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堰市2022~2023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題
高二生物
一、選擇題:
1. 下列關于變異、生物進化等的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突變都會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
B. 基因突變是基因中堿基序列的改變,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C. 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
D. 地球上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以及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基本上都是通過漫長的協(xié)同進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其中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詳解】A、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但只有基因突變才可以產生新的基因,經多次選擇和積累、通過遺傳,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A錯誤;
B、基因突變指的是DNA分子中發(fā)生的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屬于突變中的一種,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確;
C、自然選擇會使原本存在地理隔離的種群各自獨立地進化,適應各自所在環(huán)境,從而使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出現(xiàn)了差異,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的改變,由此會致使兩個種群之間不能進行基因自由交流,形成了生殖隔離,因而成為兩個物種,C正確;
D、通過漫長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豐富多彩的基因庫,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D正確。
故選A。
2. 東北虎的棲息地被一條大江分隔為E區(qū)和Z區(qū)。20世紀90年代初,E區(qū)東北虎種群僅剩25只,且出現(xiàn)諸多疾病,為避免該區(qū)東北虎種群消亡,由Z區(qū)引入8只成年健康雌性東北虎。經過十五年,E區(qū)東北虎種群增至百余只。下列對十五年間E區(qū)變化的分析,正確的是( ?。?br />
A. 東北虎種群的基因多樣性增加
B. 東北虎種群的基因突變率增大
C. 東北虎攜帶的致病基因頻率不會改變
D. E區(qū)物種多樣性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題意可知:E區(qū)東北虎種群僅剩25只,且出現(xiàn)諸多疾病,由Z區(qū)引入8只成年雌虎;經過十五年,E區(qū)東北虎種群增至百余只,可見引入8只雌虎種群遺傳(基因)多樣性增加,在十五年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致病基因頻率應降低。
【詳解】A、由Z區(qū)引入8只成年健康雌性東北虎。經過十五年,E區(qū)東北虎種群增至百余只,致使E區(qū)東北虎的種群遺傳(基因)多樣性增加,A正確;
B、由Z區(qū)引入8只成年雌虎,致使E區(qū)東北虎的基因多樣性增加,但并未改變該種群基因突變的頻率,而且基因突變的頻率是需要通過人工誘變才可以提高的,B錯誤;
C、20世紀90年代初,E區(qū)東北虎種群僅剩25只,致病基因應是不適應環(huán)境的基因,即在十五年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致病基因頻率應該下降,C錯誤;
D、由Z區(qū)引入8只成年雌虎, E區(qū)東北虎種群增至百余只,是同種生物數(shù)量增加,物種豐富度指的是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shù)目,而同種生物數(shù)量的增加,不能體現(xiàn)物種豐富度大幅度上升,D錯誤。
故選A。
3. 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兩個小島,某時間段內島上鳥的種類和數(shù)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br />
A. 甲島較乙島鳥種類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島的環(huán)境變化更大
B. 兩島上的鳥類存在地理隔離,不同種的鳥類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C. 兩島的鳥類各形成一個種群基因庫,且兩個基因庫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D. 最終兩島上鳥類的數(shù)量趨于相同,與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1)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時期,只有地理隔離而不形成生殖隔離,能產生亞種,但絕不可能產生新物種。
(2)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界限。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詳解】A、當島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島上鳥的種類也隨著自然選擇的進程發(fā)生變化,甲島鳥的種類增加更多,表明環(huán)境變化更大,A正確;
B、由題意可知兩島存在地理隔離,不同種的鳥類之間必然存在著生殖隔離,B正確;
C、種群的基因庫指同種生物構成的同一種群的全部個體的全部基因,甲島和乙島都有不同的鳥類,所以兩島的鳥類各形成不同的多個種群基因庫,且由于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基因庫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C錯誤;
D、分析圖中曲線可知,最終兩島上鳥類的數(shù)量趨于相同,這是由于島上的資源空間是有限的,即與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D正確。
故選C。
4. 人體內環(huán)境主要是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構成的機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huán)境,下列一定不會發(fā)生在人體內環(huán)境中的過程是( ?。?br />
A. 神經遞質的合成
B. 正常機體內抗體與抗原的結合
C. 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CO2在體內的運輸
D. 甲狀腺激素從產生部位運輸?shù)阶饔貌课?br />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體內的液體都叫體液,可以分成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其中細胞外液是人體細胞直接生存的環(huán)境,又叫內環(huán)境。內環(huán)境主要由組織液、血漿、淋巴組成,能發(fā)生在血漿、組織液或者淋巴液內的反應屬于發(fā)生在內環(huán)境中的反應。
【詳解】A、神經遞質的合成發(fā)生在細胞內,不是在人體內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A錯誤;
B、正常機體內,抗體和抗原的結合發(fā)生在細胞外液,屬于內環(huán)境,B正確;
C、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CO2在體內的運輸是通過細胞外液進行的,屬于內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C正確;
D、甲狀腺激素從產生部位運輸?shù)阶饔貌课皇峭ㄟ^體液進行運輸?shù)?,是內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過程,D正確。
故選A。
5. 由人體內環(huán)境成分發(fā)生明顯變化而直接引起的病癥是( )
A. 唐氏綜合征 B. 皮膚病 C. 尿毒癥 D. 地中海貧血癥
【答案】C
【解析】
