰影響而減弱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關于大氣受熱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人造煙幕可以減少① B. 地面的直接熱源來自②
C. 大氣熱量直接來自③ D. 四川盆地地區(qū)④較弱
【答案】2. B 3. B
【解析】
【分析】
【2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箭頭的指向和位置判斷,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彌漫在大氣中的火山灰會直接削弱進入大氣層的太陽輻射,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②)減弱,B符合題意;大氣中的火山灰不會影響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①),排除A;彌漫在大氣中的火山灰會增強大氣逆輻射,排除C;彌漫在大氣中的火山灰通過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而降低地面溫度,從而導致地面輻射減弱(④),但這不是直接影響,而是間接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選B。
【3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箭頭的指向和位置判斷,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人造煙幕可以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①),不是減少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①),A錯誤;地面的能量主要直接來源于吸收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②),因此地面的直接熱源來自②,B正確;大氣熱量直接來自地面輻射(④),而③是大氣釋放能量的方式,C錯誤;四川盆地地區(qū)緯度較低,地形封閉,近地面溫度較高,因此地面輻射(④)較強,D錯誤。故選B。
【點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選擇性吸收,無選擇性反射,以及散射作用。大氣保溫作用及基本原理:吸收保存——大氣中的CO2和水汽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將能量截留在大氣中。補償作用——大氣逆輻射補償?shù)孛娴哪芰繐p失,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下圖為從山東青島到西藏拉薩的地形起伏與地殼厚度對比剖面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4. 圖中甲曲線表示( )
A. 地球表面 B. 軟流層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5. 下列關于地殼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大洋地殼在各處厚度一致 B. 地殼是地球軟流層以上的固體外殼
C. 地殼的厚度與海拔高度呈負相關 D. 硅鋁層是一個不連續(xù)的圈層
【答案】4. C 5. D
【解析】
【分析】
【4題詳解】
讀圖可知,圖中甲曲線在青藏高原地區(qū)深度可達60~70千米,在青島附近則僅有30千米左右。由地球的平均厚度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qū)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可知,圖中甲曲線為地殼和地幔分界面──莫霍面,C正確;從甲曲線所處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球表面、軟流層和古登堡界面,A、B、D錯誤。故選C。
【5題詳解】
海底也有地形起伏,再加上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的影響,海底地殼厚度并不均勻,A錯誤;軟流層以上的固體外殼被稱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B錯誤;一般來說,陸地地殼厚度大,海洋地殼厚度小,在陸地上,大范圍地表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所以地殼的厚度與海拔高度呈正相關,C錯誤;地殼可進一步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硅鎂層密度比硅鋁層大,硅鋁層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是一個不連續(xù)圈層,D正確。故選D。
【點睛】地殼厚度的不均和硅鋁層的不連續(xù)分布狀態(tài),是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
6. 讀我國西南地區(qū)某區(qū)域等高線示意圖,有關天文臺選址及其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地勢高,視野開闊 B. 海拔高,空氣稀薄
C. 全年中冬季為最適宜觀測季節(jié) D. 夜晚盛行上升氣流,晴天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jù)圖示等高線分布,圖示天文臺選址在地勢高處,視野開闊,A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海拔高,空氣稀薄,利于觀測星空,B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圖中天文臺處等高線較稀疏,地形平坦,利于天文臺建設。我國西南地區(qū)冬季,降水少,晴天多,晝短夜長,適宜觀測時間長,C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夏、秋季節(jié)多雨,不適宜觀測,春季夜長時間較短,觀測時間較短,夜晚盛行上升氣流,多夜雨,不利于天文觀測,D不正確,符合題意。所以選D。
