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壽一中南校區(qū)2022級高二上期入學考試
生物試卷
一、選擇題(本題含18小題,每小題3分,共54分)
1. 在細胞的生命歷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 在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末期,可觀察到細胞板
B. 若在某細胞中發(fā)現(xiàn)胰島素基因,說明此細胞已經(jīng)發(fā)生了分化
C. 端粒受損可能會導致細胞衰老
D. 無絲分裂過程核膜會消失,但不會出現(xiàn)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細胞凋亡:由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jié)束生命的過程。
2、細胞壞死是在不利的因素下(極端物理、化學因素或嚴重的病理性刺激),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細胞的損傷和死亡。
3、細胞凋亡的意義:保證生物體完成正常發(fā)育;維持內(nèi)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清除受損的、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4、細胞衰老的原因:自由基學說,端粒學說。
【詳解】A、植物細胞分裂末期會出現(xiàn)細胞板,細胞板會進一步形成細胞壁,動物細胞中沒有細胞板,觀察不到細胞板,A錯誤;
B、正常細胞中含有全部的基因包括胰島素基因,分化的實質(zhì)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發(fā)現(xiàn)胰島素基因,不能說明此細胞已經(jīng)發(fā)生了分化,B錯誤。
C、端粒學說認為,隨著細胞分裂次數(shù)的增加,端粒會逐漸縮短,導致細胞衰老,C正確;
D、無絲分裂過程中不出現(xiàn)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但仍會發(fā)生遺傳物質(zhì)的復制和分配,D錯誤。
故選C。
2. 下列細胞分裂時,觀察不到紡錘體的是( )
①細菌細胞②根的分生區(qū)細胞③蛙紅細胞④人體肝細胞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真核細胞的細胞分裂包括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無絲分裂過程不存在紡錘體,有絲分裂過程存在紡錘體,減數(shù)分裂存在紡錘體,是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方式,不存在紡錘體。
【詳解】①細菌細胞是原核細胞,分裂方式是二分裂方式,不存在紡錘體,①符合題意;
②根的分生區(qū)細胞的分裂方式是有絲分裂,存在紡錘體,②不符合題意;
③蛙紅細胞的分裂方式是無絲分裂,不存在紡錘體,③符合題意;
④人體肝細胞的分裂方式是有絲分裂,存在紡錘體,④不符合題意。
綜上所述①③符合題意。
故選A。
3. 下列不能判斷出顯隱性的是( )
A. 高莖×矮莖→高莖:矮莖=1:1
B. 用純種高桿黃花和純種矮桿白花雜交, F2出現(xiàn)的性狀及比例為高桿黃花:高桿白花:矮桿黃花:矮桿白花=9:3:3:1
C. 紅花×紅花→出現(xiàn)白花
D. 一株豌豆自交,后代中黃色豌豆與綠色豌豆分別占3/4和1/4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zhì):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顯隱性判斷方法,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后代只表現(xiàn)出一種性狀,據(jù)此可判斷子一代表現(xiàn)的性狀為顯性性狀,親本只有一種性狀,自交后代出現(xiàn)兩種性狀,據(jù)此可推測親本性狀為顯性性狀。
【詳解】A.、高莖×矮莖→高莖∶矮莖=1∶1,這屬于測交實驗,據(jù)此不能判斷顯隱關(guān)系,符合題意,A正確;
B、用純種高桿黃花和純種矮桿白花雜交, F2出現(xiàn)的性狀及比例為高桿黃花∶高桿白花∶矮桿黃花∶矮桿白花=9∶3∶3∶1,據(jù)此可判斷高桿黃花為顯性,不符合題意,B錯誤;
C、紅花×紅花→出現(xiàn)白花,根據(jù)無中生有判斷紅花為顯性,不符合題意,C錯誤;
D、一株豌豆自交,后代中黃色豌豆與綠色豌豆分別占3/4和1/4,據(jù)此可判斷黃色對綠色為顯性,不符合題意,D錯誤。
故選A。
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 次級精母細胞中的四分體數(shù)是初級精母細胞中的1/2
B. 同源染色體是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能聯(lián)會的兩條染色體
C. 形成100個受精卵,至少需要100個精原細胞和100個卵原細胞
D. 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單體數(shù)目和次級精母細胞后期染色體數(shù)目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減數(shù)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細胞(如動物的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成為成熟生殖細胞(精、卵細胞即配子)過程中必須經(jīng)歷的。它的特點是細胞經(jīng)過兩次連續(xù)的分裂,但染色體只復制一次。因此,生殖細胞內(nèi)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體細胞的一半。原始生殖細胞經(jīng)過多次有絲分裂后,染色體復制,細胞開始長大,成為初級精母細胞或初級卵母細胞。原始生殖細胞如精原細胞,經(jīng)過染色體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初級精母細胞經(jīng)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產(chǎn)生兩個次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再通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產(chǎn)生四個精細胞。四分體指的是在動物細胞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減I)的前期,兩條已經(jīng)自我復制的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形成的四條染色單體的結(jié)合體。
