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1.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分布,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2.結合考古發(fā)掘成果,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
3.搜集甲骨文、青銅銘文及文獻記載等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在研究早期國家起源中的作用。
4.了解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1)概念:距今約300萬年—1萬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文化遺存: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 ∥覈硟饶壳耙汛_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3)社會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 ∮僧敃r生產力水平決定。
2.新石器時代 新舊石器時代的區(qū)別:石器制作技術的不同
(1)概念: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從距今約1萬年前開始,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文化遺存
①分布特點:文化遺存數量多,且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fā)展基礎。
②主要代表: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
A.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qū)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黃河下游出現(xiàn)了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種植水稻,掌握了養(yǎng)蠶繅絲技術。
閱讀“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見教材P2)
信息解讀:我國是目前發(fā)現(xiàn)原始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分布廣泛,具有多元化特征。這些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閱讀教材P2“思考點”:你能指出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嗎?
提示:我國早期人類分布具有多元化特征,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地區(qū)往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B.距今約5000年:黃河流域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
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
方遼河上游有紅山文化,長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這些文化遺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xiàn)較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 具有原始的審美觀念。
3.社會特征
(1)原始社會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2)母系氏族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生產力水平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xiàn),
說明生產力水平提高,體現(xiàn)了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氏族間聯(lián)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lián)盟。
二、從部落到國家
1.部落聯(lián)盟
(1)三皇時代: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
(2)五帝時代
①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黃帝聯(lián)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lián)盟,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 海內外的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
②根據推舉和考察,由舜繼承堯的地位。這種做法稱為“禪讓”。
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禪讓,成為聯(lián)盟首領。
2.國家的產生
(1)雛形出現(xiàn):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階級階層分化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
(2)夏朝建立
①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河南洛陽偃師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屬于實物材料,價值很高,但孤例不證。
②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3)夏朝的統(tǒng)治 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歷史的進步。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統(tǒng)治者。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②地方:除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qū)實行直接統(tǒng)治外,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tǒng)治。 說明當時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閱讀教材P5“學思之窗”: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不同說法?
提示:《史記·夏本紀》認為:伯益主動讓位于啟;《戰(zhàn)國策·燕策一》說:啟在與伯益的武力爭奪中獲勝而即位。這兩種說法體現(xiàn)了對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態(tài)度:前者傾向于理想化的政治訴求,后者肯定了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2.實證: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占卜記錄,證實了史書中有關商朝的歷史記載?!〉谝皇植牧稀嵨锊牧?br />
3.國家機構:商王是最高統(tǒng)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實行內外服制的國家管理結構?! ? 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qū),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閱讀教材P6“思考點”: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
提示:部落聯(lián)盟傳統(tǒng)的延續(xù);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
4.勢力范圍: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經過牧野之戰(zhàn),滅商建周,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政治統(tǒng)治
(1)制度: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訉臃址猓燃壣瓏?br />
(2)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tǒng)治,解決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矛盾和沖突。
3.西周滅亡
(1)公元前841年,爆發(fā)“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執(zhí)政,史稱“共和行政”。
(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閱讀“利簋及銘文”
