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日照市國開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2月月考生物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孟德爾用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做了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 />
A.孟德爾對豌豆去雄和套袋操作的對象分別是母本和父本
B.孟德爾對F1進行測交實驗,實驗的結(jié)果為子代高莖:矮莖=1: 1
C.孟德爾用純合親本進行正、反交實驗的結(jié)果說明高莖是顯性性狀
D.孟德爾將F2中787株高莖和277株矮莖記為3: 1,利用了統(tǒng)計學分析的方法
【答案】A
【分析】1、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定律用了假說—演繹法,其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jié)論。
2、人工異花授粉過程為:去雄(在花蕾期對作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徹底)→套上紙袋(避免外來花粉的干擾)→人工異花授粉(待花成熟時,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頭上)→套上紙袋。
【詳解】A、孟德爾去雄和套袋操作的對象都是母本,A錯誤;
B、孟德爾對F1進行測交實驗,實驗結(jié)果是子代高莖∶矮莖=1∶1,B正確;
C、孟德爾用純合親本進行正交和反交實驗,實驗結(jié)果說明高莖是顯性性狀,C 正確;
D、孟德爾將F2得到的 787 株高莖和 277株矮莖記為 3∶1,利用了統(tǒng)計學分析的方法,D正確。
故選A。
2.在下列遺傳基本問題的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類型,如兔的長毛和狗的短毛
B.表型是指生物個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基因型相同則表型一定相同
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體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D.性狀分離指雜合體相互雜交,后代出現(xiàn)不同基因型個體的現(xiàn)象
【答案】C
【分析】基因與性狀并不都是一對一的關系:一般而言,一個基因決定一種性狀;生物體的一種性狀有時受多個基因的影響,如玉米葉綠素的形成至少與50多個不同基因有關;有些基因可影響多種性狀;生物的性狀是基因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蛐拖嗤?,表現(xiàn)型可能不同,基因型不同,表現(xiàn)型也可能相同。
【詳解】A、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類型,兔和狗屬于不同種生物,A錯誤;
B、生物體的表型是由基因型和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型不一定相同,B錯誤;
C、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體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C正確;
D、性狀分離是指雜種個體自交后代出現(xiàn)不同性狀的現(xiàn)象,D錯誤。
故選C。
3.人類有23對同源染色體,已知基因A、B、C及其等位基因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現(xiàn)有一對夫婦,妻子的基因型為AaBBCc,丈夫的基因型為aaBbCc,其子女中基因型為aaBBCC的比例和出現(xiàn)具有aaB_C_表現(xiàn)型女兒的比例分別為( ?。?br />
A.1/8、3/8 B.1/16、3/8
C.1/16、3/16 D.1/8、3/16
【答案】C
【分析】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逐對分析法:首先將自由組合定律問題轉(zhuǎn)化為若干個分離定律問題;其次根據(jù)基因的分離定律計算出每一對相對性狀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Aa與aa雜交,后代基因型有Aa和aa2種,比例為1:1;BB與Bb雜交,后代基因型有BB和Bb2種,比例為1:1;Cc與Cc雜交,后代基因型有CC、Cc和cc3種,比例為1:2:1。
【詳解】根據(jù)題意分析可知:一對夫婦,妻子的基因型為AaBBCc,丈夫的基因型為aaBbCc,其子女中的基因型為aaBBCC的比例1/2×1/2×1/4=1/16;出現(xiàn)具有aaB_C_ 表現(xiàn)型女兒的比例為1/2×1×3/4×1/2=3/16,C正確。
故選C。
4.下列屬于孟德爾的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的演繹推理階段的是(????)
