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學年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qū)八年級(上)月考物理試卷(10月份)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3小題,共39.0分)
1.下列數(shù)據(jù)中,與實際不相符的是(????)
A. 教師課桌的高度約為80cm B. 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0.75h
C. 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18mm D. 人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
2.如圖所示,三輛小車在平直公路上向東勻速行駛,三輛小車的速度如圖所示。若以甲車為參照物,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丙車向東運動 B. 乙車向東運動 C. 乙車向西運動 D. 丙車向西運動
3.周日做完作業(yè),小明和小芳同學在風景如畫的柳葉湖畔騎自行車,如圖所示是他們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A. 0~10s兩人所通過的路程相等
B. 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
C. 第10s末,兩人的速度相等
D. 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
4.某運動員在一次百米跑中,測得5s末的速度為9.4m/s,10s末到達終點的速度為11.4m/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運動員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為10.4m/s B. 運動員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為10m/s
C. 在后5s內(nèi),運動員移動的距離為57m D. 在前5s內(nèi),運動員移動的距離為47m
5.如圖,小明在探究“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實驗中,用正在發(fā)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zhì)小球,發(fā)現(xiàn)小球被多次彈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音叉發(fā)聲是由于小球的振動產(chǎn)生的
B. 小明聽到音叉發(fā)出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C. 實驗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動轉(zhuǎn)換成小球的跳動,是為了增大聲音的響度
D. 人眼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發(fā)聲音叉的振動的
6.如圖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個活塞。用水蘸濕棉花后插入兩端開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發(fā)出悅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能顯著改變聲音的(????)
A. 響度 B. 音量 C. 音色 D. 音調(diào)
7.關(guān)于如圖所示的四幅圖的說法錯誤的是(????)
A. 圖甲中,對著氣球說話,感覺到氣球在振動,說明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B. 圖乙中,人隔墻能聽到敲墻的聲音,說明固體能傳聲
C. 圖丙中,敲擊音叉后用乒乓球靠近音叉,乒乓球被彈開,實驗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將振動的現(xiàn)象放大
D. 圖丁中,兩列音叉的波形圖說明兩個音叉發(fā)聲時音調(diào)不同
8.噪聲監(jiān)測器在對環(huán)境聲音的監(jiān)測中,可以提供聲音的部分參數(shù)以便采取相關(guān)措施。監(jiān)測器測出的甲、乙兩種聲音的特性如下表,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
聲音
聲音強弱的等級/dB
頻率/Hz
甲
50
2000
乙
90
500
A. 甲、乙兩種聲音一定都屬于噪聲
B. 甲的頻率高,是超聲波,能夠在真空中傳播
C. 在監(jiān)測器處,甲的響度小于乙的響度
D. 甲每秒的振動次數(shù)小于乙每秒的振動次數(shù)
9.如圖所示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同方向運動,那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甲的速度為4m/s
B. 以甲車為參照物,丙車靜止
C. 10s時甲、乙兩車相距70m
D. 若乙、丙的路程之比為2:3,則乙和丙所用的時間之比為8:3
10.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相同時間內(nèi)的運動過程,關(guān)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錯誤的是(????)