【點睛】天文臺通常選址在地勢高,且較為平坦地區(qū),視野開闊,空氣稀薄,同時要多晴朗天氣,利于觀測星空。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晴朗的夜晚牛郎星格外耀眼,牛郎星和織女星在銀河的兩側,相傳每年七夕他們會在鵲橋相會。下圖示意某年七夕節(jié)時地球、太陽與牛郎星的大致位置。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7. 牛郎星( )
A. 與太陽和地球組成天體系統(tǒng) B. 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球
C. 和地球質量相差不大 D. 能量來自核裂變反應
8. 牛郎星亮度是太陽的10.6倍,科學家推測在牛郎星周圍有潛在的宜居帶,判斷該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據(jù)是( )
A. 有與地球相近的宜居溫度
B. 能組成與太陽系類似的天體系統(tǒng)
C. 與恒星的距離接近日地距離
D. 能獲得與地球上相似的恒星輻射
【答案】7. B 8. A
【解析】
【分析】
【7題詳解】
牛郎星不屬于太陽系,與太陽和地球不具有繞轉關系,不能組成天體系統(tǒng),A錯誤;牛郎星在天空中格外耀眼,說明屬于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恒星,恒星由熾熱的氣體元素組成,呈球狀,B正確;恒星的質量遠大于行星地球,C錯誤;恒星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而非核裂變反應,D錯誤。故選B。
【8題詳解】
行星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即適宜的溫度,A正確;與太陽系類似的天體系統(tǒng)、與地球相似的恒星輻射均不是存在生命的充分條件,B、D錯誤;牛郎星比太陽明亮很多,說明牛郎星發(fā)出的光和熱比太陽更強,與牛郎星的距離接近日地距離的行星可能會溫度較高,不適宜生命生存,C錯誤。故選A。
【點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是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提供了光和熱;安全的行星際空間,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自身條件是:地球與太陽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適中;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形成適于生命生存的大氣層;有液態(tài)水的存在。
在道路的兩旁我們經常能見如下圖所示的路燈,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9. 以下城市,使用這種路燈效果最好的是( )
A. 廣州 B. 重慶 C. 成都 D. 拉薩
10. 下列因素對路燈的良好運行影響最大的是( )
A. 陰雨 B. 大風 C. 高溫 D. 低溫
【答案】9. D 10. A
【解析】
【分析】
【9題詳解】
由圖可知,這種路燈屬于太陽能路燈,太陽輻射能資源越豐富的地方,使用這種路燈的效果越好,選項中拉薩在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最豐富,D正確。相比于拉薩而言,廣州雨季長,太陽能資源無拉薩豐富,A錯。成都和重慶地處四川盆地和川東山地丘陵地區(qū),太陽輻射缺乏,BC錯。故選D。
【10題詳解】
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會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不足,從而影響太陽能路燈的正常運行,A正確。相比于天氣而言,大風、氣溫等影響相對較小,BCD錯。故選A。
【點睛】中國太陽年輻射量空間分布及成因總結如下圖:
下圖中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某地市區(qū)和郊區(qū)氣壓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隨海拔高度的增加市區(qū)和郊區(qū)間氣壓差逐漸減小
B. a代表市區(qū)近地面的氣壓狀況
C. a表示白天的城市氣壓或表示夜晚的郊區(qū)氣壓
D. 氣流運動方向為b→a→c→d
12. 當a、b之間的氣壓差擴大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市區(qū)大氣污染物加速向郊區(qū)擴散 B. 市區(qū)氣溫升高,有助于節(jié)能減排
C 市區(qū)上升氣流減弱,霧霾增加 D. 市區(qū)氣溫升高,水源蒸發(fā)較多,引發(fā)水資源短缺
【答案】11. B 12. A
【解析】
【分析】
【11題詳解】
從圖中可以看出隨海拔高度的增加市區(qū)和郊區(qū)間氣壓差先減小后增大,A錯誤;城市有熱島效應,氣溫高氣壓低,近地面a氣壓低,a代表市區(qū)近地面的氣壓狀況,B正確;白天和夜晚的城市氣壓都低,C錯誤;圖中氣壓d高于c,水平氣流運動方向從高壓向低壓,故應是b→a→d→c,D錯誤。故選B。
【12題詳解】
當a、b之間的氣壓差擴大時,說明大氣運動加快,市區(qū)大氣污染物加速向郊區(qū)擴散,A正確;市區(qū)氣溫升高,不利于節(jié)能減排,B錯誤;大氣運動加快,市區(qū)上升氣流應增加,霧霾減少,C錯誤;市區(qū)氣溫升高,水源蒸發(fā)較多,氣流上升降水也較多,不會引發(fā)水資源短缺,D錯誤。故選A。
【點睛】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中的高低氣壓是以同一水平面(或說同一海拔高度)來比較的,例如近地面受熱的地方形成低壓,遇冷的形成高壓,這一低一高都是指近地面的氣壓高低,從近地面往高空,空氣越來越稀薄,因此,氣壓越來越低,到了高空分別形成高壓和低壓,這里一高一低,都是指同海拔的高空氣壓值。
讀地質時期(局部)全球氣溫、降水量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3. 恐龍繁盛時期全球氣候特征是( )
A. 總體比較寒冷 B. 總體比較濕潤 C. 冷暖干濕交替 D. 溫暖干旱明顯
14. 在圖示甲時期( )