A.F1的自交后代中高莖植株:矮莖植株接近3:1
B.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jié)合是隨機的
C.若F1與矮莖植株雜交,則子代中高莖植株:矮莖植株=1:1
D.孟德爾完成測交實驗并統(tǒng)計了結(jié)果
【答案】C
【分析】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定律用了假說—演繹法,其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jié)論。①提出問題(在純合親本雜交和F1自交兩組豌豆遺傳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②做出假設(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jié)合); ③演繹推理(如果這個假說是正確的,這樣F1會產(chǎn)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配子,這樣測交后代應該會產(chǎn)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④實驗驗證(測交實驗驗證,結(jié)果確實產(chǎn)生了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⑤得出結(jié)論(就是分離定律)。
【詳解】A、F1的基因型為Dd,自交后代中高莖植株(DD、Dd)∶矮莖植株(dd)接近3∶1,這屬于實驗現(xiàn)象,A錯誤;
B、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jié)合是隨機的,這屬于假說內(nèi)容,B錯誤;
C、若F1與矮莖植株雜交,則子代中高莖植株∶矮莖植株=1∶1,這屬于演繹推理內(nèi)容,C正確;
D、孟德爾完成測交實驗并統(tǒng)計了結(jié)果,這屬于實驗驗證階段,D錯誤。
故選C。
5.野生猴中毛色為白色的極為少見。某科研小組捕獲到一只白色雄猴,要想在短期內(nèi)利用這只雄猴繁殖更多的白猴以滿足科研需要,最佳方案是(????)
A.讓白色雄猴與棕色雌猴交配,再用F1互交產(chǎn)生白猴
B.讓白色雄猴與棕色雌猴交配,F(xiàn)1中就能出現(xiàn)白猴
C.讓白色雄猴與棕色雌猴交配,再從F1中選出雌猴與白色雄猴交配產(chǎn)生白猴
D.讓白色雄猴與雜合棕色雌猴交配,即可產(chǎn)生白猴
【答案】C
【分析】據(jù)題意可以知道,因為白色雄猴為隱性突變故可將這只白雄猴與棕雌猴交配,在 F1中選出棕雌猴與該白猴交配,后代中出現(xiàn)白猴的概率為 1/2或用 F1自交,但自交后代中白猴出現(xiàn)的概率為 1/4,故最好選用這只白雄猴與棕雌猴交配..
【詳解】A、讓這只白雄猴與棕雌猴交配,再用F1相互交配而產(chǎn)生白猴,但白猴的出現(xiàn)概率較低,A錯誤;
B、讓這只白雄猴與棕雌猴交配,后代中無白猴,B錯誤;
C、這只白雄猴與棕雌猴交配,在 F1中選出棕雌猴與該白猴交配,后代中出現(xiàn)白猴的概率為1/2,C正確;
D、正常情況下,棕色雌猴為純合體,D錯誤。
故選C。
6.下列遺傳實例中,屬于性狀分離現(xiàn)象的是( ?。?br />
①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雜交,后代全為高莖豌豆?、诟咔o豌豆與矮莖豌豆雜交,后代有高有矮,數(shù)量比接近1∶1?、蹐A粒豌豆的自交后代中,圓粒豌豆與皺粒豌豆分別占3/4和1/4?、荛_粉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出現(xiàn)紅花、粉花、白花三種表現(xiàn)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分析】性狀分離是指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F(xiàn)1全部個體都表現(xiàn)顯性性狀,F(xiàn)1自交,F(xiàn)2個體大部分表現(xiàn)顯性性狀,小部分表現(xiàn)隱性性狀的現(xiàn)象,即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xiàn)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xiàn)象。
【詳解】①高莖(AA)×矮莖(aa)→高莖(Aa),不符合性狀分離的概念,①錯誤;
②高莖(Aa)×矮莖(aa)→高莖(Aa):矮莖(aa)=1:1,不符合性狀分離的概念,②錯誤;
③圓粒(Rr)×圓粒(Rr)→圓粒(RR、Rr):皺粒(rr)=3:1,符合性狀分離的概念,③正確;
④粉色(Bb)×粉色(Bb)→紅色(BB):粉色(Bb):白色(bb)=1:2:1,符合性狀分離的概念,④正確。
故選D。
7.下列是對“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性狀分離現(xiàn)象的各項假設性解釋,其中錯誤的是(????)