A. 甲車運動的速度為20米每秒
B. 乙車在做加速直線運動
C. 甲、乙兩車在20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相同
D. 前300米內(nèi)甲車運動的時間等于乙車運動的時間
11.如圖所示,關(guān)于聲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圖:在靠近居民區(qū)的路段設(shè)置的聲音屏障,目的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B. 乙圖:利用超聲可以探測海底深度,說明超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大于其他聲波
C. 丙圖:城市中的噪聲測試儀,數(shù)字95.8后的單位應(yīng)該是Hz
D. 丁圖:從上、下兩個音叉振動的波形圖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調(diào)高
12.鼓作為敲擊樂器,在重要的節(jié)日慶典中頻頻登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鏗鏘的鼓聲是由鼓面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產(chǎn)生的
B. 觀眾通過音色來辨別鼓聲
C. 鼓聲震耳欲聾,說明鼓聲的音調(diào)高
D. 部分觀眾用手捂住耳朵,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13.如圖,為某道路由南向北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的道路示意圖,已知機動車車道寬D=3m,甲、乙兩部轎車分別在慢車道和快車道上向北勻速行駛,v甲=36km/h,v乙=54km/h。兩部轎車的尺寸均為:長度L1=4.5m,寬度d=1.8m,甲、乙兩車沿南北方向上的距離為s2=3m時,在甲車前方慢車道與非雙機動車道交界處的C點(與甲車相距s1,且s1=10.5m,突然有一人騎自行車橫穿馬路(假設(shè)勻速),自行車車長L2=1.8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當自行車速度為0.35m/s時,將與甲車相撞
B. 當自行車速度為7m/s時,可以安全通過整個道路
C. 當自行車速度為6.5m/s時,將與乙車相撞
D. 若自行車速度為0.2m/s,自行車尾部到達雙黃線用時30s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20.0分)
14.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在陜西舉行,蘇炳添以9.95秒的成績奪得了男子100米冠軍。如圖所示,比賽中以看臺為參照物,蘇炳添是______ 的,他完成百米比賽的平均速度為______ m/s(計算結(jié)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15.甲、乙兩位同學沿著公園直線跑道從同一地點同時同向出發(fā),其s?t圖象如圖所示,則第12s時甲的運動狀態(tài)為______(選填“靜止”、“勻速直線運動”或“變速直線運動”);從出發(fā)到甲、乙相遇的這段時間內(nèi),甲的平均速度為______m/s。
16.小明坐在一列勻速行駛的火車上,火車完全通過450m的甲橋用時15s,以相同的速度完全通過1200m的乙橋用時30s,火車的車長為______,火車的速度是______m/s.
17.小明家附近有兩塊交通標志牌,如圖所示,其中甲圖表示的含義是禁止鳴笛,這是______ 減弱噪聲。乙圖的含義是限制機動車的______ (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不得超過60km/h。
18.“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句中的“高”是指聲音的______ ;如圖是1978年在湖北省發(fā)掘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用大小相同的力敲擊不同的編鐘時,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這“不同的聲音”主要指聲音的______ 不同。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2.0分)
19.如圖所示是探究“聲音的傳播”實驗裝置:
(1)交流討論:①在玻璃鐘罩內(nèi)的木塞上,放一個正在發(fā)聲的音樂鬧鈴,此時我們能聽到音樂。②用抽氣設(shè)備抽鐘罩內(nèi)空氣,在抽氣的過程中,你聽到音樂聲將會______(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③如果把鐘罩內(nèi)空氣完全抽出我們將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聽到聲音。
(2)實驗結(jié)論:聲音的傳播需要______,聲音在______中不能傳播。
(3)通常人們會從噪聲的產(chǎn)生、傳播及接收三個環(huán)節(jié)控制噪聲。下列控制噪聲的措施中,與上述實驗結(jié)論相符合的是______(填序號)
A.摩托車安裝消聲器B.在高噪聲環(huán)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臨街的房屋安裝雙層真空玻璃D.學校附近禁止汽車鳴笛
20.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
(1)每次實驗時必須讓小車從同一位置由______ 開始下滑;
(2)圖甲中AC的長度是______ cm,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停表指針轉(zhuǎn)動未超過一圈,每格1s)
(3)為了測量小車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B點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所用的時間,這樣的做法______ (選填“正確”或“不正確”);
(4)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通過相同的路程,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將變______ ;
(5)圖乙中能大致描述小車從A點到C點運動情況的s?t圖象是______ (填序號)。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9.0分)
21.我們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不同。閱讀下表中一些介質(zhì)中的聲速:回答問題:
(1)聲音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有什么規(guī)律(寫出一條)?
