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qū)一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
生物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下列實例不能反映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特點的是(????)
A.核糖體中合成蛋白質 B.內質網形成的囊泡與高爾基體膜融合
C.變形蟲的變形運動 D.高爾基體形成的囊泡與細胞膜融合
【答案】A
【分析】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1)原因:膜結構中的蛋白質分子和脂質分子是可以運動的。
(2)表現(xiàn):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細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載體對相應物質的轉運等。
(3)影響因素:主要受溫度影響,適當溫度范圍內,隨外界溫度升高,膜的流動性增強,但溫度超過一定范圍,則導致膜的破壞。
【詳解】A、核糖體是無膜的細胞器,核糖體中合成蛋白質,不能反映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特點,A錯誤;
B、內質網形成的囊泡與高爾基體膜融合,能反映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特點,B正確;
C、變形蟲的變形運動,能反映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特點,C正確;
D、高爾基體形成的囊泡與細胞膜融合,能反映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特點,D正確。
故選A。
【點睛】
2.圖為變形蟲去核和核移植實驗示意圖。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A.把去掉核的變形蟲單獨培養(yǎng)不久死亡,說明細胞質離開細胞核不能生存
B.該實驗說明只要保持細胞核的完整性,變形蟲就能正常地進行生命活動
C.變形蟲的細胞核是其代謝的控制中心
D.變形蟲細胞結構的完整性是其生存的基礎
【答案】B
【分析】細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質、核仁,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知識,根據(jù)選項描述結合基礎知識做出判斷。
【詳解】A、把去掉核的變形蟲單獨培養(yǎng)不久死亡,說明細胞質離開細胞核不能生存,A正確;
B、去除細胞質的細胞核會死亡,B錯誤;
C、變形蟲的細胞核是代謝的控制中心,C正確;
D、從圖中得知,只保留細胞質或細胞核的變形蟲都會死亡,因此保持其細胞結構的完整性是其生存的基礎,D正確。
故選B。
3.如圖所示的滲透裝置中,開始時的液面高度為a,停止上升時的高度為b,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將玻璃管中高出燒杯液面的部分吸出,則a、b液面間的高度差與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數(shù)之間的關系是(??)
A. B. C. D.
【答案】B
【詳解】根據(jù)題意,每次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將玻璃管中高出燒杯液面的部分吸出,那么該裝置又會滲透吸水,由于裝置內外濃度差比原來減少,因此滲透進入裝置的水分會比上次減少,高度差減小,因此高度差會越來越小,不會增大,故B正確。
【點睛】本題考查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的有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識圖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
4.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指細胞外的生物大分子與受體結合后,經胞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胞吞作用對運輸?shù)奈镔|具有選擇性
B.對生物大分子的胞吞需要轉運蛋白的參與
C.抑制細胞呼吸不會影響胞吞作用
D.葡萄糖分子也可通過此方式通過生物膜
【答案】A
【分析】分析題干信息:“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指細胞外的生物大分子與受體結合后,經胞吞作用進人細胞”,結合題圖可知,生物大分子需要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然后形成囊泡進入細胞。
【詳解】A、分析題圖可知,只有圓球形生物大分子可以與受體結合,被吞入細胞,故胞吞作用對運輸?shù)奈镔|具有選擇性,A正確;
B、對生物大分子的胞吞后形成囊泡,不需要轉運蛋白的參與,B錯誤;
C、胞吞需要消耗能量,故抑制細胞呼吸會影響胞吞作用,C錯誤;
D、葡萄糖分子也可通過協(xié)助擴散或主動運輸?shù)姆绞酵ㄟ^生物膜,而非胞吞,D錯誤。
故選A。
5.人體內有20多種微量元素,它們的質量總和不到體重的千萬分之一,但是對人的健康卻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各組元素全部是微量元素的是( ?。?br />
A.Na、K、Cl B.Mn、Fe、Zn
C.Fe、Mg、Mo D.Mo、Ca、Cu
【答案】B
【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根據(jù)其含量不同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詳解】A、K是大量元素,A錯誤;
B、Mn、Fe、Zn均屬于微量元素,B正確;
C、Mg屬于大量元素,C錯誤;
D、Ca是大量元素,D錯誤。
故選B。
6.下列關于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都屬于生命活動的主要元素