【詳解】A、次級精母細胞沒有同源染色體,沒有四分體,A錯誤;
B、同源染色體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會聯(lián)會,一般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形態(tài)大小一般相同,B正確;
C、100個精原細胞可形成400個精子,但由于100個卵原細胞可形成100個卵細胞,,故形成100個卵細胞至少需要25個精原細胞和100個卵原細胞,C錯誤;
D、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若為2N,則染色單體為4N,次級精母細胞后期染色體數(shù)為2N,D錯誤。
故選B
5. 下列關(guān)于人類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的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伴隨性染色體遺傳
B. 生殖細胞中只表達性染色體上的基因
C. 初級精母細胞和次級精母細胞中都含Y染色體
D. 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與性別決定有關(guān)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類的染色體包括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無論是體細胞還是生殖細胞都同時含有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2、決定性別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但性染色體上的基因不都決定性別,性染色體上的遺傳方式都與性別相關(guān)聯(lián),稱為伴性遺傳。
【詳解】A、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總是與性別相關(guān)聯(lián),隨性染色體遺傳而遺傳,A正確;
B、生殖細胞中既可表達常染色體上基因,也可以表達性染色體上的基因,B錯誤;
C、X和Y為同源染色體,在初級精母細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體;但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過程中,由于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次級精母細胞中只含X或Y這對同源染色體中的一條.也就是說次級精母細胞有的含X染色體,有的含Y染色體,C錯誤;
D、決定性別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與性別決定有關(guān),如人類的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但其與性別決定無關(guān),D錯誤。
故選A。
6. 下列關(guān)于DNA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br />
A. DNA復制合成的兩條子鏈的堿基序列相同
B. 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前的間期進行DNA復制
C. 一條DNA單鏈的序列是5′-GGTACAT-3′,則它的互補鏈的序列是5′-ATGTACC-3′
D. DNA分子的特異性是由脫氧核苷酸的比例決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復制:(1)條件:模板(DNA雙鏈)、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能量(ATP)、原料(游離的脫氧核糖核苷酸)(2)特點:半保留復制(3)方式:邊解旋邊復制。
【詳解】A、DNA分子的復制是半保留復制,以母鏈為模板,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子鏈,兩條子鏈堿基序列互補,不相同,A錯誤;
B、洋蔥根尖分生區(qū)進行有絲分裂,不進行減數(shù)分裂,B錯誤;
C、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T互補,C與G互補,故一條DNA單鏈的序列是5′-GGTACAT-3′,則它的互補鏈的序列是5′-ATGTACC-3′,C正確;
D、DNA分子的特異性是由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的,D錯誤。
故選C。
7. 某被32P、35S、3H標記的1個T2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后,共釋放出n個子代噬菌體,每個T2噬菌體DNA中含胞嘧啶m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可在子代噬菌體的外殼中找到35S和3H
B. 噬菌體DNA復制過程需要的模板、酶、ATP和原料都來自大腸桿菌
C. 整個過程共消耗鳥嘌呤m(n-1)個
