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黃高級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教學情況調(diào)研(三)語文試卷
2023年5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在上古神話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話系統(tǒng),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叛神的形象。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間治水的鯀,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殺于羽郊,神話說他化為黃龍而入于羽淵。這個叛神很有點近于希臘神話中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不過有書說他不服堯讓位于舜而率眾造反。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發(fā)的水神共工,他與火神祝融交戰(zhàn),不勝而怒,頭觸不周之山,把支撐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媧煉石補天,積灰理水。這里有敢和黃帝爭戰(zhàn)的刑天,失敗后,被黃帝砍下腦袋。斷頭的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xù)拿著干戚作戰(zhàn)。
在叛神的諸神中間,以環(huán)繞后羿的神話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話說當堯之時,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無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來他愛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訴于天帝,而失敗于天帝,這時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達天都,他西上昆侖取得不死之藥,但是不死藥帶給后羿另一個更大的悲??;他的妻子嫦娥因為不死的誘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藥,飛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愛的學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認為天下能勝過自己的唯有老師后羿,所以設下埋伏,殺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師,古代后羿的神話是由叛逆而組成的悲劇。
古代神話中的詩情、悲劇、叛逆,構成了中國文化中的另一個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無數(shù)中國人的思想之中,個體自我的成長使它已不再浮現(xiàn)神話所含有的原初隱喻和象征,它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意義。
在這種人文特性的籠罩下,這種叛逆思想在文學上一般衍化為兩支系統(tǒng)。一支是作為“士”的知識階層的情感流露,大都體現(xiàn)為詩詞創(chuàng)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現(xiàn),流露出一種憤世嫉俗、不與黑暗現(xiàn)實合作的自然情緒;而在具體的文化規(guī)約下,這種傾向又大都有“隱者”的因素,回歸自然是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學理想。另一支主要體現(xiàn)了市民精神,尤其是進入明代以后,這種市民精神又主要以愛情婚姻的題材出現(xiàn),像“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許仙與白娘子的民間傳說等。
當然,這只是一般而言,“士”的文化與市民文化一直處在相互影響之中,清代的《紅樓夢》可以說是融合了當時中國的各種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難用某一簡單的概念加以框定。
這種人文意義的逐步加強,固然明確了文學的特指內(nèi)涵,但隨著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的占統(tǒng)治地位,所觀照出的世界也逐漸演化為一個價值的世界、一個有序的世界、一個善惡可辨的世界。這在美學上,反而喪失了神話所體現(xiàn)出的那種原初的混沌與無序,那種更有審美意義的叛逆悲劇。
在美學上,比較接近于神話的,有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其中哪吒“剜腸剔骨,還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漢做事好漢當”外,還意味著對親情的割舍,在當時的道德文化中,確是一種大膽的叛逆。最富悲劇意味的還是紂王的兒子殷效,殷效的母親因紂王而死,要報母仇就必須殺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維護殷商的江山,就必須助父抗周。結果終于叛師,違背了答應師父的諾言而抗周,最后慘死在太極圖中。這幕悲劇展現(xiàn)出一種人的不可選擇的叛逆結果,應該說具有極為震撼人的美學力量。
神話是集合了許多無意識活動的群體思想,具有人類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學在具體文化的規(guī)約下,則呈現(xiàn)出它的特指涵義,因為文明社會的價值判斷逐步加強,社會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喪失了神話所具有的那種原初的隱喻和象征。
(摘編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演為敘說,而于所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頌其威靈,致美于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惟神話雖生文章,而詩人則為神話之仇敵,蓋當歌頌記敘之際,每不免有所粉飾,失其本來,是以神話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銷歇也。如天地開辟之說,在中國所留遺者,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即其例矣。
