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簡介
文化常識1 常用別稱、代稱
1.菡萏:荷花的別稱,在《荷葉·母親》中指紅蓮含苞未放。2.鴻雁:書信。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歸雁洛陽邊”。3.星漢、星河:銀河。如《觀滄?!分械摹靶菨h燦爛,若出其里”。4.楊花:柳絮。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中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5.匹夫:平民百姓。如《論語》中的“匹夫不可奪志也”。6.征人、征夫:指出征或戍邊的軍人。如《漁家傲·秋思》中的“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7.紅妝:指女子的艷麗裝束。如《木蘭詩》中的“當(dāng)戶理紅妝”。8.烽火、烽煙: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泛指戰(zhàn)事。如《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9.胡:古代對西北部民族的稱呼。如《木蘭詩》中的“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10.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如《陋室銘》中的“往來無白丁”。11.鴻儒:博學(xué)的人。如《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12.金經(jīng):佛經(jīng)。如《陋室銘》中的“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13.岱宗:泰山。如《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
14.鳶:俗稱老鷹,兇猛而善高飛。如《與朱元思書》中的“鳶飛戾天者”。15.征蓬: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來比喻遠(yuǎn)行之人。如《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漢塞”。16.孤煙:指烽煙。據(jù)說古代邊關(guān)烽火多燃狼糞,因其煙輕直且不易為風(fēng)吹散。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17.暖樹:向陽的樹。如《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18.玉龍:指寶劍。傳說晉代雷煥曾得玉匣,內(nèi)藏二劍,后入水化為龍。如《雁門太守行》中的“提攜玉龍為君死”。19.黃發(fā):老人,舊說是長壽的特征。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
20.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21.三秦:關(guān)中地區(q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輔三秦”。22.金陵:南京。如朱敦儒《相見歡》中的“金陵城上西樓”。23.風(fēng)騷:本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fēng)和《楚辭》中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如《沁園春·雪》中的“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24.騷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稱屈原或《楚辭》作者為“騷人”。后泛指文人。如《岳陽樓記》中的“遷客騷人”。25.廟堂:朝廷。如《岳陽樓記》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26.嬋娟:本義指婦女姿態(tài)美好的樣子,泛指月亮。如《水調(diào)歌頭》中的“千里共嬋娟”。27.桑梓:家鄉(xiāng)。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鄉(xiāng)。如《范進(jìn)中舉》中的“世先生同在桑梓”。28.文廟:孔廟的別稱。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所以又稱孔廟為文宣王廟。29.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信的神鳥,后為信使的代稱。如《無題》中的“青鳥殷勤為探看”。30.蛾眉:指女子細(xì)長而略彎的眉毛,也可借指女子。如《滿江紅》中的“苦將儂強派作蛾眉”。
31.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如《出師表》中的“臣本布衣”。32.兜鍪:古代作戰(zhàn)時兵士所戴的頭盔,借指士兵。如《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年少萬兜鍪”。33.干戈:干和戈是兩種兵器,這里代指戰(zhàn)爭。如《過零丁洋》中的“干戈寥落四周星”。34.汗青:史冊。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fā)如汗,所以稱之為“汗青”。如《過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35.南冠:俘虜?shù)拇Q。如《別云間》中的“今日又南冠”。36.社稷:國家。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豐年,后來就把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如《陳涉世家》中的“復(fù)立楚國之社稷”。37.閭左:貧苦人民。閭,居民聚居處。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住閭右。如《陳涉世家》中的“發(fā)閭左謫戍漁陽”。
文化常識2 稱謂稱呼 ?
