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課后限時訓練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災害第1節(jié)氣象災害第2課時臺風災害和寒潮災害課后限時訓練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災害第2節(jié)地質(zhì)災害課后限時訓練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災害第3節(jié)防災減災課后限時訓練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災害第4節(jié)地理信息技術(shù)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課后限時訓練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綜合檢測卷6第6章自然災害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試卷 0 次下載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綜合檢測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展開
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綜合檢測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期末綜合檢測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2022年山西省晉中期末)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三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堂精彩的科普課。2022年4月16日,三名航天員乘坐“神舟十三號”重返地球家園。據(jù)此完成第1~3題。1.“神舟十三號”返回時( )A.所經(jīng)過大氣層溫度越來越高 B.著陸后將不再稱為天體C.依次經(jīng)過臭氧層、平流層和對流層 D.選擇黑夜便于地面監(jiān)測追蹤2.航天員在太空可以看到( )A.蔚藍色的天空 B.星光閃爍的恒星C.一閃即逝的流星 D.被云層包圍的地球3.可能會對“天宮課堂”信號傳輸造成影響的是( )A.云霧 B.流星C.太陽輻射 D.太陽活動【答案】1.B 2.D 3.D【解析】第1題,“神舟十三號”返回時依次經(jīng)過高層大氣、平流層、對流層,所經(jīng)過的大氣層溫度有升降變化,整體先下降、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A項錯誤;“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后不屬于天體,B項正確;“神舟十三號”返回時依次經(jīng)過高層大氣、平流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存在臭氧層,C項錯誤;返回時為保障安全、及時發(fā)現(xiàn)目標,應選擇白天,D項錯誤。第2題,航天員所在太空中幾乎沒有大氣,太陽光線不易被散射、反射,因此航天員看到的天空是黑色的,A項錯誤;恒星的光線不受大氣層干擾,不會出現(xiàn)星光閃爍的情形,B項錯誤;流星是星際物質(zhì)經(jīng)過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產(chǎn)生的燃燒現(xiàn)象,在太空中沒有大氣,不會出現(xiàn)流星,C項錯誤;太空中可以看到地球及其外圍的云層,D項正確。第3題,太陽活動釋放的帶電粒子會對空間站與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信造成干擾,D項正確;云霧、流星和太陽輻射對無線電短波通信造成直接干擾的可能性較小,排除A、B、C項。(2022年陜西寶雞期末)當?shù)貢r間2021年10月7日22時41分,山脈連綿的日本千葉縣(35.5°N,140.15°E)沿海發(fā)生了5.9級地震,震源深度約75千米。據(jù)此完成第4~5題。4.該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殼 B.巖石圈C.軟流層 D.莫霍界面5.該次地震最可能引發(fā)的自然災害是( )A.滑坡 B.山洪C.泥石流 D.火山噴發(fā)【答案】4.B 5.A【解析】第4題,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大陸地殼平均厚度是33千米,日本千葉縣位于陸地上,震源深度為75千米,故震源不在地殼上,而位于地殼以下的巖石圈上,A項錯誤,B項正確;軟流層位于地下100千米以下,而這次地震震源深度僅75千米,因此震源位于軟流層的可能性小,C項錯誤;莫霍界面位于地下33千米處,不是震源位置,D項錯誤。第5題,根據(jù)材料,該地震發(fā)生在山脈連綿的日本千葉縣,故該地區(qū)地勢起伏較大,地震可能引發(fā)的自然災害是滑坡,A項正確;山洪和泥石流都需要暴漲洪水或者暴雨天氣出現(xiàn),材料中未體現(xiàn)天氣狀況,B、C項錯誤;發(fā)生地震不一定會伴隨火山噴發(fā),D項錯誤。圖1(2022年福建三明期末)孔明燈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藝品,在古代多作軍事用途,現(xiàn)代人放孔明燈多用于祈福。圖1為燃放孔明燈示意圖。據(jù)此完成第6~7題。6.能正確表示孔明燈點燃后燈口下方氣流運動方向的是( )
A B C D7.放飛孔明燈存在安全隱患,易引發(fā)火災。為安全起見,放飛時應選擇的適宜氣象條件是( )A.晴朗多大風的天氣 B.陰雨微弱風的天氣C.多風無霜凍的天氣 D.寒潮入侵時的天氣【答案】6.C 7.B【解析】第6題,燈火加熱了燈罩內(nèi)的空氣,燈罩內(nèi)空氣膨脹,密度減小,膨脹的空氣從燈火兩側(cè)溢出,而燈火處溫度較高,氣流上升,最終推動孔明燈飛起,C項正確。第7題,大風天氣易導致火災蔓延;寒潮入侵的天氣,氣候寒冷干燥,易誘發(fā)火災。陰雨微弱風的天氣,空氣和地面相對潮濕,放飛孔明燈不易誘發(fā)火災,B項正確。(2021年湖南長沙期末)木里藏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邊緣。2019年3月30日,木里縣某山地一處持續(xù)近一個月未降水的云南松和櫟灌林區(qū),因雷擊引發(fā)森林火災。著火點位于海拔3 800米左右的河谷,火勢從著火點迅速向周圍蔓延。圖2為水循環(huán)示意圖。據(jù)此完成第8~9題。