(摘自魯迅《神話與傳說》)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西北大荒神話系統(tǒng)提供了鯀、共工、后羿、逢蒙等眾多叛神形象,從而充滿叛逆帶來的悲劇性。
B. 《紅樓夢》叛逆精神中體現(xiàn)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話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
C. 人文意義的加強使后代文學更強調(diào)社會價值判斷,喪失了神話原初的混沌與無序所體現(xiàn)的美學價值。
D. 隨著后世對神話的演說,先民當時所遇到的真實的自然現(xiàn)象,以及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狀態(tài)全都湮滅。
2. 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鯀偷天帝“息壤”而被殺和他不服堯讓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講述,反映了神話在后世演說中會有改變。
B. 面對具體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市民階層對婚姻愛情的追求比知識階層流露的“狂”“隱”情感更具叛逆性。
C. 《封神演義》中殷效的結局之所以呈現(xiàn)出震撼人的美學力量,是因為他的叛逆體現(xiàn)了人的不可選擇性。
D. 通過研究不同時代對古代神話進行改易的文學作品,我們能夠發(fā)掘出不同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念。
3. 結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人物形象的婚姻或愛情不能體現(xiàn)叛逆思想的一項是( )
A. 王英與扈三娘(《水滸傳》) B. 賈寶玉與林黛玉(《紅樓夢》)
C. 張生與崔鶯鶯(《西廂記》) D. 梁山伯與祝英臺(民間故事)
4. 兩則材料都對神話與文學的關系進行了論述,請分別概括其內(nèi)容要點。
5. 有評論認為,從大鬧天宮到修成正果,《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的審美力量是逐步減弱的。請結合材料一的相關論述,作簡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A
4. 材料一論述神話中叛逆思想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和其在后世文學中的演變。材料二論述神話是文學的起源(“文章之淵源”),文學使神話光大、留存同時也使之改易、消歇。
5. 孫悟空自立“齊天大圣”,受到天庭戲弄后大鬧天宮,表現(xiàn)出的對權力和秩序的叛逆,具有叛神意味,帶有神話所具有的無序和混沌,善惡并不可辨;后來保唐僧西天取經(jīng),從不服管教到接受約束、修成正果,呈現(xiàn)社會要求代替人的自然情欲的過程,包含的是文明社會的價值判斷。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
A.“西北大荒神話系統(tǒng)提供了鯀、共工、后羿、逢蒙等眾多叛神形象”錯誤,“逢蒙”不是叛神,他是后羿的學生,是人類。
B.“《紅樓夢》叛逆精神中體現(xiàn)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話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錯誤,原文說的是“在這種人文特性的籠罩下,這種叛逆思想在文學上一般衍化為兩支系統(tǒng)。一支是作為‘士’的知識階層的情感流露……另一支主要體現(xiàn)了市民精神”“《紅樓夢》可以說是融合了當時中國的各種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難用某一簡單的概念加以框定”可見,《紅樓夢》中的叛逆精神很難框定。
D.“先民當時所遇到的真實的自然現(xiàn)象,以及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狀態(tài)全都湮滅”錯誤,原文說“詩人則為神話之仇敵,蓋當歌頌記敘之際,每不免有所粉飾,失其本來,是以神話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銷歇也”,“改易”“銷歇”不等于“全都湮滅”。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材料內(nèi)容能力。
B.“市民階層對婚姻愛情的追求比知識階層流露的‘狂’‘隱’情感更具叛逆性”錯誤,原文并未將二者的叛逆性進行比較,它們是并列關系。且文中只說了士文化“面對具體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時“大都有隱者的因素”,并沒有提到市民精神“面對具體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的表現(xiàn)。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觀點含義的能力。
A.扈三娘是被宋江直接許配給王英的,故而他們的婚姻不能體現(xiàn)叛逆思想。
B.賈寶玉與林黛玉兩個人在思想上都“離經(jīng)叛道”,不愿被封建禮教束縛,他們的愛情體現(xiàn)了叛逆思想。
C.崔鶯鶯與張生私定終身,體現(xiàn)了叛逆思想。
D.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戀愛沖破了封建禮教束縛,體現(xiàn)叛逆思想。
故選A。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介紹神話中的各種叛神及其悲劇命運,第三段總結神話中的“詩情、悲劇、叛逆,構成了中國文化中的另一個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無數(shù)中國人的思想之中”,并指出“它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意義”,第四段論述“在這種人文特性的籠罩下,這種叛逆思想在文學上一般衍化為……”第六段指出“這種人文意義的逐步加強……在美學上,反而喪失了神話所體現(xiàn)出的那種原初的混沌與無序,那種更有審美意義的叛逆悲劇”,第七段舉例論述文學中接近神話的悲劇美學,第八段總結,“神話……具有人類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學在具體文化的規(guī)約下……逐步喪失了神話所具有的那種原初的隱喻和象征”,整個材料一主要論述神話中叛逆思想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和其在后世文學中的演變。