信息解讀: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是西周早期青銅器,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牧野伐紂的過程,是研究商周文明的主要史料。
閱讀“西周分封示意圖”(見教材P6)
信息解讀:姬姓宗室主要分封在經濟較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距離王室較近,主要起到保衛(wèi)王室的作用;異姓諸侯往往分布在經濟較落后的偏遠地區(qū),主要是擴大周的影響力,同時又不會威脅王室。
(三)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
1.特征:奴隸制社會經濟發(fā)展并走向繁榮。
2.表現(xiàn)
(1)農業(yè)
(2)手工業(yè):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代表是后母戊鼎。
考點一: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
維度
闡釋
多元性
(1)從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從文化的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
(3)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
一體性
(1)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yè)、飼養(yǎng)家畜、定居生活
(2)從遺址分布看,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
源遠
流長
(1)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存)
(2)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的文明遺存)
(3)五千年的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
(4)兩千多年的中華統(tǒng)一實體
例1.考古學家嚴文明教授把中華文明的起源稱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邊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圍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構成“重瓣花朵”格局。這一理論反映出中華文明
A.起源于旱地農業(yè)文化區(qū) B.主體集中分布于長江流域
C.發(fā)展呈現(xiàn)多元一體格局 D.己形成精耕細作農業(yè)模式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早期文明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中原是花心,周邊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圍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構成‘重瓣花朵’格局?!笨芍性腔ㄐ?,周邊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所有文化組成一朵花,說明中華文明發(fā)展呈現(xiàn)多元一體格局,C項正確;旱地農業(yè)文化區(qū)是諸多文化中的一支,而非所有文化起源于此,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華文明主要集中在黃河以及長江流域,排除B項;精耕細作農業(yè)模式出現(xiàn)是在鐵犁牛耕產生后,時間顯然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例2.早期中華文明區(qū)域分布廣泛,有學者根據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繪制了如圖。這主要反映了
A.南方地區(qū)文明發(fā)展滯后 B.中原文明影響周邊區(qū)域
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點 D.早期文明呈現(xiàn)區(qū)域分工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距今5000多年,在中國地域上分布著眾多文化遺址,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點,C項正確;材料涉及南北地區(qū)的文明,但未作內容比較,不能體現(xiàn)南方地區(qū)文明發(fā)展滯后,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點,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為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未涉及區(qū)域分工,排除D項。故選C項。
考點二:宗法制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影響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特征,體現(xiàn)為家天下的延續(xù)、家族制度的延續(xù)和家國同構。
(2)形成了中華民族重人倫、重親情、重家庭生活的傳統(tǒng),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3)形成了中華民族重祖先、重傳統(tǒng)、重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中華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與這一制度密不可分。
2.消極影響
維度
闡釋
從政治上看
導致了專制社會和專制思想的形成,人們的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從經濟上看
導致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扼殺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fā)展,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建設
從思想文化
上看
導致了中華民族重傳統(tǒng)輕變革、重倫理輕科學,缺乏開拓創(chuàng)新、求真務實的精神,在思想上表現(xiàn)為守舊、保守
例3.周代宗法制有利于維護天子權威,鞏固周朝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但周朝歷代天子自身也多次地破壞宗法制(如周幽王廢太子而立褒姒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不利于鞏固政權 B.宗法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天子權力的行使
C.諸侯國實力壯大 D.周天子的素質低下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中國)。根據材料,“歷代周天子自身也在不斷破壞宗法制(如周幽王廢太子立褒姒子)”,結合所學可知,宗法制有利于維護周天子的權威,鞏固周朝政治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出現(xiàn)題干材料中現(xiàn)象的原因是宗法制約束了周天子權力的行使,B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排除A項;C項是分封制被破壞的原因,排除C項;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例4.“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负我再F?母貴也”。西周實行的這種制度
A.強化了周天子的專制權力體系 B.實現(xiàn)了周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C.促進了官僚政治的形成與發(fā)展 D.維護了貴族集團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關鍵信息“西周”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材料“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是對嫡長子繼承制的描述,該制度對于維護貴族集團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具有重大影響,D項正確;西周時期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西周對地方的控制主要是間接統(tǒng)治,排除B項;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排除C項。故選D項。
考點三: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維度
表現(xiàn)
政治
(1)血緣至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族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局面
(2)等級森嚴: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不同等級的權力和義務固定,很難逾越