(1)名:古人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自稱姓名或名;二是用于介紹或作傳;三是稱所厭惡、輕視的人。(2)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杜甫為杜子美,稱韓愈為韓退之。(3)號:常見的有下面幾種。①別號: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住地或室名為自己取的別稱。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蘇軾號“東坡居士”等。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等表明使用者鄙視功名利祿的志趣。也有人以號明志,如周敦頤號“濂溪先生”。②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如歐陽修謚號“文忠”,范仲淹謚號“文正”。
(4)稱謂:常用的有以下幾種。①稱籍貫:出生地。如稱柳宗元為“柳河?xùn)|”。②稱官名:如稱杜甫為“杜工部”。③稱官地:如“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中的“龍標(biāo)”指王昌齡。《三國演義》中用“豫州”指代當(dāng)過豫州牧的劉備。(5)齋名:指用齋名或室名來稱呼,如稱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1)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如孔子。(2)公:對男子的尊稱。如陳康肅公。(3)相公:舊時對士人的尊稱。如《湖心亭看雪》中的“莫說相公癡”。(4)宗師:對一省總管教育的學(xué)官的尊稱。如《范進(jìn)中舉》中胡屠夫說:“……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br/>(5)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如《孫權(quán)勸學(xué)》中的“卿今當(dāng)涂掌事”。朋友、夫婦間也以“卿”作為愛稱。(6)甫: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如《核舟記》中的“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7)孤:古時王侯的自稱。如《孫權(quán)勸學(xué)》中的“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8)臣:古代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如《出師表》中的“臣本布衣”。
(1)令:令尊(稱對方父親);令堂(稱對方母親);令郎(稱對方兒子);令愛(稱對方女兒)。(2)惠:惠顧(稱他人的光臨);惠存(請保存,多用于贈人照片、書籍等時所題的上款);惠贈(稱人贈予的敬辭)。(3)垂:垂問(稱別人對自己詢問);垂詢(舊稱上對下有所詢問);垂念(稱對方對自己的關(guān)心掛念);垂愛(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hù))。
(4)賜:賜教(給予指教);賜復(fù)(敬稱人回信的套語)。(5)高:高見(稱對方的見解);高論(稱對方的言論);高壽(問老人年齡的敬辭);高齡(稱老人的年齡);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高朋(貴賓);高鄰(對鄰居的敬稱)。(6)賢:賢弟(對年歲較幼之友的敬稱);賢侄(對侄輩年輕人的美稱)。
(7)奉:奉送(贈送);奉還(歸還);奉勸(勸告);奉陪(陪伴)。(8)其他:久仰(仰慕已久,與人初次見面時的客套話);勞駕(請別人做事或讓路時的客套話);賞光(用于請對方接受自己的邀請);賞臉(用于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貴姓(詢問他人姓氏);貴庚(問人年齡);大作(稱對方的著作);大駕(對他人的尊稱)。
(1)家:家父、家嚴(yán)、家君(對人稱說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對人稱說自己的母親)。(2)舍:舍弟(對別人稱自己的弟弟);舍妹(對別人稱自己的妹妹)。(3)小:小弟、小兒、小女、小店。(4)愚:愚兄(愚兄(對同輩而年輕于己者的自我謙稱);愚見(稱自己的意見)。(5)拙:拙作(稱自己的作品);拙著(稱自己的著作);拙見(稱自己的見解)。(6)其他:寒舍(稱自己的家);見教(指教我);見諒(請對方諒解)。
(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2)孩提:二至三歲的兒童。(3)弱子:幼兒,小孩。如《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若孀妻弱子”。(4)始齔:剛剛換牙,指七八歲。如《愚公移山》中的“始齔,跳往助之”。(5)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6)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泛指童年。
(7)豆蔻:女子十三四歲。(8)及笄:女子十五歲。(9)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經(jīng)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既加冠”。(10)而立:指三十歲。出自《論語》中的“三十而立”。(11)不惑:指四十歲。出自《論語》中的“四十而不惑”。
(12)知天命:指五十歲。出自《論語》中的“五十而知天命”。(13)花甲、耳順:六十歲?!岸槨背鲎浴墩撜Z》中的“六十而耳順”。(14)古稀:指七十歲。(15)耄耋:指八九十歲,泛指高壽,老年。(16)期頤:指一百歲。
文化常識3 科舉制度及官職變動 ?