A. 被子植物繁盛 B. 大陸冰川覆蓋面積廣 C. 海平面高于現(xiàn)代 D. 傳統(tǒng)農作物頻頻歉收
【答案】13. D 14. B
【解析】
【分析】
【13題詳解】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是恐龍的繁盛年代,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恐龍時代,據(jù)圖示可知,中生代全球平均氣溫較高,平均降水較少,全球溫暖干旱明顯,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4題詳解】
圖示甲時期是古生代晚期,被子植被繁盛的時代是新生代,A錯誤;結合圖示可知,甲時期溫度較低,降水較多,可能大陸冰川覆蓋面積廣,B正確;甲時期溫度比現(xiàn)代低,冰川融化少,海平面低于現(xiàn)代,C錯誤;圖示甲時期是古生代晚期,沒有人類出現(xiàn),沒有出現(xiàn)傳統(tǒng)農作物歉收,D錯誤。故選B。
【點睛】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和裸子植物時代,是重要的成煤期,后期物種大滅絕;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動物出現(xiàn),人類出現(xiàn) 。
“月面微型生態(tài)圈”作為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于2019年登陸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霸旅嫖⑿蜕鷳B(tài)圈”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罐子”,“罐子”里面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昆蟲卵、土壤、水、空氣以及照相機和信息傳輸系統(tǒng)等科研設備。下圖是“月面微型生態(tài)圈”工作原理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5. 月球所屬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是( )
A. 可觀測宇宙 B. 太陽系 C. 銀河系 D. 河外星系
16. “月面微型生態(tài)圈”與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相比( )
A. 重力小、輻射強 B. 重力大、輻射弱
C. 空氣足、水分足 D. 空氣足、水分少
17. 月球表面不適宜生物存在的原因是( )
A. 缺少光照條件 B. 缺少大氣層 C. 地月距離較近 D. 日月距離近
【答案】15. A 16. A 17. B
【解析】
【分析】
【15題詳解】
可觀測宇宙是級別最高的天體系統(tǒng),包括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月球屬于地月系,地月系屬于太陽系,太陽系屬于銀河系,銀河系屬于總星系(可觀測宇宙),因此,月球所屬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是可觀測宇宙,A正確,BC錯誤。月球屬于銀河系,不屬于河外星系,D錯誤。故選A。
【16題詳解】
月球由于體積和質量遠小于地球,因此,在月球表面重力小,B錯誤;又由于缺少厚厚的大氣層,受到的宇宙輻射強,A正確;“月面微型生態(tài)圈”模擬的空氣和水分條件和地球相差不大,主要是在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進行試驗,CD錯誤。故選A。
【17題詳解】
月球沒有大氣,白天光照比地球強,A錯誤;缺少大氣層的保護作用,晝夜溫差大,沒有液態(tài)水和適宜的溫度,B正確;地月距離對月球生命存在影響不大,C錯誤;日月距離和日地距離相差不大,溫度和地球相差不大,但由于晝夜溫差大,不適合生命存在,D錯誤。故選B。
【點睛】地球生命存在的自身條件:(1)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有適于生命過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溫度條件。(2)地球具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在地球的周圍,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3)地球上有液態(tài)水。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原始地球體積收縮產生熱量,不斷產生水汽,并隨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帶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讀圖a“生物出現(xiàn)以來地球大氣中的CO2、O2含量變化示意圖”和圖b“地質年代表示意”,完成下面小題。
18. 在地質歷史時期,出現(xiàn)最早的生物是( )
A. 藍藻 B. 蕨類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19. 地球上生物出現(xiàn)后( )
A. 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CO2的含量呈波動性上升
C. 植物的進化與O2含量成正相關 D. 寒武紀時O2含量達到頂峰
【答案】18. A 19. C
【解析】
【分析】
【18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藍藻出現(xiàn)的時間最早,A正確。蕨類植物出現(xiàn)晚于藍藻,裸子植物出現(xiàn)晚于蕨類植物,被子植物出現(xiàn)晚于裸子植物。故選A。
【19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現(xiàn)后,氧氣的含量先呈現(xiàn)上升,后趨于穩(wěn)定的變化趨勢(后期穩(wěn)定,略有增長),A錯。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現(xiàn)波動性下降的趨勢,B錯。隨著植物由低等級向高等級進化,氧氣的含量呈現(xiàn)增長的趨勢(后期穩(wěn)定,略有增長),植物的進化與氧氣的含量呈正相關,C正確。寒武紀時氧氣含量低,D錯。故選C。