D. 可直接利用含32P、35S、3H的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出含32P、35S、3H的T2噬菌體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 分別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上述大腸桿菌培養(yǎng)T2噬菌體,得到蛋白質(zhì)含有35S標記和DNA含有32P標記的噬菌體。然后用兩種噬菌體分別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經(jīng)過短時間的保溫后,用攪拌器攪拌、離心,檢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現(xiàn):用35S標記的侵染實驗中,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標記的實驗,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離心管的沉淀物中。
【詳解】A、35S存在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外殼中,蛋白質(zhì)侵染時不進入宿主細胞內(nèi),因此在子代噬菌體的外殼中找不到35S,A錯誤;
B、噬菌體DNA復制過程需要的模板來自噬菌體本身,B錯誤;
C、每個T2噬菌體DNA中含胞嘧啶m個,根據(jù)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每個T2噬菌體DNA中含鳥嘌呤m個,共釋放出n個子代噬菌體,但子代噬菌體中含有親代的兩條DNA單鏈,因此相當于消耗鳥嘌呤m(n-1)個,C正確;
D、T2噬菌體是病毒,營寄生生活,不能直接用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D錯誤。
故選C。
8. 下圖表示真核細胞的翻譯過程,據(jù)圖分析不正確的是( )
A. 圖中1、2、3依次表示 mRNA、多肽鏈、核糖體
B. 相對于mRNA,核糖體的運動方向是從左向右
C. 一個 mRNA可同 時作為多種蛋白質(zhì)合成的模板
D. tRNA上的反密碼子和 mRNA上的密碼子是互補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翻譯:翻譯是指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zhì)的過程。場所:細胞質(zhì)的核糖體上。本質(zhì):把DNA上的遺傳信息通過mRNA轉(zhuǎn)化成為蛋白質(zhì)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順序。
2、分析題圖:圖表示真核細胞的翻譯過程,1是mRNA,2是肽鏈,3是核糖體。
【詳解】A、根據(jù)分析1是mRNA,2是肽鏈,3是核糖體,A正確;
B、最右邊的核糖體上肽鏈最長,是最先開始合成的,說明核糖體的運動方向是從左向右,B正確;
C、圖中過程以同一條mRNA為模板,所以只能合成1種蛋白質(zhì),C錯誤;
D、tRNA上的反密碼子和 mRNA上的密碼子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D正確。
故選C。
9. 南瓜果實的白色(W)對黃色(w)是顯性,盤狀(D)對球狀(d)是顯性,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獨立遺傳。用南瓜甲與基因型為wwDd的南瓜乙雜交,子代表型的數(shù)量比是3∶3∶1∶1,則南瓜甲的基因型是( )
A. Wwdd B. WwDd C. WWDd D. WWDD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由題意知,W、w和D、d獨立遺傳,因此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詳解】分析題意,南瓜甲的基因型是wwDd,南瓜甲與南瓜乙雜交子代表型的數(shù)量比是3∶3∶1∶1,即子代中出現(xiàn)(3∶1)×(1∶1)或(1∶1)×(3∶1)的比例,則南瓜乙的基因型是WwDd,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10. 同一物種的兩類細胞各產(chǎn)生一種分泌蛋白,組成這兩種蛋白質(zhì)的各種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順序不同,其原因是參與這兩種蛋白質(zhì)合成的( )
A. tRNA種類不同 B. mRNA堿基序列不同
C. 核糖體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碼子所決定的氨基酸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質(zhì)合成包括轉(zhuǎn)錄和翻譯兩個重要的過程,其中翻譯過程需要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酶、能量和tRNA(識別密碼子,并轉(zhuǎn)運相應的氨基酸到核糖體上進行翻譯過程),場所是核糖體。
【詳解】A、一種氨基酸可由一種或多種tRNA轉(zhuǎn)運,組成這兩種蛋白質(zhì)的氨基酸種類和數(shù)量相同,故參與這兩種蛋白質(zhì)合成的tRNA種類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錯誤;
B、蛋白質(zhì)是以mRNA為直接模板翻譯形成的,所以組成這兩種蛋白質(zhì)的各種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的原因是mRNA堿基序列不同,B正確;
C、核糖體主要由rRNA和蛋白質(zhì)組成,成分相同,C錯誤;
D、相同密碼子所決定的氨基酸相同,D錯誤。
故選B。
11. 如圖表示細胞中發(fā)生的生理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甲為DNA,乙為RNA,則上述過程會涉及到氫鍵的斷裂和形成
B. 若甲為RNA,乙為RNA,則正常的人體細胞中不會發(fā)生上述過程
C. 若甲為RNA,乙為DNA,則過程中消耗的原料與基因轉(zhuǎn)錄時相同
