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百校聯(lián)考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生物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下列化合物中最多含有C、H、O、N、P5種元素,不含有其他特殊化學元素的是(????)
A.血紅蛋白 B.葉綠素 C.核糖核酸 D.甲狀腺激素
【答案】C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組成:(1)蛋白質(zhì)的組成元素有C、H、O、N元素構成,有些還含有S等;(2)核酸的組成元素為C、H、O、N、P;(3)脂質(zhì)的組成元素有C、H、O,有些還含有N、P;(4)糖類的組成元素為C、H、O。
【詳解】A、血紅蛋白含有Fe這種特殊化學元素,A錯誤;
B、葉綠素 的特殊化學元素是Mg,B錯誤;
C、核糖核酸只含有C、H、O、N、P5種元素,C正確;
D、甲狀腺激素 的特殊化學元素是I,D錯誤。
故選C。
2.下列有關糖類的敘述,錯誤的是(????)
A.構成核糖核苷酸的單糖是五碳糖 B.組成淀粉和糖原的單糖是六碳糖
C.糖類徹底氧化分解的產(chǎn)物是CO2和H2O D.細胞膜上的糖類都與蛋白質(zhì)結合形成糖蛋白
【答案】D
【分析】糖類一般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質(zhì);常見的單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等,植物細胞中常見的二糖是蔗糖和麥芽糖,動物細胞中常見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細胞中常見的多糖是纖維素和淀粉,動物細胞中常見的多糖是糖原。
【詳解】A、構成核糖核苷酸的單糖是核糖,是五碳糖,A正確;
B、纖維素、糖原的單體都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六碳糖,B正確;
C、常見的糖類被徹底氧化分解后都能得到CO2和H2O并釋放能量,C正確;
D、細胞膜上有部分糖類與蛋白質(zhì)結合成糖蛋白,D錯誤。
故選D。
3.細胞中化合物A與化合物B生成化合物(或結構)D的過程如圖所示,其中C表示化學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若A為葡萄糖、B為果糖,則D為植物特有的蔗糖
B.若A、B為兩條肽鏈,D為胰島素,則C為肽鍵
C.若A為甘油、B為脂肪酸,則化合物D中含有元素C、H、O
D.若A為胞嘧啶脫氧核苷酸,則B為鳥嘌呤脫氧核苷酸、C為氫鍵
【答案】B
【分析】1、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化合物。
3、脂肪水解產(chǎn)物是脂肪酸和甘油。
【詳解】A、若A為葡萄糖、B為果糖,則D為植物特有的蔗糖,A正確;
B、若A、B為兩條肽鏈,D如果是胰島素,則C是二硫鍵,B錯誤;
C、若A為甘油,B為脂肪酸,則D是脂肪,脂肪只含有C、H、O三種元素,C正確;
D、若A為胞嘧啶脫氧核苷酸,則B為鳥嘌呤脫氧核苷酸,在DNA分子中,二者通過氫鍵連接,C為氫鍵,D正確。
故選B。
4.下圖為某細胞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細胞一定是動物細胞
B.①②③⑤屬于生物膜系統(tǒng)
C.②與⑥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具有選擇透過性
D.②的不同部位的化學成分和功能可能有差異
【答案】C
【分析】分析題圖:圖中為動物細胞結構示意圖,其中①為內(nèi)質(zhì)網(wǎng),②為細胞膜,③為線粒體,④為中心體,⑤為核膜,⑥為核孔。
【詳解】A、該細胞含有④中心體,沒有細胞壁,一定是動物細胞,A正確;
B、①②③⑤分別是內(nèi)質(zhì)網(wǎng)、細胞膜、線粒體和核膜,都含有生物膜,都屬于生物膜系統(tǒng),B正確;
C、②細胞膜和⑥核孔都具有選擇透過性,C錯誤;
D、②細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學成分和功能有差異,如小腸上皮細胞游離面的細胞膜所含蛋白質(zhì)較多,主要與其吸收功能相適應,D正確。
故選C。
5.用濃度為X的蔗糖溶液處理某成熟植物的活細胞,在一段時間內(nèi),未觀察到細胞出現(xiàn)質(zhì)壁分離現(xiàn)象。下列有關上述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該細胞的原生質(zhì)層沒有活性
B.該細胞少量失水后又迅速吸水