B.都屬于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
C.前者是細胞特有的,后者是細胞與非生物界共有的
D.兩者都是細胞自身合成的
【答案】B
【詳解】只有大量元素中的C、H、O、N、P、S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元素,A錯誤;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都屬于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B正確;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都是細胞與非生物界共有的,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tǒng)一性,C錯誤;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都是從非生物界獲取的,自身不能合成,D錯誤。
7.在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時,正確的操作步驟是( ?。?br />
A.2mL蛋白質稀釋液,先加0.1g/mL的NaOH,再加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
B.2mL蛋白質稀釋液,先加3-4滴0.1g/mL的CuSO4溶液,再加0.1/mL的NaOH
C.2mL蛋白質稀釋液,同時加入0.01g/mL的HaOH和0.01g/ml的CuSO4混合液
D.在NaOH和CuSO4混合液中加2mL蛋白質稀釋液
【答案】A
【分析】雙縮脲試劑由A液(質量濃度為0.1 g/mL氫氧化鈉溶液)和B液(質量濃度為0.01 g/mL硫酸銅溶液)組成,用于鑒定蛋白質,使用時要先加A液2ml,制造堿性環(huán)境,再加入B液3~4滴。注意B液不能過量,否則形成的藍色氫氧化銅會影響紫色現(xiàn)象的觀察。
【詳解】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實驗時,應在2mL蛋白稀釋液中先加0.1g/mL的NaOH溶液,形成一種堿性環(huán)境,然后再加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BCD錯誤,A正確。
故選A。
【點睛】
8.下列關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操作步驟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鑒定可溶性還原糖時,要加入斐林試劑(先加甲液,再滴加乙液)
B.若要鑒定花生種子細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定需要用顯微鏡仔細觀察
C.用于鑒定還原糖的斐林試劑和用于鑒定蛋白質的雙縮脲試劑化學成分一致
D.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時,需水浴加熱2min才能看到紫色
【答案】C
【分析】生物組織中化合物的鑒定:(1)斐林試劑可用于鑒定還原糖,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溶液的顏色變化為磚紅色(沉淀)。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如葡萄糖、麥芽糖、果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3)脂肪可用蘇丹Ⅲ染液(或蘇丹Ⅳ染液)鑒定,呈橘黃色(或紅色)。
【詳解】A、鑒定可溶性還原糖時,首先將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和均勻后,再加入,并水浴加熱,A錯誤;
B、鑒定花生種子細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般需要用顯微鏡觀察,但也可用組織樣液直接加入試劑進行鑒定,不需要用顯微鏡觀察,B錯誤;
C、斐林試劑的甲液是質量濃度為0.1g/mL氫氧化鈉溶液、乙液是質量濃度為0.05g/mL硫酸銅溶液;雙縮脲試劑的A液是質量濃度為0.1g/mL氫氧化鈉溶液、B液是質量濃度為0.01g/mL硫酸銅溶液,說明用于鑒定還原糖的斐林試劑和用于鑒定蛋白質的雙縮脲試劑化學成分一致,只不過硫酸銅溶液濃度不同,C正確;
D、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時,不需要水浴加熱,D錯誤。
故選C。
9.若在8倍目鏡和5倍物鏡的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一個直徑約為1mm的小圓點,則視野內所看到的小圓點的情況是(????)
A.體積約為原來的40倍 B.面積約為40mm2
C.面積約擴大到原來的160倍 D.直徑約為4cm
【答案】D
【分析】顯微鏡放大的倍數(shù)是指放大的長度和寬度(或者是直徑),而非面積或體積。
【詳解】由題意知用8倍目鏡和5倍物鏡觀察,放大的倍數(shù)是5×8=40倍,放大倍數(shù)是小圓點的直徑(半徑),故直徑約為40mm=4cm。D正確,ABC錯誤。
故選 D。
10.發(fā)菜細胞群體呈黑藍色,狀如發(fā)絲;生菜是一種綠色植物,兩者分別因與“發(fā)財”和“生財”諧音而備受百姓青睞。下列屬于發(fā)菜和生菜的相同點的是(????)
A.是真核生物 B.含有葉綠體
C.是自養(yǎng)生物 D.有核膜
【答案】C
【分析】發(fā)菜是藍藻的一種,屬于原核生物,生菜屬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本質區(qū)別在于有無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
【詳解】A、發(fā)菜是原核生物,A錯誤;
B、發(fā)菜不具有葉綠體,B錯誤;
C、發(fā)菜具有藻藍素和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生菜有葉綠體,所以發(fā)菜和生菜都是自養(yǎng)生物,C正確;
D、發(fā)菜沒有核膜,D錯誤。
故選C。
11.下列生物中,屬于原核生物的一組是(????)