(3)貴族政治:各級貴族按血緣獲取官職,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權,最高執(zhí)政集團還沒有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4)王權神化:王權與神權密切結合,王權借助神權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經濟
(1)農業(yè)經濟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2)青銅文化發(fā)達
文化
出現(xiàn)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特別提醒】神權政治
(1)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多以天命神權來詮釋所獲得的政權與君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們解釋一切社會、政治或歷史現(xiàn)象的重要標尺。
(2)殷商時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是神權政治興盛的標志,同時古代的王,特別是商朝,通過壟斷神權來強化王權。
例5.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親為主,加上重要的姻親、功臣,沿著周人的東、北、南三個方向,占據交通津要和重要農業(yè)生產地區(qū)。受分封的貴族及其族人遷出故地、移往他處,出于控制和開發(fā)封地的考慮,其移民人數必然不少。據此可知,分封制
A.拓展了華夏文化認同疆域 B.開創(chuàng)了中央集權的新模式
C.結束了商代地方割據局面 D.強化了周王對地方的監(jiān)察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西周初期。據題干材料可知主要結論: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促進了王朝疆域的開拓,有利于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拓展了華夏文化的認同疆域。A項正確;秦朝開創(chuàng)了中央集權的新模式,排除B項;西周分封制造成地方分裂割據,并不是結束了商代地方割據局面,排除C項;材料反映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到地方,而不是對地方的監(jiān)察,排除D項。故選A項。
1.(2022·天津·統(tǒng)考高考真題)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qū)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xiàn)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qū)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
A.良渚文化的傳承 B.紅山文化的傳承
C.龍山文化的傳承 D.巴蜀文化的傳承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qū)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xiàn)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qū)文化遺址中?!辈⒔Y合所學可知,鬻、觚等陶質酒器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出龍山文化的傳承,C項正確;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qū)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紅山文化,發(fā)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對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輻射,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2·浙江·高考真題)談及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所心儀的時代,孔子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毕铝懈黜椫?,與孔子“從周”相關的是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B.“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答案】A
【詳解】“從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張周代的禮制,維護有序的等級秩序,“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維護了等級秩序,A項正確;“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是戰(zhàn)國以后的郡縣制,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董仲舒的儒學獨尊主張,排除C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涉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2·全國·高考真題)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A.推動了南北農業(yè)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guī)模商業(yè)活動開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聯(lián)系的加強 D.緣于統(tǒng)治區(qū)域擴大到江南
【答案】C
【詳解】依據圖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重要銅礦位于長江流域,長途運輸成為必要,南北方聯(lián)系由此加強,C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未廣泛用于農業(yè),A排除;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B排除;地圖未標示統(tǒng)治區(qū)域,無法得出擴大到江南,且青銅鑄造的繁榮主要緣于技術進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選C項。
4.(2021·重慶·統(tǒng)考高考真題)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與國對稱,即孟子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即史書中所謂“編戶”“齊民”。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發(fā)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響
【答案】A
【詳解】由材料“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與國對稱的士大夫之家擁有對領地的政治、軍事、司法等各種權力,是一個政治單位,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分封制遭到破壞,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組織,使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家成為基本的生產、生活單位,A項正確;法家思想強調嚴刑發(fā)法,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B項;西周已經實行宗法制,排除C項;戰(zhàn)國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擊,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1·湖北·統(tǒng)考高考真題)“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這反映了
A.冶煉技術的提高 B.鑄造工藝的完善
C.等級制度的發(fā)展 D.宗法體系的崩潰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飲酒器“爵”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是統(tǒng)治階級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xiàn)。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反映了等級制度的發(fā)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冶煉技術,排除A項;材料與鑄造工藝無關,排除B項;宗法體系強調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材料無法反映“宗法體系的崩潰”,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1·遼寧·統(tǒng)考高考真題)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xiàn)了
