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時32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組成地殼的巖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等。在適當條件下,這類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地貌,統(tǒng)稱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國的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
3.類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常見的類型有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常見的類型有溶洞、石鐘乳、石?;蚴?、石筍、石柱。
特別提醒 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溶洞是由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是由流水淀積作用形成的。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條件
(山東文綜)下圖為“某地地質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中巖石和地貌形態(tài)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2.該類地貌發(fā)育典型的山區(qū)( )
A.風蝕現(xiàn)象顯著
B.巖石類型是花崗巖
C.土層較薄,土壤貧瘠
D.地表水豐富,地下水貧乏
[關鍵信息點撥]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題,圖中有落水洞、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對各地貌形態(tài)圖例分別作了說明。它們形成的先后順序是:先形成可溶性巖石,然后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巖石,產(chǎn)生洞穴;由于溶蝕由表及里,上層洞穴形成的時間早于下層,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洞頂?shù)温?,產(chǎn)生碳酸鈣沉淀,形成石鐘乳、石筍等。第2題,喀斯特地貌區(qū)降水豐富,以水蝕作用為主;巖石多是可溶性的石灰?guī)r;由于多溶洞,地下水豐富,地表水缺乏。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guī)r山區(qū),水蝕作用強烈,水土流失嚴重,所以土層較薄,土壤貧瘠。
考向1 通過“地表喀斯特地貌”考查“綜合思維”
廣西樂業(yè)縣白洞天坑坑口長和寬分別達220米和160米,最深達312米。冒氣洞與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態(tài),冒氣洞口直徑僅7~8米。冒氣洞與白洞天坑地下相互連通,白洞天坑內(nèi)的空氣與外界連通,溫度變化大,冒氣洞氣溫常年保持18 ℃左右,因洞口時常冒出較濃“白煙”而得名。下圖為“白洞天坑與冒氣洞的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題。
1.冒氣洞冒“白煙”最顯著的時段是( )
A.夏季日出時 B.夏季正午后
C.冬季日出時 D.冬季正午后
2.推測形成天坑的地質作用順序是( )
A.地殼抬升—沉積作用—流水溶蝕—地殼陷落
B.沉積作用—地殼抬升—流水溶蝕—重力坍塌
C.地殼下沉—沉積作用—水平運動—斷裂坍塌
D.地殼下沉—沉積作用—地殼抬升—流水溶蝕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題,“白煙”本質是洞內(nèi)相對潮濕的水蒸氣上升冷凝而成。冬季日出時,地表氣溫最低,白洞天坑中冷空氣下沉,通過地下溶洞通道壓迫冒氣洞的空氣,使得冒氣洞內(nèi)暖濕空氣上升,出洞口后遇冷成霧珠,形成“白煙”,故選C。選項中其余時段洞內(nèi)溫度與洞外溫度差異不大,形成的“白煙”不顯著。第2題,天坑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地質作用順序是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石灰?guī)r隨地殼抬升至高處,然后在流水侵蝕、溶蝕作用下形成地下溶洞,隨著溶洞擴大,上覆巖層自然坍塌,故選B。
考向2 通過“地下喀斯特地貌”考查“人地協(xié)調(diào)觀”
(2023·福建福州質檢)新西蘭西北部的懷托摩小城,分布著大量石鐘乳溶洞,溶洞里聚居數(shù)量巨大的洞穴螢火蟲,如圖所示。螢火蟲借“熒光陷阱”捕食,但是遇到強光和噪聲,螢火蟲就會“關燈”,回歸黑暗寂靜。據(jù)此完成3~5題。
3.推測螢火蟲溶洞所在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 )
A.溫和多雨 B.寒冷濕潤
C.炎熱干燥 D.寒冷干燥
4.關于螢火蟲溶洞及景觀形成過程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①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形成石灰?guī)r ②許多穴居昆蟲在洞內(nèi)生長繁殖 ③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溶洞石鐘乳 ④內(nèi)力作用使巖層上升出露海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③②
5.為維持洞內(nèi)原貌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A.游覽小船使用繩索拉動
B.允許游客用閃光燈拍攝
C.增加游覽項目吸引客源
D.播放音樂營造藝術氛圍