D. 若甲為RNA,乙為蛋白質(zhì),則該過程還需要其它種類的RNA參與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表達是指遺傳信息轉(zhuǎn)錄和翻譯形成蛋白質(zhì)的過程。轉(zhuǎn)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以4種游離的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合成RNA的過程,其產(chǎn)物包括tRNA、mRNA、rRNA等。該過程需要RNA聚合酶參與,其可以催化DNA雙鏈中氫鍵的斷裂,同時可以催化核糖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翻譯是指在核糖體上,以mRNA為模板、以氨基酸為原料合成蛋白質(zhì)的過程,該過程還需要tRNA來運轉(zhuǎn)氨基酸。
【詳解】A、若甲為DNA,乙為RNA,則該過程代表轉(zhuǎn)錄,轉(zhuǎn)錄過程中形成的RNA與模板鏈之間會發(fā)生氫鍵的斷裂和形成,A正確;
B、若甲為RNA,乙為RNA,則該過程代表RNA復制,RNA復制只有當RNA復制病毒侵入人體時才會發(fā)生,因此正常的人體細胞中不會發(fā)生上述過程,B正確;
C、若甲為RNA,乙為DNA,則該過程代表代表逆轉(zhuǎn)錄,該過程中消耗的原料是脫氧核苷酸,轉(zhuǎn)錄過程中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二者并不相同,C錯誤;
D、若甲為RNA,乙為蛋白質(zhì),則該過程代表翻譯,翻譯過程中除了需要mRNA做模板外,還需要tRNA來轉(zhuǎn)運氨基酸,同時rRNA還參與核糖體的形成,D正確。
故選C。
12. 一種果蠅的突變體在21℃的氣溫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當氣溫上升到25.5℃時 突變體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這說明( ?。?br />
A. 突變是不定向的
B. 突變是隨機發(fā)生的
C. 突變的有害或有利取決于環(huán)境條件
D. 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對突變體都是有利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變的特征:(1)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變異是隨機發(fā)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4)多數(shù)是有害的,但不是絕對的,有利還是有害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性狀是否適應環(huán)境。
【詳解】由題意知,一種果蠅的突變體在21℃的氣溫下,生存能力很差(基因突變的有害性),但是,當氣溫上升到25.5℃時,突變體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有利性),這說明同一種變異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對于生存能力的影響不同,即基因突變的有害或有利取決于環(huán)境條件。
故選C。
13. 結(jié)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正常結(jié)腸上皮細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 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發(fā)生顯著變化
C. 遠離致癌因子,就一定能避免癌癥的發(fā)生
D. 可用手術(shù)、化療、放療等方法來治療結(jié)腸癌
【答案】C
【解析】
【分析】腫瘤是由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類疾病,腫瘤的發(fā)生與基因的改變有關(guān)。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在細胞生長、增殖調(diào)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原癌基因(細胞癌基因)是指存在于生物正常細胞基因組中的癌基因。正常情況下,存在于基因組中的原癌基因處于低表達或不表達狀態(tài),并發(fā)揮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某些條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學致癌物或輻射作用等,原癌基因可被異常激活,轉(zhuǎn)變?yōu)榘┗?,誘導細胞發(fā)生癌變。
【詳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細胞內(nèi)正常的基因,正常結(jié)腸上皮細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正確;
B、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的遺傳物質(zhì)發(fā)生改變,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發(fā)生顯著變化,B正確;
C、致癌因子能提高癌癥發(fā)生的概率,但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C錯誤;
D、治療結(jié)腸癌的主要方法是手術(shù)治療,化療、放療、免疫治療、靶向藥物治療、生物治療、肝細胞移植治療,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等,D正確。
故選C。
14. 用X射線處理蠶蛹,使其第2號染色體上的斑紋基因易位于W染色體上,使雌蠶都有斑紋。再將斑紋雌蠶與白體雄蠶交配,其后代雌蠶都有斑紋,雄蠶都無斑紋。這樣有利 于去雌留雄,提高蠶絲的質(zhì)量。這種育種方法所依據(jù)的原理是( )