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tǒng)一 B.社會組織的復雜
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等級秩序的確立
【答案】C
【詳解】雙錢結藤編殘件一方面體現(xiàn)了勞動過程中結繩技能,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C項正確;歷史傳承在雙錢結藤編殘件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A項;通過雙錢結藤編殘件無法證實當時社會組織情況,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提及雙錢結藤編的使用群體,無法得出社會等級秩序確立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1·廣東·高考真題)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
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河南、陜西出土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結合史實河南、陜西屬于黃河流域,屬于北方,北方發(fā)現(xiàn)南方風格的青銅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確;材料的內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響,故A錯誤;材料與各諸侯國維護周禮無關,故B錯誤;材料與宗法制度無關,故C錯誤。
8.(2021·全國·高考真題)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xù)發(fā)展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諸侯國接受天子分封并進行世襲統(tǒng)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不斷發(fā)展,墾田數量增多,推動了諸侯國內部分封規(guī)模的擴大,D項正確;井田制在戰(zhàn)國改革變法中被廢除,排除A項;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傳統(tǒng)分封體制受到沖擊,天子權威日益削弱,排除B項;諸侯國大夫的采邑不斷增多,實力逐漸增強,將會危及諸侯國君權力,排除C項。故選D。
一、單選題
1.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fā)現(xiàn)上山遺址,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和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展示了人類稻作農業(yè)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貌。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
A.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 B.人類開始定居生活
C.推動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畜牧業(yè)的分離 D.國家雛形已經形成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上山遺址陸續(xù)出土了“栽培水稻”和“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可以得出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人類從采集到種植、從遷徙不定到定居的轉變,即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A項正確;根據材料不能得出人類定居生活開始于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畜牧業(yè)的分離,排除C項;國家雛形形成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排除D項。故選A項。
2.在有關原始社會后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人們居住的房屋出現(xiàn)了明顯區(qū)別,富人的房屋寬敞明亮,墓葬隨葬品豐厚;窮人的房屋則矮小破舊,墓葬中隨葬品很少或幾乎沒有。這主要反映了
A.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B.私有制的產生
C.人類已進入定居狀態(tài) D.國家開始形成
【答案】B
【詳解】原始社會后期,富人、窮人居住的房屋和墓葬中隨葬品出現(xiàn)了明顯區(qū)別,說明已經出現(xiàn)私有產品,出現(xiàn)貧富差別,私有制已經產生,故選B;A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排除;軍隊、法庭、監(jiān)獄、政府等的出現(xiàn)標志著國家的誕生,材料無法體現(xiàn),排除D。
3.據考古資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溫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等,都發(fā)現(xiàn)了與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圖案一致的臺形鑲嵌玉片;在更晚時期的二里頭、殷墟等許多夏商時代的遺址中,也都發(fā)現(xiàn)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廣漢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時代的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錐形器等。這說明新石器時代
A.以玉器開發(fā)使用為主要特征 B.各大文明區(qū)相對穩(wěn)定又不封閉
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權與王權結合階級社會到來
【答案】B
【詳解】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遺址中都出現(xiàn),這說明古代中國各大文明區(qū)相對穩(wěn)定但是又不封閉,B項正確;材料沒有將各地區(qū)的文明進行對比,無法得出新石器時代以玉器開發(fā)為主要特征,排除A項;同源同向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4.在半坡及周邊的寶雞北首嶺、華縣泉護村等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了粟的皮殼。在半坡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種。在河姆渡、青蓮崗、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種水稻。據此可知
A.我國原始農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出種植區(qū)域化特征 B.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流域普遍種植粟和蔬菜
C.長江中下游是我國原始社會主要糧食產區(qū) D.我國是最早具有完備農業(yè)生產體系的國家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種植粟而長江中下游種植水稻,說明我國原始農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出種植區(qū)域化特征,A項正確;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流域種植粟,但不能證明普遍種植蔬菜,排除B項;在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了糧食種植的痕跡,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我國是最早具有完備農業(yè)生產體系的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
5.先秦時期歌謠盛行,相傳為《堯世民語》的歌謠:“青鸐鳴,時太平”,相傳為夏代的民謠《夏人歌》:“江水沛兮,舟楫敗兮,我王廢兮。趣歸薄兮,薄亦大兮!”據此可知先秦歌謠具有
A.世俗性 B.政治性 C.大眾性 D.諷刺性
【答案】B
【詳解】《堯世民語》是世人對帝堯在位時“圣德光洽”的一種輿論呈現(xiàn),《夏人歌》則表達了對夏桀暴政的看法,由此可知,先秦歌謠的政治性色彩較濃,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世俗生活,排除A項;這兩首歌謠都與政治有關,與大眾無關,排除C項;《堯世民語》是對堯的歌頌,并不是諷刺,排除D項。故選B項。
6.《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yǎng)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薄稇?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睂@兩段記述理解最準確的是(???)