【點睛】生物進化與環(huán)境演變簡史中的三條線索:
1、地質年代變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記憶)。
2、動物演化:動物孕育、萌芽和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 → 魚類時代 → 兩棲動物時代 → 爬行動物 時代→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
3、植物演化:海生藻類時代→陸上孢子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
20. 下列四種局部環(huán)流形式示意圖,不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可知,熱的地方空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高空形成高氣壓,冷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高空形成低氣壓,近地面氣流由冷的地方流向熱的地方,高空相反。圖A中環(huán)流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白天時,谷地因地形阻擋,獲得太陽輻射較少,氣溫較低,谷地中心氣流下沉,山頂和山坡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多,氣溫較高,氣流上升,近地面氣流由山谷吹向山坡,高空相反,圖B中環(huán)流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由于裸地與林地熱力性質不同,白天時,裸地升溫快,氣溫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高空形成高氣壓,林地升溫慢,氣溫低,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高空形成低氣壓,近地面風應由林地吹向裸地,高空相反,圖C中環(huán)流與之不同,環(huán)流方向不正確,C符合題意;由于城市人口產業(yè)集中,排放的廢熱較多,氣溫高于郊區(qū),城區(qū)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高空形成高氣壓,郊區(qū)氣溫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高空形成低氣壓,近地面氣流由郊區(qū)流向城區(qū),高空相反,圖D中環(huán)流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選C。
【點睛】
深空網(wǎng)是支持深空探測活動,放飛人類太空夢想的核心系統(tǒng)。深空站作為深空網(w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建立天地聯(lián)系通道,實現(xiàn)對航天器的跟蹤測量和數(shù)據(jù)傳輸,其系統(tǒng)復雜,對站址環(huán)境條件要求苛刻,建設維護成本極高。我國已基本建成功能完備、性能先進、全球布局的深空網(wǎng),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保駕護航。左圖示意佳木斯深空站,右圖示意全球主要深空站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1. 單個深空站無法實現(xiàn)對航天器的連續(xù)測控覆蓋,主要是因為(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地球形狀 D. 地球大小
22. 為了實現(xiàn)全天24小時360°對航天器的連續(xù)跟蹤,需要建立的深空站個數(shù)至少是( )
A 2 B. 3 C. 4 D. 5
23. 為進一步優(yōu)化我國深空站的全球布局,右圖中①~④可選為站址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1. B 22. B 23. C
【解析】
【分析】
【21題詳解】
由于地球自轉,當航天器背對地球時,無法直接與地球建立信號聯(lián)系,因此需要多個深空站連續(xù)工作,B正確。對航天器的信號覆蓋與地球公轉、地球形狀、地球大小無關,A、C、D錯誤。故選B。
【22題詳解】
每個深空站的覆蓋范圍在經度上大約間隔約120 °,為了克服地球自轉影響, 實現(xiàn)對深空航天器的連續(xù)測控覆蓋, 360°至少需要建立3個深空站,才能實現(xiàn)全天24小時360°對航天器的連續(xù)跟蹤,B正確。故選B。
【23題詳解】
由于中國現(xiàn)有測控站經度相差較大,尤其是與阿根廷的經度差太大,使得對航天器的監(jiān)測無法做到100%全覆蓋,結合下圖可知,①③已經在覆蓋范圍內,因此需要增加南半球的兩個測控站以擴大覆蓋范圍,②④適合。故選C。
【點睛】從整體布局而言, 中國深空測控網(wǎng)并不是最優(yōu)的地理布局, 國內兩個深空站的經度差只有54°, 喀什深空站和阿根廷深空站的經度差為146° , 測控覆蓋搭接時間約2小時, 而阿根廷站和佳木斯站的經度差則達到了160° , 無法實現(xiàn)10°仰角的測控覆蓋搭接. 因此, 中國深空測控網(wǎng)對深空航天器的測控覆蓋率只能接近90%, 即便是在5°仰角狀態(tài), 當星下點位于南緯20° 以南時佳木斯深空站和阿根廷深空站之間也還存在一段測控無法覆蓋的空檔弧段。
二、填空題
24. 認識途徑:研究________是最主要的途徑。
【答案】地層
【解析】
【詳解】早期形成的巖層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該地層形成時期的生物,由于生物演化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所以,可以通過地層和化石研究出該地層形成的大致時間,研究地球歷史最主要途徑是地層中化石。對地層的研究可以很好的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是了解地球歷史最主要的途徑。
25. 由圖可知,大氣的受熱過程可歸納為下表
過程
具體過程
熱量來源
(1)
太陽暖大地
大部分____透過大氣到達地面
____是地面的直接熱源
(2)
大地暖大氣