【分析】內環(huán)境主要由組織液、血漿和淋巴等細胞外液組成;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實質是體內滲透壓、溫度、pH、化學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現(xiàn)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若內環(huán)境中的化學成分發(fā)生改變,則會引起相應的疾病,如血鈣含量過低會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鈣含量過高會引起肌無力。
【詳解】A、唐氏綜合征,又稱21-三體綜合征、先天愚型,是由于21號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3條)導致的染色體病,與人體內環(huán)境成分變化無關,A錯誤;
B、皮膚病是發(fā)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與人體內環(huán)境成分變化無關,B錯誤;
C、尿毒癥是由于腎臟病變導致內環(huán)境中尿素等成分增多導致的,屬于人體內環(huán)境成分發(fā)生明顯變化而引起的病癥,C正確;
D、地中海貧血癥是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目過少或是血紅蛋白的含量過低引起,不屬于人體內環(huán)境成分發(fā)生明顯變化而引起的病癥,D錯誤。
故選C。
6. 房水是由睫狀體產生的充滿在眼前房、后房內的一種透明清澈的液體。房水中的蛋白質含量僅為血漿中的0.5%,葡萄糖含量約為血漿中的80%。房水的主要作用是為虹膜、角膜和晶狀體供應營養(yǎng),并把這些組織的代謝產物運走。如果房水過多,會導致青光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 房水的作用和組織液類似
B. 房水的滲透壓大小主要取決于其蛋白質含量的多少
C. 房水屬于細胞液
D. 適當降低虹膜、角膜和晶狀體的滲透壓可能對治療青光眼是有效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房水的主要作用是為虹膜、角膜和晶狀體供應營養(yǎng),并把這些組織的代謝產物運走”可知,房水屬于內環(huán)境中的組織液。
【詳解】A、房水作用是供應虹膜、角膜和晶狀體營養(yǎng),并把這些組織的代謝產物運走,房水是虹膜、角膜和晶狀體細胞來與生存的內環(huán)境,房水屬于組織液,因此房水的作用和組織液類似,A正確;
B、房水屬于組織液,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來自于Na+和Cl-,房水的滲透壓大小主要取決于其Na+和Cl-含量的多少,B錯誤;
C、細胞液是植物細胞的液泡中的液體環(huán)境,房水屬于細胞外液中的組織液,C錯誤;
D、根據(jù)題意“如果房水過多,會導致青光眼”,適當提高虹膜、角膜和晶狀體的滲透壓,可促進房水排出,可能對治療青光眼是有效的,D錯誤。
故選A。
7. 人體中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的傳出神經,它們的活動不受意識支配,被稱為自主神經系統(tǒng)。下列有關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B 人處于安靜狀態(tài)時,副交感神經活動占據(jù)優(yōu)勢
C. 自主神經系統(tǒng)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組成
D. 交感神經作用于效應器,副交感神經作用于感受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主神經系統(tǒng)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調節(jié)人體內臟功能的神經裝置,所以也叫內臟神經系統(tǒng),因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類的意識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經系統(tǒng),也可稱為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
【詳解】AC、自主神經系統(tǒng)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組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義是 可以使機體對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確的反應,使機體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A、C正確;
B、人體處于安靜狀態(tài)時,副交感神經興奮,交感神經受到抑制,即交感神經活動占據(jù)弱勢,副交感神經活動占據(jù)優(yōu)勢,B正確;
D、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屬于傳出神經,兩者都作用于效應器,D錯誤。
故選D。
8. 炎熱的夏季,在戶外勞作的人會大量出汗,因口渴而大量飲水。關于上述過程中發(fā)生的內環(huán)境變化及調節(jié),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r />
A. 汗液分泌有利于體溫維持穩(wěn)定,該過程是由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共同實現(xiàn)的
B. 大量出汗會引起血漿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渴覺中樞興奮
C. 飲用一定量的純凈水會使血漿滲透壓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D. 通過出汗、飲水和避暑,體溫能恢復穩(wěn)定狀態(tài),激素分泌量也恢復正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體體溫調節(jié):
(1)體溫調節(jié)中樞:下丘腦;
(2)機理:產熱和散熱保持動態(tài)平衡;
(3)寒冷環(huán)境下:①增加產熱的途徑:骨骼肌戰(zhàn)栗、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加;②減少散熱的途徑:立毛肌收縮、皮膚血管收縮等。
(4)炎熱環(huán)境下:主要通過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增加散熱的途徑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膚血管舒張。
【詳解】A、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人體過多的熱量,有利于體溫維持穩(wěn)定,體溫調節(jié)的過程需要下丘腦以及相關激素參與,是神經調節(jié)和激素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共同完成的,A正確;
B、大量出汗會導致機體失水過多,會引起血漿滲透壓升高,大腦皮層的渴覺中樞產生興奮,B錯誤;
C、飲用一定量的純凈水,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從而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C正確;
D、炎熱環(huán)境下,人體通過位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調節(jié)作用,通過出汗、飲水和避暑,體溫能恢復穩(wěn)定狀態(tài),激素分泌量也恢復正常,D正確。
故選B。
9. 為研究中藥黃芪的活性成分黃芪皂甙(SA)對乳頭肌動作電位的影響,研究人員在適宜環(huán)境下,使用不同濃度的黃芪皂甙溶液對豚鼠乳頭肌進行處理,給予一定強度刺激后,記錄乳頭肌動作電位的幅度及時程的變化,據(jù)圖分析,相關敘述中不合理的是( )
A. 黃芪皂苷的作用效果與使用劑量有一定的關系
B. 黃芪皂甙可能通過抑制鈉離子的內流發(fā)揮作用
C. 黃芪皂甙對豚鼠乳頭肌膜蛋白的作用是可恢復的
D. 40mg/L的黃芪皂甙對鉀離子的外流可能具有促進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據(jù)題意可知,本實驗研究中藥黃芪的活性成分黃芪皂甙(SA)對乳頭肌動作電位的影響,自變量為不同濃度的黃芪皂甙溶液,因變量為動作電位數(shù)值,據(jù)圖可知,黃芪皂甙溶液處理后,動作電位的峰值降低,且隨著黃芪皂甙溶液升高,動作電位恢復變慢。
【詳解】A、據(jù)圖可知,不同濃度的黃芪皂甙溶液對豚鼠乳頭肌進行處理后動作電為變化有所不同,因此黃芪皂苷的作用效果與使用劑量有一定的關系,A正確;
B、據(jù)圖可知,使用黃芪皂甙處理后,動作電位的峰值降低,動作電位的形成與鈉離子內流有關,因此黃芪皂甙可能通過抑制鈉離子的內流發(fā)揮作用,B正確;
C、據(jù)圖可知,洗脫黃芪皂甙后,動作電位恢復到原來狀態(tài),因此黃芪皂甙對豚鼠乳頭肌膜蛋白的作用是可恢復的,C正確;
D、據(jù)圖可知,40mg/L的黃芪皂甙處理后,動作電位的恢復變慢,動作電位的恢復是鉀離子外流造成的,因此推測40mg/L的黃芪皂甙對鉀離子的外流可能具有抑制作用,D錯誤。