材料二中心觀點是“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并指出“以神話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銷歇也”,即論述神話是文學的起源(“文章之淵源”),文學使神話光大、留存同時也使之改易、消歇。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
“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其所作所為不受社會秩序和權力的約束壓制,完全出于個人的好惡,沒有善惡之分,“體現(xiàn)出的那種原初的混沌與無序”,叛逆性極強,與材料一一、二段介紹的叛神形象很相近,所以具有“更有審美意義的叛逆悲劇”。
而當他保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時,接受這個任務,本身就是接受了天庭的制約,再加上極具象征性的緊箍咒和“修成正果”,可以說從不受約束管教的渾沌狀態(tài),漸漸成為屈服于權力體系之下的“文明”人,體現(xiàn)出“文學在具體文化的規(guī)約下……文明社會的價值判斷逐步加強,社會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的特點。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丹柯
高爾基
古時候,在大地上住著一族人,穿越不過的森林從三面把這族人的營地包圍著,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這是些愉快的、強有力的而又勇敢的人。但是有一次,艱難的時候來臨了:不知從什么地方出現(xiàn)了另外一族人,把從前的這群人都驅趕到森林的深處去。
這座森林非常古老,在那兒盡是泥沼和黑暗,樹枝密層層地交纏在一起,透過這些樹枝都看不見天空,而太陽的光線也好不容易才穿過濃密的樹葉,為自己打穿一條照到泥沼的路。但是當它的光線落到泥沼的水面上時,泥沼就升起一陣惡臭,而人們就因為這種惡臭接二連三地死掉了。那時候,這一族人的女人和孩子們都開始哭泣起來,而父親們則在沉思著,天天墮進了憂愁。必須走出這座森林!但矗立著巨人似的樹木,它們用粗大的樹枝互相緊緊地擁抱著,密實地在人們的四周圍緊逼過來。當風吹打著樹梢,整個森林都陰沉地喧響起來的時候,就像是在威脅他們,為這些人唱送葬的歌似的。但無論怎樣說,他們知道不能在斗爭中死掉,因為他們有著許多先人的遺訓,假如他們輕易死掉的話,那么他們的遺訓就也和他們同歸于盡了。因此,他們在森林的喧響之下,在泥沼的毒臭之中坐著想著……但從沒有一種東西,比這些憂愁的思想更能使這些人的身體和心靈困乏。大家都因為想得太多而困憊無力了……恐怖在大家的心里誕生。于是在森林里面開始聽見懦怯的話語了,最初還是膽小的和低聲的絮語,但是后來聲調(diào)越來越高了,他們想回到敵人那里去,向敵人獻出他們自己的自由……但就在這個時候,丹柯出現(xiàn)了,他一個人救活了所有人的性命。
丹柯是這群人當中的一個漂亮的年輕人。現(xiàn)在他就向他們這樣講道:“只靠空想,是推不開擋在大路上的石頭的。誰什么事都不做,誰就會毫無辦法。我們?yōu)槭裁匆丫Χ祭速M在空想和憂愁上呢?起來吧,讓我們走進森林,穿越它,它總有個盡頭的!走吧!喏!嗨!”大家都看著他,看見在他的兩只眼睛里面,閃耀著無窮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
“你帶領著我們走吧!”他們說道。
丹柯帶領著他們。大家都友好地跟在他后面走——大家都深信他。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呀!黑暗得很,他們每走一步,泥沼就張開它貪欲的污泥的嘴,要把人們吞噬進去;而樹木則像一座牢固的墻壁,阻擋住他們的去路。樹枝互相纏住他們,樹根正像蛇一樣地到處伸延著。他們走了很久……森林是愈來愈濃密了,大家的氣力也愈來愈小了!于是大家開始埋怨丹柯,說他是個年輕而沒有經(jīng)驗的人,正把他們帶領到死亡城去。但丹柯始終是走在他們的前面,勇敢而又泰然。但有一次,一陣大雷雨在森林的上空震響起來,閃電飛過了林梢,剎那間用青色的寒光照亮樹林,威嚇著人們。那些被它折磨夠了的人們都喪失了勇氣,于是他們就把怨恨和憤怒發(fā)泄到丹柯身上。他們開始責備他沒有能力帶領他們,大家都停下來了,在森林的勝利的喧擾之下,這群疲倦了和兇惡的人們就開始審問丹柯。他們吼道:“你是個對我們毫不足道和有害的人!你帶領著我們,把我們都弄得疲憊了,為了這,你就應該死!”丹柯向他們挺起胸膛高叫道:“我心里有帶領的勇氣,因此我才帶領你們!而你們呢?你們做了些什么能有助你們自己的事呢?你們只是走著,而不能為了更遙遠的路程保存你們的力量!”
“你該死!你該死!”他們叫道。
丹柯看著那些他費力所帶領的人,看見這些人就好像是群野獸一樣,站在他的周圍。丹柯知道絕不能得到這些人什么寬恕,這時候他的心里沸騰起一陣憤怒之火,但因為憐憫這些人而又熄滅下去了。他愛人們,他想:也許沒有了他,這些人真會毀滅掉的。于是在他的心里就迸發(fā)出了一陣想要拯救他們的愿望的火光,這時候在他的眼睛里就閃耀出一種強烈的火焰的光線……當人們看見這種情形的時候,以為他要發(fā)狂了,因此他們把他包圍得更緊了,為了更容易抓住和殺死丹柯。而他也早已明白了他們的心思,因此他的心也燃燒得更加明亮,“我要為人們做些什么事呢?!”丹柯比雷聲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雙手撕開他自己的胸膛,從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顆心,把它高高地舉在頭頂上。那顆心正像太陽一樣明亮地燃燒著,而且比太陽還更明亮,整個森林靜默無聲了,都被這個對于人類偉大的愛的火炬照得通亮,而黑暗也因為它的光亮向四面八方逃跑了,躲進森林的深處戰(zhàn)栗著。人們呢,大驚失色,變得像石頭一樣。
“我們走吧!”丹柯高叫著,他沖到所有人的前面,高高地舉著那顆熾燃的心,給人們照亮著道路。
他們都像著了魔似地跟在他后面走。這時候森林又重新咆嘯起來,但是它的咆嘯聲,全被奔跑的人們的腳步聲淹沒了。丹柯始終是走在前面,他的心始終在燃燒著,燃燒著!
森林閃避不及地在他們前面讓開路來,待他們走過卻又仍然是密層層地留在后面。雷雨還在那兒,在他們后面,在森林的上空;而他們的面前,太陽照耀著,草原透散著清鮮,草兒帶著鉆石一樣的雨珠在閃耀著……這正是黃昏的時分,由于太陽落山時的光線,大河變成了紅色,就好像是從丹柯被撕開了的胸膛里所流出的熱血一樣。高傲的勇士丹柯,向出現(xiàn)在自己前面的草原的空曠投射出視線,——他向自由的大地投射出快樂的視線,并且驕傲地大笑起來,然后他倒了下去——就死掉啦。
那些快樂的和充滿了希望的人們,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死亡,也沒有看見那顆勇敢的心還在丹柯的身體旁邊燃燒著。只有一個謹慎小心的人注意到這件事,他害怕得什么似的,就用腳踏在那顆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為許多火星而熄滅了……
草原上的那些天藍色的火星,這些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出現(xiàn)的火星,就是從那兒來的!