(2)在長為850米的金屬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先后聽到兩個聲音,兩聲相隔2.33秒。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是多大?該金屬管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時氣溫約為15℃)
一些介質(zhì)中的聲速v(m/s)
空氣(0℃)
331
冰
3230
空氣(15℃)
340
銅
3750
煤油(25℃)
1324
鋁
5000
水(常溫)
1500
鐵
5200
22.如表為某列車的運行時刻表,根據(jù)列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
站名
站點1
站點2
站點3
站點4
站點5
到站時刻
18:40
19:00
19:20
20:10
發(fā)車時刻
17:40
18:42
19:02
19:22
距起始站里程/km
0
118
183
275
(1)列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若列車由站點2到站點3的平均速度120km/h,則表格中橫線處的里程數(shù)應(yīng)為多少?
(3)若列車以108km/h的速度通過長為4744m的大橋,列車全長244m,則列車全部在大橋上的時間為多少秒?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課桌的高度約為0.8m,即80cm,故A不合題意;
B、一節(jié)課的時間為45min=4560h=0.75h,故B不合題意;
C、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18cm,故C符合題意;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4km/h=4×13.6m/s≈1.1m/s,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首先要對選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yīng)的換算或轉(zhuǎn)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本題考查對生活中常見物理量的估測,結(jié)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物理單位的認識,找出符合實際的選項即可。
2.【答案】D?
【解析】解:AD.甲、丙兩車運動方向相同,甲車速度大于丙車速度,隨著時間增加,甲車與丙車之間的距離逐漸減小,直至甲車追上丙車、甚至超過,所以以甲車為參照物,丙車是向西運動的,故D正確,故A錯誤;
BC.甲、乙兩車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甲車和乙車之間的相對位置不變,即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是靜止的,故BC錯誤。
故選:D。
解答該題的關(guān)鍵是看被研究的物體與所選的標準,即參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如果發(fā)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未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如果選擇同一個參照物,得出的結(jié)論可以不同。
3.【答案】A?
【解析】解:A、物體的v?t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就是物體通過的路程,由圖可知,0~10s兩人的v?t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不等,因此所通過的路程不相等,故A錯誤;
B、由圖可知小芳的v?t圖像是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
小芳相對于湖畔的垂柳有位置的變化,因此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故B正確;
C、由圖可知,第10s末兩人的v?t圖像相交,說明兩人的速度相等,故C正確;
D、由圖可知小明的v?t圖像是傾斜直線,說明小明的速度一直變化,做變速運動;小芳的速度不變,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正確。
故選:A。
(1)在v?t圖像中,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等于物體通過的路程;
(2)在v?t圖像中,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物體的速度不變,即做勻速運動;
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運動的,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靜止的;
(3)在v?t圖像中兩直線相交表示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4)在v?t圖像中傾斜直線表示物體的速度一直變化,即變速運動。
本題考查了對運動圖像的理解,屬于基礎(chǔ)題,從圖中讀取相關(guān)信息是解題的關(guān)鍵。
4.【答案】B?
【解析】解:AB、百米賽跑的路程是100m,10s末到達終點,所以時間是10s,所以平均速度v=st=100m10s=10m/s,故B正確,A錯誤;
CD、由于不確定后5s和前5s的平均速度,因此無法計算前5s和后5s移動的距離,故CD錯誤。
故選:B。
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和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的比值。
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yīng)用,注意:計算平均速度要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5.【答案】B?
【解析】解:A、音叉發(fā)聲是由于音叉的振動產(chǎn)生的,故A錯誤;
B、小明聽到音叉發(fā)出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故B正確;
C、實驗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動轉(zhuǎn)換成小球的跳動,是為了將音叉的振動放大后顯示出來,不能增大聲音的響度,故C錯誤;
D、頻率較低時,我們可以看到音叉的振動,故D錯誤。
故選:B。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
(3)實驗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動轉(zhuǎn)換成小球的跳動是利用轉(zhuǎn)換法放大音叉的振動。
(4)頻率較低時,我們可以看到音叉的振動。
知道聲音產(chǎn)生和傳播的條件;知道轉(zhuǎn)換法在本題中的應(yīng)用。
6.【答案】D?