(1)科舉制度: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婆e制度創(chuàng)自隋朝,明清時期逐漸走向僵化,前后經(jīng)歷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制度。(2)進(jìn)學(xué):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jīng)過縣考初試、府考復(fù)試,再參加由學(xué)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xué)籍,叫進(jìn)學(xué),也就成了秀才。如《范進(jìn)中舉》中的“范進(jìn)進(jìn)學(xué)回家”。
(3)童生試:也叫“童試”。應(yīng)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4)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考中的人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斗哆M(jìn)中舉》中范進(jìn)參加的就是鄉(xiāng)試,考中第七名。文中稱范進(jìn)中了亞元,這是明清時對鄉(xiāng)試第一名以下的舉人的恭維性稱呼。
(5)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由各省舉人參加,錄取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6)殿試: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大殿上對貢士親自策問。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7)三甲:殿試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的稱號,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
(1)左遷:降職。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中的“左遷”;《岳陽樓記》中的“遷客”。(2)謫:貶官。如《岳陽樓記》中的“滕子京謫守巴陵郡”。(3)陟:提拔、晉升。如《出師表》中的“陟罰臧否”。(4)舉:選拔、任用。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1)博士:專掌經(jīng)學(xué)傳授的學(xué)官。如《孫權(quán)勸學(xué)》中的“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2)可汗:我國古代西北地區(qū)民族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如《木蘭詩》中的“可汗大點兵”。(3)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guān)。如《木蘭詩》中的“木蘭不用尚書郎”。(4)候騎:負(fù)責(zé)偵察、巡邏的騎兵。如《使至塞上》中的“蕭關(guān)逢候騎”。
(5)都護(hù):官名,漢代始置,唐代邊疆設(shè)有大都護(hù)府,其長官稱大都護(hù)。在《使至塞上》“都護(hù)在燕然”中指前線統(tǒng)帥。(6)軍門都尉:守衛(wèi)軍營的將官。如《周亞夫軍細(xì)柳》中的“軍門都尉”。(7)督:武官名,負(fù)責(zé)統(tǒng)領(lǐng)都城的警衛(wèi)部隊。如《出師表》中的“眾議舉寵為督”。
文化常識4 文學(xué)團(tuán)體 ? ?
1.建安七子: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xué)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yīng)玚、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xué)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認(rèn)。2.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
文化常識5 史書體裁 ? ?
文化常識6 天文地理 ? ?
(1)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2)文曲星:舊時迷信的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如《范進(jìn)中舉》中的“這些中老爺?shù)亩际翘焐系摹那恰薄?3)星宿:我國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4)天狼:星名。傳說天狼星“主侵略”。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喻指侵?jǐn)_西北邊境的西夏軍隊。
(1)中國:古時指中原地區(qū)。(2)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3)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敖奔粗搁L江;“河”即指黃河。
(4)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5)陰、陽:古人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如《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中的“漢陽”指漢水的北面,《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指衡山的南面。
文化常識7 古代統(tǒng)計單位 ? ? ?
(1)轉(zhuǎn):授予勛官時用來衡量功績的單位,勛位每升一級叫一轉(zhuǎn),十二轉(zhuǎn)為最高的勛級。如《木蘭詩》中的“策勛十二轉(zhuǎn)”。(2)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如《登飛來峰》中的“飛來山上千尋塔”。(3)方:古代計量面積用語。后面加上表示長度的數(shù)字或數(shù)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如《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4)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如《馬說》中的“一食或盡粟一石”。
(5)鐘:古代的一種量器,也被當(dāng)作一種計量單位。如《魚我所欲也》中的“萬鐘于我何加焉”。(6)黍: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來的長度為一尺,因此一個黍粒的長度為一分。如《核舟記》中的“高可二黍許”。(7)貫:舊時用繩穿錢,一千個錢稱為一貫。如《智取生辰綱》“那漢子道:‘五貫足錢?!?。(8)錙銖:錙和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如《溜索》中的“仿佛再有錙銖之力加在上面”。
(1)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舊時每晚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2)亭午:正午。如《三峽》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3)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小時,是根據(jù)十二生肖中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其中辰時,相當(dāng)于上午七時至九時,申時相當(dāng)于下午三時至五時。
文化常識8 古代生活用品 ?? ?