(有刪改)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開篇強調(diào)“這是些愉快的、強有力的而又勇敢的人”,表明作者對族人強壯、勇敢的肯定,但是后來在困境面前,他們開始動搖,變得自私、膽怯。
B. 第二段說“他們知道不能在斗爭中死掉”,是因為一個族群往往擔負著承繼族群文化、文明的使命,而文化、文明帶有鮮明的地域性,一旦族群消失,它們也必然消亡,所以他們不能在斗爭中輕易死掉。
C. 第二段說人們因想得太多而身心俱疲,其實困憊跟想得多與少沒有必然關系,而是跟想的內(nèi)容有很大關系,毫無用處的空想與憂愁只會誕生恐懼,束縛住他們。
D. 當人們叫著“你該死!你該死!”時,丹柯憤怒過,但憐憫和愛讓他熄滅了憤怒之火,斷然做出犧牲自我以拯救族人的抉擇,展現(xiàn)出一種近乎神性的人性光輝。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沿用了講故事中最為傳統(tǒng)的第三人稱敘述的口吻,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奇特,有草原民間傳說的神秘感。
B. 小說多處采用對比手法,有前后環(huán)境的對比、兩類人物的對比、美與丑的對比、人物前后行為的對比等,對比越鮮明,作者的情感傾向也越強烈。
C. 小說整體上運用了象征手法,“樹林”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象征著前進中的困難、障礙,而“空曠的草原”則象征著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
D. 作者采用了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極力渲染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殘酷,為人物形象增添了悲劇色彩,也為小說增加了感人的藝術力量。
8. 白居易《太行路》詩云:“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边@種“人情反覆”在這篇小說里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請結合文章相關內(nèi)容簡要分析。
9. “舉心照路”丹柯是世界文壇的英雄形象,但最后他的心卻被踩碎。這樣的結局似曾相識,這樣的英雄也有類似,請從魯迅小說中找出一個與丹柯相似的人物并指出其類似的結局。作為小說的翻譯者,巴金先生覺得小說最后兩段是極具文學作用的,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D
8. ①小說里的“人情反覆”主要是指人們在穿越黑森林的過程中對丹柯態(tài)度的變化無常。
②當?shù)た轮鲃诱境鰜碓敢鈳е麄兦斑M時,人們對他是信任、依賴的,但途中又因為行路艱難看不到盡頭而抱怨遷怒他;等丹柯撕開胸膛舉心照路之際,人們感到震驚,甘心跟隨他,但最后走出黑森林,看到草原,他們便又忽略、遺忘了丹柯。
9. (1)夏瑜(魯迅《藥》);作為革命者,他為廣大民眾犧牲,但他的鮮血卻被老百姓當成治病的藥引。
(2)文學作用: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們遺忘甚至踐踏丹柯的行為與丹柯不計個人得失、甘愿為眾人犧牲形成強烈對比,更能凸顯人們的冷漠、健忘(忘恩負義),反襯丹柯的無私與偉大。②有利于小說主題的深化。這樣的結尾使小說主題既具有悲劇性又蘊含希望的美,讓人們在直面人性卑劣、慨嘆英雄真實命運的同時,看到英雄精神的延續(xù),“草原上天藍色的火星”在濃重的悲涼中蘊含著一份美好的希望。③體現(xiàn)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效果。具有浪漫主義典型風格的結尾,引人遐想,耐人尋味。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表明作者對族人強壯、勇敢的肯定”錯誤。這里的“強有力、勇敢”是對這些人的諷刺,寫出族人貌似勇敢,實際懦弱的本質(zhì),抑此揚彼,反襯丹柯的堅強勇敢。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D.“采用了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錯誤,應為“浪漫主義”。小說對環(huán)境的描寫是“浪漫主義的想象與夸張”,極盡想象、夸張之能事,極力渲染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殘酷。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的能力。
小說里的“人情反覆”主要是指人們在穿越黑森林的過程中對丹柯態(tài)度的變化無常。
由原文“大家都看著他,看見在他的兩只眼睛里面,閃耀著無窮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銕ьI著我們走吧!’他們說道”可知,當?shù)た轮鲃诱境鰜碓敢鈳е麄兦斑M時,人們對他是信任、依賴的。
由原文“于是大家開始埋怨丹柯,說他是個年輕而沒有經(jīng)驗的人,正把他們帶領到死亡城去”“他們開始責備他沒有能力帶領他們,大家都停下來了,在森林的勝利的喧擾之下,這群疲倦了和兇惡的人們就開始審問丹柯”可知,但途中又因為行路艱難看不到盡頭而抱怨遷怒他。
由原文“他忽然用雙手撕開他自己的胸膛,從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顆心,把它高高地舉在頭頂上”“他們都像著了魔似地跟在他后面走。這時候森林又重新咆嘯起來,但是它的咆嘯聲,全被奔跑的人們的腳步聲淹沒了。丹柯始終是走在前面,他的心始終在燃燒著,燃燒著”可知,等丹柯撕開胸膛舉心照路之際,人們感到震驚,甘心跟隨他。
由原文“高傲的勇士丹柯,向出現(xiàn)在自己前面的草原的空曠投射出視線,——他向自由的大地投射出快樂的視線,并且驕傲地大笑起來,然后他倒了下去——就死掉啦”“那些快樂的和充滿了希望的人們,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死亡,也沒有看見那顆勇敢的心還在丹柯的身體旁邊燃燒著。只有一個謹慎小心的人注意到這件事,他害怕得什么似的,就用腳踏在那顆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為許多火星而熄滅了……”可知,但最后走出黑森林,看到草原,他們便又忽略、遺忘了丹柯。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問:魯迅的小說《藥》里面的夏瑜和丹柯一樣是類似的英雄。依據(jù)小說中的情節(jié),夏瑜作為革命者為民請命,被殺害后,他的鮮血卻被老百姓當成治病的藥引。
第二問:由原文“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死亡”“就用腳踏在那顆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為許多火星而熄滅了……”可知,這樣的結尾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們遺忘甚至踐踏丹柯的行為與丹柯不計個人得失、甘愿為眾人犧牲形成強烈對比,更能凸顯人們的冷漠、健忘(忘恩負義),反襯丹柯的無私與偉大。
由原文“草原上的那些天藍色的火星,這些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出現(xiàn)的火星,就是從那兒來的”可知,這樣的結尾有利于小說主題的深化。小說主題既具有悲劇性又蘊含希望的美,讓人們在直面人性卑劣、慨嘆英雄真實命運的同時,看到英雄精神的延續(xù),在濃重的悲涼中蘊含著一份美好的希望。