故選D。
10. 薄荷中有一種叫薄荷醇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刺激皮膚和口腔中的冷覺感受器PRPM8受體,讓機體產生“冷”的感覺。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br />
A. 若PRPM8基因的表達量減少,對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不會造成影響
B. 感覺神經元上的PRPM8受體與薄荷醇結合后會使突觸后神經元受到抑制
C. 夏天喝下加入薄荷的冷飲后,機體會出現(xiàn)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
D. 口服薄荷后,口腔中的冷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的興奮傳到下丘腦形成冷覺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題意可知:薄荷醇可以刺激皮膚和口腔中的冷覺感受器PRPM8受體,通過傳入神經將興奮傳到大腦皮層,使人產生冷覺。
【詳解】A、若PRPM8基因的表達減少,致使冷覺感受器PRPM8受體減少,可能會使機體對寒冷的神經調節(jié)發(fā)生異常,從而導致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調,A錯誤;
B、感覺神經元上的PRPM8受體與薄荷醇結合后,會產生興奮,神經元膜電位變?yōu)橥庳搩日?,將興奮傳導至突觸前膜,突觸前膜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使突觸后神經元接收興奮,突觸后神經元并未受到抑制,B錯誤;
C、分析題意可知:薄荷醇可以刺激皮膚和口腔中的冷覺感受器PRPM8受體,通過傳入神經將興奮傳到大腦皮層,使人產生冷覺,此時機體為減少散熱,會使毛細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C正確;
D、薄荷醇可以刺激皮膚和口腔中的冷覺感受器PRPM8受體,通過傳入神經將興奮傳到大腦皮層,使人產生冷覺,大腦皮層可以感受到冷與熱,下丘腦感受的是溫度的變化,并不引起冷與熱的感覺,D錯誤。
故選C。
11. 癌癥免疫療法表明:T細胞上具有接收信號終止免疫反應的CTLA-4和PD-1兩種蛋白質,通過抑制這兩種蛋白質的功能,可以激活T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殺滅更多腫瘤細胞。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br />
A. CTLA-4和PD-1是T細胞膜上的兩種轉運蛋白
B. CTLA-4和PD-1具有防止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過強的作用
C. CTLA-4和PD-1對細胞免疫過程有影響而對體液免疫過程沒有影響
D. 自身免疫系統(tǒng)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細胞,防止腫瘤發(fā)生的功能,屬于免疫系統(tǒng)的免疫自穩(wěn)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統(tǒng)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機體排除外來抗原性異物的一種免疫防護作用。這是免疫系統(tǒng)最基本的功能。該功能正常時,機體能抵抗病原體的入侵;異常時,免疫反應過強、過弱或缺失,可能會導致組織損傷或易被病原體感染等問題。
②免疫自穩(wěn):指機體清除衰老或損傷的細胞,進行自身調節(jié),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功能。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tǒng)對自身的抗原物質不產生免疫反應;若該功能異常,則容易發(fā)生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監(jiān)視:指機體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細胞,防止腫瘤的發(fā)生。機體內的細胞因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發(fā)生癌變,這是體內最危險的“敵人”。機體免疫功能正常時,可識別這些突變的腫瘤細胞,然后調動一切免疫因素將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調,機體會有腫瘤發(fā)生或持續(xù)的病毒感染。
【詳解】A、T細胞上具有接收信號終止免疫反應的CTLA-4和PD-1兩種蛋白質,CTLA-4和PD-1這兩種蛋白質并不是轉運蛋白,A錯誤;
B、由于CTLA-4和PD-1這兩種蛋白質都對T細胞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具有避免機體免疫功能過強的生理意義,B正確;
C、CTLA-4和PD-1上的兩種蛋白質能抑制T細胞的作用,其對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都有影響,C錯誤;
D、免疫監(jiān)視是指機體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細胞,防止腫瘤的發(fā)生,故自身免疫系統(tǒng)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細胞,防止腫瘤發(fā)生的功能,屬于免疫系統(tǒng)的免疫監(jiān)視功能,D錯誤。
故選B。
12. T細胞主要包括抑制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其中抑制性T細胞能抑制輔助性T細胞的活性,從而間接抑制B細胞的分化和細胞毒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起負向調節(jié)作用。下列有關T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細胞毒性T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B. 三種T細胞均來自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
C. 增強抑制性T細胞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
D. 抑制性T細胞功能異??赡軙е聶C體免疫功能低下或過強
【答案】A
【解析】
【分析】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在機體的免疫反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和T淋巴細胞(簡稱T細胞)等。
【詳解】A、細胞毒性T細胞可以識別靶細胞膜表面某些分子發(fā)生的變化;進而進行分裂、分化,形成新的細胞毒性T細胞和記憶T細胞;活化后的細胞毒性T細胞可以識別并接觸、裂解靶細胞,所以細胞毒性T細胞是在細胞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A錯誤;
B、淋巴細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形成的,因此三種T細胞均來自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B正確;
C、分析題意可知:抑制性T細胞能抑制輔助性T細胞的活性,從而間接抑制B細胞的分化和細胞毒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因此增強抑制性T細胞的功能有利于抑制器官的成活,C正確;
D、分析題意可知:抑制性T細胞能抑制輔助性T細胞的活性,從而間接抑制B細胞的分化和細胞毒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因此當抑制性T細胞功能異常,可能會導致免疫功能過強,進而會造成自身免疫疾病,D正確。
故選A。
13. 科學家在擬南芥細胞中發(fā)現(xiàn)一種長鏈RNA(DRIR)不參與編碼蛋白質,但能通過調節(jié)其他基因的表達,增強擬南芥的耐旱和耐鹽能力。正常情況下擬南芥細胞中DRIR含量較少,干旱或高鹽脅迫時含量上升。實驗表明,使用脫落酸可以提高植株體內DRIR的水平。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r />
A. “惡苗病”與脫落酸的過量分泌有關
B. 干旱或高鹽等因素通過調節(jié)基因組的表達來調節(jié)生命活動
C. DRIR在調節(jié)植物生命活動的過程中可能充當信息分子
D. 使用一定量的脫落酸可提高缺水或高鹽土壤里植株的生存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題意可知:干旱誘導RNA(DRIR)不參與編碼蛋白質,但能調節(jié)其他基因的表達,說明RNA(DRIR)是種信息分子,在植物生命活動中起調節(jié)作用。
【詳解】A、脫落酸促進細胞衰老,抑制細胞分裂,而惡苗病指的是植株瘋長,結實率大大降低,其病因是由于感染赤霉菌后導致,與脫落酸的分泌無關,A錯誤;