答案 3.A 4.D 5.A
解析 第3題,新西蘭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故螢火蟲溶洞所在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溫和多雨,選A。第4題,螢火蟲溶洞內(nèi)分布著大量石鐘乳,巖石是石灰?guī)r,是海洋生物死亡后遺體經(jīng)沉積作用形成的,后在地殼抬升作用下,巖層上升出露海面;受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溶洞石鐘乳,最后,許多穴居昆蟲在洞內(nèi)生長繁殖,形成現(xiàn)在的螢火蟲溶洞景觀。因此,螢火蟲溶洞及景觀形成過程的先后排序是①④③②,故選D。第5題,為維持洞內(nèi)原貌,應盡量保護性開發(fā),游覽小船使用繩索拉動,對溶洞的不利影響較小,A正確;由材料可知,螢火蟲害怕強光和噪聲,游客用閃光燈拍攝會發(fā)出強光,播放音樂會破壞洞內(nèi)的安靜氛圍,B、D錯誤;增加游覽項目吸引客源,人員大量進入會對洞內(nèi)環(huán)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C錯誤。
課時精練
九洞天景區(qū)位于貴州省大方縣境內(nèi),自西向東的伏流(地表河流經(jīng)過地下的潛伏段)侵蝕出龐大的洞穴系統(tǒng),其中二洞天伏流大廳就像一條有“頂蓋”的巖溶峽谷。下圖為“二洞天伏流大廳縱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二洞天伏流大廳南壁侵蝕更強烈的原因是( )
A.重力 B.地轉偏向力
C.巖性 D.溶蝕崩塌
2.二洞天伏流大廳側蝕最強烈的季節(jié),下列現(xiàn)象可能發(fā)生的是( )
A.南極長城站處于極夜時期
B.密西西比河處于枯水期
C.北京的白晝比廣州長
D.珀斯地區(qū)天氣干熱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題,二洞天河流是自西向東的伏流,受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影響,右側是南側,故伏流大廳南壁侵蝕更強烈,B對。兩岸均受重力影響、巖性相同,A、C錯。溶蝕崩塌是侵蝕的結果,D錯。第2題,二洞天伏流大廳側蝕最強烈的季節(jié)是夏季,大氣降水多,河流水量大,侵蝕能力強。北半球夏季,南極長城站位于南極圈外,沒有極夜現(xiàn)象,A錯。密西西比河處于豐水期,B錯。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北京的白晝比廣州長,C對。珀斯地區(qū)位于南半球,此時是冬季,屬于地中海氣候,溫和多雨,D錯。
喀斯特洞穴系統(tǒng)的煙囪效應(如下圖所示)是指由于洞內(nèi)外空氣的溫度差使氣流從溫度高的區(qū)域流向溫度低的區(qū)域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qū)較北方明顯,它為喀斯特地區(qū)的地-氣交換增加了一個通道,對碳循環(huán)具有重要的影響。據(jù)此完成3~5題。
3.喀斯特洞穴內(nèi)常見的堆積地貌有( )
①峰林 ②石鐘乳 ③石筍 ④溶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qū)洞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 )
A.夏季低、冬季高 B.夏季低、冬季低
C.夏季高、冬季高 D.夏季高、冬季低
5.南方喀斯特地區(qū)的煙囪效應較北方明顯的原因包括( )
①南方喀斯特地區(qū)太陽輻射強,光合作用強 ②南方喀斯特地區(qū)土壤深厚,利于地表水下滲 ③南方喀斯特地區(qū)碳酸鹽巖分布廣 ④南方喀斯特地區(qū)高溫多雨,溶蝕作用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B 4.D 5.C
解析 第3題,喀斯特洞穴內(nèi)常見的堆積地貌有石鐘乳、石筍,峰林、溶溝是侵蝕地貌,故選B。第4題,夏季洞外溫度高,洞內(nèi)溫度低,氣流從洞外流向洞內(nèi),洞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高;冬季相反,洞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低。所以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qū)洞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夏季高、冬季低,故選D。第5題,南方喀斯特地區(qū)的煙囪效應較北方明顯的原因包括南方喀斯特地區(qū)碳酸鹽巖分布廣、南方喀斯特地區(qū)高溫多雨,溶蝕作用強,③④對。煙囪效應與光合作用、土壤深度無關,且南方喀斯特地區(qū)土層淺薄,①②錯。故選C。
青藏高原東部地區(qū)地下水中含大量可溶性碳酸氫鈣,地下水出露地表后,富含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的水,因水中CO2的消耗(主要是CO2從水中逸出或水中光合作用消耗CO2)或水的蒸發(fā),導致水溶液發(fā)生碳酸鈣過飽和而發(fā)生沉淀,形成鈣華。水中的CO2含量與壓強、溫度、流速和植被等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據(jù)此完成6~7題。
6.青藏高原東部是我國鈣華集中分布的地區(qū),卻很少形成溶洞,主要原因是( )
A.地殼活躍,缺少形成溶洞的穩(wěn)定地質條件
B.地殼相對穩(wěn)定,不易形成溶洞
C.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蝕作用顯著
D.缺少形成溶洞的物質條件
7.下列自然因素中,有利于青藏高原東部鈣華景觀形成的有( )