由原文“那顆勇敢的心還在丹柯的身體旁邊燃燒著”“它就碎散成為許多火星而熄滅了”“天藍色的火星”“暴風雨來臨之前出現(xiàn)的火星,就是從那兒來的”可知,浪漫主義的結尾體現(xiàn)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效果,引人遐想,耐人尋味。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興平二年,公孫瓚既殺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志氣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或問其故,瓚曰:“衣冠皆自以職分當貴,不謝人惠。”故所寵愛,類多商販、庸兒,與為兄弟,或結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杯懽灾^易地當之,遂徙鎮(zhèn)易,為圍塹十重,于塹里筑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或問其故,瓚曰:“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櫓數(shù)十重,積谷三百萬斛,食盡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br />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紹連年攻公孫瓚不能克,以書諭之,欲相與釋憾連和。瓚不答,而增修守備。先是,瓚別將有為敵所圍者,瓚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將恃救,不肯力戰(zhàn)?!奔敖B來攻,瓚南界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或降或潰。紹軍徑至其門,瓚遣子續(xù)請救于黑山諸帥,而欲自將突騎出傍西山,擁黑山之眾侵掠冀州,橫斷紹后。關靖諫曰:“今將士莫不懷瓦解之心,所以猶能相守者,顧戀其居處老小,而恃將軍為主故耳。堅守曠日或可使紹自退若舍之而出后無鎮(zhèn)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杯懩酥埂=B漸相攻逼,瓚眾日蹙。
四年春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xù)率兵十萬三道救之,未至,瓚密使行人赍書告續(xù),使引五千鐵騎于北隰之中,起火為應,瓚欲自內(nèi)出戰(zhàn)。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出戰(zhàn),紹設伏擊之,瓚大敗,復還自守。紹為地道,穿其樓下,便燒之,樓輒傾倒。瓚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關靖嘆曰:“前若不止將軍自行,未必不濟。吾聞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策馬赴紹軍而死。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八·袁紹討公孫瓚》,有刪改)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堅A 守B 曠C 日D 或E 可F 使G 紹H 自I 退J 若K 舍L 之M 而N 出O 后P 無Q 鎮(zhèn)R 重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為貴、為上,如右戚、右族、無出其右。
B. 樓櫓,古代供守兵瞭望敵軍動靜的無頂蓋高臺,用于偵查,亦可配合進攻。
C. 蹙,指“窘迫”,與《紅樓夢》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 赍,指“攜帶”,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赍”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公孫瓚因聽童謠說唯有易縣可以避世,于是把軍隊遷到易縣駐扎,挖掘壕溝,修建土丘、樓宇,以守代攻。
B. 公孫瓚不去援救被敵人包圍的別將,是因為他擔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將領便都會依靠援救,消極怠戰(zhàn)。
C. 公孫瓚想親率突騎出奔西山,集結黑山兵眾攻冀州,切斷袁紹后路,但關靖認為此時軍心不穩(wěn),將軍不宜離開易京。
D. 公孫瓚與兒子的密信被袁紹的巡邏兵截獲,導致計劃失敗,后雖回城繼續(xù)堅守,終難逃身死兵敗的結局。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衣冠皆自以職分當貴,不謝人惠。
(2)吾聞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14. 結合全文,簡要概括公孫瓚最終被袁紹攻克的原因。
【答案】10. DJO 11. D 12. A
13. (1)那些士大夫自以為身居要職就應當享受富貴,卻不知道感謝別人對他的恩惠。
(2)我聽說君子使別人陷入危難,一定要同他共患難,我怎么能夠獨自逃生呢!
14. (1)軍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絕求和;(2)對人態(tài)度上,不體恤將士,人心離散;(3)具體作戰(zhàn)中,密信被截,計劃失敗。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堅守一段時間,袁紹有可能自行撤退,如果舍棄大家出逃,后方?jīng)]有人做主了。
“堅守”作謂語,“曠日”作賓語,故應在“曠日”后,即D處停頓;
“或可使紹自退”是兼語句,故應在“退”后,即J處停頓;
“后”作主語,“無鎮(zhèn)重”作謂語,故應在“后無鎮(zhèn)重”前停頓,即在O處停頓。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詞語意義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
C.正確?!碍懕娙挣尽保湟猓汗珜O的兵眾處境日益窘迫。/“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蹙,皺眉。句意:眉毛仿佛籠著又仿佛舒展著,眼睛好像透著歡喜又透著哀愁,仿佛帶著煙霧一樣叫人看不清楚。
D.“赍,指‘攜帶’”錯誤,兩個“赍”字意思相同,都是“贈送、送給”的意思。句意:公孫瓚秘密派使者給公孫續(xù)送信。/借給敵人武器,送給盜賊糧食。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篩選信息的能力。
A.“唯有易縣可以避世”錯,原文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懽灾^易地當之……”??梢姡{是說燕國南疆,趙國北界,中間合不住,大小如礪石,只有這里可以避世”,并沒有點明“唯有易縣”可以避世,是公孫自認為是易縣。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衣冠”,士大夫;“以”,認為;“當貴”,應當享受富貴;“謝”,感謝。
(2)“陷”,使……陷入危難;“同其難”,與……共同患難;“豈……乎”,怎么……呢;“獨生”,獨自逃生。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能力。
(1)根據(jù)“袁紹連年攻公孫瓚不能克,以書諭之,欲相與釋憾連和。瓚不答,而增修守備”概括:軍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絕求和;
(2)根據(jù)“瓚別將有為敵所圍者,瓚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將恃救,不肯力戰(zhàn)。’及紹來攻,瓚南界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或降或潰”“”概括:對人態(tài)度上,不體恤將士,人心離散;
(3)根據(jù)“瓚密使行人赍書告續(xù),使引五千鐵騎于北隰之中,起火為應,瓚欲自內(nèi)出戰(zhàn)。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出戰(zhàn),紹設伏擊之,瓚大敗”概括:具體作戰(zhàn)中,密信被截,計劃失敗。