地面增溫后形成____,大氣吸收后增溫
____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
(3)
大氣還大地
大氣增溫后形成____,其中向下的部分稱為____,它將大部分熱量還給地面
通過____把熱量還給地面
【規(guī)律總結】
大氣對太陽輻射有____作用,云層越厚,削弱作用越____。
大氣對地面有____作用:主要與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和____有關,云層越厚,保溫作用越____。
【答案】 ①. 太陽輻射 ②. 太陽輻射 ③. 地面輻射 ④. 地面輻射 ⑤. 大氣輻射 ⑥. 大氣逆輻射 ⑦. 大氣逆輻射 ⑧. 削弱 ⑨. 強 ⑩. 保溫 ?. 反射 ?. 強
【解析】
26. 補給關系:當河流漲水時,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這時河流補給地下水;當河流水位下降,并低于地下水位時,則地下水補給河流。圖中A圖是________(洪水、枯水)期,B圖是_________(洪水、枯水)期。
【答案】 ①. 洪水 ②. 枯水
【解析】
27. 海水鹽度分布規(guī)律
(1)世界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由____海域向赤道和____逐漸降低。
(2)一般近岸地區(qū)的海水鹽度比外?;虼笱骭___。
【答案】(1) ①. 副熱帶 ②. 兩極 (2)低
【解析】
28. 太陽輻射概念: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答案】電磁波
【解析】
【詳解】太陽輻射是指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傳遞能量,太陽向宇宙空間發(fā)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
29. 潮汐的分類:小潮、大潮
影響:人們在海邊的許多活動,如潮間帶____和____、____和____、____,都要充分認識并利用潮汐規(guī)律。
【答案】 ①. 潮間帶采集 ②. 養(yǎng)殖 ③. 沿海港口建設 ④. 航運 ⑤. 潮汐發(fā)電
【解析】
30. 發(fā)生在光球層里的太陽活動類型叫做________,其變化周期為________年。
【答案】 ①. 黑子 ②. 11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太陽的大氣層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太陽活動的最主要標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發(fā)生在光球層,耀斑發(fā)生在色球層上,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
【點睛】
31. 受熱過程
(1)大部分A____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溫。
(2)地面被加熱,并以B____的形式向大氣傳遞熱量,因此____是低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3)大氣逆輻射對地面起到了____作用。
【答案】 ①. 太陽輻射 ②. 長波輻射(紅外線) ③. 地面輻射 ④. 保溫
【解析】
32.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人類活動排放的____進入大氣,會影響大氣的成分和含量,產生____。
【答案】 ①. 污染物 ②. 大氣污染
【解析】
【分析】
【詳解】人類向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并向自然界中排放廢棄物,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進入大氣后,例如酸性氣體、二氧化碳等,會影響大氣的成分和含量,產生大氣污染。
【點睛】
33. 陸地水體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1)河流、湖泊、沼澤對周邊________具有調節(jié)作用。
(2)冰川、河流是________的主要動力。
【答案】(1)氣候 (2)塑造地表形態(tài)
【解析】
【小問1詳解】
河流、湖泊、沼澤為濕地,濕地具有調節(jié)氣候,調節(jié)徑流,降解污染、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
【小問2詳解】
冰川、河流、風力、海浪等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動力,可以不斷地塑造地表形態(tài)。
三、綜合題
34. 讀北半球某地區(qū)等壓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甲地的風向是____風。
(2)甲地的風力較乙地的風力____,原因是____。
(3)若丙與丁之間形成熱力環(huán)流,則兩地中氣溫較高的是____,垂直方向上為下沉氣流的是____。
【答案】(1)西北 (2) ①. 大 ②. 甲地區(qū)等壓線較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比乙地大
(3) ①. 丙 ②. 丁
【解析】
【分析】本題以北半球某地區(qū)等壓線圖為背景材料,考查利用等壓線判斷風向、風力大小及依據(jù),熱力環(huán)流原理等地理基礎知識,體現(xiàn)了對學生綜合思維素養(yǎng)及地理實踐力的考查。
小問1詳解】
讀圖可知,圖中甲地的西側為高壓,東側為低壓,在圖可先過甲點垂直于等壓線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由高壓指向低壓,由于位于北半球,風向在氣壓梯度力的基礎上向右偏45度左右,因此風向是西北風。
【小問2詳解】
風力大小可依據(jù)等壓線的疏密程度判斷,等壓線越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大,圖中甲地區(qū)等壓線較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比乙地大,故甲地風力大于乙地。
【小問3詳解】