C.細胞壁的伸縮性與原生質(zhì)層的伸縮性相同
D.該細胞的細胞液濃度與X相近
【答案】D
【分析】植物細胞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的條件:有大液泡、生活狀態(tài)的細胞、膜內(nèi)外有濃度差,質(zhì)壁分離與復原的原理是原生質(zhì)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當外界溶液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但外界溶液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的復原。
【詳解】A、分析題意可知,蔗糖溶液處理的是活細胞,故該細胞的原生質(zhì)層有活性,A錯誤;
BD、該細胞的細胞液濃度與X相近,故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相等,細胞不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B錯誤,D正確。
C、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縮性,但原生質(zhì)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C錯誤。
故選D。
6.猴痘病毒是一種雙鏈DNA病毒,其化學組成成分中約有90%是蛋白質(zhì)。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猴痘病毒的DNA中,磷酸與核糖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cè)
B.猴痘病毒的某些蛋白質(zhì)可作為抗原
C.猴痘病毒的DNA中,嘌呤數(shù)量和嘧啶數(shù)量相等
D.猴痘病毒的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答案】A
【分析】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必需寄生在宿主的活細胞內(nèi)才能繁殖。
【詳解】A、DNA是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cè)的,A錯誤;
B、猴痘病毒的某些蛋白質(zhì)可作為抗原,能激發(fā)機體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過程,B正確;
C、雙鏈DNA分子中,遵循A-T、G-C的配對原則,故猴痘病毒的DNA中,嘌呤數(shù)量和嘧啶數(shù)量相等,C正確;
D、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核酸片段,猴痘病毒的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正確。
故選A。
7.某反應進行時,有酶參與和無酶參與的能量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曲線I表示有酶參與的反應
B.淀粉酶變性失活后仍可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紫色反應
C.其他條件相同,E越大,酶的催化效率越低
D.在“研究溫度影響淀粉酶活性”的實驗中,可用雙縮脲試劑檢測實驗結果
【答案】B
【分析】分析題圖:題圖是某反應進行時有酶參與和無酶參與的能量變化圖,曲線Ⅰ表示沒有酶參與的能量變化,曲線Ⅱ表示有酶參與的能量變化,E1表示在無催化劑的條件下化學反應需要的活化能,E2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條件下化學反應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應的原理是降低化學反應需要的活化能,酶參與反應時,所降低的活化能為E4。
【詳解】A、酶能夠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曲線I所需的能量最多,說明曲線Ⅰ表示沒有酶參與的反應,A錯誤;
B、酶變性失活,但其中的肽鍵沒有斷裂,因此與雙縮脲試劑仍可發(fā)生紫色反應,B正確;
C、酶參與反應時,所降低的活化能為E1-E2=E4,其他條件相同,E4越大,則酶降低的活化能越多,催化效率越高,C錯誤;
D、雙縮脲試劑可與蛋白質(zhì)反應呈紫色,淀粉酶的本質(zhì)也是蛋白質(zhì),也可與雙縮脲試劑反應,故在“研究溫度影響淀粉酶活性”的實驗中,不可用雙縮脲試劑檢測實驗結果,D錯誤。
故選B。
8.ATP是細胞的能量“通貨”。下列關于ATP的敘述,正確的是(????)