A.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B.禹廢除家天下政治制度
C.益主動將王位讓給了啟 D.記錄有出入歷史無結論
【答案】A
【詳解】依據材料“益(禹晚年培養(yǎng)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可知,反映的是益讓位于禹的兒子啟;依據材料“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可知,反映的是啟通過武力奪取王位,這體現(xiàn)了從“公天下”的禪讓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的轉變過程,而且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從“公天下”的禪讓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的轉變過程,而且禹執(zhí)政時期還沒有出現(xiàn)家天下政治制度,排除B項;C項只符合《史記·夏本紀》中的記載,排除;受時代、階級立場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歷史記載存在差異,但不能就此得出歷史無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
7.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把“禪讓”的公天下變成了傳子的家天下,確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及)以為禮”的制度。這表明
A.禮儀制度初步建立 B.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早期國家形態(tài)產生 D.古代官僚政治萌芽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把‘禪讓’的公天下變成了傳子的家天下,確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及)以為禮’的制度”,可知,夏朝已經出現(xiàn)制度化的選官方式,說明早起國家形態(tài)產生,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xiàn)“禮儀制度初步建立”,故A項錯誤;材料與宗法制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血緣世襲制,不是官僚政治,故D項錯誤。
8.如圖是河南鞏義出土的“河洛古國(距今5300年前后)”中9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跡。北斗九星作為帝王象征,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xiàn)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襲傳承。該遺跡表明
A.早期都城建設趨向完備 B.天人合一和早期王權出現(xiàn)
C.早期國家已經基本形成 D.當時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高
【答案】C
【詳解】根據“北斗九星作為帝王象征,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xiàn)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襲傳承”可得出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禮制以及國家政權,說明早期國家已經基本形成,C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建設完備,排除A;“天人合一”不能體現(xiàn),排除B;從材料的內容不能看出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排除D。
9.如圖是2021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遺址西周早期墓葬的鏤空有銎(qiong)銅戈,后面方形的部分是鏤空的,前部則是——個三角圓戈??脊湃藛T評價:“這應該不是本地生產的,可能是來自當時中國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貴的‘舶來品’。”這說明
A.冶銅技術已經相當普及 B.地域文化間交流加強
C.分封制促進了文化交流 D.民營手工業(yè)高度發(fā)達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這應該不是本地生產的,可能是來自當時中國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貴的‘舶來品’”可知,北京發(fā)掘的文物呈現(xiàn)出多元文化因素,表明不同地域間文化要素的整合與交流,B項正確;A項中的“普及”在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材料體現(xiàn)了“文化交流”,但沒有提到是受何因素影響,無法得出分封制促進了文化交流,排除C項;西周時期民營手工業(yè)還沒有出現(xiàn),排除D項。故選B項。
10.西周分封制規(guī)定,諸侯國“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這反映出
A.掌握封國所有官吏的任免權 B.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
C.實現(xiàn)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D.建立嚴密的官僚制度
【答案】B
【詳解】由材料“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國三卿,”可知,周天子對諸侯國重要官員的任命,是為了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B項正確;掌握封國所有官吏的任免權表述太絕對,且與材料“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信息不符,排除A項;郡縣制的推行實現(xiàn)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項;官僚制度是秦始皇建立的,排除D項。故選B項。
11.據《禮記·王制》記載,周代分封制下諸侯和臣子的宮室、車騎、禮儀等存在很大差別,這被稱為“命數”。“命數”基本上按爵位和職位區(qū)分,上公九命,三公為八命,侯伯、王之卿、子男、王之大夫分別為七命、五命和四命。由此可見,周代的“命數”
A.表明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
B.產生于儒家三綱五常思想
C.削弱了貴族對地方的政治管控
D.彰顯了周天子的統(tǒng)治權威
【答案】D
【詳解】材料中提到,周代的“命數”主要指接受周王分封的諸侯和臣子使用的宮室、車騎、禮儀等的差別,由此可見,其彰顯了周天子的統(tǒng)治權威,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所述西周分封制下官爵分為九個等級,而分封制先于儒家思想產生,排除B項;周代的“命數”規(guī)定相對于商代,加強了貴族對地方的政治統(tǒng)治,排除C項。故選D項。
12.有學者在評價西周世官制時指出,“世襲權利僅僅作為一個人進入政府服務的資格,而不是擔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職位的絕對權利”;“要得到一個期望許久的職位并能夠持續(xù)在周王任命的這個職位上工作……需要的是個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痹搶W者意在說明這一制度
A.固化了社會結構 B.體現(xiàn)出官吏選拔注重品行
C.維護了君主集權 D.有助于保持朝廷政治穩(wěn)定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要得到一個期望許久的職位并能夠持續(xù)在周王任命的這個職位上工作……需要的是個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可以看出,該學者認為西周世官制是能維護政治延續(xù)和穩(wěn)定的,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世官制的作用,不是消極影響,排除A項;世官制是按血緣關系分配官職,排除B項;當時君主沒有實現(xiàn)集權,排除C項。故選D項。
二、材料分析題
13.閱讀下列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國境內各考古學文化大體上可分為六大文化區(qū)系。它們是:(1)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中心的北方;(2)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3)以關中(陜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4)以環(huán)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5)以環(huán)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這六大區(qū)系內,還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方類型。????????????????????????????