B、分析題意可知:在干旱或高鹽脅迫時DRIR含量會上升,而DRIR可以調節(jié)基因組表達,所以干旱或高鹽等因素通過調節(jié)基因組的表達調節(jié)生命活動,B正確;
C、分析題意可知:DRIR不參與編碼蛋白質,但能通過調節(jié)其他基因的表達,增強擬南芥耐旱和耐鹽的能力,說明DRIR是信息分子,而脫落酸是植物激素,也是信息分子,C正確;
D、分析題意可知:使用脫落酸可以提高植株體內DRIR的水平,而DRIR增強擬南芥的耐旱和耐鹽能力,所以使用一定量的脫落酸可提高缺水或高鹽土壤里擬南芥植株的生存率,D正確。
故選A。
14. 高等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受到環(huán)境因素調節(jié),光、溫度、重力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節(jié)作用尤為重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普遍認為植物對重力的感受是通過平衡石細胞來實現(xiàn)的
B. 光敏色素除能吸收紅光和遠紅光外,還能感受藍光的刺激
C. 光敏色素是一類色素-蛋白復合體,被激活后結構會改變
D. 樹木上年輪的形成說明溫度參與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節(jié)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光照、溫度等環(huán)境因子的變化,會引起植物體內產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內的多種變化,進而對基因組的表達進行調節(jié)。
【詳解】A、植物根部存在一類富含淀粉體的細胞,即平衡石細胞,當重力方向改變,平衡石細胞中的淀粉體就會沿著重力方向沉降,引起信號改變,從而造成重力對植物的影響,A正確;
B、光敏色素是一類色素-蛋白復合體,主要吸收紅光和遠紅光,植物感受藍光是由于植物含有感受藍光的受體,不是光敏色素,B錯誤;
C、光敏色素是一類色素-蛋白復合體,接受到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的結構會發(fā)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信息經過信息傳遞系統(tǒng)傳導到細胞核,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表現(xiàn)出生物學效應,C正確;
D、年輪的形成是由于在夏季細胞分裂快,細胞體積大,在樹干形成較淺的顏色帶,而在秋冬季,細胞分裂慢,細胞體積小,形成了較深的顏色帶,由于夏季溫度高,秋冬季溫度較低,所以樹木上年輪的形成說明溫度參與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節(jié),D正確。
故選B。
15. 隨著我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放開,某些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有所增長。下列有關人口種群特征的描述,錯誤的是( ?。?br />
A. 人口種群具有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特征
B. 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大小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關
C. 一個地區(qū)的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說明該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多
D. 人口年齡結構較穩(wěn)定的人群其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波動較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了種群密度的大小。
【詳解】A、人口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等,A正確;
B、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大小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關,B正確;
C、種群密度是指指單位面積或體積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的數(shù)量,一個地區(qū)的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不一定人口數(shù)量多,C錯誤;
D、年齡結構穩(wěn)定的人群,其出生率與死亡率相差較小,能夠保持自然增長率趨于0,保持人群年齡結構穩(wěn)定,D正確。
故選C。
16. 下圖為某島嶼上生活著的一種動物種群數(shù)量隨時間的變化圖,分為1、II、III三個階段;圖①、②、③為三種年齡組成。與該動物種群發(fā)展相對應的年齡組成順序應是( )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種群的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四個基本特征。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shù)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衡量種群大小的數(shù)量指標,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是決定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主要特征,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重要因素,性別比例是影響種群數(shù)量的重要因素。
【詳解】圖中的Ⅰ時間段內種群數(shù)量逐漸增加,此時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對應于圖中的①,II時間段內種群數(shù)量增加而后下降,處于相對穩(wěn)定階段,說明此時的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 型,對應于圖中的②,III時間段內種群數(shù)量逐漸下降,此時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對應于圖中的③,即圖示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顯示該過程中的年齡組成變化為①→②→③,A正確。
故選A。
【點睛】
17. 群落是在一定地區(qū)內,不同種群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有規(guī)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的。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種群密度總是隨著種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B. 草原上的植物沒有分層現(xiàn)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xiàn)象
C. 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和群落的空間結構都與生態(tài)因素密切相關
D. 如果時間允許,棄耕農田在自然狀態(tài)下都會變成茂密的森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間結構:(1)垂直結構: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表現(xiàn)垂直方向上的分層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結構決定了動物的垂直分層。(2)水平結構: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強度地形明暗濕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上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種群。
【詳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都決定了種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種群密度不一定會隨著種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A錯誤;
B、草原上的植物和樹林中的動物都具有分層現(xiàn)象,后者的分層現(xiàn)象可能更加明顯,B錯誤;