參考譯文: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公孫殺了劉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勢力更加強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實力,不體恤百姓,只記別人的過失,不記別人的善行,連一丁點怨恨也要報復。對于有聲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會用律法陷害,對有才能的人,也一定設法壓制使其處于困窘的環(huán)境中。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公孫瓚說:“那些士大夫自以為身居要職就應當享受富貴,卻不知道感謝別人對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寵愛的,大多是商販和才能低下的人,還和他們結拜為兄弟,有的還結為姻親,這些人仗勢侵奪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們。
在這之前,有童謠說:“燕國南疆,趙國北界,中間合不住,大小如礪石,只有這里可以避世?!惫珜O自認為易縣正是童謠所說的位置,于是就把軍隊遷居到易縣駐扎,還環(huán)城挖掘十多道壕溝,在溝里修建高大土丘,每個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上木樓。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公孫瓚說:“兵法上說:百尺高樓,不可進攻?,F(xiàn)在我的軍隊各營壕溝、箭樓幾十重,積累存糧三百萬斛,吃光這些糧食,足以等到天下大勢的變化了。”
東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冬季十二月,袁紹連年攻擊公孫瓚不能取勝,就寫信給公孫瓚,想解除怨恨互相聯(lián)合。公孫瓚不理睬,反而增修防御工事。在這之前,公孫瓚的別將有被敵人包圍了的,公孫瓚都不去援救,還說:“如果救了這一個人,以后其他將領便都會依靠援救,不肯努力奮戰(zhàn)了?!钡鹊皆B大軍攻來,公孫瓚南境的一些別營,自己估計堅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沒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潰散。袁紹的軍隊一路直抵易縣城門,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xù)向黑山各位首領求援,并想親自率領突騎出奔西山,集結黑山的兵眾侵掠冀州,切斷袁紹的后路。關靖勸諫說:“現(xiàn)在您的將士,沒有不懷離散之心的,之所以還能固守,是因為顧念家中老幼都住在這里,而且依靠將軍在此主持大局的緣故。如果堅守一段時間,袁紹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棄大家出逃,后方?jīng)]有人做主了,易京的陷落,便隨即到來了。”公孫瓚這才停止了行動。袁紹大軍逐漸加強攻擊,公孫瓚的兵眾處境日益窘迫。
東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春季三月,黑山首領張燕和公孫續(xù)率領十萬兵眾分三路援救易京,軍隊還未到,公孫瓚秘密派使者給公孫續(xù)送信,告訴他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約定舉火為號以便內(nèi)應,公孫瓚想親自率軍出城夾擊。袁紹的巡邏兵截獲了這封書信,袁紹便派兵按約定時間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戰(zhàn),袁紹埋伏的軍隊突然襲擊他,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中繼續(xù)堅守。袁紹便讓士卒挖地道,一直鑿到公孫瓚所住的樓下,點火燒木柱,城樓就倒塌了。公孫瓚自知必定不能幸免了,便勒死姊妹妻子兒女,然后縱火自焚。關靖嘆息說:“我先前如果不阻止將軍出城突圍,未必不能成功。我聽說君子使別人陷入危難,一定要同他共患難,我怎么能夠獨自逃生呢!”于是騎馬沖入袁紹軍中而死。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雪中寄李知誨判官
方干
聚散聯(lián)翩急復遲,解將華發(fā)兩相欺。
雖云竹重先藏路,卻訝巢傾不損枝。
入戶便從風起后,照窗翻似月明時。
此時門巷無行跡,塵滿尊罍誰得知。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雖然全詩并無一個“雪”字,但各聯(lián)都從不同角度緊扣“雪”來行文。
B. 雪或聚或散,時急時緩,落在詩人的白發(fā)上,更增其年華老去之慨。
C. 頷聯(lián)通過描寫竹枝和鳥巢,刻畫出雪積得厚,也傳達了詩人的情致。
D. 起風后,詩人回到屋內(nèi),發(fā)現(xiàn)庭中積雪反射月光,映得窗戶很明亮。
16. 詩歌尾聯(lián)和白居易《問劉十九》中“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相比,用意有相同之處,但表達更含蓄,意蘊也更豐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5. D 16. 都是期待朋友能來賞雪喝酒;前者是直接發(fā)出邀請,后者通過“塵滿尊罍”寫出很久沒有人和他一起飲酒,委婉地表達期望;“誰得知”表明作者將李知誨視為知己,更包含他孤獨、無人理解的心境。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詩歌內(nèi)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D.“發(fā)現(xiàn)庭中積雪反射月光,映得窗戶很明亮”錯誤,“照窗翻似月明時”并非積雪反射月光,而是積雪映照窗戶,倒好像月明時一般,可見并非寫月光,而是寫雪光。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重要詩句藝術手法及意蘊的能力。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是作者直接向劉十九發(fā)出邀請,問他天將要下雪了,能來陪我喝一杯酒嗎?表達出作者期待友人前來一同賞雪飲酒的愿望。
“此時門巷無行跡,塵滿尊罍誰得知”,則十分含蓄委婉,作者說,這時候門口巷子都沒有人行走的痕跡,而我的酒尊積塵已久,又有誰能知道呢?可見,作者已經(jīng)很久沒有和人一起飲酒。值此落雪之際,特意寫這首詩寄給友人,這“誰得知”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除了李知誨判官,還有誰能夠得知呢?可見詩人把李知誨判官看作自己的知己,期望能夠與友人一道飲酒。同時也透露出詩人無人理解的孤獨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書憤》中“_______,_______”兩句,陸游在今夕對比中抒發(fā)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悲憤。
(2)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通過“_______,_______”兩句來寫周文王和孔子,表明古代偉大作品往往是圣賢在困頓中奮發(fā)努力寫就的。
(3)姚鼐《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兩句抓住了日將出時色彩的瞬間變化,靜動有序,堪稱“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答案】 ①. 塞上長城空自許 ②. 鏡中衰鬢已先斑 ③.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④. 仲尼厄而作《春秋》 ⑤. 極天云一線異色 ⑥. 須臾成五采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許、衰、鬢、斑、厄、臾、采。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年來,我國出現(xiàn)了考古熱,眾多文物、考古相關節(jié)目走紅網(wǎng)絡,與此同時,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崗位卻總是空缺,解決招聘難的問題成為?、佟。脊烹m熱,但真正從事考古研究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崗位雖好,但敦煌學深厚的研究基礎決定了招人門檻必須高;敦煌雖美,但天高地遠,何以消磨漫長的時光?如此看來,考古人才和考古事業(yè)實現(xiàn)“雙向奔赴”確實不易??脊趴梢援斚聸]有人,但絕不能?、凇 ?br />