①藍細菌?、诮湍妇、鄄萋南x ④小球藻?、菟d?、耷嗝咕、呓瘘S色葡萄球菌 ⑧鏈霉菌
A.①⑦⑧ B.①②⑥⑧ C.①③④⑦ D.①⑤⑥⑦
【答案】A
【分析】一些??忌锏念悇e:??嫉恼婧松铮壕G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及動、植物。??嫉脑松铮核{細菌(如顫藻、發(fā)菜、念珠藻)、細菌(如乳酸菌、硝化細菌、大腸桿菌等)、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另外,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詳解】①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①正確;
②酵母菌是真菌,屬于真核生物,②錯誤;
③草履蟲是原生動物,屬于真核生物,③錯誤;
④小球藻是一種低等植物,屬于真核生物,④錯誤;
⑤水綿是一種低等植物,屬于真核生物,⑤錯誤;
⑥青霉菌是一種真菌,屬于真核生物,⑥錯誤;
⑦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細菌,屬于原核生物,⑦正確;
⑧鏈霉菌是放線菌,屬于原核生物,⑧正確。
故選A。
12.下列有關顯微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圖①表示目鏡,鏡頭a的放大倍數(shù)大于鏡頭b
B.若要放大圖②中c處的細胞,應將裝片左移
C.圖③中放大的是物像的面積,其中X應為4
D.圖③中換用高倍物鏡前應先提升鏡筒,以免鏡頭壓壞裝片
【答案】B
【分析】1.低倍鏡換高倍鏡的步驟:低倍鏡下調清晰,并移動物像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緩緩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顯微鏡使用注意事項:(1)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側面觀察物鏡與裝片的距離;(2)首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要放大觀察的物像,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粗準焦螺旋不動),然后換上高倍物鏡;(3) 換上高倍物鏡后,“不準動粗”。(4) 物像移動的方向與裝片移動的方向相反。
【詳解】A、由圖中可看出,a、b有螺紋,屬于物鏡,物鏡長短和放大倍數(shù)成正比,因此,鏡頭a的放大倍數(shù)小于鏡頭b,A錯誤;
B、顯微鏡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顛倒的虛像,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與裝片中實物的運動方向正好相反,所以c在左側,要移到視野中央就要左移,B正確;
C、顯微鏡放大的是長度或寬度,而非面積,放大倍數(shù)為之前的4倍,細胞數(shù)目應為原先的十六分之一,所以X應為16×64=1024,C錯誤;
D、只要操作正確,在由低倍物鏡換上高倍物鏡時不需要提升鏡筒,D錯誤。
故選B。
【點睛】
13.將哺乳動物或人的成熟紅細胞經過某種處理后,可造成紅細胞破裂出現(xiàn)溶血現(xiàn)象,再將溶出細胞外的物質沖洗掉,剩下的結構在生物學上稱為“血影”。那么處理的方法和血影的主要成分分別是( )
A.將其放入生理鹽水中 無機鹽和蛋白質
B.將其放入生理鹽水中 蛋白質和糖類
C.將其放入清水中 脂肪和蛋白質
D.將其放入清水中 脂質和蛋白質
【答案】D
【分析】哺乳動物或人的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器,或者說,紅細胞中的主要成分就是血紅蛋白,因此當紅細胞破裂,內容物流出后,剩下的基本就是細胞膜,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的多糖。
【詳解】A、將哺乳動物或人的成熟紅細胞放入生理鹽水中不會發(fā)生破裂,A錯誤;
B、將哺乳動物或人的成熟紅細胞放入生理鹽水中不會發(fā)生破裂,B錯誤;
C、將哺乳動物或人的成熟紅細胞其放入清水中,紅細胞發(fā)生破裂,剩下的血影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C錯誤;
D、將哺乳動物或人的成熟紅細胞其放入清水中,紅細胞發(fā)生破裂,剩下的血影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也可以說剩下的血影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D正確。
故選D。
14.某科研人員用適當方法分離出某動物細胞的三種細胞器,經測定其中三種有機物的含量如圖所示。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細胞器甲只能是線粒體,它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B.細胞器乙可能是內質網或高爾基體
C.細胞器丙的成分與染色體的成分一致
D.醋酸桿菌細胞與此細胞共有的細胞器只有丙
【答案】C
【分析】解題時考生首先要審清題意,題干中提出該細胞為“動物細胞”。分析圖中各細胞器的化合物組成:甲中含有蛋白質和磷脂,并含有少量核酸,符合條件的只有線粒體;乙中只含有蛋白質和磷脂,可能為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等;丙中只包含蛋白質和核酸,符合條件的只有核糖體。
【詳解】A、甲中含有蛋白質和磷脂,并含有少量核酸,符合條件的只有線粒體,它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A正確;
B、乙中只含有蛋白質和磷脂,可能為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等,B正確;
C、丙中只包含蛋白質和核酸,符合條件的只有核糖體,但核酸為RNA,而染色體的核酸為DNA,故它們的成分不一致,C錯誤;
D、醋酸桿菌為原核生物,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故它們共有的細胞器只有丙,D正確。
故選C。
15.下列關于細胞中無機化合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br />
A.自由水是生化反應的介質,不直接參與生化反應
