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講 醉翁亭記
1.熟讀課文,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化意義,把握其精神實質,體會文章抒發(fā)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憂的復雜心情。
一、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字詞讀音
環(huán)滁(chú) 諸(zhū)峰 林壑(hè) 瑯琊(láng yá)
潺(chán)潺 林霏(fēi) 晦(huì)明變化 巖穴(xué)暝(míng)
傴(yǔ)僂(lǚ) 提攜(xié)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宴酣(hān) 弈(yì)者 頹(tuí)然 ?。╣ōng)籌(chóu)
陰翳(yì)
三、重要詞語
(一)一詞多義
1.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暮而歸:回來
2.謂:
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
3.臨: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臨溪而漁: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
5.樂
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第一個“樂”)
6.而
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雜然而陳前者;表修飾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
(二)重點虛詞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
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表承接
6.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
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
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
11.臨溪而漁:有爭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 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
12.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15.起坐而喧嘩者:表并列
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2.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助詞,的
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
5.山水之樂:助詞,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
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
8.宴酣之樂:助詞,的
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三)古今異義
1.非絲非竹 竹 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2.四時之景不同 時 古義:季節(jié);今義:時間。
3.野芳發(fā)而幽香 發(fā) 古義:開放;今義:散發(fā)。
4.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
5.林霏開 開 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6.頹然乎其間者 頹然 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7.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往。
8.頹然乎其間者 頹 古義:醉醺醺的樣子 今義:頹廢的樣子?!?br />
(四)詞類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
2.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名詞作狀語。
3. 名之者誰 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4. 自號曰醉翁也 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5.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意動用法;(后)樂:樂趣,名詞。
6. 至于負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7. 雜然而前陳者 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8. 太守宴也 宴:設宴,名詞作動詞
四、特殊句式
1.倒裝句: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狀語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
2.判斷句:
環(huán)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廬陵歐陽修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五、成語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亦作“山回路轉”。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②今常比喻事情經(jīng)歷曲折后,出現(xiàn)新的轉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本謂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風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前呼后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F(xiàn)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六、課文結構
《醉翁亭記》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寫醉翁亭自然環(huán)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部分(2):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
第四部分(4): 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七、中心思想
本文先寫醉翁亭秀麗的環(huán)境,接著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寫太守與民同樂,以此抒發(fā)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八、寫景特色
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例如:
(1)寫亭的環(huán)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xiàn)醉翁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xiàn)醉翁亭幽清的環(huán)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九、理解性默寫
1.《醉翁亭記》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環(huán)境特征,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huán)滁皆山也。
2.《醉翁亭記》中歐陽修“醉翁”之號的由來是因為自己: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3.美國在聯(lián)合國大唱人權高調,意在借此干涉別國內政,其居心用《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一句來形容恰如其分。
4.《醉翁亭記》中寫賓客們縱情享受開懷暢飲的句子是: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
5.《醉翁亭記》中描繪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6.《醉翁亭記》中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7.《醉翁亭記》中寫太守宴會上就地取材菜色豐盛的句子是: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
8.《醉翁亭記》中通過外貌描寫生動刻畫太守在宴會上酣暢醉態(tài)的句子是: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
9.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概括了山間四季的不同風光:“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一季一幅畫面,都緊緊抓住山林泉石的特點,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
10.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有動靜對比之美,“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
11.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兩篇名文都表達了兩位大家不同凡響的思想境界。在《岳陽樓記》中作者直抒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醉翁亭記》中作者含蓄深沉,“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兩句寫出“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
12.《醉翁亭記》中寫瑯琊山樹木茂盛山色秀麗的句子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13《醉翁亭記》中寫滁州老人小孩出游來往不斷的熱鬧場景的句子是: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14.《醉翁亭記》中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傳達真正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考點一:詞語理解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雜然而前陳者????陳:擺放,陳列
B.臨溪而漁?? 漁:捕魚
C.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快樂
D.太守謂誰??? 謂:為、是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朝而往,暮而歸
B.太守自謂也?? 太守謂誰
C.山水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D.四時之景不同?? 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3.下列句子中“也”字表達的語氣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B.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D.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考點二:朗讀節(jié)奏
4.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醉能/同其樂。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C.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D.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考點三:句子翻譯
5.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譯文: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
B.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譯文:發(fā)現(xiàn)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譯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譯文: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考點四:課文理解
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段介紹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點,先“環(huán)滁”,再“西南”,望“瑯琊”,聞“水聲”,用聽覺置換視覺。一“回”一“轉”,方見亭子。
B.第三段太守頹然與眾賓喧嘩相映襯,既照應首段太守“飲少輒醉”,又暗含眾人不知太守快樂之意,凸顯了作者被貶滁州后的愁苦和憤懣。
C.本文語言優(yōu)美,運用了大量的駢散句,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運用,把整齊的句子斷開,使文章帶上了散文的韻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是分析之筆,“醉翁”之“醉”,不僅因太守酒量淺,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義。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林壑(hè)???? 朝而往(zhāo)?? 傴僂提攜(1ǔ)
B.瑯琊(xié)????弈者勝(yì)???? 山肴野蔌(sù)
C.輒醉(zhé)????釀泉(liàng)????樹林陰翳(yì)
D.潺潺(chán)??? 頹然(tuí)?????觥籌交錯(gōng)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雜然而前陳者
A.水落而石出者 B.朝而往
C.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D.而年又最高
3.下列句子在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一項是(???)