材料二:六大區(qū)系并不是簡單的地理劃分,主要著眼于其間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征和發(fā)展道路。中原地區(qū)是六大區(qū)系之一,中原影響各地,各地也影響中原,這同以往在中華大一統(tǒng)觀念指導下形成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民族文化先是從這發(fā)展起來,其他地區(qū)的文化比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區(qū)影響下才得以發(fā)展的觀點有所不同。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哪些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考古學對歷史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答案】(1)特點:起源較早,歷史悠久;分布較廣,多元一體。
(2)與文獻材料相互印證,為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開拓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
【詳解】(1)特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起源較早,歷史悠久;根據材料“我國境內各考古學文化大體上可分為六大文化區(qū)系”“六大區(qū)系并不是簡單的地理劃分,主要著眼于其間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征和發(fā)展道路。中原地區(qū)是六大區(qū)系之一,中原影響各地,各地也影響中原,這同以往在中華大一統(tǒng)觀念指導下形成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民族文化先是從這發(fā)展起來,其他地區(qū)的文化比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區(qū)影響下才得以發(fā)展的觀點有所不同”可知,分布較廣,多元一體。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與文獻材料相互印證,為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開拓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等方面分析。
14.考古成果與歷史遺跡都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來源
材料一??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部分文化情況簡表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龍
玉琮
蛋殼黑陶杯
銅鏡
分布范圍
黃河中游
遼河上游
長江下游
黃河中下游
黃河上游
材料二??何尊(如圖)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東)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茲中國”(我且安頓在這個稱為中國的地方)。這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
(1)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fā)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的內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
【答案】(1)特點:分布廣泛,多元(地)起源,源遠流長,各具特色。
(2)內涵:①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②洛陽及京畿地區(qū);③“天下中心”④相對西周四夷而言。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解析】(1)特點:依據材料一“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部分文化情況簡表”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在黃河上中下游、遼河上游和長江下游,這說明分布廣泛,多元(地)起源;依據材料一中的特色文物可知,不同地區(qū)的文物各具特色,而且流傳至今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體現(xiàn)了文化源遠流長,各具特色。
(2)內涵:依據材料二“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東)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可知,“中國”指的是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洛陽及京畿地區(qū)、“天下中心”;結合所學可知,西周建立時,存在著東夷、西戎、南蠻和北狄等周邊少數民族,而“中國”則是相對西周四夷而言的。制度:結合西周的政治制度解答,即分封制、宗法制。
這是一份【暑假初升高】統(tǒng)編版歷史九年級(升高一)暑假預習-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講學案,文件包含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解析版docx、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原卷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暑假初升高】統(tǒng)編版歷史九年級(升高一)暑假預習-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講學案,文件包含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解析版docx、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原卷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暑假初升高】統(tǒng)編版歷史九年級(升高一)暑假預習-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講學案,文件包含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解析版docx、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原卷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