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發(fā)展已逾百年,考古隊伍和工作規(guī)模也在不斷加大;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對考古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敦煌地處大漠深處,河道干涸,黃沙漫漫,這里工作條件艱苦是?、邸〉?,但考古本身就需要能坐冷板凳的人,需要有情懷的人。我們在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的同時,也要給予奉獻者更多保障。既要給予高校考古專業(yè)招生足夠的重視與支持,又要持續(xù)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如此,才能讓更多有興趣的考古人才投身進來,助力敦煌考古學煥發(fā)生機。
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18. ①當務之急 ②后繼無人 ③眾所周知
19. 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發(fā)展已逾百年,考古隊伍和工作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對考古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①處,根據(jù)語境,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崗位卻總是空缺,急需解決招聘難的問題,所以填充“當務之急”;當務之急:指當前任務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
第②處,根據(jù)語境,考古可以當下沒有人,但絕不能沒有人繼承,故填充“后繼無人”;后繼無人:沒有后人來繼承前人的事業(yè)。
第③處,據(jù)語境,大家都知道敦煌工作條件艱苦,因此此處填充“眾所周知”;眾所周知:不需要舉出例證,人人都知道。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劃橫線句子語病有兩處:
一是搭配不當,“考古隊伍和工作規(guī)模也在不斷加大”中“考古隊伍和工作規(guī)模”“加大”主謂搭配不當,應改為“考古隊伍和工作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
二是成分殘缺,“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作狀語導致后面句子主語缺失,應去掉“隨著”,讓“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作后面分句的主語。
故改為: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發(fā)展已逾百年,考古隊伍和工作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對考古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國早在2008年6月就開始實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每天買菜要用掉10億個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過20%?!、佟?,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內(nèi),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凇。?guī)模依然龐大?!鞍咨廴尽钡闹卫硇蝿菀颉跋匏芰睢痹谕赓u餐飲和快遞行業(yè)迅速發(fā)展的沖擊下淪為一種擺設而更加嚴峻。
實踐證明,尋找塑料替代品是減少塑料使用、減輕塑料污染、從源頭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诖耍覈c國際竹藤組織聯(lián)合倡議并啟動“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為綠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據(jù)悉,我國現(xiàn)有竹子500余種,竹林面積超過700萬公頃,到2025年,全國竹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值將突破7000億元;到2035年,全國竹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值將超過1萬億元。可見, ③ ,我國不妨先行一步。
20. 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點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這個秘密我是絕對不會告訴你的。
B. 是個有良知的人都會像我這么做的。
C. 教室講桌上的那本語文書是我的。
D. “學習,永遠不晚?!备郀柣缡钦f。
21. 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是一個長句,請改成一個語意連貫的短句,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答案】20. C 21. 外賣餐飲和快遞行業(yè)迅速發(fā)展,“限塑令”已淪為一種罷設,“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勢更加嚴峻。
22. ①“限塑令”實施之后 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減少 ③實行“以竹代塑”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
A.與“的”字配合使用,有強調(diào)的作用。
B.用在句首,加重語氣。
C.與例句相同,都動詞,表判斷。
D.代詞,這樣。
故選C。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主干:“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勢更加嚴峻。
然后讓其余的修飾語單獨成句,把“‘限塑令’在外賣餐飲和快遞行業(yè)迅速發(fā)展的沖擊下淪為一種擺設”分別改為以“外賣餐飲和快遞行業(yè)”“限塑令”為主語的句子,即“外賣餐飲和快遞行業(yè)迅速發(fā)展”“‘限塑’已淪為一種罷設”。
最后根據(jù)邏輯關系,調(diào)整語序,使表達連貫。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前文是說“限塑令”實施之前,“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過20%”,此處是“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內(nèi)”,通過數(shù)字對比可知,此處是與上文時間的對比,可填:“限塑令”實施之后。
②此處是一過渡句,緊承上文“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內(nèi),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又與下句“但規(guī)模依然龐大”形成轉折,可填“塑料制品使用量在減少”。