A. 染色體結(jié)構(gòu)變異 B. 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C. 基因突變 D. 基因重組
【答案】A
【解析】
【分析】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1)基因突變是基因結(jié)構(gòu)的改變,包括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基因突變發(fā)生的時間主要是細胞分裂的間期。基因突變的特點是低頻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隨機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和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之間的自由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導入也會引起基因重組。
(3)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jié)構(gòu)和數(shù)目的改變。染色體結(jié)構(gòu)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四種類型。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nèi)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詳解】根據(jù)題干信息“第2號染色體的斑紋基因易位于W染色體上”可知,這種育種方法是染色體變異,且是染色體結(jié)構(gòu)變異中的易位,故選A。
15. 兩個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這兩對基因獨立遺傳,要培育出基因型為aabb的新品種,最簡捷的方法是( )
A. 人工誘變育種 B. 轉(zhuǎn)基因育種
C. 單倍體育種 D. 雜交育種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題是雜交育種的應用,雜交育種是通過雜交使不同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組合在一個個體上的育種方法,由于要培育的新品種表現(xiàn)型與基因型致,所以應用雜交育種最為簡捷。
【詳解】由題意可知,兩個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為aabb的新品種,由于aabb是隱性狀,該性狀一旦出現(xiàn)就是純合體,因此采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在子二代中直接選種,該方法最為簡捷。人工誘變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具有多方向性,需要處理大量的實驗材料才有可能得到需要的類型,不是最簡捷的方法;轉(zhuǎn)基因育種雖具有針對性,但還需要構(gòu)建基因表達載體、進行檢測篩選等,操作復雜;單倍體育種中,花藥的離體培養(yǎng)比較復雜,不容易成功,不是最簡捷的方法,D正確。
故選D。
16. 葡萄風信子是一種重要的觀賞性球根植物。研究發(fā)現(xiàn),葡萄風信子花瓣的藍色主要由飛燕草色素決定,飛燕草色素的合成由A基因控制,a基因無法控制合成飛燕草色素,而B基因表達的產(chǎn)物會導致飛燕草色素的降解。A、a和B、b基因位于兩對常染色體上?;蛐蜑锳aBb的葡萄風信子個體進行自交,后代花瓣白色和藍色的比例為( ?。?br />
A. 15∶1 B. 13∶3 C. 9∶7 D. 3∶1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配子的過程中,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獨立遺傳給后代,同時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自由組合,由于自由組合定律同時也遵循分離定律,因此可以將自由組合問題轉(zhuǎn)化成分離定律問題進行解決。
2、根據(jù)題干信息,“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B基因表達的產(chǎn)物會導致飛燕草色素的降解”,則藍色的基因型為A_bb,其余基因型為白花。
【詳解】親代基因型為AaBb,自交后,基因型為A_bb的個體才為藍色花瓣,既有合成飛燕草色素的A基因,又沒有B基因表達的產(chǎn)物會導致飛燕草色素的降解,此基因型比率為:3/4的A_,1/4的bb,相乘后為3/16,則花瓣白色的概率為1-3/16= 13/16,故后代花瓣藍色和白色的比例為3∶ 13,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點睛】
17. 人類常染色體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顯性突變(A)又有隱性突變(a),突變均可導致后代患地中海貧血。一對都患地中海貧血夫婦生下不患地中海貧血的孩子,若不考慮男女性別差異,這對夫婦的基因型組合情況可能有( )
A. 3種 B. 4種 C. 5種 D. 6種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分析可知:患者至少有一個A或兩個a基因,而正常個體的基因是A+a或A+A+。
【詳解】分析題意,人類常染色體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顯性突變(A)又有隱性突變(a),即顯隱性關(guān)系為:A>A+>a,兩種突變基因均可導致地中海貧血(A_、aa),一對皆患地中海貧血的夫妻生下了一個表現(xiàn)正常(A+_)的孩子,孩子基因型A+A+,父母基因型AA+×AA+;孩子基因型A+a,父母基因型AA+×aa或AA+×Aa,即共有3種組合。
故選A。
18. 下列有關(guān)敘述中,不需要遺傳咨詢的是( )
A. 親屬中有艾滋病患者 B. 親屬中有智力障礙患者
