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普洱一中2022—2023學年高二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
生物 試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班級、姓名、考號等信息
2.請將正確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
第Ⅰ卷選擇題
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其中1-20題為單項選擇題,21-30位多選)
1.一氧化氮氣體作為一種神經遞質,是由神經細胞中的精氨酸在相應酶的作用下轉化而來,它進入下一個細胞后會激活某些酶,可使平滑肌舒張。對此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一氧化氮是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釋放的
B.一氧化氮能提高肌肉細胞的興奮性
C.一氧化氮作用后會被滅活或清除
D.一氧化氮傳遞信息需要經過內環(huán)境
2.下列有關人腦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
B.大腦皮層V區(qū)受損患者不能寫字
C.人腦的高級中樞可對脊髓中相應的低級中樞進行調控
D.由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
3.調節(jié)性T細胞是一類可以調控免疫反應的細胞,起著避免免疫反應過度而損傷自身機體的作用,其數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兩種功能相反的蛋白質決定(如圖)。下列疾病最可能與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關的是( )
數量減少調節(jié)性T細胞數量增加
A. 流行性感冒 B.先天性胸腺發(fā)育不全
C.類風濕關節(jié)炎 D.艾滋病
4.如圖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時間采血所測得的抗體水平(箭頭表示疫苗注射時間)。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a與d時間所注射的疫苗不同
B.d時間是再次接種引發(fā)的二次免疫反應
C.產生甲、乙抗體的漿細胞不同
D.不同種類的抗體在體內存留的時間可能有較大的差異
5. 201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艾利森發(fā)現(xiàn)在T細胞表面有種名為CTLA-4的蛋白質,科學家本庶佑發(fā)現(xiàn)了T淋巴細胞上的PD-1蛋白。其中CTLA-4蛋白質可以發(fā)揮“分子剎車”的作用,當CTLA-4被激活后,免疫反應就會終止。當CTLA-4處于抑制狀態(tài),或者阻斷PD-1的功能時,都能使T細胞大量增殖,集中攻擊腫瘤,從而有望治愈某些癌癥。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CTLA-4和PD-1是同一種糖蛋白,此糖蛋白減少會導致細胞易擴散和轉移
B.腫瘤細胞被T細胞攻擊屬于自身免疫病
C.抑制CTLA-4活性和阻斷PD-1的功能,就能提高免疫系統(tǒng)對T細胞的攻擊性
D.血液檢查是體檢中查出早期癌癥的重要手段,如檢測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
6.下列關于生物富集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而生物富集現(xiàn)象不具有全球性
B.生物富集會使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高于環(huán)境中的濃度
C.在生物體內積蓄的有害物質可能是難降解的化合物
D.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質濃度沿食物鏈遞增
7.對草原上一種野生動物的種群進行研究,得出了與種群密度相關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生物的種群增長曲線呈“J”形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間和天敵等因素
C.要合理利用該種動物資源,應將該種群密度控制在d點時的水平
D. b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種群達到最大環(huán)境容納量
8.(2021·河南天一大聯(lián)考)從裸巖到森林的演替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喬木階段。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這屬于初生演替,與火災后的草原、棄耕的農田上發(fā)生的演替不一樣
B.演替過程中灌木逐漸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灌木較為高大,能夠獲得更多的陽光
C.該演替過程中,優(yōu)勢物種發(fā)生改變,物種多樣性逐漸增加
D.地衣首先在裸巖上定居,是因為地衣在競爭陽光、空氣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