③前面提到“以竹代塑”的計劃,結合“我國不妨先行一步”可知,此處是說具體實行“以竹代塑”,可填:實行“以竹代塑”。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今年三月,王安憶、余華對談活動在上海舉辦。在談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對寫作者提出新挑戰(zhàn)這個話題時,余華認為,ChatGPT只能寫出看似完美但本質(zhì)還是平庸的小說,而事實上,文學作品的優(yōu)點和缺點是并存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世間一切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根據(jù)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無完人,然則焉求
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盡管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但仍然不能放下,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窮盡科技和教育的極限最終證明了這種不完美的現(xiàn)實和完美的理想之間就像量子糾纏一樣,成為我們每一個漫長人生的常態(tài),也是我們社會文明演進的常態(tài)。
一個再偉大的人,也不乏缺點,一個再平凡的人,也不乏優(yōu)點。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余華先生的自信應該來自于他對人性的深刻了解,文學說到底就是人學,人性恒常,因而,盡管ChatGPT橫空出世,但恐怕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它只能擬其形而不能得其神??萍嫉倪M步終究就是依靠精確的計算達到工具手段的升級,而人腦的神奇在于不僅僅追求物質(zhì)的滿足,還有復雜多變的情感和精神意志,充滿了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且這種特性本身就是人類的樂趣追求。
優(yōu)點缺點、是是非非,伴隨著我們的一生。讀一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盡管它是一部諷刺小說,但從方鴻漸的身上,在優(yōu)柔寡斷和玩世不恭之外,我們仿佛還抱有對真誠和率直的幾多慨嘆;從蘇小姐身上,除了自作多情、矜持自負,我們也許還應該看到幾分雍容;從唐小姐身上,除了乖巧漂亮讓人著迷有些固執(zhí),我們可能還是要贊賞她對信仰的堅定;在孫柔嘉那里,從小鳥依人到掌控婚姻和命運,我們明白一個人可以復雜到足以重新認識。
也許每個人都是帶著天然的秉性而來,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不斷改變,不斷融合,我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但天然具備,并且在時代和社會的激流中悲喜交加。我們褒獎一個人的優(yōu)點,就要準備接受一個人的缺點,批評一個人的缺點,就要想到他并非一無是處。
萬物之靈的人尚且如此,我們怎么能要求我們創(chuàng)造的一切總是完美無瑕呢?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如果我們可以簡單的把事分好壞,人分善惡,物分優(yōu)劣,那么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在這些兩極之間找到平衡,坦然接受這世間的種種,寬懷為大。
不過,追求完美無可厚非,那些執(zhí)著于科技突破的學者、那些致力于技術革新的各行精英、那些相信可以超越自己的人們、那些堅定自己信仰追求的人們,所有可愛的“完美主義者”是永遠值得贊頌的,特別是他們面對失敗或者遭遇非議的時候。
在技術革命突飛猛進的當代,在工具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要警惕的是對“完美”的迷信,對“技術”的神話,對人性復雜認知的缺失。
正如我們不必擔心人工智能會寫出余華老師《活著》那樣的偉大作品,我們依然可以對一部偉大的作品褒揚或者批評,我們也不必對自己的和他人的缺點耿耿于懷,不必對這世間的一切不完美感到沮喪,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這是一道要求圍繞“優(yōu)點與缺點”展開思考的思辨型作文題。作文題由材料、提示語和要求三部分組成。材料共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材料背景,來源于今年三月王安憶和余華在上海華東師大的對談活動。第二句話前半部分,是具體話題的引子,在二者的談話中提及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對寫作者提出新挑戰(zhàn)的話題,余華認為作為人工智能,ChatGPT或許可以利用算法把小說寫得很完美,但又可能因為過于完美而失去個性,變得平庸;后半部分指出“文學作品的優(yōu)點和缺點是并存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并引申出“世間一切大抵如此”,本文題的核心概念應是“缺點”與“優(yōu)點”,重點寫“缺點”與“優(yōu)點”的辯證關系。關于“缺點”與“優(yōu)點”的例子,歷史和現(xiàn)實中比比皆是,如斷臂維納斯,斷臂是其缺點,但斷臂又給人想象的空間,缺點轉化為優(yōu)點;再如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家庭生活的優(yōu)渥,是人成長的優(yōu)勢,而人過于沉浸其中,喪失進取之心,優(yōu)勢又轉變?yōu)榱觿莸鹊取K械奈膶W作品都是優(yōu)點和缺點并存,“偉大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的說法強調(diào)普遍性。材料末尾,“世間一切也大抵如此”則將“優(yōu)點”與“缺點”并存這一特質(zhì)演繹至更寬廣的領域,旨在引導考生在寫作時,不應只注重寫文學作品中的“優(yōu)點”與“缺點”,更應在廣闊的領域認識并揭示出“優(yōu)點”與“缺點”的辯證關系。寫作任務中的“我們”,再次肯定材料中反映的哲理對多數(shù)人具有啟發(fā)意義,而“你”則提醒考生在行文時要凸顯自己的身份意識,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思考”,不能僅僅是證明材料,簡單演繹文題。寫作要求中強調(diào)“自選角度,確定立意”。這意味著寫作的角度和立意并不是唯一的,考生在行文時可以自選角度,展現(xiàn)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才能寫得深入透徹。
材料中雖然設置了科技與文學的情境,但要求考生正確理解的卻是“優(yōu)點”與“缺點”的關系??忌梢詮摹皟?yōu)點和缺點是并存的”出發(fā),確定自己的立意。但不管是何種立意,都不應偏離“優(yōu)點”與“缺點”這個核心,更不可將二者割裂開來。但是,對于“優(yōu)點和缺點并存”究竟怎樣去定義,怎樣闡述其內(nèi)涵,這是我們寫作之前要深刻思考的。如果泛泛而談,把優(yōu)點和缺點簡化為好和壞,簡單地談事物的好壞并存,然后羅列平行事例,則立意太淺薄。只有挖掘優(yōu)缺并存的深刻原因,從事例中提煉普遍的規(guī)律或者哲學本質(zhì),才能在更高層次探討材料中提到的現(xiàn)象。
立意:
1.不苛求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揚長避短。
2.要懂得取舍。
3.青年人的成長既要全面發(fā)展,更要學有所長。
這是一份2023屆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文學類閱讀-單文本,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情景默寫,簡答題組,選擇 簡答,材料作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屆江蘇省常州市五中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共21頁。
這是一份2023屆江蘇省常州市前黃高級中學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