A.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
B.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數(shù)量相等,且隨機結(jié)合
【答案】D
【分析】孟德爾對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的解釋:(1)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2)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3)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成單存在;(4)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jié)合。
【詳解】A、孟德爾認為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A正確;
B、孟德爾認為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并且互不融合,B正確;
C、孟德爾認為遺傳因子在配子中成單存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C正確;
D、孟德爾認為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jié)合是隨機的,但沒有提出雌雄配子數(shù)量相等的假設性解釋,D錯誤。
故選D。
8.在一個經(jīng)長期隨機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黃色(A)對灰色(a1)、黑色(a2)為完全顯性,灰色(a1)對黑色(a2)為完全顯性,且存在A純合胚胎致死現(xiàn)象。下列有關雜交及其結(jié)果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對基因型相同的雜合黃色鼠交配,后代的分離比接近3:1
B.該群體中黃色鼠有3種基因型
C.黃色鼠與黑色鼠雜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為1/2
D.Aa2鼠與a1a2鼠雜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為1/8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基因分離定律的應用,A、a1、a2為復等位基因,群體中黃色個體基因型有AA、Aa1、Aa2,灰色個體基因型有a1a1、a1a2,黑色個體基因型為a2a2。
【詳解】A、一對基因型相同的雜合黃色鼠交配,根據(jù)分離定律,后代應出現(xiàn)三種基因型,且比例為1:2:1,由于存在A純合胚胎致死現(xiàn)象,后代的分離比接近2:1,A錯誤;
B、該群體中黃色鼠有Aa1、Aa2,2種基因型,B錯誤;
C、若黃色鼠Aa1與黑色鼠a2a2雜交,后代沒有黑色鼠a2a2。,C錯誤;
D、Aa2鼠與a1a2鼠雜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為1/4×1/2=1/8,D正確。
故選D。
9.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獲得F1,讓F1與雙隱性類型進行測交,通過該測交不能了解到(????)
A.F1的遺傳因子組成 B.F1產(chǎn)生配子的種類
C.F1相關基因的結(jié)構(gòu) D.F1產(chǎn)生配子的比例
【答案】C
【分析】根據(jù)題干信息分析,讓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假設親本為AA、aa,則F1為Aa,其與aa進行測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為Aa:aa=1:1,性狀分離比為1:1。
【詳解】A、通過測交實驗可以驗證F1的基因型(遺傳因子組成)為Aa,A不符合題意;
B、通過測交實驗可以確定F1產(chǎn)生了A、a兩種配子,B不符合題意;
C、通過測交實驗可以驗證F1產(chǎn)生配子的種類和比例,可以推斷F1的基因型(遺傳因子組成),但不能推斷相關基因的結(jié)構(gòu),C符合題意;
D、通過測交實驗可以驗證F1產(chǎn)生配子的比例,為1:1,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0.在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F(xiàn)1黃色圓粒豌豆(YyRr)自交產(chǎn)生F2。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F1產(chǎn)生4個配子,比例為1:1:1:1
B.F1產(chǎn)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數(shù)量之比為1:1
C.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是指F1產(chǎn)生的4種類型的精子和卵可以自由組合
D.F1產(chǎn)生的精子中,基因型為YR和基因型為yr的比例為1:1
【答案】D
【分析】F1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配子時,等位基因一定分離,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且同時發(fā)生。
【詳解】A、F1產(chǎn)生4種配子,比例為1:1:1:1,A錯誤;
B、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自由組合,F(xiàn)1雌性個體和雄性個體產(chǎn)生的YR、Yr、yR、yr的配子的種類比例是1:1:1:1, B錯誤;
C、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是指F1產(chǎn)生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成熟生殖細胞的過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自由組合,C錯誤;
D、根據(jù)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可知,F(xiàn)1生的精子中,基因型為YR和基因型為yr的比例為1:1,D正確。
11.下圖是處于某分裂時期的動物細胞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B.該細胞為初級精母細胞
C.該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 D.該細胞含有4條染色體
【答案】C
【分析】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zhì)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A、由題圖可以看出該細胞中同源染色體分離,因此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A正確;
B、該細胞同源染色體分離,并且細胞質(zhì)均等分裂,因此該細胞為初級精母細胞,B正確;
C、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具有同源染色體,C錯誤;
D、由題圖可以看出該細胞有4條染色體,D正確。
故選C。
12.與高等動物受精作用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受精卵形成后進行有絲分裂 B.受精卵中的DNA一半來自來卵細胞
C.受精卵與親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相同 D.受精作用需要精子和卵細胞間的相互識別
【答案】B
【分析】受精作用是指在生物體的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發(fā)育成新個體。精子與卵細胞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在受精作用進行時,通常是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緊接著,在卵細胞細胞膜的外面出現(xiàn)一層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進入。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后不久,里面的細胞核就與卵細胞的細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體會合在一起。這樣,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shù)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詳解】A、受精卵能進行有絲分裂,A正確;
B、受精卵中的核DNA一半來自來卵細胞,細胞質(zhì)DNA幾乎來自于卵細胞,B錯誤;
C、受精卵與親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相同,C正確;????