C. 女方是先天性聾啞患者 D. 親屬中有血友病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遺傳咨詢是降低遺傳病發(fā)病率的重要措施,常見的遺傳咨詢對象有以下幾種:(1)夫婦雙方或家系成員患有某些遺傳病或先天畸形者;(2)曾生育過遺傳病患兒的夫婦;(3)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兒的父母;(4)不明原因的反復流產(chǎn)或有死胎死產(chǎn)等情況的夫婦;(5)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婦;(6)35歲以上的高齡孕婦;(7)長期接觸不良環(huán)境因素的育齡青年男女;(8)孕期接觸不良環(huán)境因素以及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孕婦;(9)常規(guī)檢查或常見遺傳病篩查發(fā)現(xiàn)異常者。
【詳解】A、艾滋病屬于傳染病,不是遺傳病,因此親屬中有艾滋病患者時不需要進行遺傳咨詢,A正確;
B、智力障礙可能是由遺傳因素導致的,因此親屬中有智力障礙患者時需要進行遺傳咨詢,B錯誤;
C、先天性聾啞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因此女方是先天性聾啞患者時需要進行遺傳咨詢,C錯誤;
D、血友病屬于伴X隱性遺傳病,親屬中有血友病患者時需要進行遺傳咨詢,D錯誤。
故選A。
二、非選擇題(共46分)
19. 某種植物的粉花和白花是一對相對性狀,現(xiàn)利用該植物進行了兩組雜交實驗,實驗結(jié)果如下表?;卮鹣铝袉栴}∶
組別
親本
F1
①
白花×白花
白花∶粉花=3∶1
②
粉花×粉花
粉花∶白花=9∶7
(1)根據(jù)雜交實驗的結(jié)果,推測該植株花色是由______(填“一對”或“兩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定律,判斷依據(jù)是______。
(2)?、俳MF1中的白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粉花植株占比為______。②組F1中的白花植株共有______種基因型。
(3)根據(jù)分析可知,①組兩個親本的基因型___(填“相同”或“不相同”),②組中的親本均產(chǎn)生了______種比例相等的配子。
【答案】(1) ①. 兩對 ②. (基因的)自由組合 ③. 組中親本雜交得到的F1的表型及比例為粉花∶白花=9∶7,是9∶3∶3∶1的變式
(2) ①. 0 ②. 5
(3) ①. 不相同 ②. 四種
【解析】
【分析】由題意可知,設植物的粉花和白花這對性狀的遺傳涉及Y、y和R、r兩對等位基因,②的F2中分離比為9:7,是9:3:3:1的變式,說明兩對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組合規(guī)律,且親本的基因型為YyRr,Y_R_表現(xiàn)為粉花,其他基因型都是白花。
【小問1詳解】
F2中分離比為9:7,是9:3:3:1的變式,說明兩對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組合規(guī)律,且親本的基因型雙雜合,可設為YyRr,雙顯性為粉花,其余為白花。
【小問2詳解】
①的F1中的白花植株和粉花的比例為3:1,出現(xiàn)粉花的概率是1/4,因為雙顯性表現(xiàn)為粉花,兩對親本雜交,每對性狀出現(xiàn)顯性的概率為1/2,故可設為兩親本的基因型為YyRr和yyrr或Yyrr和YyRr,F(xiàn)1中白花至少含有一對隱性純合基因,自交后代沒有粉花;②的F1是雙雜合子自交,其中共有9種基因型,粉色花為雙顯性,有4種基因型,白色花有5種基因型。
【小問3詳解】
①兩個親本的基因型可設為YyRr和yyrr或Yyrr和YyRr,基因型不相同;②親本的基因型為YyRr,由于自由組合,可產(chǎn)生4種比例相等的配子。
20. 苯丙酮尿癥、白化病和尿黑酸癥均為人類遺傳病,其中苯丙酮尿癥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謝異常造成苯丙酮酸在血液中大量積累,阻礙腦的發(fā)育,造成智力低下,同時患者尿液中苯丙酮酸含量遠高于正常人。尿黑酸癥是由于尿黑酸在人體中積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這種尿液暴露于氧氣會變成黑色。人體內(nèi)苯丙氨酸的代謝途徑如下圖所示。
(1)據(jù)圖分析,酪氨酸是人體一種______(填“必需”、“非必需”)氨基酸。
(2)在此途徑中表現(xiàn)正常的人,其基因型可能有______種。若酶2是由n個氨基酸、2條肽鏈組成的,則基因P的堿基數(shù)目至少為______。
(3)有些病人只出現(xiàn)尿黑酸癥,其直接原因是缺少酶______(填數(shù)字),使尿黑酸積累過多;有些病人既患白化病又患苯丙酮尿癥,其直接原因是酶______(填數(shù)字)合成受阻,沒有酪氨酸和黑色素生成,同時苯丙酮酸增多,但這些患者可以通過______來預防黑色素合成受阻而出現(xiàn)白化病癥狀。
(4)從這個例子可以得出基因通過______,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答案】(1)非必需 (2) ①. 4 ②. 6n
(3) ①. 5 ②. 2(或2和3) ③. 多食用富含酪氨酸的食物(或多補充酪氨酸)
(4)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
【解析】
【分析】代謝過程分析題圖:圖示表示人體內(nèi)苯丙氨酸的代謝途徑,其中酶1能將苯丙氨酸轉(zhuǎn)化成苯丙酮酸,酶2能將苯丙氨酸轉(zhuǎn)化為酪氨酸;若酶2缺乏,苯丙酮酸積累過多會引起苯丙酮尿癥;酶4能將酪氨酸轉(zhuǎn)化為尿黑酸;酶5能將尿黑酸轉(zhuǎn)化為乙酰乙酸;酶6能將乙酰乙酸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酶3能將酪氨酸轉(zhuǎn)化為黑色素。
【小問1詳解】
可在人體內(nèi)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酪氨酸可以由苯丙氨酸轉(zhuǎn)化而來,說明是非必需氨基酸。
【小問2詳解】