【解析】解:管內(nèi)空氣柱因發(fā)生振動會產(chǎn)生聲音,上下推拉活塞時,空氣柱的長度發(fā)生改變,因此空氣柱的振動快慢會發(fā)生改變,所以會發(fā)出不同音調(diào)的聲音,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音調(diào)的高低與發(fā)聲體振動快慢有關(guān),物體振動越快,音調(diào)就越高。
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原因及影響聲音音調(diào)的因素,會結(jié)合概念解釋現(xiàn)象。
7.【答案】A?
【解析】解:A.圖甲中,對著氣球說話時,發(fā)聲體的能量通過空氣傳遞給氣球,使氣球振動,說明聲音可以傳遞能量,故A錯誤;
B.圖乙中,固體、氣體、液體都能傳聲,人隔墻能聽到敲墻的聲音,說明固體能傳聲,故B正確;
C.圖丙中,敲擊音叉后用乒乓球靠近音叉,乒乓球被彈開,實驗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將音叉的振動放大,通過乒乓球的振動證明音叉在振動,故C正確;
D.圖丁中,由兩列音叉的波形圖可以看出,下面音叉的振動頻率大于上面的振動頻率,說明兩個音叉發(fā)聲時音調(diào)不同,故D正確。
故選:A。
(1)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和能量;
(2)物體振動產(chǎn)生聲音,聲音傳播需要介質(zhì);
(3)音調(diào)的影響因素是頻率,響度的影響因素是振幅,音色的影響因素是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jié)構(gòu)。
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傳播條件及聲音的特性,屬基礎(chǔ)題目。
8.【答案】C?
【解析】解:A、甲、乙兩處聲音不一定都屬于噪聲,這要取決于聲音是否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故A錯誤;
B、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甲的頻率小于20000Hz不是超聲波,故B錯誤;
C、甲的響度為50dB,乙的響度為90dB,說明甲聲音的響度小于乙聲音的響度,故C正確;
D、由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甲的頻率大于乙的頻率,即聲音甲每秒的振動次數(shù)大于聲音乙每秒的振動次數(shù),故D錯誤。
故選:C。
(1)響度表示聲音的大小,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音調(diào)表示聲音的高低,頻率越高的聲音的音調(diào)越高,高于20000Hz的是超聲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
(3)噪聲是發(fā)聲體無規(guī)則的振動產(chǎn)生的聲音,凡是不利于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此題涉及到聲的傳播、頻率、響度等,基礎(chǔ)性題目,難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解:由圖可知,甲、乙的圖象為s?t圖象,并且都是過原點的直線,則甲、乙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丙的圖象為v?t圖象,隨著時間的變化,其速度大小不變,則丙也做勻速直線運動。
A、由甲的s?t圖象知,當t甲=2s時,s甲=8m,則甲車的速度v甲=s甲t甲=8m2s=4m/s,故A正確;
B、由丙的v?t圖象可知v丙=4m/s,甲車的速度v甲=4m/s,
因甲、乙兩車同時、同地向同方向運動,則以甲車為參照物,丙車靜止,故B正確;
C、由乙的s?t圖象知,當t乙=4s時,s乙=4m,則乙車的速度v乙=s乙t乙=4m4s=1m/s;
因甲、乙兩車同時、同地向同方向運動,
則10s時甲、乙兩車相距Δs=s甲′?s乙′=v甲t′?v乙t′=4m/s×10s?1m/s×10s=30m,故C錯誤;
D、由v乙:v丙=1m/s:4m/s=1:4,
已知s乙:s丙=2:3,則乙和丙所用的時間之比為t乙:t丙=s乙v乙:s丙v丙=21:34=8:3,故D正確。
故選:C。
根據(jù)三個圖象,分析得出甲、乙、丙三輛小車的運動情況。
(1)(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的運動速度,直接讀出丙的運動速度;以甲車為參照物判斷丙車的運動狀態(tài);
(3)已知乙、丙通過的路程之比、速度之比,利用公式t=st求所用時間之比;
(4)甲、乙兩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知道速度大小,利用s=vt可計算出10s時兩車行駛的距離,然后算出兩車之間的距離。
此題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應(yīng)用,分清s?t圖象和v?t圖象、據(jù)此求出甲、乙、丙的速度是關(guān)鍵。
10.【答案】C?