本題考查熱力環(huán)流。不考慮其他因素,近地面氣壓高則氣溫低,近地面氣壓低則氣溫高,故丙地氣溫相對較高;近地面為高壓,則垂直方向上為下沉氣流,故丁地垂直方向上為下沉氣流。
【點睛】
35. 讀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圖中A表示______波,B表示______波。
(2)在b圖上N處,地震波A完全______,地震波B的傳播速度也突然______,該處稱為______界面,其上、下層物質狀態(tài)分別為______和______,N以下部分為______(填寫圈層名稱)。
(3)C厚度不均,最厚的地方一般在陸地上的______地區(qū)。而大洋部分______。
【答案】(1) ①. 橫 ②. 縱
(2) ①. 消失 ②. 下降 ③. 古登堡 ④. 固態(tài) ⑤. 液態(tài) ⑥. 地核
(3) ①. 高山、高原 ②. 較薄
【解析】
【分析】本題以地震波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相關知識,學科素養(yǎng)方面注重考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
【小問1詳解】
讀圖,根據(jù)所學知識,縱波波速大于橫波波速,因此,圖中波速相對較大的是縱波,相對較小的是橫波。
【小問2詳解】
縱波能在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態(tài)中傳播,在2900千米處,橫波消失,縱波下降,該界面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上是地幔,為固態(tài),以下為外核,橫波不能通過,可能為液態(tài)。
【小問3詳解】
地殼是一個連續(xù)的圈層,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陸地殼厚度平均為33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為6千米,高山高原可達60-70千米,海拔越高,地殼厚度越大。
【點睛】
36. 讀“甲、乙兩地巖層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是地質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時期,推測當時的環(huán)境特點。
(2)A~G地層中,形成時間最早和最晚的地層分別形成于什么地質年代?
(3)A~G層和W~Z層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質年代的地層有哪些?列舉相關地層并說明判斷理由。
【答案】(1)氣候溫暖濕潤,森林密布。
(2)A層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層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3)B和W、F和Y、G和Z屬同一年代,因為每對地層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屬同一年代,因為地層的先后順序和巖石類型相同。
【解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地質時代的知識,難度中等,考查學生的材料信息提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小問1詳解】
煤炭是古生物遺體深埋地下后經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所以成煤的基礎是森林。在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是地質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時期,推測當時的環(huán)境應該是氣候溫暖濕潤,森林密布。
【小問2詳解】
有生物進化的基本規(guī)律:在越古老的地層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層的化石為三葉蟲化石、菊化石,為結構簡單,分類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早,形成于古生代。G層的化石有哺乳類動物化石,結構最復雜,分類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小問3詳解】
地層中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的可能是同一年代。從圖中可以看出,B和W都有菊化石和魚類化石;F和Y都有鳥類化石、植物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G和Z都有植物化石、哺乳類化石和鳥類化石,所以它們每對地層中都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屬同一年代,因為地層的先后順序和巖石類型相同,都有噴出巖。
【點睛】
這是一份【期中真題】新疆實驗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題新疆實驗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docx、期中真題新疆實驗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期中真題】青海省海南州中學、貴德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題青海省海南州中學貴德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doc、期中真題青海省海南州中學貴德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期中真題】貴州省畢節(jié)市金沙縣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題貴州省畢節(jié)市金沙縣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docx、期中真題貴州省畢節(jié)市金沙縣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