B.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液泡
C.無機鹽參與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不參與細胞中復雜化合物的形成
D.無機鹽多以離子形式存在,對維持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答案】D
【分析】1、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形式
自由水
結合水
定義
細胞中絕大部分的水以游離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
含量
約占細胞內全部水分的95%
約占細胞內全部水分的4.5%
功能
①細胞內良好的溶劑
②參與生化反應
③為細胞提供液體環(huán)境
④運送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
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聯(lián)系
自由水和結合水能夠隨新陳代謝的進行而相互轉化
2、無機鹽的功能:
(1)細胞中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葉綠素的必要成分。
(2)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如血液鈣含量低會抽搐。
(3)維持細胞的形態(tài)、酸堿度、滲透壓。
【詳解】A、自由水是生化反應的介質,可直接參與生化反應,A錯誤;
B、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液泡中的水為自由水,B錯誤;
C、無機鹽參與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也參與細胞中復雜化合物的形成,C錯誤;
D、無機鹽多以離子形式存在,對維持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D正確。
故選D。
16.用顯微鏡的一個目鏡分別與4個不同物鏡組合來觀察某一細胞裝片。當成像清晰時,每一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如圖甲所示。圖乙是選用圖甲中d物鏡時觀察到的視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選用a物鏡時視野的亮度比選用d物鏡時大
B.選用a物鏡時觀察到的細胞最大
C.選用b物鏡比選用c物鏡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多
D.由d物鏡轉換為c物鏡觀察時,應先將裝片向左下方移動
【答案】B
【分析】分析甲圖:甲圖表示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物鏡的鏡頭越長,其放大倍數(shù)越大,與玻片的距離也越近,反之則越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中看的細胞數(shù)目越少。
分析乙圖:圖乙是甲圖中d條件下觀察到的視野,細胞位于視野的右上方。
【詳解】A、物鏡的鏡頭越長,其放大倍數(shù)越大,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越近,因此a的放大倍數(shù)比b大,且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越暗,因此a條件下視野的亮度比d條件下小,A錯誤;
B、物鏡的鏡頭越長,其放大倍數(shù)越大,看到的細胞個兒越大,a物鏡放大倍數(shù)最大,故選用a物鏡時觀察到的細胞最大,B正確;
C、物鏡的鏡頭越長,其放大倍數(shù)越大,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越近,所以b的放大倍數(shù)比c大,且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越少,因此b條件下比c條件下看到的細胞數(shù)少,C錯誤;
D、由d條件轉變?yōu)閏條件下觀察時,應先將細胞移到視野的中央,由于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像,乙圖細胞位于視野的右上方,因此要想將其移到視野的中央,還應向右上方移動,D錯誤。
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細胞觀察實驗,重點考查顯微鏡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掌握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明確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其長度的關系,再根據(jù)題干要求,結合圖中物鏡與玻片的距離,選出正確答案。
17.在細胞內水的主要功能是( ?。?br />
①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谶\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劬S持細胞形態(tài)?、苤荒芎偷鞍踪|結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分析】細胞內的水以自由水與結合水的形式存在,在細胞內水的功能包括:
(1)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主要組成成分;
(2)自由水是細胞中良好的溶劑;參與生物化學反應;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為細胞提供液體環(huán)境。
【詳解】①自由水是生命活動的良好溶劑, ①正確;
②自由水能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 ,②正確;
③植物細胞液泡內的水使細胞充盈對維持細胞形態(tài)具有重要作用,③正確;
④水還可以和其他物質結合形成結合水,④錯誤。
故選A。
18.目前已經探明,在火星兩極地區(qū)有固態(tài)水,而那里的土壤中含有Mg、Na、K等元素??茖W家也曾在火星上發(fā)現(xiàn)了流動水的痕跡并據(jù)此推測,火星上曾經或者現(xiàn)在存在著生命。下列各項中,不支持科學家作出上述推測的是(????)