【解析】解:A、由圖可知,甲車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等,說明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車通過400m所用的時間為20s,所以甲車的速度:v=s甲t甲=400m20s=20m/s,故A正確;
B、由圖可知,乙車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在變大,說明乙車在做變速運動,故B正確;
C、甲在20s內(nèi)通過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內(nèi)通過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兩車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不相等,則根據(jù)v=st可知,甲、乙兩車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C錯誤;
D、由圖可知,甲車到達300m處所用的時間為15s,乙車到達300m處所用的時間也等于15s,所以甲、乙兩車前300m內(nèi)所用時間相等,故D正確。
故選:C。
(1)分析甲車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路程的關(guān)系得出甲車的運動狀態(tài),利用速度公式v=st求出甲車的速度;
(2)分析乙車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路程的關(guān)系得出乙車的運動狀態(tài);
(3)根據(jù)甲、乙兩車在20s內(nèi)通過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st比較平均速度;
(4)分析前300m內(nèi)甲車和乙車運動所用的時間即可得出結(jié)論。
本題考查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速度公式的運用,注意路程和時間的一一對應(yīng),能從圖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是本題的關(guān)鍵。
11.【答案】D?
【解析】解:A、在靠近居民區(qū)的路段設(shè)置的聲音屏障,目的是使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A錯誤;
B、超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與其他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相同,故B錯誤;
C、監(jiān)測噪聲的設(shè)備是用來測定噪聲的等級的,而聲音的強弱用分貝來表示,所以監(jiān)測噪聲設(shè)備上數(shù)字95.8后的單位應(yīng)該是dB(分貝),故C錯誤;
D、兩個音叉振動的波形圖中,相同時間內(nèi),上面物體振動的頻率大于下面的頻率,上面的音調(diào)比下面的音調(diào)高,故D正確。
故選:D。
(1)減弱噪聲有三條途徑,即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聲源處、傳播過程中、人耳處減弱噪聲。
(2)在相同溫度下,在相同介質(zhì)中聲音的傳播速度相同。
(3)聲音的強弱,即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用分貝來表示,聲音越小,分貝數(shù)越小。
(4)比較相同時間內(nèi)物體振動的次數(shù)可以比較頻率大小。頻率越大,音調(diào)越高。
此題涉及到防止噪聲的途徑、頻率與音調(diào)的關(guān)系、聲波的傳播速度、響度的單位等多個知識點,考查比較全面,難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A、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鼓聲是由鼓面振動產(chǎn)生的,故A錯誤;
B、不同的發(fā)聲體因材料和結(jié)構(gòu)不同,所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就不同,所以觀眾是通過音色來辨別鼓聲的,故B正確;
C、鼓聲大作,震耳欲聾,說明聲音的響度大,故C錯誤;
D、觀眾用手捂住耳朵,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故D錯誤。
故選:B。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2)音調(diào)指聲音的高低,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響度指聲音的強弱,由物體振動的振幅決定,還與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guān);音色指聲音的特色,不同的發(fā)聲體因材料和結(jié)構(gòu)不同,所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就不同;
(3)減弱噪聲的方式有三種,即在聲源處減弱,在人耳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本題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防止噪聲的途徑,以及音調(diào)、響度、音色的區(qū)分,是聲學中的基礎(chǔ)知識,相對比較簡單。
13.【答案】B?