9.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之間可以通過信息分子相互聯(lián)系,如圖顯示的是三者之間的部分聯(lián)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神經末梢釋放的信息分子進入免疫細胞內部發(fā)揮作用
B.激素通過體液傳送作用于免疫細胞
C.圖中信息分子的化學本質均為蛋白質
D.免疫細胞表面的受體均屬于信息分子
10.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 )
A.生物因素對該種群沒有影響 B.種群的增長速率保持相對穩(wěn)定
C.食物將不再是限制種群發(fā)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會超出死亡率
11.青蒿素是從黃花蒿的葉片中提取的一種代謝產物,而莖及其他部位中的青蒿素含量極少,關于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生產青蒿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在黃花蒿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脫分化階段必須給予充足的光照
B.培養(yǎng)基中添加的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的值低時有利于誘導芽的形成
C.可通過大量培養(yǎng)愈傷組織以直接獲得青蒿素
D.同一株黃花蒿不同部位的細胞經培養(yǎng)獲得的愈傷組織基因型一定相同
12.在基因工程中利用某目的基因(圖甲)和P1噬菌體載體(圖乙)構建重組DNA。限制性內切核酸酶BglⅡ、EcoRⅠ和Sau3AⅠ的酶切位點分別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構建重組DNA時,可用BglⅡ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所在片段和P1噬菌體載體
B.構建重組DNA時,可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所在片段和P1噬菌體載體
C.圖乙中的P1噬菌體載體只用EcoRⅠ切割后,含有2個游離的磷酸基團
D.用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所在片段和P1噬菌體載體,再用DNA連接酶連接,只能產生一種重組DNA
13.在下列預防生物武器與預防化學武器的措施中,只能預防生物武器的措施是( )
A.在污染區(qū)戴防毒面具 B.穿好防毒衣
C.食用清潔的反對治療性克 D.在污染區(qū)活動要先進行免疫接種
14.下列有關人工授精、體外受精和自然受精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人工授精能更有效地發(fā)揮公畜的優(yōu)良特性
B.體外受精能更有效地發(fā)揮母畜的繁殖潛能
C.人工授精、體外受精的本質與自然受精不同
D.人工授精過程中的精、卵結合在母畜體內,而體外受精中這一過程發(fā)生在體外培養(yǎng)液中
15. A種植物細胞和B種植物細胞的結構如圖所示(僅顯示細胞核中部分染色體),將A、B兩種植物細胞去掉細胞壁后,誘導二者的原生質體融合成單核的雜種細胞,若經過組織培養(yǎng)后得到了雜種植株,則該雜種植株是( )
A.二倍體;基因型是DdYyRr B.三倍體;基因型是DdYyRr
C.四倍體;基因型是DdYyRr D.四倍體;基因型是DDddYYyyRRrr
16.《詩經》記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菹即泡菜。在菹的制作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
A.毛霉 B.醋酸菌 C.乳酸菌 D.酵母菌
17.某實驗小組為了探究四倍體馬鈴薯原生質體的培養(yǎng)條件和再生能力,進行了原生質體的獲取和培養(yǎng)實驗,實驗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過程①要在清水中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處理植物細胞
B.過程②培育愈傷組織時需提供無菌環(huán)境和適宜溫度等條件
C.過程②一般需要光照處理,過程③則需要遮光處理
D.過程③與④培養(yǎng)基中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用量的比例相同
18.新型冠狀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ACE2受體結合,入侵細胞后可引起肺炎。針對此環(huán)節(jié)研發(fā)單克隆抗體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研究熱點之一,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①過程需多次向小鼠體內注射S蛋白,以便于從脾臟中獲得致敏的B淋巴細胞
B.②過程可通過電融合法使兩個細胞融合
C.經③過程篩出的細胞既能無限增殖又能產生識別S蛋白的單克隆抗體
D. S蛋白的單克隆抗體能夠阻斷病毒入侵正常細胞以減弱對機體的毒害
19.神經膠質細胞又可分類為少突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及小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包裹在軸突上形成髓鞘;星形膠質細胞包裹血管并與神經元形成突觸;小膠質細胞則起到清道夫的作用,通過吞噬作用去除不適當的突觸連接。下列分析推測錯誤的是(??)