A.ATP分子的結構式中含有三個特殊的化學鍵
B.ATP水解釋放的磷酸基團參與蛋白質(zhì)的合成
C.ATP的合成過程往往與放能反應相關聯(lián)
D.ATP與ADP相互轉(zhuǎn)化的能量供應機制可發(fā)生在所有生物體中
【答案】C
【分析】ATP中文名稱為腺苷三磷酸,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特殊化學鍵。作用:水解時遠離A的特殊的化學鍵斷裂,釋放能量,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詳解】A、ATP結構簡式為A-P~P~P,其中~表示特殊化學鍵,共2個,A錯誤;
B、ATP水解釋放的磷酸基團使蛋白質(zhì)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蛋白質(zhì)空間結構和活性改變,但不參與蛋白質(zhì)的合成,B錯誤;
C、細胞中的吸能反應一般與ATP的水解反應相聯(lián),放能反應一般與ATP的合成反應相聯(lián)系,C正確;
D、病毒沒有細胞結構,ATP與ADP間相互轉(zhuǎn)化的能量供應機制在病毒體內(nèi)不存在,D錯誤。
故選C。
9.用溴麝香草酚藍法可以測定種子的生活力:將含有溴麝香草酚藍的瓊脂溶液倒入培養(yǎng)皿,冷卻后制成瓊脂平板;將吸足水的種子整齊地埋于瓊脂中,置于適宜溫度下培養(yǎng),有生活力的種子能吸收O2、放出CO2,引起pH變化,導致種子附近的瓊脂中溴麝香草酚藍發(fā)生顏色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O2充足時,有生活力的種子放出的CO2來自線粒體基質(zhì)
B.為促進種子萌發(fā),配制瓊脂溶液時還需加入適量葡萄糖
C.種子吸水后,細胞中自由水增多,代謝加快,抗逆性增強
D.若種子周圍的瓊脂呈現(xiàn)藍色,則可判定該種子具有活性
【答案】A
【分析】凡有生活力的種子能不斷地進行呼吸作用,吸收空氣中的O2,同時放出CO2,CO2溶于水生成H2CO3,H2CO3不穩(wěn)定解離成H+和HCO3-。由于H2CO3不斷解離,就使周圍介質(zhì)酸度逐步增加。它的變色范圍為pH6.0-7.6之間,它在酸性介質(zhì)中呈黃色,在堿性介質(zhì)中呈藍色,中間經(jīng)過綠色
【詳解】A、O2充足時,有生活力的種子只進行有氧呼吸,放出的CO2來自線粒體基質(zhì),A正確;
B、種子萌發(fā)時可利用細胞內(nèi)的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配制瓊脂溶液時無需加入葡萄糖,B錯誤;
C、種子吸水后,細胞中自由水增多,代謝加快,抗逆性減弱,C錯誤;
D、若種子周圍的瓊脂呈現(xiàn)黃色,說明種子進行了有氧呼吸釋放CO2,則可判定該種子具有活性,D錯誤。
故選A。
10.某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光照對綠葉中色素合成的影響,將韭菜根分別置于光照和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分別發(fā)育成韭菜和韭黃,然后提取和分離二者葉片中的色素,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都主要吸收紅光
B.實驗結果說明無光照或弱光照不會影響類胡蘿卜素的合成
C.若研磨時未加SiO2,則濾紙條的色素帶中葉綠素的寬度可能會變窄
D.海帶通常呈現(xiàn)褐色與其光合色素對光能的捕獲有關
【答案】A
【分析】在光下生長的韭菜能合成葉綠素,因此提取和分離得到四條色素帶(從上到下依次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而在黑暗下長的韭黃,不能合成葉綠素,只能得到兩條色素帶(胡蘿卜素、葉黃素)。
【詳解】A、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A錯誤;
B、兩個實驗條件下類胡蘿卜素含量相同,說明無光照或弱光照不會影響類胡蘿卜素的合成,B正確;
C、SiO2可使研磨更充分,若研磨時未加SiO2,則濾紙條的色素帶中葉綠素的寬度可能會變窄,C正確;
D、海帶通常呈現(xiàn)褐色與其光合色素對光能的捕獲有關,D正確。
故選A。
11.圖甲、乙為某生物的體細胞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生物體內(nèi)的細胞都有細胞周期
B.圖乙對應的時期發(fā)生染色單體數(shù)量倍增
C.圖甲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圖乙發(fā)生在有絲分裂末期
D.若通過藥物抑制圖甲對應時期的發(fā)生,則該藥物可使細胞分裂停留在間期
【答案】D
【分析】分析題圖:圖甲為DNA分子的復制,圖乙為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詳解】A、只有能連續(xù)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因此該生物體內(nèi)的細胞不一定都有細胞周期,A錯誤;
B、乙圖為著絲點分裂,是細胞分裂后期圖,該時期發(fā)生染色體數(shù)量倍增,染色單體數(shù)目為0,B錯誤;
C、圖甲為DNA分子的復制,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圖乙為著絲點分裂,發(fā)生在有絲分裂后期,C錯誤;
D、甲圖為DNA分子的復制,發(fā)生在間期,若通過藥物抑制圖甲對應時期的發(fā)生,則該藥物可使細胞分裂停留在間期,D正確。
故選D。
12.孟德爾利用豌豆進行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F(xiàn)2出現(xiàn)9:3:3:1的性狀分離比的非必要條件是(????)