在此途徑中表現(xiàn)正常的人,酶2和酶3能正常合成,即同時含有P和E基因,基因型有4種;若酶2是由n個氨基酸,每個氨基酸對應DNA中6個堿基,不考慮終止密碼等,基因P的堿基數(shù)目至少為6n。
【小問3詳解】
出現(xiàn)尿黑酸癥說明尿黑酸不能代謝而積累過多,說明缺少酶5;患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癥說明不能合成黑色素且苯丙酮酸合成增多,即缺少酶2;若酶2和3同時缺少也會出現(xiàn)即患白化病又患苯丙酮尿癥,與只缺少酶2相比,合成的黑色素更少,即白化癥狀更嚴重,故只缺少酶2或2和3都缺乏都會引起患白化和苯丙酮尿癥。酪氨酸可來自于體內(nèi)轉(zhuǎn)化,也可來自于食物,多食用富含酪氨酸的食物 可使酪氨酸轉(zhuǎn)化成黑色素,對于只缺乏酶2引起白化癥狀的患者可預防黑色素合成受阻而出現(xiàn)的白化癥狀。
【小問4詳解】
題干中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屬于基因?qū)π誀畹拈g接控制。
21. 普通小麥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糧食作物,我國小麥育種育種專家將偃麥草與普通小麥雜交,育成了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抗病性、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小麥新品種-小偃6號。小麥與偃麥草的雜交屬于遠緣雜交,遠緣雜交育種要解決雜交不親和、雜交不育和后代“瘋狂分離”等難題。
(1)普通小麥(六倍體)與偃麥草(二倍體)雜交所得的F1不育說明了什么?_____。
(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
(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__________。這樣得到的后代是幾倍體?______。
(4)一般來說,與二倍體相比,多倍體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答案】(1)普通小麥與偃麥草屬于不同的物種(或兩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2)F1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聯(lián)會紊亂,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3) ①. 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F1幼苗,使其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②. 八倍體
(4)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增加
【解析】
【分析】與二倍體植株相比,多倍體植株常常是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例如,四倍體葡萄的果實比二倍體的大得多,四倍體番茄的維生素C含量比二倍體的幾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人們常常采用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來獲得多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
【小問1詳解】
普通小麥與偃麥草雜交得到不育后代,說明二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小問2詳解】
由于普通小麥是六倍體,偃麥草是二倍體,所以F1產(chǎn)生配子時,會出現(xiàn)聯(lián)會紊亂,導致F1不育。
【小問3詳解】
將F1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后,染色體加倍,得到的植株再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能正常聯(lián)會,產(chǎn)生配子和可育子代。加倍后成為八倍體,此時沒有經(jīng)過地理隔離。
【小問4詳解】
多倍體植株常常是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22. 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T2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zhì)在侵染大腸桿菌過程中的功能。下圖甲表示T2噬菌體某些基因表達的部分過程,圖乙為圖甲中“○”部分的放大。請回答:
(1)圖甲中的RNA聚合酶是在____________的核糖體上合成的,圖甲中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是______。
(2)圖甲中的分子③④通常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分子①②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圖甲所示過程中新形成的化學鍵有______________(至少填寫2個)。
(4)若用32P和35S共同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則子代噬菌體有________(少數(shù)/多數(shù)/全部)被32P標記,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標記情況是__________。
(5)大腸桿菌細胞中的RNA,其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傳遞遺傳信息 B. 作為遺傳物質(zhì) C. 轉(zhuǎn)運氨基酸 D. 構(gòu)成核糖體
【答案】(1) ①. 大腸桿菌 ②. DNAmRNA蛋白質(zhì)(多肽)
(2) ①. 相同 ②. 不同
(3)磷酸二酯鍵、肽鍵、氫鍵
(4) ①. 少數(shù) ②. 沒有標記 (5)ACD