【解析】解:
(1)由題知,甲車的尾部恰好到達C線的路程:s甲=s1+L1=10.5m+4.5m=15m,
甲的車速v甲=36km/h=10m/s,
由v=st可得,甲車的尾部恰好到達C線所用的時間:
t=s甲v甲═15m10m/s=1.5s;
自行車與甲車水平方向距離,s自行車=12×(D?d)=12×(3m?1.8m)=0.6m,
甲車通過C時,自行車車頭恰好到達甲車尾處時自行車與甲車相撞,用時最長,自行車速度最小,
此時,t自行車=t甲=1.5s,
則此時自行車速度:v自行車=s自行車t自行車=0.6m1.5s=0.4m/s;
所以,當自行車速度為0.35m/s時,不會與甲車相撞,故A錯誤;
自行車尾與甲車頭部相撞:
甲車走的路程:s甲′=s1=10.5m,
甲車用的時間:t甲′=s甲v乙=10.5m10s=1.05s,
自行車在這段時間內(nèi)(t自行車=t甲=1.05s)走的路程s自行車=0.6m+1.8m+1.8m=4.2m,
v自行車=s自行車t自行車=4.2m1.05s=4m/s;
當自行車車速在0.4m/s~4m/s范圍內(nèi)將與甲車相撞;
(2)乙車的速度v乙=54km/h=15m/s,
自行車頭與乙車尾部相撞,乙車走的路程:
s乙=s1+s2+2L1=10.5m+3m+2×4.5m=22.5m,
乙車用的時間:t乙=s乙v乙=22.5m15m/s=1.5s,
自行車在這段時間內(nèi)(t自行車=t乙=1.5s)走的路程:s乙=0.6m+3m=3.6m
v自行車=s自行車v自行車=3.6m1.5s=2.4m/s;
自行車尾與乙車頭部相撞,乙車走的路程:
s乙′=s1+s2+L1=10.5m+3m+4.5m=18m,
乙車用的時間:t乙′=s′乙v′乙=18m15m/s=1.2s,
自行車在這段時間內(nèi)(t自行車=t乙=1.2s)走的路程:s自行車=3×0.6m+3×1.8m=7.2m
v自行車′=s自行車t′乙=7.2m1.2s=6m/s;
當自行車車速在2.4m/s~6m/s范圍內(nèi)將與乙車相撞;
但是被乙車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車撞,因此要把2.4m/s至4m/s剔除出去,
因此被乙車撞的條件是自行車速度在4m/s至6m/s之間;當自行車速度為7m/s時,可以安全通過整個道路,故C錯誤,B正確;
(3)若自行車速度為0.2m/s,自行車尾部到達雙黃線的時間為:t0=s0v0=3m+3m+1.8m0.2m/s=39s,故D錯誤。
故選:B。
(1)先確定甲車的尾部恰好到達C線的路程,由速度公式計算其到C所消耗的時間;
甲車車尾恰好到達C的時間,計算自行車到甲車的距離,由速度公式計算自行車與甲車相撞的最小速度;
(2)自行車與乙車相撞的范圍是自行車頭與乙車尾部相撞以及自行車尾與乙車頭部相撞,但是被乙車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車撞,由此分析解答;
(3)根據(jù)自行車的速度和路程求出時間。
本題考查的是速度公式的計算題,對公式熟練掌握和應(yīng)用是前提,弄清各自通過的路程是關(guān)鍵,難度比較大。
14.【答案】運動? 10.05?
【解析】解:蘇炳添在比賽過程中,以看臺上的觀眾為參照物,蘇炳添與看臺上的觀眾之間的位置不斷變化,所以蘇炳添是運動的;
蘇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v=st=100m9.95s≈10.05m/s。
故答案為:運動;10.05。
(1)研究對象的運動狀態(tài)是怎樣的,就看它與參照物的相對位置是否變化,如果變化,物體是運動的,如果沒變化,則是靜止的;
(2)利用公式v=st計算平均速度的大小。
此題考查速度的計算、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難度不大,掌握基礎(chǔ)知識即可正確解題。
15.【答案】靜止? 4?
【解析】解:從圖中可知,甲在10s~20s內(nèi)路程不變,故甲靜止,則第12s時甲的運動狀態(tài)為靜止;
甲、乙在t=15s時相遇,運動了60m,從出發(fā)到甲、乙相遇的這段時間內(nèi),甲的平均速度為v=st=60m15s=4m/s。
故答案為:靜止;4。
從圖中可知,甲在10s~20s內(nèi)路程不變,故甲靜止,據(jù)此得出第12s時甲的運動狀態(tài);
甲、乙在t=15s時相遇,運動了60m,根據(jù)v=st得出從出發(fā)到甲、乙相遇的這段時間內(nèi),甲的平均速度。
本題考查變速運動和平均速度的知識,關(guān)鍵是從圖中得出有用信息。
16.【答案】300m? 50?