C、環(huán)境對生物具有選擇作用,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種群特征和群落的空間結構都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C正確;
D、如果時間允許,但是環(huán)境條件不允許(如在荒漠地區(qū)),棄耕農田在自然狀態(tài)不會變成茂密的森林,D錯誤。
故選C。
18. 不同群落中生物種群的數(shù)量關系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r />
A. 圖甲曲線不能表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
B. 圖乙可以表示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的種間關系
C. 甲、乙兩圖表示的生物種間關系可能相同
D. 自然條件下圖丙的①、③種群之間不可能是捕食關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有競爭、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詳解】A、圖甲表示“勢均力敵”型的競爭,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故圖甲曲線不能表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A正確;
B、圖乙表示“你死我活”型的競爭,可以表示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的種間關系,B正確;
C、根據(jù)A、B選項的解析可知,甲、乙兩圖表示的生物種間關系均為競爭,C正確;
D、圖丙表示捕食,①先增先降,②和③依次隨①的變化而變化(后增后降),自然條件下,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之間均有可能是捕食關系,D錯誤。
故選D。
19. 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區(qū)別是演替方向不同
B. 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能形成森林
C. 火山巖和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分別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D.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能演替到灌木階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過程是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過程是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詳解】A、初生演替的起點是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次生演替的起點是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區(qū)別是演替的起始條件不同,A錯誤;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演替成森林,這與生物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與演替類型無關,B錯誤;
C、火山巖上從來沒有植物,發(fā)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棄耕的農田上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發(fā)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C正確;
D、次生演替的環(huán)境是具有較好的土壤條件,演替速度快,所需時間短;初生演替是從沒有過植被的環(huán)境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開始的,所需時間較長,D錯誤。
故選C。
20. 下圖表示甲、乙、丙三個神經元(部分)構成的突觸結構,甲、乙神經元興奮時,Ca2+通道開放,使Ca2+內流,由此觸發(fā)突觸小泡前移,并釋放神經遞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突觸包括突觸小體、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
B. 細胞間的信息傳遞都離不開神經遞質,有些神經遞質可被回收重復利用
C. 據(jù)圖判斷,甲神經元興奮后會引起乙神經元興奮
D. 乙酰膽堿和5-羥色胺都能與相應突觸后膜上的特定受體結合并引起突觸后膜興奮
【答案】C
【解析】
【分析】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通過突觸完成的,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后膜和突觸間隙,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含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引起突觸后膜所在神經元興奮或抑制;由于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因此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
【詳解】A、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后膜和突觸間隙,A錯誤;
B、神經細胞間的信息傳遞離不開神經遞質,細胞間信息傳遞的方式有很多,例:相鄰細胞間直接接觸,通過與細胞膜結合的信號分子影響其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之間的識別和結合細胞,B錯誤;
C、乙酰膽堿是興奮性的神經遞質,甲神經元興奮后,會釋放興奮性的神經遞質至突出間隙,引起乙神經元興奮,C正確;
D、5-羥色胺是抑制性的神經遞質,5-羥色胺與突觸后膜上的特定受體結合后抑制突觸后膜興奮,D錯誤。
故選C。
21.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具有促進睡眠、延緩腦衰老等功能。Ⅰ和Ⅱ是神經元細胞膜上GABA的兩種受體,GABA與受體I結合后,引起Cl-進入突觸后膜,然后GABA被主動泵回突觸前神經元,并被GABA氨基轉移酶代謝降解;GABA與受體Ⅱ結合后會抑制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茖W家向兔腦的側視區(qū)注射GABA后,用光刺激,發(fā)現(xiàn)兔側視區(qū)的條件反射受到短暫抑制,但非條件反射不受抑制。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GABA與受體I結合后,可引起突觸后神經元興奮,從而促進睡眠
B. 由題干信息推測受體I位于突觸后膜,受體Ⅱ可能位于突觸前膜
C. 上述科學家的實驗說明GABA可在兔腦部神經中樞的突觸處起作用
D. 可通過促進突觸前膜釋放GABA或抑制GABA氨基轉移酶的活性來改善睡眠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K+外流,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形成靜息電位;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Na+內流,其膜電位變?yōu)橥庳搩日?,形成動作電位。根?jù)題意分析可知:當GABA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導致大量氯離子內流,使突觸后神經元靜息電位絕對值增大,從而抑制突觸后神經元興奮。
【詳解】A、GABA與受體Ⅰ結合后引起Cl-進入突觸后膜,使突觸后神經元的靜息電位絕對值增大,抑制突觸后神經元興奮,從而促進睡眠,A錯誤;
B、GABA與受體Ⅰ結合,引起CI-進入突觸后膜,則受體Ⅰ位于突觸后膜上;GABA與受體Ⅱ結合后能抑制突觸前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則受體Ⅱ位于突觸前膜上,B正確;
C、向兔大腦皮層側視區(qū)注射GABA,光刺激后,兔側眼的條件反射受到短暫抑制,但非條件反射不受抑制,推測GABA可在兔腦部神經中樞的突觸處起作用,使腦部神經中樞的突觸處興奮傳遞受阻,從而抑制條件反射,C正確;
D、根據(jù)題干信息,GABA是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如果抑制GABA氨基轉移酶的活性,會使GABA的降解減少,GABA含量增加;促進突觸前膜釋放GABA,也可增加其含量,對興奮性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增強,有利于睡眠的改善,D正確。
故選A。