A.少突膠質細胞可能起到維持神經元信號傳遞穩(wěn)定的作用
B.星形膠質細胞可能為神經元提供營養(yǎng)并維持其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
C.小膠質細胞可能與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的突觸重塑有關
D.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元起輔助作用,數量遠不及神經元
20.小王在體檢采集手指端血液時,針刺手指后手并沒有立即縮回,但他感覺到了疼痛,采血完畢后他將手縮回。下列關于該現(xiàn)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小王縮手反射的反射弧結構遭到破壞
B.疼痛感覺產生的速度比縮手反射的快
C.采血完畢后小王將手縮回屬于非條件反射
D.興奮能從低級中樞傳導到大腦中相應的高級中樞
21.研究者對身體健康的志愿者做了下列實驗:趁受試者不注意,用橡皮錘輕輕叩擊志愿者膝蓋下面的韌帶,發(fā)現(xiàn)受試者均有抬起小腿的動作。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說明受試者脊髓的膝跳反射中樞未損傷
B.若事前告知受試者,則受試者可能不發(fā)生抬小腿動作
C.該實驗中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小腿中的肌肉
D.受試者的反應是后天通過訓練形成的
22.當盲人用手指“閱讀”盲文時,參與此過程的高級中樞是( )
A.語言中樞 B.身體感覺中樞 C.軀體運動中樞 D.視覺中樞
23.關于漿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敘述錯誤的是( )
A.前者參與細胞免疫,后者參與體液免疫
B.病原體首次進入機體時,前者發(fā)揮作用;再次進入機體時,后者發(fā)揮作用
C.前者直接殺死病原體,后者殺死靶細胞
D.前者分泌抗體,后者殺死受病原體感染的細胞
24.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類傳染病,人體感染HIV后,體液中HIV數量和輔助性T細胞數量隨時間的變化如下圖。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曲線AB段,HIV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其在內環(huán)境中的大量復制
B.曲線BC段,HIV濃度下降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
C.曲線CD段,HIV濃度再次上升成為艾滋病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D.曲線FG段,人體的細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體液免疫基本不受影響
25.某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金字塔分別由甲、乙、丙、丁四層構成,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營養(yǎng)級越多,能量流動過程中損耗的能量就越少
B.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都可以出現(xiàn)倒置現(xiàn)象
C.金字塔中一般形成多條食物鏈,每一個營養(yǎng)級還可能包含多種生物
D.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除湖泊中所有的生物外,還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6.性引誘劑是人工合成的昆蟲性外激素類似物,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性外激素是由未交尾雌蟲產生并釋放到環(huán)境中的化學信號
B.性外激素的功能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具有調節(jié)種間關系的功能
C.農田中大量施用性引誘劑,可以改變種群的性別比例、降低出生率
D.性引誘劑的使用可以降低農藥污染,避免害蟲種群的抗藥性增強
27.某生態(tài)農業(yè)示范基地,展示了水稻被利用的多種形式,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灰分還田、菌渣還田實現(xiàn)了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huán)利用
B.精米、糙米、米糠、秸稈等含有的能量是流經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
C.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預才能維持穩(wěn)定
D.秸稈、稻殼培養(yǎng)的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8.下列屬于生態(tài)工程建設目的的是( )
A.對造成環(huán)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進行改善
B.防止環(huán)境污染
C.單純追求糧食產量
D.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
2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種外來植物無瓣海桑,因無瓣海桑生長快,能迅速長成高大植株形成蔭蔽環(huán)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減少。與本地植物幼苗相比,無瓣海桑幼苗在蔭蔽環(huán)境中成活率低,逐漸被本地植物替代,促進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對集中的區(qū)域選取樣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種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優(yōu)勢轉變?yōu)楸镜刂参镎純?yōu)勢的過程不屬于群落演替
C.逐漸被本地植物替代的過程中,無瓣海桑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
D.應用外來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過程中,需警惕外來植物潛在的入侵性
30.如圖是促胰液素產生和發(fā)揮作用過程的圖解,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 器官X為胰腺,器官Y為小腸
B.促胰液素通過血液運輸作用于器官Y
C.促胰液素促進胰液的分泌屬于一種神經調節(jié)
D.胃酸直接刺激器官Y也可促進胰液分泌
第Ⅱ卷非選擇題
三、非選擇題(共5小題)
31.科研人員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樹突狀細胞(DC細胞)在免疫反應中有強大的攝取、處理和呈遞抗原的功能。請回答問題:
(1)樹突狀細胞能通過______________的方式將外來抗原攝入細胞內,并將其消化;同時,免疫系統(tǒng)也可清除體內的異常細胞,以上這些過程體現(xiàn)了免疫系統(tǒng)的三個基本功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樹突狀細胞處理抗原后,細胞外出現(xiàn)特定的物質能與T細胞外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的受體結合,激活信號分子(S1、S2),從而激發(fā)T細胞出現(xiàn)免疫應答。具有攝取、處理及呈遞抗原功能的細胞,除樹突狀細胞外還有__________(答出一個即可)等。
(3)樹突狀細胞能高效識別多種抗原,請推測樹突狀細胞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有______________(多選)。
A.細胞膜具有很多突起B(yǎng).細胞膜上有多種載體
C.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D.細胞膜上有多種抗原受體
(4)樹突狀細胞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成。
32.生態(tài)工程是指人類應用生態(tài)學和系統(tǒng)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分析、設計和調控,或對已被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修復、重建,從而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力或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技術或綜合工藝過程。綜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農村綜合發(fā)展型生態(tài)工程依據的基本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礦區(qū)廢棄地的生態(tài)恢復工程的關鍵在于植被恢復,以及植被恢復所必需的________________的重建。植被恢復的措施是植樹種草,而不是種植農作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濕地是天然的蓄水池,能過濾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進而改善水質,被譽為“地球之腎”。濕地類型眾多,如紅樹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1)調查表明,我國相當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營養(yǎng)化,原因是富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過了湖泊 的限度,使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下降。在富營養(yǎng)化的湖泊中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原因是 等。
(2)濕地面積的縮小會導致局部氣候惡化、 等。
(3)濕地生態(tài)恢復工程就是采用 學和 學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如廢水處理、 、土地處理工程, 等,使受干擾的濕地得以恢復。?