【解析】解:火車勻速完全通過橋的路程等于火車長加上火車長,
火車通過450m的甲橋用時15s,則有vt1=L甲橋+L車,即v×15s=450m+L車,①
以相同的速度通過1200m的乙橋用時30s,則有vt2=L乙橋+L車,即v×30s=1200m+L車,②
聯(lián)立①②解得v=75m/s,L車=300m。
故答案為:300m;50。
火車勻速完全通過橋的路程等于火車長加上火車長,火車通過450m的甲橋用時15s,以相同的速度通過1200m的乙橋用時30s,根據(jù)v=st可分別列出方程,解方程組即可。
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yīng)用,要注意火車完全通過大橋的路程等于車長加上橋長、火車完全在橋上的路程等于橋長減去車長。
17.【答案】聲源處? 最大速度?
【解析】解:(1)甲圖禁止汽車鳴笛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2)乙圖中標有數(shù)字60的標志是汽車限速標志,它表示的含義是汽車的最大速度不能超過60km/h。
故答案為:聲源處;最大速度。
(1)減弱噪聲有三種:①在聲源處減弱;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弱;③在人耳處減弱。
(2)根據(jù)限速標志牌的含義解答;
本題考查防止噪聲的途徑以及交通標志牌的含義,難度不大。
18.【答案】響度? 音調(diào)?
【解析】解: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句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響度大;
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擊大小不同的編鐘,編鐘的振幅相同,則發(fā)出聲音的響度相同;
編鐘的質(zhì)量不同(體積不同),振動的快慢不同,即振動頻率不同,所以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不同。
故答案為:響度;音調(diào)。
聲音的三個特征包括音調(diào)、響度和音色;音調(diào)的高低與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guān),頻率越大,音調(diào)越高;響度的大小與振幅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guān),在距離一定時,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zhì)與特色,與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是辨別不同聲音的依據(jù)。
本題考查了響度、音調(diào)和音色的區(qū)分,關(guān)鍵要知道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擊大小不同的編鐘時,不同編鐘的振動頻率不同。
19.【答案】變小? 不能? 介質(zhì)? 真空? C?
【解析】解:
(1)用抽氣機將瓶內(nèi)的空氣抽出,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能傳播聲音的空氣越來越少,所以音樂聲會逐漸減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瓶內(nèi)就成了真空,沒有了將聲音傳出瓶外的介質(zhì),所以我們不能聽到音樂聲;
(2)以上實驗這說明聲音靠介質(zhì)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3)上述實驗中是靠真空阻斷了聲音的傳播;
A、給摩托車安裝消聲器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A不符合題意;
B、在高噪聲環(huán)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可以在人耳處減弱噪聲,故B不符合題意;
C、雙層玻璃中間是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故可以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C符合題意;
D、學校附近禁止汽車鳴笛可以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②變??;③不能;(2)介質(zhì);真空;(3)C。
解決此題的關(guān)鍵是要知道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zhì)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這個實驗說明了真空不能傳聲,事實上把瓶內(nèi)空氣全部抽凈是不可能的,所以總能聽到微弱的聲音,人們只是根據(jù)抽氣過程聽到聲音越來越小進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jié)論,這種辦法在物理學中叫理想實驗法。
20.【答案】靜止? 80.0? 0.16? 不正確? 大? ③?