D、受精作用需要精子和卵細胞間的相互識別,D正確。
故選B。
13.如圖所示,甲~丁是某動物生殖器官中的一些細胞分裂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乙圖所示細胞中存在同源染色體,甲、丙、丁圖所示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B.甲圖的子細胞可能進行乙圖所示的分裂方式
C.丙圖和丁圖所示細胞中含有相同的染色體個數(shù)和核DNA分子數(shù)
D.在雌、雄個體中都可能同時存在甲、乙、丙、丁所示細胞
【答案】B
【分析】分析題圖:甲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分裂,處于有絲分裂后期;乙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同源染色體分離,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該細胞的細胞質(zhì)均等分裂,可見該動物為雄性動物;丙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已經(jīng)分裂,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末期。
【詳解】A、據(jù)圖可知,甲圖和乙圖所示細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體,丙圖和丁圖所示細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A錯誤;
B、精原細胞可進行有絲分裂,也可進行減數(shù)分裂,若甲圖細胞為精原細胞,其子細胞可能進行減數(shù)分裂(乙圖所示的分裂方式),B正確;
C、丙圖所示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細胞內(nèi)含有2條染色體和4個核DNA分子,而丁圖所示細胞為生殖細胞,細胞內(nèi)含有2條染色體和2個核DNA分子,C錯誤;
D、乙圖所示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細胞質(zhì)均等分裂,說明該細胞只能是初級精母細胞,不可能是初級卵母細胞,因此不可能存在于雌性動物體內(nèi),D錯誤。
故選B。
14.已知綿羊角的表型與基因型的關系如表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基因型
HH
Hh
hh
公羊的表型
有角
有角
無角
母羊的表型
有角
無角
無角
A.若雙親無角,子代中也會出現(xiàn)有角
B.若雙親有角,則子代全部有角
C.若雙親基因型為Hh,則子代有角與無角的數(shù)量比為3∶1
D.綿羊角的性狀遺傳不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答案】A
【分析】從性遺傳是指由常染色體上基因控制的性狀,在表現(xiàn)型上受個體性別影響的現(xiàn)象。題中綿羊的有角和無角受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為顯性,無角基因h為隱性,在雜合體(Hh)中,公羊表現(xiàn)為有角,母羊則無角,這說明在雜合體中,有角基因H的表現(xiàn)是受性別影響的。
【詳解】A、若雙親無角,則父本基因型為hh,母本基因型可能為Hh或hh,則子代中可能出現(xiàn)基因型為Hh的個體,若其為公羊則表現(xiàn)為有角,A正確;
B、若雙親有角,則母本基因型為HH,父本基因型可能為Hh或HH,子代就可能出現(xiàn)基因型為Hh的個體,若其為母羊則表現(xiàn)為無角,B錯誤;
C、若雙親基因型為Hh,則子代HH:Hh:hh=1:2:1,公羊中有角:無角=3:1,母羊中有角:無角=1:3,公羊母羊數(shù)量一致,則子代有角與無角的數(shù)量比為1:1,C錯誤;
D、綿羊的有角和無角是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D錯誤。
故選A。
15.一個基因型為AaXbY的精原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由于染色體分配紊亂,產(chǎn)生了一個AaXb的精子,則另三個精子的基因型分別是( ?。?br />
A.a(chǎn)Xb、Y、Y B.Xb、aY、Y C.a(chǎn)Xb、aY、Y D.AaXb、Y、Y
【答案】D
【分析】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其上的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類似于有絲分裂,因此產(chǎn)生的四個精細胞兩兩相同。
【詳解】一個基因型為AaXbY的精原細胞,產(chǎn)生了一個AaXb的精子,說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A、a所在的同源染色體未正常分離,因此與其同時產(chǎn)生的另一精子的類型是AaXb。另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不含Aa,因此其它兩個精細胞Y、Y。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16.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下列哪項不是該病的遺傳特點
A.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B.男性患者的女兒全部發(fā)病
C.患者的雙親中至少有一個患者 D.母親患病,其兒子必定患病
【答案】D
【詳解】試題分析: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指攜帶有顯性致病基因就表現(xiàn)為患病,所以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將其X染色體顯性致病基因傳遞給其女兒,則女兒全部發(fā)病;患者的X染色體顯性致病基因來自其雙親之一,所以其雙親至少有一個患者;母親患病,可能是純合子或雜合子,若為雜合子,則其兒子可能正常,故選D。
考點:考查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知識。