①海拔高,氣壓低 ②海拔高,氣溫低 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④植被茂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題,青藏高原東部地殼活躍,在溶洞發(fā)育過程中容易遭受地殼運動而遭到破壞(缺少形成溶洞的穩(wěn)定地質條件);我國中東部地區(qū)地殼相對穩(wěn)定,在長期的外力作用下易形成溶洞、峰林等景觀,A正確,B錯誤。青藏高原東部地區(qū)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中CO2更易逸出,利于形成鈣華,與流水侵蝕作用顯著無關,C錯。青藏高原有形成溶洞的物質基礎(可溶性的石灰?guī)r分布廣泛),D錯。第7題,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河河水溶解大量鈣元素,青藏高原地殼活躍,地下河易露出,隨著壓強和溫度的改變,水中鈣質析出易形成鈣華,凡是有利于CO2從水中析出的自然條件,都有利于鈣華的形成。落差大,水流速度快,CO2易從河水中逸出。青藏高原東部植被茂密,植物光合作用強,能消耗更多的CO2。氣溫低,蒸發(fā)量少,不利于形成鈣華。①③④正確,選C。
8.(2023·江蘇揚州市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地縫是喀斯特地貌術語,指非常狹窄且有相當深度與長度的峽谷或流水溝谷。云龍地縫地處恩施大峽谷境內(nèi),全長7.5千米,最深達75米,上游連著世界上最長的暗河,下游直通清江。云龍地縫的兩岸崖壁地層形成于不同的地質年代,右岸為三疊紀,左岸為二疊紀。下圖為云龍地縫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1)簡析云龍地縫兩岸巖層地質年代不同的原因。(2分)
(2)據(jù)圖分析云龍地縫的形成過程。(6分)
(3)試推測云龍地縫將來的發(fā)展演變。(3分)
答案 (1)地殼運動形成斷裂帶,兩岸巖層沿斷裂帶發(fā)生了相對垂直位移。(可能是地縫走向與地層走向一致,但巖層向右岸傾斜。)
(2)石灰?guī)r巖層由于地殼運動形成裂隙或斷裂帶,(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沿著巖石裂隙、斷裂帶滲入地下,(溶蝕)石灰?guī)r形成洞穴;洞穴(沿巖層節(jié)理面或裂隙)不斷延伸,串通形成地下河;地下河中一段(由于地表水切割,洞頂擴展,洞頂巖性松軟等因素)頂部發(fā)生坍塌,形成了云龍地縫。
(3)云龍地縫將來的發(fā)展演變?yōu)椋荷钋?侵蝕基準面),延伸,展寬。[課程標準]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體系架構]
[基本概念] 喀斯特地貌;風力作用、風蝕地貌(雅丹地貌等)、風積地貌(沙丘等);海浪作用、海蝕地貌、海積地貌;冰川作用、冰蝕地貌(U形谷、峽灣等)、冰磧地貌、冰水堆積地貌。
[基本原理]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的形成原理。
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對喀斯特作用的影響
巖石的可溶性
巖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guī)r、白云巖
巖石的可溶性強、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強;反之則弱
巖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強
水的溶蝕能力
水體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無機酸數(shù)量越多,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有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
無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體的流動性
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
水的流動性越強,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
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
裂隙連通性好,流動性強
氣候
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qū),溶蝕作用強烈,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更廣泛
由圖中圖例可知該地貌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蝕和淀積作用而形成,喀斯特地貌巖石類
型多為石灰?guī)r,裂隙發(fā)育,滲漏嚴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豐富。
注意圖中圖例的名稱和各地貌的分布位置,可溶性巖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礎,石鐘乳
和石筍是在溶洞內(nèi)由流水淀積作用而形成,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先溶蝕上部溶洞,上層洞穴的形成時間早于下層洞穴。
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精品學案 第5部分 第1章 第1講 課時79 西亞 非洲(含解析),共17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精品學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講 課時36 土壤(含解析),共10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精品學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講 課時35 植被(含解析),共11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