A.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起源于水中的 B.自由水是生命系統(tǒng)生命活動必需的
C.Mg、Na、K等是生命必需的元素 D.細胞和生物體中的結合水是固態(tài)水
【答案】D
【分析】科學家也曾在火星上發(fā)現(xiàn)了流動水的痕跡,說明此前可能有自由流動的水;土壤中有Mg、Na、K等元素,說明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須的一些元素。
【詳解】A、生命起源于海洋,故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起源于水中的,A正確;
B、自由水是生命系統(tǒng)生命活動必需的:是細胞內良好的溶劑;可參與生化反應,為細胞提供液體環(huán)境;運送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等,B正確;
C、Mg、Na、K等是生命必需的元素,而火星土壤中發(fā)現(xiàn)了此類元素,可推測火星上曾經或者現(xiàn)在存在著生命,C正確;
D、細胞和生物體中的結合水是與其他物質結合在一起的水,也是液態(tài)的,D錯誤。
故選D。
19.無機鹽對于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關生物體內無機鹽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中的無機鹽大多數(shù)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CaCO3參與構成骨骼、牙齒等
B.生理鹽水可用于清洗外傷傷口,因為它可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tài)并有清潔作用
C.患急性腸炎的病人脫水時輸入葡萄糖鹽水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D.缺鐵會導致哺乳動物血液運輸O2的能力下降
【答案】A
【分析】無機鹽主要以離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細胞中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葉綠素的必要成分。2、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如Ca2+可調節(jié)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血鈣過高會造成肌無力,血鈣過低會引起抽搐。3、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和細胞的形態(tài)。
【詳解】A、細胞中的無機鹽大多數(shù)以離子形式存在,少數(shù)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錯誤;
B、生理鹽水就是0.9%的氯化鈉水溶液,因為它的滲透壓值和正常人的血漿、組織液都是大致一樣的,所以可以用作補液以及其他醫(yī)療用途,亦可用于清洗外傷傷口,B正確;
C、患急性腸炎的病人會丟失大量的消化液,包括水分和無機鹽,所以脫水時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同時也需要補充體內丟失的無機鹽,輸入葡萄糖鹽水是常見的治療方法,C正確;
D、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有Fe2+,缺鐵會導致血紅蛋白合成受阻,而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氣的能力,因此缺鐵會導致哺乳動物血液運輸O2的能力下降,D正確。
故選A。
20.下列關于核酸的說法錯誤的是(????)
A.DNA病毒中脫氧核糖的組成元素是C、 H、 O、 N、 P
B.由A、G、T、U四種堿基參與合成的核苷酸有6種
C.DNA是一切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
D.核酸的多樣性取決于核酸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答案】A
【分析】1、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細胞中的核酸根據(jù)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為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兩種,構成DNA與RNA的基本單位分別是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個脫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形成,每個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形成。
2、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組成上的差異有:①五碳糖不同,脫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脫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堿基不完全相同,脫氧核苷酸中的堿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堿基是A、U、G、C。
3、細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細胞中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其中DNA是遺傳物質,非細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種核酸、其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4、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①DNA分子的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為構成DNA分子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的種類、數(shù)量和排列順序;
②DNA分子的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每個DNA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序列。
【詳解】A、脫氧核糖的組成元素是C、H、O,A錯誤;