點評:難度中等,理解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特點。
17.孟德爾在探索遺傳規(guī)律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下列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和結(jié)果”屬于假說的內(nèi)容
B.“測交實驗”是對推理過程及結(jié)果的檢驗
C.“生物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jié)合”屬于假說內(nèi)容
D.“F1(Dd)能產(chǎn)生數(shù)量相等的兩種配子(D:d= 1:1)”屬于推理內(nèi)容
【答案】A
【分析】假說-演繹法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jù)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jié)論,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演繹推理、檢驗推理、得出結(jié)論”五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詳解】A、“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和結(jié)果”是觀察和分析的內(nèi)容,屬于孟德爾的“假說--演繹法”中的提出問題階段,A錯誤;
B、測交的定義是孟德爾在驗證自己對性狀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是否正確時提出的,是對推理過程及結(jié)果進行的檢驗,B正確;
C、“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jié)合”屬于假說內(nèi)容,C正確;
D、孟德爾在探索遺傳規(guī)律時,提出“F1(Dd)能產(chǎn)生數(shù)量相等的兩種配子(D:d=1:1)”不是直接看到的,屬于推理內(nèi)容,D正確。
故選A。
18.已知小麥抗銹病是由顯性基因控制,讓一株雜合子小麥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銹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從理論上計算,F(xiàn)2中不抗銹病占植株總數(shù)的??????(????)
A.1/4 B.1/6 C.1/8 D.1/16
【答案】B
【分析】考查基因分離定律:
【詳解】小麥的抗銹病相對于不抗銹病為顯性性狀(用A、a表示),則該雜合子小麥的基因型為Aa,抗銹病雜合子小麥(Aa)自交得F1,則F1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1:2:1,淘汰其中不抗銹病的植株(aa)后,剩余植株中,AA占1/3,Aa占2/3.淘汰掉不抗銹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其中1/3AA自交不發(fā)生性狀分離,而2/3Aa自交發(fā)生性狀分離(AA:Aa:aa=1:2:1),所以F2中不抗銹病占植株所占的比例為2/3×1/4=1/6。
故選B。
19.下列人體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的是( )
①體細胞???②初級精母細胞???③次級卵母細胞???④精子??⑤精原細胞???⑥受精卵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答案】D
【分析】同源染色體是指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兩兩配對的染色體,它們形態(tài)、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所以次級性母細胞及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的配子不含同源染色體,其他細胞均會同源染色體。
【詳解】①體細胞中雖然未發(fā)生聯(lián)會等現(xiàn)象,但是存在同源染色體,①正確;
②初級精母細胞會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配對和分離現(xiàn)象,存在同源染色體,②正確;
③次級卵母細胞屬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細胞,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所以次級卵母細胞不含同源染色,③錯誤;
④精子是經(jīng)過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的生殖細胞,細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④錯誤;
⑤精原細胞中染色體組成等同于體細胞,因此具有同源染色體,⑤正確;
⑥精子和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此時兩個細胞的染色體集合到一個細胞中,因此受精卵具有同源染色體,⑥正確。
故上述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的是①②⑤⑥,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睛】
20.下圖所示的紅綠色盲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Ⅲ-9的性染色體只有一條X染色體,其他成員性染色體組成正常。Ⅲ-9的紅綠色盲致病基因來自于( )
A.Ⅰ-1
B.Ⅰ-2
C.Ⅰ-3
D.Ⅰ-4
【答案】B
【詳解】紅綠色盲遺傳為交叉遺傳,而Ⅲ-9只有一條X染色體,且其父親Ⅱ-7號正常,所以致病基因來自母親6號,6號表現(xiàn)正常,肯定為攜帶者,而其父親Ⅰ-2患病,所以其致病基因一定來自父親。
故選B。
二、綜合題
21.某二倍體動物的1個原始生殖細胞經(jīng)一次有絲分裂增殖后,再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①~⑤為處于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示意圖?;卮鹣铝袉栴}:
(1)①-⑤中表示有絲分裂的細胞是_______________,表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細胞是??_______________,①-⑤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為_______________。
(2)該動物的性別為_______________(填“雌性”或“雄性”),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___。
(3)④表示________期細胞,有________對同源染色體,產(chǎn)生的子細胞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
(4)①~⑤中核DNA分子數(shù)目為染色體數(shù)目的2倍的細胞是_____________。
(5)③中染色體的行為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⑤ ④ ⑤①②③④
(2) 雄性 細胞③為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細胞質(zhì)是均等分裂
(3) 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 0 精細胞
(4)②③⑤
(5)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分析】據(jù)圖分析可知,①著絲點分裂,且細胞的同一級中有同源染色體,故表示有絲分裂的后期;②同源染色體發(fā)生了聯(lián)會,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③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④著絲點分裂,且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故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⑤著絲點整齊的排列在赤道板上,細胞中有同源染色體,是有絲分裂中期。
【詳解】(1)分析題圖可知:①表示有絲分裂的后期,②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③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④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⑤是有絲分裂中期,故表示有絲分裂的細胞是①⑤;表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細胞是④;據(jù)題意可知,原始生殖細胞先通過有絲分裂產(chǎn)生性原細胞,再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⑤①②③④。
(2)據(jù)圖分析,③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細胞質(zhì)是均等分裂,故該動物性別為雄性。
(3)④細胞著絲點分裂,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時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0對);由于該動物的性別為雄性,故④細胞為次級精母細胞,其產(chǎn)生的子細胞名稱為精細胞。
(4)細胞處于有絲分裂中期⑤、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②、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③時,細胞中的每條染色體上有2個DNA分子,故核DNA分子數(shù)目是染色體數(shù)目的2倍。
(5)③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時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是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22.果蠅的灰身(B)與黑身(b)、大翅脈(E)與小翅脈(e)是兩對相對性狀且獨立遺傳。灰身大翅脈的雌蠅和灰身小翅脈的雄蠅雜交,子代中47只為灰身大翅脈,49只為灰身小翅脈,17只為黑身大翅脈,15只為黑身小翅脈?;卮饐栴}:
(1)雜交子代中,體色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翅脈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________。
(2)兩對性狀的遺傳由______對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孟德爾的 ______ 定律。
(3)兩個親本中,雌蠅和雄蠅的基因型分別為_____________。
(4)親本雌蠅產(chǎn)生卵的基因組成種類數(shù)為____種,其理論比例為________。
(5)上述子代中表現(xiàn)型為灰身大翅脈個體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黑身小翅脈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
【答案】 灰身:黑身=3:1 大翅脈:小翅脈=1:1 2 自由組合 BbEe、Bbee 4 BE:Be:bE:be=1:1:1:1 BBEe、BbEe bbee
【分析】子代中灰身大翅脈:灰身小翅脈:黑身大翅脈:黑身小翅脈=3:3:1:1,則親本基因型為BbEe×Bbee,兩對基因的遺傳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由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詳解】(1)子一代中灰身個體數(shù)為:47+49=96,黑色個體數(shù)為17+15=32,灰身:黑身=3:1,同理,翅脈表現(xiàn)型為大翅脈:小翅脈=1:1;