圖28.飄至木里縣上空的濃煙會造成當?shù)? )①大氣逆輻射增強?、趯μ栞椛涞南魅踝饔迷鰪姟、鄣孛孑椛湓鰪姟、芴栞椛湓鰪?/span>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9.火災后木里縣森林面積減少,這對當?shù)赜昙緯r水循環(huán)過程變化的影響是( )A.④增加 B.⑤增加C.③增加 D.①增加【答案】8.A 9.A【解析】第8題,彌漫在大氣中的濃煙含有大量水汽和二氧化碳,會強烈吸收地面紅外線長波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同時也會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減少,產(chǎn)生的地面輻射也就減弱,①②正確,③④錯誤。第9題,據(jù)圖可知,①為海洋水蒸發(fā),②為水汽輸送,③為陸地降水,④為地表徑流,⑤為地下徑流。災后木里縣森林面積減少,森林植被遭破壞,森林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會導致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坡面徑流增加,即⑤減少,④增加;植物蒸騰作用減弱,③會減少;①與此無關。埃及費拉菲拉沙漠區(qū)有一片屹立在堅實的土層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樣的巨大的蘑菇群巖層,被當?shù)厝朔Q作“蘑菇沙漠”。讀圖3,完成第10~11題。
圖310.下列地貌中與“蘑菇沙漠”成因相同的是( )A.雅丹地貌 B.“V”形谷地C.牛軛湖 D.崇明島11.“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區(qū)是( )A.濕潤地區(qū) B.半濕潤地區(qū)C.半干旱地區(qū) D.干旱地區(qū)【答案】10.A 11.D【解析】第10題,圖示中的地貌為風蝕蘑菇,與雅丹地貌都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風蝕地貌;“V”形谷地、牛軛湖是河流侵蝕作用形成的河流侵蝕地貌;崇明島是在河口處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河流堆積地貌。第11題,“蘑菇沙漠”為風蝕地貌,一般出現(xiàn)在干旱地區(qū)。(2022年浙江麗水期末)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冰川融化、季風增強,冰川融化會導致海洋表層和深層之間的鹽度和密度差異加大,增強的季風會使浮游生物被翻攪到海洋深處,進而影響海洋的固碳能力。據(jù)此完成第12~13題。12.下列關于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的鹽度和密度差異最大的海區(qū)的敘述,正確的是( )A.鹽度:中緯 密度:赤道 B.鹽度:高緯 密度:赤道C.鹽度:赤道 密度:中緯 D.鹽度:赤道 密度:高緯13.下列關于全球變暖產(chǎn)生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海洋固碳能力上升,鹽度差和密度差減小 B.海洋固碳能力上升,鹽度差和密度差增大C.海洋固碳能力下降,鹽度差和密度差增大 D.海洋固碳能力下降,鹽度差和密度差減小【答案】12.A 13.C【解析】第12題,閱讀材料,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海洋的表層海水,由于南、北緯30°附近鹽度較高,因此鹽度規(guī)律是由南、北緯30°附近向南、北方向逐漸減少;海洋的深層海水鹽度差異并不大,因此鹽度差異最大的是中緯度地區(qū)。海水的密度大致上是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增,海洋的深層海水密度差別不大,因此密度差異最大的海區(qū)是赤道附近。第13題,閱讀材料,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冰川融化將導致海洋表層和深層之間的鹽度差異和密度差異加大,A、D項錯誤;增強的季風將會使浮游生物被翻攪到海洋深處,使海洋的碳元素逐漸減少,固碳能力減弱,C項正確。(2022年廣東佛山段考)百歲蘭,沙漠地區(qū)的裸子植物,遠古時代留下來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莖較短,一生只長兩片葉子,葉片長、寬、厚,多氣孔,且夜間張開,根極長,人工栽培十分困難。國際植物學界把它列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據(jù)此完成第14~15題。14.百歲蘭最早出現(xiàn)的地質(zhì)年代最有可能是( )A.元古宙末期 B.古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15.下列關于百歲蘭特征及形成原因,判斷正確的是(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發(fā)達 B.太陽輻射強,葉片厚C.動物活動多,只長兩片葉子 D.常年風力大,莖很短【答案】14.B 15.A【解析】第14題,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百歲蘭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題干關鍵詞“最早出現(xiàn)的地質(zhì)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現(xiàn)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第15題,根據(jù)材料可知,百歲蘭生活在沙漠地區(qū),根極長,表明百歲蘭的生存地區(qū)地下水埋藏很深,因此百歲蘭根系發(fā)達,便于獲取地下水,A項正確;沙漠地區(qū)降水少,水是植物生存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因此葉片厚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儲存水分,而不是因太陽輻射強,避免灼傷,B項錯誤;沙漠地區(qū)動物活動比較少,而且一生只長兩片葉子是為了適應沙漠干熱環(huán)境,減少蒸發(fā),C項錯誤;莖短主要是減少水分蒸發(fā),與風力大關系不明顯,D項錯誤。土壤有機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標,其含量與氣候、植被類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類活動的干擾強度有關。圖4示意我國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帶0~10厘米土層有機碳含量變化。據(jù)此完成第16~18題。