22. 如圖所示,圖中曲線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學物質X的含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若X代表胰島素,則b~c段,機體血糖含量降低
B. 若X代表甲狀腺激素,則其分級調節(jié)過程的中樞為垂體
C. 若X代表血糖,則c→d的變化過程可能與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濃度升高有關
D.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則a點時腎小管和集合管細胞對水的通透性增強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進而促進代謝增加產熱,這屬于分級調節(jié)。當甲狀腺激素含量過多時,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這叫做負反饋調節(jié)。
2、水鹽平衡的調節(jié):體內水少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多→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
3、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為兩個方面:促進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轉化成非糖類物質;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可促進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
【詳解】A、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X是代表胰島素,b~c段胰島素含量下降,則機體血糖含量升高,A錯誤;
B、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若X代表甲狀腺激素,則其分級調節(jié)過程的中樞為下丘腦,B錯誤;
C、如果X是血糖,c→d時段血糖含量上升,可能與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濃度升高有關,胰高血糖素發(fā)揮作用促進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C正確;
D、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a點時抗利尿激素含量低,而抗利尿激素能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則a點時腎小管和集合管細胞對水的通透性較弱,D錯誤。
故選C。
23. 內環(huán)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對穩(wěn)定主要與性激素的分級調節(jié)和負反饋調節(jié)有關。為探究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是否存在負反饋調節(jié),下列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小白鼠的處理恰當?shù)氖牵ā 。?br />
A. 實驗組小白鼠進行手術并切除性腺,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對照組小白鼠進行手術并切除性腺,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
B. 實驗組小白鼠進行手術并切除性腺,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對照組小白鼠進行手術不切除性腺,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
C. 實驗組小白鼠不手術,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對照組小白鼠不手術也不注射促性腺激素或生理鹽水
D. 實驗組小白鼠進行手術不切除性腺,注射適量的生理鹽水;對照組小白鼠進行手術不切除性腺,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題意可知:
(1)實驗目的:探究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是否存在負反饋調節(jié)。
(2)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排除性激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對實驗動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變量是檢測實驗動物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含量,據(jù)此和依照實驗設計遵循的單一變量原則和等量原則來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設置。
【詳解】A、分析題意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對實驗動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變量是檢測實驗動物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含量,為排除小鼠體內產生的性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所以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應切除性腺,只是實驗組小鼠要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對照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A正確;
B、分析題意可知:該實驗方案中的對照組,未排除鼠體內產生的性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會影響到實驗結果,B錯誤;
C、分析題意可知:為排除小鼠體內產生的性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所以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應切除性腺,無法排除原體內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C錯誤;
D、為排除小鼠體內產生的性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所以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應切除性腺,只是實驗組小鼠要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對照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D錯誤。
故選A。
24. 下圖1~3表示同一生物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不同指標。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 圖1中b點的增長速率與圖2中的d點相對應
B. 圖1、2、3都可以表示該種群的數(shù)量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的增長
C. 圖2中的c~d段種群的數(shù)量在減少,圖3中的e~f段種群的數(shù)量在增加
D. 圖1、2、3中b、d、f點時,種群內部的種內斗爭達到最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圖可知,該生物的種群數(shù)量呈“S”型增長,圖1中b點為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K值),對應圖2中的d點,圖3中的f點;圖1中的a點種群是數(shù)量為K/2,此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對應圖2中的c點,圖3中的e點。
【詳解】A、圖1中b點為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K值),此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零,與圖2中的d點相對應,A正確;
B、種群的數(shù)量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呈“S”型增長,故圖1、2、3都可以表示該種群的數(shù)量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的增長,B正確;