A.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B.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C.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D.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陰
B.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去國懷鄉(xiāng)
C.人知從太守游而樂??????山水之樂
D.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5.下面的“而”字表修飾的一項是( ?。?br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
B.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D.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6.下面句子的譯文有誤的一項是(??)
A.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譯文:不久,太陽落山了,人影四處散開,太守隨著賓客們回去了。
B.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譯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歡樂,酒醒后又能用文字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就是太守。
C.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譯文:那面容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譯文:早晨進山,傍晚歸來,四季的景色有所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7.下面對《醉翁亭記》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從全景到遠景,再逐層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滿尋幽覽勝之趣。
B.末段抒情以禽鳥之樂烘托眾人之樂,眾人之樂烘托太守之樂,最后落腳到山水之樂。
C.文章大量語句用“也”字做句尾,讀來頓覺嘴上有醉意,臉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樂”字貫穿全篇,表達隨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8.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
①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③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作亭者誰/屬予作文以記之
B.負者歌于途/負勢競上
C.往來而不絕者/沿溯阻絕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無異乎
(2)把“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從全景到遠景,再逐層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滿尋幽覽勝之趣。
B.第②段描寫山間朝暮的陰晴變化和四季景色的迥然不同,突出流連山水的無窮樂趣。
C.第③段以“太守醉也”照應文題,呼應上文“飲少輒醉”,其目的是表現(xiàn)太守不勝酒力。
D.第④段抒情以禽鳥之樂烘托眾人之樂,眾人之樂烘托太守之樂,從而點明本文的主旨。
(一)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臣請為王言樂。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①之美,舉②疾首蹙頞③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贝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
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④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刪改)
【注釋】①羽旄(máo):古代軍旗的一種,用野雞毛、牦牛尾裝飾旗桿,這里指華麗的儀仗。旄,牦牛尾。②舉:皆、都。③疾首蹙頞(è):形容心里非常憂愁,愁眉苦臉。④庶:表示可能或希望,這里譯為“大概”。
1.下列對兩個文段中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野芳發(fā)而幽香”的“發(fā)”是“開放”的意思,“蒼顏白發(fā)”的“發(fā)”表示頭發(fā)。
B.“傴僂提攜”的“傴僂”“提攜”為動詞用作名詞,分別表示“老人”“兒童”。
C.“佳木秀而繁陰”的“秀”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秀”意思相同,意為“修長”。
D.“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边@句話中,第一個“王”是名詞,解釋為“大王”;第二個“王”是動詞,解釋為“稱王”。
2.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從寫景的角度,對“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一句進行賞析。
4.甲、乙兩文旨趣相同,都表現(xiàn)了怎樣的政治理想?并結合乙文內容分析孟子是如何提出這一政治理想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5.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云歸而巖穴暝
(2)雜然而前陳者
(3)頹然乎其間者????????????????????????????
(4)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2)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乙】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jié)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修幼失父,母嘗謂曰:“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淦骄咏趟拥?,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毙蘼劧K身。
7.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四歲而孤/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B.母嘗謂曰/權謂呂蒙曰
C.死獄也/小大之獄
D.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呼爾而與之
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幼 敏 悟 過 人 讀 書 輒 成 誦 及 冠 嶷 然 有 聲
9.請根據(jù)【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
(1)【甲】文中,太守因何而樂?
(2)結合【甲】【乙】選文,說說歐陽修的父母對歐陽修有哪些影響?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甲】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①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役不興,年谷豐稔②,百姓安樂。夫治國猶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節(jié)選自唐代吳兢《貞觀政要》)
【注】①煬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楊廣。②稔(rěn):豐收。
10.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雜然而前陳者
(2)樹林陰翳
(3)太守謂誰?
1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煬帝意猶不足/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B.窮兵黷武/復前行,欲窮其林
C.此皆朕所目見/于是入朝見威王 D.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安能辨我是雄雌
13.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往 昔 初 平 京 師 宮 中 美 女 珍 玩 無 院 不 滿。
14.結合語段【甲】【乙】的內容分別概括歐陽修為官之道與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的特點。
這是一份第8講 小說閱讀---2023年新九年級暑假語文自學(統(tǒng)編版),文件包含第8講小說閱讀-暑假自學課2023年新九年級語文暑假精品課統(tǒng)編版解析版docx、第8講小說閱讀-暑假自學課2023年新九年級語文暑假精品課統(tǒng)編版原卷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7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第5講 文學文化常識---2023年新九年級暑假語文自學(統(tǒng)編版),文件包含第5講文學文化常識-暑假自學課2023年新九年級語文暑假精品課統(tǒng)編版解析版docx、第5講文學文化常識-暑假自學課2023年新九年級語文暑假精品課統(tǒng)編版原卷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4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第4講 句子的銜接與排序---2023年新九年級暑假語文自學(統(tǒng)編版),文件包含第4講句子的銜接與排序-暑假自學課2023年新九年級語文暑假精品課統(tǒng)編版解析版docx、第4講句子的銜接與排序-暑假自學課2023年新九年級語文暑假精品課統(tǒng)編版原卷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