A.雌雄配子數(shù)量相等
B.不存在配子致死現(xiàn)象
C.F1產(chǎn)生四種比例相同的配子
D.兩對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
【答案】A
【分析】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配子時,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獨立遺傳給后代,同時位于非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進行自由組合。
【詳解】A、雌雄配子的數(shù)目不相等,一般來說,雄配子數(shù)目多于雌配子,這不是F2出現(xiàn)9∶3∶3∶1的性狀分離比必要條件,A符合題意;
B、F2中不存在配子致死現(xiàn)象,是F2出現(xiàn)9∶3∶3∶1的性狀分離比必要條件,B不符合題意;
C、F1產(chǎn)生四種比例相等的配子是F2出現(xiàn)9∶3∶3∶1的性狀分離比必要條件,C不符合題意;
D、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是F2出現(xiàn)9∶3∶3∶1的性狀分離比必要條件,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3.在一定光照條件下,科研人員研究了溫度變化對某種蔬菜進行呼吸作用時CO2產(chǎn)生量和進行光合作用時CO2消耗量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結論不合理的是(????)
A.溫室栽培該種蔬菜時溫度最好控制在35℃左右
B.光合作用相關酶的最適溫度小于呼吸作用相關酶的最適溫度
C.當溫度為5~25℃時該種蔬菜的產(chǎn)量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
D.當溫度小于5℃或大于35℃時該種蔬菜的凈光合速率小于零
【答案】A
【分析】據(jù)圖可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并不是溫度越高光合作用的強度越大,超過30℃后,光合作用的強度下降。
【詳解】A、溫室栽培蔬菜時應盡可能獲得最大凈光合速率, 據(jù)圖可知,當溫度為35℃時,凈光合速率等于零,A錯誤;
B、據(jù)圖可知,光合作用相關酶的最適溫度大約在25-30℃之間,小于呼吸作用相關酶的最適溫度,B正確;
C、凈光合速率=總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當溫度為5~25℃時,光合作用的強度明顯大于呼吸作用強度,該種蔬菜的產(chǎn)量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C正確;
D、據(jù)圖可知,當溫度小于5℃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大于35℃時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故當溫度小于5℃或大于35℃時該種蔬菜的凈光合速率小于零,D正確。
故選A。
14.赫爾希和蔡斯用35S標記蛋白質(zhì),用32P標記DNA,研究T2噬菌體遺傳信息的傳遞。兩位科學家的部分研究過程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合理的是(????)
A.侵染大腸桿菌前先用含32P和35S的普通培養(yǎng)基直接培養(yǎng)T2噬菌體
B.該實驗可以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而蛋白質(zhì)不是遺傳物質(zhì)
C.35S標記T2噬菌體的實驗組離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D.32P標記T2噬菌體的實驗組培養(yǎng)時間過長,會導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強
【答案】D
【分析】赫爾希和蔡斯在做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標記法,用32P和35S分別標記的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zhì)。噬菌體在細菌內(nèi)繁殖的過程為: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詳解】A、噬菌體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代謝,因此不能用普通培養(yǎng)基直接培養(yǎng),A錯誤;
B、該實驗可證明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zhì),不能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蛋白質(zhì)未進入大腸桿菌,不能證明蛋白質(zhì)不是遺傳物質(zhì),B錯誤;
C、由于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外殼沒有進入細菌,因此35S標記T2噬菌體的實驗組離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C錯誤;