C、圖2中的c~d段表示種群的增長速率逐漸下降,但種群的數(shù)量還在增加;圖3中的e~f段表示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間的差值逐漸減小,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故種群的數(shù)量在增加,C錯誤;
D、圖1、2、3中b、d、f點時,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環(huán)境容納量),由于資源環(huán)境是有限的,故此時種群內部的種內斗爭達到最大,D正確。
故選C。
25. 下圖表示3個共存物種的資源利用曲線,圖甲和圖乙中3個物種的資源利用狀況不同,下列對圖甲中3個物種、圖乙中3個物種相比較的幾種說法,錯誤的是( ?。?br />
A. 圖甲中的3個物種的生態(tài)位重疊度明顯低于圖乙中的3個物種的
B. 如果資源有限,圖甲和圖乙中種群數(shù)量受影響最大的都是物種2
C. d值越小,生態(tài)位的重疊度越大
D. 圖乙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以及種間競爭都比圖甲中3個物種的激烈
【答案】D
【解析】
【分析】從組成種群的個體角度看,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內在原因是種群內部個體之間的斗爭,每一個體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資源,包括對食物、空間和配偶的爭奪,使得在個體數(shù)量達到一定值斗爭加劇,引起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趨勢發(fā)生改變。同種生物之間因資源而發(fā)生的斗爭屬于種內斗爭,不同種生物之間因資源而發(fā)生的斗爭屬于種間斗爭。
【詳解】A、圖甲中3個物種自身單獨能利用的資源比較多,而圖乙的3個物種自身單獨能利用的資源比較少,生態(tài)位重疊明顯,故圖甲中的3個物種的生態(tài)位重疊度明顯低于圖乙中的3個物種的,A正確;
B、圖甲中物種2單獨能利用的資源相對是最少的,如果資源有限有被排除的危險,對圖乙分析物種2自身單獨能利用的資源與物種1、物種3相比最少,因此若資源有限,圖乙中物種2有被排除的危險,B正確;
C、d值越小,說明兩個物種單獨能利用的資源越少,生態(tài)位的重疊度越大,C正確;
D、圖乙中物種1、2、3中互相間共用資源比較多,自身單獨能利用的資源比較少,因此在圖乙中種間競爭激烈,種內競爭較弱,D錯誤。
故選D。
二、非選擇題:
26. 某運動員在日常訓練時,不慎摔倒,出現(xiàn)腿部擦傷麻木、下肢不能運動、語言不清等癥狀。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他的脊神經正常,四肢也沒有實質性損傷,但腦部有局部血管阻塞,可能導致其大腦某區(qū)出現(xiàn)了損傷。據(jù)此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就醫(yī)時醫(yī)生用橡皮錘輕輕叩擊該運動員膝蓋下面的韌帶,小腿可以突然抬起,該現(xiàn)象稱為________,完成該生理活動的結構基礎是________。
(2)隨后醫(yī)生在對該運動員腦部進行檢查時發(fā)現(xiàn)他聽力正常,但是不能講話,醫(yī)生初步推測該運動員的受傷部位可能在其大腦皮層的________區(qū)。
(3)經過積極治療后,該運動員病情很快好轉,縮手反射活動也正常,縮手反射屬于________(填“條件”或“非條件”)反射,該反射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含量增多的激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種)。運動過程中機體產熱增多,但體溫并沒有明顯升高,這離不開機體的調節(jié)作用,此情況下,機體是通過________等生理活動來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的。
【答案】(1) ①. 膝跳反射 ②. 反射弧
(2)S (3) ①. 非條件 ②. 人體與生俱來的,無須訓練就具有的反射
(4) ①. 腎上腺素和甲狀腺激素 ②. 增大排汗量;皮膚毛細血管舒張,增大血流量,加大散熱
【解析】
【分析】1.大腦皮層言語區(qū)中,W區(qū)為書寫中樞,V區(qū)為視覺性語言中樞,S區(qū)為運動性語言中樞,H區(qū)為聽覺性語言中樞。
2.體溫調節(jié)是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huán)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
【小問1詳解】
用橡皮錘輕輕叩擊該運動員膝蓋下面的韌帶,是刺激感受器,小腿可以突然抬起,是效應器作出反應,該過程經過了完整的反射弧,該現(xiàn)象稱為膝跳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一個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
【小問2詳解】
大腦皮層的S區(qū)能分析綜合與語言有關肌肉性刺激,此處受損,臨床上稱運動性失語癥,聽力正常,但是不能講話。
【小問3詳解】
縮手反射的反射中樞位于脊髓,脊髓是低級神經中樞,因此縮手反射是非條件反射;該反射是人體與生俱來的,無須訓練就具有的反射,也是較簡單的反射。
【小問4詳解】
腎上腺素和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代謝,還與血糖、體溫等的調節(jié)有一定的關聯(lián),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這兩種激素含量增多;運動過程中機體產熱增多,但是排汗量也增多,散熱增大,同時皮膚毛細血管舒張,增大血流量,散熱量也增大, 因此體溫并沒有明顯升高。
27. 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仍有局部的或較大范圍的聚集性暴發(fā),甚至不斷反復、不斷出現(xiàn)新的變異類型,這給世界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下圖表示人體細胞受到病毒攻擊后發(fā)生的部分免疫反應,據(jù)圖回答與新冠病毒有關的問題:
(1)新冠病毒侵入人體后首先會被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消滅,該過程屬于__________免疫,是人體的第___________道防線。
(2)圖中屬于抗原呈遞細胞的有______,這類細胞在抗原呈遞過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圖中細胞Ⅲ代表的是B細胞,激活該細胞的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過程分別是__________(填圖中序號),細胞Ⅲ的增殖和分化除與第一、第二信號有關外,還與______的促進作用分不開。
(4)病毒疫苗通常是用_________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作用原理是將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裝入改造后無害的腺病毒并送入人體,經基因表達后可在體內產生___________,該產物相當于抗原。
【答案】(1) ①. 非特異性 ②. 二
(2) ①. 巨噬細胞和B細胞##細胞Ⅲ和巨噬細胞 ②. 攝取和加工處理抗原,并且可以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以便呈遞給其他免疫細胞
(3) ①. ⑤⑥ ②. 細胞因子
(4) ①. 滅活的或減毒 ②. S蛋白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可知:圖示表示人體細胞受到病毒攻擊后發(fā)生的部分免疫反應,其中①是巨噬細胞攝取病原體的過程,②是巨噬細胞呈遞病原體給輔助性T細胞的過程,③是已活化的細胞毒性T細胞作用于靶細胞,使靶細胞裂解、死亡釋放其中抗原的過程;④是抗體與抗原結合消滅抗原的過程;細胞Ⅰ為已活化的細胞毒性T細胞,能將靶細胞裂解死亡;細胞Ⅱ為記憶T細胞;細胞Ⅲ為B細胞;細胞Ⅳ為漿細胞,能夠合成分泌抗體;細胞Ⅴ為記憶細胞。
【小問1詳解】
分析題意可知: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消滅新冠病毒,這是第二道防線,是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屬于非特異性免疫。
【小問2詳解】
分析題意可知:細胞Ⅰ為已活化的細胞毒性T細胞,能將靶細胞裂解死亡;細胞Ⅱ為記憶T細胞;細胞Ⅲ為B細胞;細胞Ⅳ為漿細胞,能夠合成分泌抗體;細胞Ⅴ為記憶細胞;其中屬于抗原呈遞細胞的是B細胞(細胞Ⅲ)和巨噬細胞,該種細胞的作用是攝取和加工處理抗原,并且可以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以便呈遞給其他免疫細胞。
【小問3詳解】