圖416.影響該山地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土層深度 B.降水C.海拔 D.人類活動17.與荒漠草原區(qū)相比,該山地落葉闊葉林區(qū)( )A.土壤濕度小 B.土壤肥力較低C.氣溫較低 D.人類活動干擾大18.土壤有機碳通過分解產(chǎn)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與大氣二氧化碳交換的主要形式,若草地開墾為農(nóng)田,土壤有機碳含量會發(fā)生明顯變化。該土地利用的變化可能對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是( )A.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 B.減弱了土壤有機碳的分解C.全球氣候變暖 D.南極地區(qū)臭氧空洞加劇【答案】16.C 17.D 18.C【解析】第16題,不同的海拔高度由于水熱條件不同,植被類型不同,從而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存在差異,因此主導因素是海拔。第17題,由圖示可知,與荒漠草原區(qū)相比,該山地落葉闊葉林區(qū)有機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較高;落葉闊葉林分布海拔較低,受人類活動干擾多,大氣溫度較高,土壤濕度高。第18題,草地開墾為農(nóng)田,植物生長會大量分解土壤有機碳,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土壤有機碳分解增強,土壤有機碳減少,會導致全球變暖;南極地區(qū)臭氧空洞與氟氯烴化合物增多有關,與碳無關。2018年9月16日,第22號臺風“山竹”正面襲擊粵西。截至9月18日17時已造成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5省(區(qū))近300萬人受災,1 200余間房屋倒塌,農(nóng)作物受災面積達17.44萬千公頃,絕收0.33萬千公頃,直接經(jīng)濟損失約52億元。據(jù)此完成第19~20題。19.“山竹”造成了巨大危害,成災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正值高溫多雨期 B.帶來狂風暴雨C.受災區(qū)人口稠密 D.受災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20.臺風來臨時,可以減少人員傷亡的有效舉措是( )A.向低平地區(qū)疏散 B.到海邊空曠地集合C.躲在大樹下避風 D.在堅固建筑內(nèi)躲避【答案】19.B 20.D【解析】第19題,“山竹”過境帶來狂風暴雨,是其危害巨大的自然原因,而受災區(qū)人口稠密、經(jīng)濟發(fā)達是社會經(jīng)濟原因;高溫多雨不是“山竹”危害巨大的原因。第20題,臺風過境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因此應在堅固建筑內(nèi)躲避。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21.圖5為水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20分)
圖5(1)圖示甲、乙、丙三種水循環(huán)中,代表海陸間循環(huán)的是__________。該水循環(huán)類型除了能使陸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義還有哪些?(8分)(2)甲、乙、丙三類水循環(huán)均有的環(huán)節(ji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4分)(3)試根據(jù)水循環(huán)原理分析某些地區(qū)水資源出現(xiàn)枯竭的人為原因有哪些?(4分)(4)分析圖示地區(qū)森林遭受嚴重砍伐對當?shù)厮h(huán)的影響。(4分)【答案】(1)乙 促進地球表層區(qū)域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zhì)遷移;促進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的能量交換,對地表溫度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以改變一些地區(qū)的生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改造地表形態(tài)。(任答三點即可)(2)蒸發(fā) 降水(3)人類用水量超過了水循環(huán)更新的數(shù)量;水資源遭到污染。(4)植物蒸騰減少;降水變率增大;地表水下滲變少,地表徑流增大,地下徑流減少;地表徑流變化增大等。(任答二點即可)22.(2022年湖北十堰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分)材料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水熱資源豐富,海拔為100~700米,多丘陵和低山。保護區(qū)干、濕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0.9 ℃,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年降雨量為1 860毫米,年均蒸發(fā)量為1 11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82%。保護區(qū)地帶性土壤類型主要為砂巖和赤紅壤,保護區(qū)內(nèi)植被由馬尾松人工林向馬尾松針闊葉混交林再向季風常綠闊葉林恢復。圖6示意三種林型下土壤體積含水量的垂直變化。
圖6(1)影響三種林型下土壤體積含水量的主要因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2)簡述三種林型下土壤體積含水量的變化特征。(6分)(3)說明保護區(qū)內(nèi)植被的變化對土壤體積含水量的影響。(6分)【答案】(1)降水量 蒸發(fā)量 土壤性質(zhì) 凋落物 植物根系(任答四點即可)(2)總體上,林型間同一土層土壤體積含水量表現(xiàn)為馬尾松人工林<馬尾松針闊葉混交林<季風常綠闊葉林,30厘米土層(表面)最為明顯。垂直方向上,季風常綠闊葉林隨著深度增加,土壤體積含水量降低快(或先降低快,后降低慢);馬尾松人工林和馬尾松針闊葉混交林隨深度增加,土壤體積含水量降低較慢。(3)地表植被恢復,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量;地表植被組成與結(jié)構(gòu)變得復雜,有利于提高土壤體積含水量;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砂粒含量降低,腐殖質(zhì)層增厚,土壤保水能力增強。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綜合檢測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共4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春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綜合檢測卷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綜合檢測卷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