B、由A、G、T、U四種堿基參與合成的核苷酸有6種,包括腺嘌呤脫氧核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鳥嘌呤核糖核苷酸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B正確;
C、細胞生物的細胞中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其中只有DNA是遺傳物質,只有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DNA是一切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C正確;
D、核酸的多樣性取決于核酸中堿基(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D正確。
故選A。
二、綜合題
21.圖A為藍藻細胞的結構示意圖,圖B為某高等植物葉肉細胞的結構示意圖。請據(jù)圖分析完成下列問題:
(1)與葉肉細胞相比較,由于①______________沒有_______________包被,所以藍藻細胞屬于原核細胞。
(2)由于藍藻細胞和葉肉細胞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因而藍藻和高等植物都屬于_____________生物。但其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不同: B具有_____________(填文字)結構,而A沒有;A具有_____________,而B沒有。
(3)新型冠狀病毒于2020年1月12日被命名為“2019-nCoV”,它的模式圖可用__________圖表示。
(4)圖中能同時表示生命系統(tǒng)細胞與個體層次的是_________圖,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是__________圖。
(5)要從圖中圖1的視野變換到圖2的視野,應轉動轉換器由低倍鏡換成_________________,在調節(jié)好亮度后,再轉動____________________使物像更加清晰。
【答案】???? 擬核???? 核膜???? 自養(yǎng)???? 葉綠體???? 藻藍素???? C???? A???? C???? 高倍鏡???? 細準焦螺旋
【分析】1、分析A圖:A為藍藻細胞結構示意圖,其中結構①為擬核,結構②為核糖體,結構③為細胞壁,結構④為細胞膜,結構⑤為細胞質。
2、分析B圖:B為水綿細胞結構示意圖,其中⑥為線粒體、⑦為葉綠體、⑧為細胞核,⑨為液泡,⑩為細胞質。
3、C圖為病毒。
4、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越大,觀察的細胞數(shù)目越少,細胞體積越大,反之亦然;顯微鏡觀察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移動的方向與標本移動的方向相反。
5、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應先用低倍鏡觀察,觀察清楚后,把要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然后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調節(jié)光圈,換用較大光圈使視野較為明亮,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詳解】(1)藍藻是原核生物,與葉肉細胞相比較,藍藻細胞的①擬核沒有核膜包被。
(2)由于藍藻細胞和葉肉細胞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因而藍藻和高等植物都屬于自養(yǎng)生物。但其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不同: B具有葉綠體結構,而A沒有;A具有藻藍素,而B沒有。
(3)新型冠狀病毒于2020年1月12日被命名為“2019-nCoV”,它的模式圖可用C圖表示。
(4)圖中能同時表示生命系統(tǒng)細胞與個體層次的是A藍藻,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是C病毒。
(5)與圖1相比圖2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少,圖像大,因此是由低倍鏡換用高倍鏡進行的觀察。由低倍鏡換用高倍鏡進行觀察的步驟是:移動玻片標本使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使高倍鏡對準通光孔→調節(jié)光圈,換用較大光圈使視野較為明亮→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圖1的觀察目標已經在視野的中央,故在顯微鏡下要把視野里的圖像從圖1轉為圖2,正確的操作步驟:轉動轉換器使高倍鏡對準通光孔→調節(jié)光圈,換用較大光圈使視野較為明亮→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點睛】本題以藍藻細胞、高等植物葉肉細胞和病毒為素材,結合圖解,考查高倍顯微鏡的使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解題關鍵是識記細胞中各結構的圖像,會高倍顯微鏡的使用,知道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能準確判斷圖中各結構的名稱。
22.如圖分別表示生物體內某些物質的結構模式圖,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的三種物質都是由許多單糖連接而成的,其中屬于動物細胞中的物質是_____,其基本單位是_____。這三種物質中,纖維素是_____的主要組成成分
(2)若圖乙所示化合物為RNA,其基本組成單位是_____,可用圖中字母_____表示,各基本單位之間是通過_____(填“①”、“②”或“③”)連接起來的。
(3)圖丙所示化合物的名稱是_____,是由_____種氨基酸經_____過程形成的,該化合物中有_____個羧基。圖中含有肽鍵的是_____(填序號)。
【答案】(1)???? 糖原???? 葡萄糖???? 植物細胞壁
(2)???? 核糖核苷酸???? b???? ②
(3)???? 四肽##多肽???? 3##三???? 脫水縮合???? 2???? ③⑤⑦
【分析】分析題圖:甲圖中的淀粉、糖原、纖維素都是多糖,均由單體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體。乙圖是核酸的部分結構,核酸是由核苷酸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形成的多聚體。丙圖是4個氨基酸脫去3分子水形成的4肽化合物。