(2)根據(jù)分析,兩對性狀由2對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孟德爾的自由組合定律;
(3)根據(jù)分析,子代中灰身大翅脈:灰身小翅脈:黑身大翅脈:黑身小翅脈=3:3:1:1,則B/b控制的親本均為雜合子,E/e控制親本為一雜合,一隱性純合,親本基因型為BbEe、Bbee;
(4)親本雌性基因型為BbEe,后代產(chǎn)生配子基因型種類為BE:Be:bE:be=1:1:1:1;
(5)BbEe×Bbee,后代產(chǎn)生的灰身大翅脈(雙顯性)基因型為BBEe和BbEe,黑身小翅脈(雙隱性)基因型為bbee。
【點睛】本題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及應用,要求考生識記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掌握逐對分析法的應用,能根據(jù)后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推斷親本的基因型,再進行相關概率的計算。
三、實驗題
23.某兩性花植物的紫花與紅花是一對相對性狀,且為由一對遺傳因子(D、d)控制的完全顯性遺傳?,F(xiàn)用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紅花植株作實驗材料,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后代數(shù)量足夠多),以鑒別該紫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
(1)該實驗設計原理遵循孟德爾遺傳的________定律。
(2)完善下列實驗設計: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填選擇的親本及交配方式);
第二步:紫花植株×紅花植株。
(3)實驗結(jié)果預測:
①若第一步出現(xiàn)性狀分離,說明紫花植株為________(填“純合子”或“雜合子”)。未出現(xiàn)性狀分離,說明紫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______________。
②若第二步后代全為紫花,則紫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________;若后代全部為紅花或出現(xiàn)紅花,則紫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________。
【答案】 分離 紫花植株自交 雜合子 DD或dd DD dd
【分析】由于題中未明確顯性性狀,紫花植株可能是顯性也可能是隱性性狀,因此需分情況交配,如果紫花是顯性性狀,可采用自交的方法,看后代是否發(fā)生性狀分離,如果不發(fā)生性狀分離,則可能是顯性純合子或隱性純合子,此時再利用紫花和紅花進行雜交看后代表現(xiàn)型。
【詳解】(1)實驗設計應遵循孟德爾的基因分離定律。
(2)要鑒別該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采用自交或測交的方法,即第一步為紫花植株自交,觀察后代是否發(fā)生性狀分離。如果發(fā)生性狀分離,說明紫花為顯性性狀,并且為雜合子;如果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則紫花為純合子,再繼續(xù)與紅花雜交;因此第二步為紫花植株和紅花植株雜交,如果后代全為紫花,則紫花為顯性純合子,否則為隱性純合子。
(3)①若第一步出現(xiàn)性狀分離,說明紫花植株為雜合子,且紫色性狀為顯性性狀.若未出現(xiàn)性狀分離,說明紫花植株為純合體,其基因型為DD或dd;
②若第二步后代全為紫花,則紫花植株的基因型為DD,若后代全部為紅花或出現(xiàn)紅花,則紫花植株的基因型為dd。
【點睛】本題綜合考查了基因分離定律的應用范圍、設計實驗鑒別植株的基因型以及基因分離定律的應用等,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實驗設計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
四、綜合題
24.某植物的花色由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花的紅色對紫色為顯性。下表是純合植株雜交實驗的數(shù)據(jù)。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親本組合
F1植株數(shù)量
F2植株數(shù)量
紅色花
紫色花
紅色花
紫色花
①紅色花×紫色花
98
0
460
31
②紅色花×紫色花
105
0
315
99
(1)花的紅色與紫色是_______。等位基因A、a和B、b的遺傳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
(2)組合①中紅色花親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F(xiàn)2紅色花植株共有________種基因型,紫色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組合②中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F(xiàn)2紅色花植株中純合子約為______________株。若F2中的紅色花植株與紫色花植株雜交,則子代的表現(xiàn)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一對相對性狀 基因的自由組合
(2) AABB 8 aabb
(3) Aabb或aaBb 105 紅色花∶紫色花=2∶1
【分析】自由組合的實質(zhì):當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子一代產(chǎn)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表現(xiàn)為自由組合。其實質(zhì)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即一對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與另一對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彼此間互不干擾的,各自獨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稱為獨立分配定律。