D、32P標記T2噬菌體的實驗組培養(yǎng)時間過長,會導致大腸桿菌裂解,子代噬菌體釋放,因此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強,D正確。
故選D。
15.某種小鼠的毛色受到A/a、B/b、G/g三對位于常染色體上且獨立遺傳的基因的控制,其中黑色個體的基因型是A_B_gg,灰色個體的基因型是A_bbgg,其余基因型的個體表現(xiàn)為淡黃色。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該種小鼠毛色的基因型共有27種
B.基因型為AaBbGg的個體進行測交,子代淡黃色個體中純合子所占比例為0
C.基因型為AaBbGg的個體相互交配,子代中淡黃色個體所占比例為52/64
D.毛色的形成是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基因與性狀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答案】B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A、該種小鼠毛色受三對獨立遺傳的三對等位基因控制,則該群體中的基因型共有33=27種,A正確;
B、基因型為AaBbGg的個體進行測交,則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為1AaBbGg (淡黃色)、laaBbGg (淡黃色)、1AabbGg (淡黃色)、1AaBbgg (黑色)、laabbGg (淡黃色)、laaBbgg (淡黃色)、1Aabbgg (灰色)、laabbgg (淡黃色),可見子代淡黃色個體中純合子所占比例為1/6,B錯誤;
C、基因型為AaBbGg的個體相互交配,子代中黑色個體A_B_gg的占比為3/4×3/4×1/4=9/64,灰色個體A_bbgg所占的比例為3/4×1/4×1/4=3/64,則淡黃色個體所占比例為1-9/64-3/64=52/64,C正確;
D、題中顯示,某種小鼠的毛色受到A/a、B/b、 G/g三對位于常染色體上且獨立遺傳的基因的控制,可見毛色的形成是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也能說明基因與性狀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D正確。
故選B。
16.工業(yè)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廢水、廢氣和廢渣的排放導致土壤和水體被重金屬污染。當植物受到重金屬脅迫后,可通過甲基化改變相關調(diào)控機制,將受到的毒害降低,從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長與繁殖。科研人員對在不含鎘和鎘含量不同的土壤中正常生長的三種高等植物細胞內(nèi)的DNA甲基化程度進行了觀察和統(tǒng)計,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三種植物的DNA甲基化程度都與鎘污染程度呈正相關
B.不同植物的細胞中的DNA甲基化均不會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
C.DNA甲基化能調(diào)控相關基因的表達而使生物的性狀發(fā)生改變
D.DNA甲基化可能是植物在不良環(huán)境中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答案】A
【分析】題圖分析,圖示為科研人員對在不含鎘和鎘含量不同的土壤中正常生長的三種高等植物細胞內(nèi)的DNA甲基化程度的觀察和統(tǒng)計情況,實驗的自變量是植物種類和鉻的濃度,因變量是DNA甲基化程度,根據(jù)實驗結果可知,鎘對不同植物甲基化程度的影響是不同的。
【詳解】A、據(jù)圖可知,蘿卜的DNA甲基化程度與鎘污染程度呈正相關,即鎘濃度越高,甲基化程度越高,而三葉草卻表現(xiàn)為負相關,水稻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正相關,A錯誤;
B、DNA甲基化程度會影響基因的表達情況,但不會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B正確;
C、DNA甲基化通過影響基因的轉(zhuǎn)錄過程實現(xiàn)了對相關基因表達的調(diào)控,進而使生物的性狀發(fā)生改變,并且這種改變可遺傳下去,C正確;
D、DNA甲基化可能是植物在不良環(huán)境中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應該是長期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D正確。
故選A。
二、綜合題
17.葉綠體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被子植物的葉綠體大多呈橢球形,在不同光照強度下呈橢球形的葉綠體會改變方向,可以正面或側(cè)面朝向光源(正面朝向光源時,受光面積增大;側(cè)面朝向光源時,受光面積減?。O聢D是被子植物葉綠體結構的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體中橢球形的葉綠體能在一天中隨“弱光→強光→弱光”的改變而改變朝向,其意義是_____。
(2)圖中的結構①由_____堆疊而成;眾多的_____極大地擴展了受光面積,有利于分布更多的_____,以吸收更多的光能用于光反應。
(3)暗反應過程發(fā)生在_____(填圖中序號)中;暗應過程所需能量來自光反應過程產(chǎn)生的_____。