【詳解】(1)由題圖知,淀粉、纖維素、糖原都是由單體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體,其中屬于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是糖原,糖原的基本單位是葡萄糖;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
(2)若乙圖所示化合物是RNA,其基本組成單位是核糖核苷酸,包括磷酸、脫氧核糖和含氮堿基,可用圖中的b表示;核苷酸之間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即圖中的②。
(3)由于該化合物中含有4個R基(②④⑥⑧),因此該化合物是4個氨基酸脫去3分子水形成的四肽化合物;4個R基(②④⑥⑧)有3種類型,因此氨基酸是3種;氨基酸經脫水縮合形成圖是化合物;由于R基中含有1個羧基,肽鏈右端有一個羧基,因此該化合物中含有2個游離的羧基;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化學鍵是肽鍵,對應圖中的③⑤⑦。
23.下圖為物質出入細胞的四種方式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與A方式相比,B方式的主要特點是____________。
(2)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是通過____________(填圖中字母)方式進行的,該種運輸方式體現(xiàn)出細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特點。
(3)A、B、C、D四種方式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的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是通過____________方式運輸?shù)?。(三空選填圖中字母)
【答案】???? 需要借助載體蛋白???? D???? 流動性???? A???? B???? C
【分析】題圖分析:A圖中物質的運輸方向是高濃度運輸?shù)降蜐舛?,不需要載體和能量,表示自由擴散;B圖中物質的運輸方向是濃度運輸?shù)降蜐舛龋枰d體,不需要能量,表現(xiàn)協(xié)助擴散;C圖中物質的運輸方向是低濃度運輸?shù)礁邼舛?,需要載體和能量,屬于主動運輸;D圖中生物大分子形成囊泡,以胞吐的方式出細胞,體現(xiàn)細胞膜的流動性。
【詳解】(1)據(jù)上分析可知,與A自由擴散相比,B協(xié)助擴散的主要特點是需要借助載體蛋白。
(2)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是通過D(胞吐)方式進行的,該種運輸方式也體現(xiàn)出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3)A、B、C、D四種方式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的運輸方式是A自由擴散和B協(xié)助擴散。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是通過C(主動運輸)方式運輸?shù)摹?br />
【點睛】本題以物質出入細胞的四種方式示意圖為載體,考查物質跨膜運輸?shù)奶攸c、實例和影響因素,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理解能力,屬于中檔題。
24.研究人員在豚鼠胰腺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通過檢測放射性的聚集和轉移情況,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如圖表示胰腺腺泡細胞的部分結構和分泌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法進行研究,以追蹤相關物質的去向。
(2)預測實驗結果:放射性在不同結構中聚集和轉移的先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以圖中序號作答)。這一結果體現(xiàn)了細胞內各種結構之間的____________關系。
(3)研究人員采用某種方法使腺泡細胞的高爾基體全部解體,再進行相關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放射性只在細胞內進行轉移,但卻未出現(xiàn)在細胞外,這表明__________。
(4)生物膜系統(tǒng)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極為重要,圖中序號所示的結構中屬于生物膜系統(tǒng)的是______________(填寫相關序號)。
【答案】(1)同位素標記
(2)???? ③⑦⑤②⑤①???? 協(xié)調配合##分工合作
(3)高爾基體與分泌蛋白的分泌有關
(4)①②④⑤⑥⑦
【分析】分析圖示可知,圖中①表示細胞膜,②表示高爾基體,③表示核糖體,④表示線粒體,⑤表示囊泡,⑥表示核膜,⑦表示內質網。
【詳解】(1)分析題意,實驗用3H標記亮氨酸,通過檢測放射性的聚集和轉移情況,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屬于同位素標記法。
(2)分泌蛋白合成與分泌過程依次經過核糖體、內質網、囊泡、高爾基體、囊泡、細胞膜,因此,放射性在不同結構中聚集和轉移的先后順序是③(核糖體)、⑦(內質網)、⑤(囊泡)、②(高爾基體)、⑤(囊泡)、①(細胞膜),這一結果體現(xiàn)了細胞內各種結構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關系。
(3)根據(jù)題意,腺泡細胞的高爾基體全部解體后,放射性只在細胞內轉移,未出現(xiàn)在細胞外,說明高爾基體與分泌蛋白的分泌有關。
(4)生物膜系統(tǒng)由細胞膜、細胞器膜和核膜等組成,圖中參與構成生物膜系統(tǒng)的結構有①(細胞膜)、②(高爾基體)、④(線粒體)、⑤(囊泡)、⑥(核膜)、⑦(內質網)。
這是一份【期中真題】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題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期中真題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7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含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請將正確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 下列關于核酸的說法正確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