34.圖1為某高等動物生活史示意圖,圖2為圖1中某階段部分過程,請據圖回答:
(1)圖中A過程表示 ,若A過程能使生物產生變異,則原因之一是該過程的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了 ,出現(xiàn)基因重組。?
(2)就子細胞的情況而言,A2過程不同于A1過程表現(xiàn)在 。?
(3)圖2是圖1中 ?(填字母)階段的部分過程,該過程表示 。?
(4)圖2中的a是經過圖1中的 (填字母)過程形成的,該過程大體包括 ?????????????、? ?????????????、????????????????等幾個過程。
(5)圖2中a至f的過程,細胞發(fā)生的生命歷程有???????????? ,?
其中,d中細胞進行的分裂方式是???????????????????。?
35.人心肌細胞中的肌鈣蛋白由三種結構不同的亞基組成,即肌鈣蛋白T(cTnT)、肌鈣蛋白I(cTnI)和肌鈣蛋白C(cTnC),其中cTnI在血液中含量上升是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為制備抗cTnI的單克隆抗體,科研人員完成了以下過程。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細胞培養(yǎng)中,為防止有害代謝物的積累,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每隔2周用cTnI作為抗原注射小鼠1次,共注射3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脾臟內部分組織制成細胞懸液與骨髓瘤細胞誘導融合,常用的化學誘導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中,只含雜交瘤細胞的是__________,②過程表示將乙細胞接種到多孔培養(yǎng)板上,進行抗體陽性檢測,之后稀釋、培養(yǎng)、再檢測,并多次重復上述操作,其目的是篩選獲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酶聯(lián)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是醫(yī)學上常用的定量檢測抗原的方法,具體原理如圖所示:
據圖分析,固相抗體和酶標抗體均能與抗原結合,這是由于不同抗體能與同一抗原表面的____________結合。該檢測方法中,酶標抗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可通過測定產物量來判斷待測抗原量。
1. B2. B3. C4. B5. D6. A7. B8. D9. B10. B11. B12. D13. D14. C15. C16. C17. B18. C19. D20. D
21. AB22. ABC23. ABC24. ACD25. AB26. B27. CD28. ABD29. AB30. ACD
31.(1)胞吞 免疫防御 免疫自穩(wěn) 免疫監(jiān)視 (2)(特異性)識別 巨噬細胞(或B細胞) (3)A、D (4)造血干細胞
32.(1)整體原理 循環(huán)原理 (2)土壤微生物群落 礦區(qū)廢棄土地的水分狀況很差,土壤極其貧瘠,還有可能含有重金屬,不適合種植農作物
33.(1)自動凈化能力 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質增加
(2)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遷飛鳥類絕跡(合理即可)
(3)工程 生態(tài) 點源和非點源污染控制 動植物物種引進
34.(1)減數分裂 互換
(2)一個卵原細胞經A2過程最后得到的子細胞中有1個卵細胞和3個極體
(3)C 胚胎發(fā)育
(4)B 精卵識別 精子與卵細胞膜接觸 精卵細胞膜融合
(5)分裂、分化、衰老、凋亡 有絲分裂
35.(1)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 加強免疫,刺激小鼠機體產生更多的B淋巴細胞 聚乙二醇(PEG) (2)乙和丙 能產生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的抗cTnI抗體的雜交瘤細胞 (3)不同部位 抗體與待測抗原結合,酶催化特定底物反應
這是一份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請將正確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是,下列屬于組成細胞的微量元素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生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云南省龍陵縣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請將正確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