【詳解】(1)花的紅色與紫色屬于一對相對性狀。根據(jù)題干信息可知,該植物的花色由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說明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2)實驗①中紅色花×紫色花,F(xiàn)1全部是紅色花,F(xiàn)2紅色花∶紫色花=460∶31≈15∶1,是9∶3∶3∶1的變式,說明F1的基因型為AaBb,且紫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紅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_B_、A_bb、aaB_,所以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和aabb;F2紫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其余都是紅色花,所以紅色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3-1=8(種)。
(3)實驗②中F2性狀分離比接近于3∶1,說明F1紅色花植株只有一對基因是雜合的,即F1的基因型為Aabb或aaBb,F(xiàn)2紅色花植株中純合子約占1/3,所以約有315×1/3=105(株)。假設F1紅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若F2中的紅色花植株(1/3AAbb、2/3Aabb)與紫色花植株(aabb)雜交,子代出現(xiàn)紫色花植株的概率為2/3×1/2=1/3,所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是紅色花∶紫色花=2∶1。同理,若F1紅色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則結(jié)果同上。
25.玉米是一種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頂部開雄花,下部開雌花。在一個育種實驗中,采用A、B兩棵植株進行如下圖所示的雜交實驗:
實驗一:在雜交Ⅰ中,將植株A的花粉粒轉(zhuǎn)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授粉后,雌花發(fā)育成穗軸上的玉米粒。
實驗二:在雜交Ⅱ中,植株B的花粉粒被轉(zhuǎn)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進行授粉。
實驗三:在雜交Ⅲ中,植株A的花粉粒被轉(zhuǎn)移到植株B的另一雌花上進行授粉。上述三種雜交所獲得玉米粒的顏色如下表所示:
雜交
紫紅色玉米粒
黃色玉米粒
Ⅰ
587
196
Ⅱ
0
823
Ⅲ
412
396
(1)在玉米粒顏色這一對相對性狀中,隱性性狀是_______,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
(2)用G代表決定顯性性狀的基因,g代表決定隱性性狀的基因,則植株A的基因組成為__,植株B的基因組成為__________。雜交Ⅰ的子代中,紫紅色玉米粒的基因組成為________。
(3)雜交Ⅰ的子代中,紫紅色玉米粒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________。
【答案】(1) 黃色 雜交Ⅰ中子代出現(xiàn)了3∶1的性狀分離比,即紫紅色玉米?!命S色玉米?!?∶1
(2) Gg gg Gg或GG
(3)2/3
【分析】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花為單性花,同株玉米進行授粉為自交,不同株玉米授粉為雜交,根據(jù)雜交Ⅰ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發(fā)生性狀分離,且性狀分離比為紫紅色玉米粒∶黃色玉米?!?∶1,說明黃色為隱性性狀,紫紅色為顯性性狀。
【詳解】(1)從雜交Ⅰ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發(fā)生性狀分離,且性狀分離比為紫紅色玉米?!命S色玉米?!?∶1,說明黃色為隱性性狀,植株A為雜合子。
(2)由雜交Ⅰ可知,黃色為隱性性狀,紫紅色為顯性性狀,植株A的基因組成為雜合子Gg,雜交Ⅰ的子代中,紫紅色玉米粒的基因組成為GG或Gg。由雜交Ⅱ可知,植株B自交后代全為黃色玉米粒,因此可推知植株B的基因組成為gg。
(3)雜交Ⅰ為Gg自交,后代紫紅色玉米粒為1/3 GG、2/3Gg,即紫紅色玉米粒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2/3。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國開中學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生物試題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東省日照國開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生物試題docx、高二生物月考答案1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東省日照市國開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試題含答案,共3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綜合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日照國開中學高一5月月考生物試題含解析,文件包含山東省日照市國開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試題含解析docx、山東省日照市國開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試題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