分析題意可知:細胞Ⅲ為B細胞;激活B細胞的第一信號是新冠病毒作為抗原,直接激活B細胞;激活B細胞的第二信號是新冠病毒作為抗原,經抗原呈遞細胞攝取、處理后呈遞抗原給輔助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傳遞信息給B細胞,并分泌細胞因子促進B細胞的增殖、分化,所以激活該細胞的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過程分別是⑤和⑥,促進B細胞增殖和分化是細胞因子。
【小問4詳解】
疫苗通常是用滅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腺病毒載體疫苗是將S蛋白質的基因送入人體,通過基因表達在人體內產生S蛋白,作為抗原,使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
28. 赤霉素能誘導α-淀粉酶的產生,促進種子萌發(fā),6-甲基嘌呤是mRNA合成的抑制劑,脫落酸在將要脫落的器官和組織中含量較多。科學家用萌發(fā)的小麥種子進行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上述實驗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該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__。
(2)在小麥種子的萌發(fā)過程中,作用效果相抗衡的物質(或激素)是___________。從實驗結果可以推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對小麥種子的萌發(fā)作用效果相似。
(3)赤霉素除能促進種子萌發(fā)外,還有_________等作用;脫落酸具有促進葉和果實衰老脫落,________等作用
(4)小麥等高等植物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時期各種激素的含量均有差異,這與植物基因表達根據(jù)需要做出的調整有關,說明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繁殖、休眠,都處在_________的調控之下。
【答案】(1) ①. 赤霉素、脫落酸和6-甲基嘌呤對小麥種子萌發(fā)的影響(或赤霉素、脫落酸和6-甲基嘌呤對小麥種子中α-淀粉酶含量的影響) ②. 激素(或物質)種類、保溫時間
(2) ①. 赤霉素和脫落酸(或赤霉素和6-甲基嘌呤) ②. 脫落酸 ③. 6-甲基嘌呤
(3) ①. 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株增高 ②. 抑制細胞分裂
(4)基因適時選擇性表達(強調基因選擇性表達即可)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并結合題圖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保溫時間和添加的物質種類,因變量為α-淀粉酶的含量,故該實驗是為探究赤霉素、脫落酸和6-甲基嘌呤對小麥種子中α-淀粉酶含量的影響。
【小問1詳解】
由題圖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保溫時間和添加的激素(或物質)種類,因變量為α-淀粉酶的含量,故上述實驗的目的是探究赤霉素、脫落酸和6-甲基嘌呤對小麥種子中α-淀粉酶含量的影響。
【小問2詳解】
由題圖可知,赤霉素能使小麥種子中α-淀粉酶含量增加,促進種子萌發(fā);在赤霉素的基礎上添加脫落酸和6-甲基嘌呤后,α-淀粉酶含量下降,抑制種子萌發(fā),且二者下降的曲線相近。因此,赤霉素和脫落酸、赤霉素和6-甲基嘌呤在小麥種子的萌發(fā)過程中,作用效果相抗衡;脫落酸和6-甲基嘌呤在小麥種子的萌發(fā)過程中,作用效果相似。
【小問3詳解】
赤霉素能打破休眠、促進種子萌發(fā),還能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株增高等作用;脫落酸是植物生長的抑制劑,具有促進葉和果實衰老脫落,抑制細胞分裂等作用。
【小問4詳解】
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小麥等高等植物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時期各種激素的含量均有差異,這與植物基因表達根據(jù)需要做出的調整有關,說明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繁殖、休眠,都處在基因適時選擇性表達的調控之下。
29. 某相對封閉的草原爆發(fā)蝗災,造成數(shù)千萬畝的天然草場遭受蝗蟲的蠶食,嚴重影響了當?shù)氐哪翗I(yè)生產。當?shù)乜茖W工作者通過相關實驗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蝗蟲成蟲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法。從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考慮,上述草原爆發(fā)蝗災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蝗蟲密度不超過20只·m-2時對該草原危害最小的蝗蟲是__________,它與其他蝗蟲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在一定條件下蝗蟲種群數(shù)量短時間內可呈“J”形增長,假設遷入某地的蝗蟲初始種群數(shù)量為M只,每天可增加10%,5天后蝗蟲種群數(shù)量為___________(寫出表達式即可)。
(4)關于捕食者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美國生態(tài)學家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論”,該理論認為大型肉食性動物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標記重捕 ②. 短時間的出生率遠大于死亡率
(2) ①. 狹翅雛蝗 ②. 種間競爭
(3)M(1+10%)5
(4) ①. 物種多樣性(或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 ②. 大型肉食性動物往往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個體,這樣就會避免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動物的形成騰出空間
【解析】
【分析】由題圖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蝗蟲密度及蝗蟲的種類,因變量是牧草產量,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不同蝗蟲的種群密度對牧草產量的影響。
【小問1詳解】
蝗蟲成蟲的活動能力強,調查其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記重捕法;由于蝗蟲短時間內的出生率遠大于死亡率,蝗蟲種群數(shù)量快速增長,使草原爆發(fā)蝗災。
【小問2詳解】
據(jù)題圖可知,與其他蝗蟲相比較,當狹翅雛蝗的密度不超過20只·m-2時,牧草產量最高,故對該草原危害最小的蝗蟲是狹翅雛蝗,它與其他蝗蟲共同爭奪牧草,其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
【小問3詳解】
若在一定條件下蝗蟲種群數(shù)量短時間內可呈“J”形增長,則t年后蝗蟲的種群數(shù)量模型為:Nt=N0λt,其中N0為種群起始數(shù)量,t為時間,Nt為t年后蝗蟲的種群數(shù)量,λ表示該種群數(shù)量是一年前種群數(shù)量的倍數(shù);假設遷入某地的蝗蟲初始種群數(shù)量為M只,每天可增加10%,即λ=(M+M×10%)/M=1+10%,則5天后蝗蟲種群數(shù)量=M(1+10%)5。
【小問4詳解】
關于捕食者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美國生態(tài)學家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論”:即大型肉食性動物往往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個體,這樣就會避免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動物的形成騰出空間。該理論認為大型肉食性動物(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或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
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學年高一生物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學年高一生物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學年高三4月調研考試生物試題,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實驗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