【解析】解:(1)每次實驗時必須讓小車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
(2)圖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因此AC的長度是:
sAC=80.0cm?0.0cm=80.0cm;
停表指針轉(zhuǎn)動未超過一圈,每格1s,指針轉(zhuǎn)過了5格,因此小車通過全程所用時間為:
tAC=1s×5=5s;
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AC=sACtAC=80.0cm5s=16cm/s=0.16m/s;
(3)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到達B點的速度并不為零,所以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到達C點的時間,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時間,這樣的做法不正確;
(4)根據(jù)公式v=st可知,路程一定時,所用時間越短,運動速度越大,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通過相同的路程,小車運動的時間變短,因此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將變大;
(5)小車從A點到C點做加速運動,s?t圖像中,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只有③的斜率逐漸增大,說明物體做加速運動,故圖線③能正確的描述小車從A點到C點運動情況。
故答案為:(1)靜止;
(2)80.0;0.16;
(3)不正確;
(4)大;
(5)③。
(1))每次測量時必須讓小車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保證每次小車通過的路程相等,初始速度相等;
(2)圖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據(jù)此求出AC的長度sAC;停表指針轉(zhuǎn)動未超過一圈,每格1s,指針轉(zhuǎn)過了5格,據(jù)此求出小車通過全程所用時間tAC;利用公式v=st求出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AC;
(3)計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用的時間;
(4)根據(jù)公式v=st可知,路程一定時,所用時間越短,運動速度越大;
(5)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做加速直線運動,據(jù)此結(jié)合s?t圖像分析解答。
本題考查“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速度公式及其計算、圖像在物理學中的應(yīng)用,一定要學會計算路程和時間,按平均速度的定義代入v=st求出平均速度。
21.【答案】解:(1)分析數(shù)據(jù)表得出聲音在介質(zhì)中傳播速度的規(guī)律:
①一般情況下,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②聲音在同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guān);
③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液體、氣體中的大。
(2)由v=st,得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時間是:t=sv1=850m340m/s=2.5s;
聲音在金屬管內(nèi)傳播的速度比空氣中傳播的快,所以聲音在金屬管內(nèi)傳播的時間:t2=t1?△t=2.5s?2.33s=0.17s;
聲音在金屬管內(nèi)傳播的速度:v2=st2=850m0.17s=5000m/s;
查表知:金屬管可能是鋁制成的;
答:(1)一般情況下,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不同(答案不唯一);
(2)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是5000m/s;該金屬管可能是鋁制成的。?
【解析】(1)查找數(shù)據(jù)表,得出聲音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有規(guī)律;
(2)利用v=st,計算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時間,再結(jié)合時間差計算聲音在金屬管內(nèi)的傳播速度,對應(yīng)數(shù)據(jù)表找出金屬管的材料。
本題主要考查了聲音的傳播和速度公式的應(yīng)用,能正確分析數(shù)據(jù)表,得到物理規(guī)律是解題的關(guān)鍵。
22.【答案】解:(1)列車全程的運行時間t=20:10?17:40=2h30min=2.5h,
則列車全程的平均速度:v=st=275km2.5h=110km/h。
(2)列車由站點2開往站點3段的時間:
t′=19:00?18:42=18min=0.3h,
由v=st可得,該段的路程:s′=v′t′=110km/h×0.3h=33km,
表格中里程數(shù)應(yīng)為:118km+33km=151km,
(3)列車全部在橋上時的需要通過的路程:s″=L橋?L車=4744m?244m=4500m,
列車全部在大橋上的時間:。
答:(1)列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10km/h;
(2)表格中橫線處的里程數(shù)應(yīng)為151km;
(3)列車全部在大橋上的時間為150s。?
【解析】(1)由列車運行時刻表可知,列車運行的總路程和所用的總時間,利用v=st可以求出列車全程的平均速度。
(2)由表格可得列車由站點2開往站點3段的時間,根據(jù)v=st可以得到運行的路程,加上118km即為表格中的里程數(shù);
(3)列車車尾在橋上開始計時,到車頭剛好離開橋停止計時,此時車尾離橋244米,還沒到橋邊,所以走了4744米?244米,根據(jù)列車的速度可求得列車全部在橋上時的時間。
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變形公式的應(yīng)用,兩個地方要注意:①知道列車全部在大橋的路程是大橋與列車長度之差是解題的關(guān)鍵;②看清到站時間和發(fā)車時間,正確計算用時,此題屬于易錯題。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qū)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含答案解析),共2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月考物理試卷(10月份),共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實驗與探究,計算與問答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qū)九年級(上)月考物理試卷(10月份)(含解析),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