【解析】
【分析】分析甲圖:甲圖表示轉(zhuǎn)錄過程,其中①②是轉(zhuǎn)錄形成的RNA,③④為核糖體翻譯形成蛋白質(zhì)。乙圖表示翻譯過程。
【小問1詳解】
病毒利用宿主細胞的核糖體進行蛋白質(zhì)的合成;圖甲中包括轉(zhuǎn)錄和翻譯過程,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是 。
【小問2詳解】
③④是翻譯形成的蛋白質(zhì),以相同的RNA為模板,故相同;①和②是轉(zhuǎn)錄形成的RNA,圖示為不同基因的轉(zhuǎn)錄,產(chǎn)生的RNA不同。
【小問3詳解】
圖甲所示過程包括轉(zhuǎn)錄和翻譯兩個階段,其中轉(zhuǎn)錄過程中有磷酸二酯鍵和氫鍵的形成,翻譯過程中有肽鍵形成。
【小問4詳解】
用32P和35S共同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DNA進入了大腸桿菌,復制后形成大量的DNA,少數(shù)含有放射性,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是由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提供的氨基酸合成的,所以沒有被標記。
【小問5詳解】
大腸桿菌細胞的遺傳物質(zhì)是DNA,大腸桿菌細胞內(nèi)的RNA功能有:傳遞遺傳信息(mRNA)、識別并轉(zhuǎn)運氨基酸(tRNA)、參與核糖體的構(gòu)成(rRNA)。ACD正確。故選ACD。
23. 近年來常有綠頭鴨遷徙到寧德白水洋地質(zhì)公園越冬,綠頭鴨的美羽(A)對素羽(a)為顯性,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雄鴨有美羽和素羽兩種表型,雌鴨無論何種基因型,全為素羽。雄鴨的美羽艷麗,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但有利于吸引雌鴨,避免與近似鴨種交配使繁殖失??;而雄鴨的素羽則有利于躲避天敵,但不利于雌鴨的識別。下表是綠頭鴨生活的不同生境情況。
生境
1
2
3
4
環(huán)境情況
近似鴨種多而天敵少
近似鴨種少而天敵多
食物比較豐富,近似鴨種少天敵也少
食物比較貧乏,沒有近似鴨種而天敵數(shù)量劇增
回答下列問題:
(1)寧德白水洋地質(zhì)公園全部綠頭鴨所含有全部基因,是該種群的_________。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美羽雄鴨有80只,其中純合子與雜合子比為1∶1,素羽雄鴨有20只,雌鴨有100只,全為雜合子。種群A的基因頻率是_________。
(2)下圖為不同生境下綠頭鴨等位基因A和a的基因頻率變化曲線,則生境1、3分別對應下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3)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生境____中A的基因頻率最低。請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原因_________。
【答案】(1) ①. 基因庫 ②. 55%
(2) ①. 乙 ②. 甲
(3) ①. 4 ②. 生境4中天敵數(shù)量多且沒有近似鴨,使美羽雄鴨被捕食機率增大(生存和繁殖機率減少),素羽雄鴨生存和繁殖機率增加
【解析】
【分析】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nèi)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其中過度繁殖是自然選擇的前提,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動力,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內(nèi)因和基礎(chǔ),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③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3、有利變異是相對的,是對于特定的環(huán)境而言的。
【小問1詳解】
種群中全部個體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群的基因庫;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美羽雄鴨有80只,其中純合子與雜合子比為1∶1,說明美羽為顯性性狀,AA為40只,Aa為40只,素羽雄鴨aa有20只,雌鴨都為雜合子即Aa有100只,則A的基因頻率=(40×2+40+100)÷400(A和a基因的總數(shù))=55%。
【小問2詳解】
由于生境1為近似鴨種多而天敵少的地區(qū),故美羽為有利性狀,素羽為不利性狀,又由于A決定美羽,a決定素羽,則A基因頻率升高,變化如乙; 生境3食物比較豐富,近似鴨種少天敵也少的地區(qū),故美羽和素羽無明顯的有利和不利之分,故二者基因頻率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變化如甲。
【小問3詳解】
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第一中學南校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3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第一中學南校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生物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近年來有關(guān)脂質(zhì)的研究備受關(guān)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壽一中南校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生物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