1.金柝:古時軍中白天用來燒飯、夜里用來打更的器具。如《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2.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如《木蘭詩》中的“對鏡帖花黃”。3.簪纓:代指達(dá)官顯貴。如朱敦儒《相見歡》中的“中原亂,簪纓散”。簪和纓都是古代貴族的帽飾。簪,一種別住發(fā)髻的長條狀首飾。如《春望》中的“渾欲不勝簪”。纓,帽帶。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戴朱纓寶飾之帽”。
4.縞素:縞、素都是白色的絹,指白色喪服。在《唐雎不辱使命》“天下縞素”中用作動詞,指穿白色喪服。5.冠玉:原指裝飾帽子的美玉,在《三顧茅廬》中形容男子貌美。6.絲、竹: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泛指音樂。如《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醉翁亭記》中的“非絲非竹”。7.珮、環(huán):玉飾。如《小石潭記》中的“如鳴珮環(huán)”。8.犧牲: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玉帛”。
9.玉帛:祭祀用的玉和絲織品。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玉帛”。10.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如《湖心亭看雪》中的“余強飲三大白而別”。11.樽:盛酒的器具。如《行路難》(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12.簞:古代盛飯用的一種圓形竹器。如《魚我所欲也》中的“一簞食”。13.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如《魚我所欲也》中的“一豆羹”。
文化常識9 房屋建筑 ? ?
1.齋:書屋名。如蒲松齡書屋“聊齋”。2.堂:高大的房子。舊時官吏審案辦事的地方也被稱作堂,如《木蘭詩》中的“天子坐明堂”?!罢谩眲t指官府治事的大堂,如《燈籠》中的“某某縣正堂”。3.宇:房屋。如《梁甫行》中的“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4.軒榭:軒,有窗戶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臺上的房屋。
文化常識10 古代休閑方式 ?? ?
1.射: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投向壺中,中多者為勝,負(fù)者按照規(guī)定的杯數(shù)喝酒。如《醉翁亭記》中的“射者中”。2.弈:下棋。如《醉翁亭記》中的“弈者勝”。
文化常識11 古代紀(jì)年法 ?? ?
1.年號紀(jì)年法:從漢代起,古代的皇帝開始使用自己的年號紀(jì)年。如《桃花源記》中“晉太元中”的“太元”是東晉孝武帝的年號;《岳陽樓記》中“慶歷四年春”的“慶歷”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記承天寺夜游》中“元豐六年”的“元豐”是宋神宗的年號;《湖心亭看雪》中“崇禎五年十二月”的“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核舟記》中的“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
2.王公即位年次紀(jì)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jì)年。如《曹劌論戰(zhàn)》中“十年春,齊師伐我”的“十年”指的是“魯莊公十年”。3.干支紀(jì)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紀(jì)年。如《水調(diào)歌頭》中“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的“丙辰”指宋神宗熙寧九年;《己亥雜詩》中的“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文化常識12 戲曲人物 ? ?? ?
1.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2.小旦:扮演年輕女子。3.小生:扮演年輕男子。4.小丑:扮演滑稽人物。5.老旦:扮演年老的婦女。
文化常識13 傳統(tǒng)節(jié)日及習(xí)俗 ?? ?? ?
文化常識14 二十四節(jié)氣 ? ?? ?? ?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認(rèn)識到季節(jié)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jié)氣,以反映季節(jié)、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谷雨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文化常識15 其他 ? ? ?? ?? ?
1.矜:同“鰥”,老而無妻。2.寡:老而無夫。3.孤:幼而無父。4.獨:老而無子。5.廢疾:有殘疾而不能做事。
這是一份文學(xué)文化常識-中考語文第一輪復(fù)習(xí)課件PPT,共60頁。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講練課件06專題六文學(xué)、文化常識與名著閱讀 (含答案),共60頁。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課件專題六 文學(xué)文化常識與名著閱讀 (含答案),共5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簡·愛,豬八戒豬悟能,魯達(dá)魯智深,魯濱遜,小福子,考點突破,題型突破,對點訓(xùn)練,名著閱讀,題型一單選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