(4)某一條件下,同一葉肉細胞中,線粒體吸收a mol O2,葉綠體釋放b mol O2,則葉綠體吸收的CO2的量為_____mol。
(5)提取綠葉中的色素時,需要加入少量_____以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在活細胞中,由于_____,色素難以被破壞。
【答案】(1)在弱光條件下,植物體中橢球形的葉綠體正面朝向光源,有利于接受較多的光照;在強光條件下,植物體中橢球形的葉綠體側(cè)面朝向光源,防止在強光下被灼傷(或弱光時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強光時可減少傷害,有利于增強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2)???? 類囊體???? 基粒
???? (吸收光能的)色素(或光合色素)
(3)???? ③???? ATP(答出[H]或NADPH也可以)
(4)b
(5)???? 碳酸鈣???? 細胞內(nèi)的生物膜把各種細胞器分隔開,不會相互干擾,使得色素被葉綠體膜分隔和保護
【分析】1、提取色素的原理是綠葉中的色素能夠溶解在無水乙醇等有機溶劑中。
2、不同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反之則慢。
3、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4、色素分布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而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分布于類囊體薄膜上和葉綠體基質(zhì)中。
(1)
葉綠體在不同強度的光照條件下改變方向,有利于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在弱光條件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有利于接受較多的光照;在強光條件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cè)面朝向光源,防止在強光下被灼傷。
(2)
結構①是基粒,由類囊體堆疊而成;葉綠體內(nèi)眾多的基粒,以及組成每個基粒的多個類囊體極大地擴展了葉綠體內(nèi)的膜面積,且有利于分布更多的酶和吸收光能的色素。
(3)
暗反應過程發(fā)生在葉綠體基質(zhì)中,即題圖中的③中;暗反應過程所需能量來自光反應過程產(chǎn)生的NADPH、ATP。
(4)
葉綠體釋放的O2的量與其吸收的CO2的量相等,因此葉綠體吸收的CO2的量為b mol。
(5)
提取綠葉中的色素時,為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需要加入少量的碳酸鈣;在活細胞中,由于色素分布在葉綠體內(nèi),有葉綠體膜的分隔和保護,色素難以被破壞。
18.科研人員為探究已活化的酵母菌的細胞呼吸速率,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實驗中以葡萄糖為細胞呼吸底物,據(jù)此回答下列問題:
(1)上圖所示裝置中活化的酵母菌初期的細胞呼吸速率可以用單位時間內(nèi)的_____來表示。一段時間后,裝置中的紅色液滴會向_____(填“左”“右”)移。
(2)實驗應該在適宜且相同的溫度條件下進行,溫度屬于實驗要控制的_____變量。若要排除活化的酵母菌自身因素(實驗誤差)的影響或干擾,需要完善的設計是_____。
(3)若將裝置中的酵母菌換成新鮮的綠色葉片,用來測定其細胞呼吸速率,則必須進行的操作是_____。
(4)若要繼續(xù)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分解、利用丙酮酸的場所,需要設法將_____分離,補充以_____作為反應底物的實驗。
【答案】(1)???? 紅色液滴向左移動的距離???? 左移
(2)???? 無關???? 設置一組對照實驗,把活化的酵母菌換為等量的煮沸的酵母菌,其它裝置保持不變即可
(3)把裝置放在黑暗環(huán)境中進行
(4)???? 細胞質(zhì)基質(zhì)和線粒體???? 丙酮酸
【分析】裝置中:NaOH吸收了CO2,所以液滴移動的距離代表O2的吸收量,即當液滴不動,則無O2吸收,表明沒有進行有氧呼吸;當液滴向左移動,則吸收了O2,進行了有氧呼吸。
(1)
開始時裝置中含有氧氣,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產(chǎn)生CO2,而NaOH吸收了CO2,所以消耗的O2會使液滴向左移動,因此裝置中活化的酵母菌初期的細胞呼吸速率可以用單位時間內(nèi)的紅色液滴移動的距離來表示。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了裝置內(nèi)的氧氣,因此會使裝置內(nèi)的氣體減少,紅色液滴左移。
(2)
實驗中溫度屬于無關變量,應該在適宜且相同的溫度條件下進行。若要排除活化的酵母菌自身因素的影響或干擾,需要完善的設計是:設置一組對照實驗,把活化的酵母菌換成等量煮沸的酵母菌,其他裝置保持不變即可。
(3)
若將裝置中的酵母菌換成新鮮的綠色葉片,用來測定其細胞呼吸速率,則要阻止新鮮綠色葉片的光合作用,所以必須進行的操作是把裝置放在黑暗環(huán)境中進行。
(4)
酵母菌細胞有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zhì)基質(zhì)和線粒體。在細胞質(zhì)基質(zhì)中,葡萄糖等有機物氧化分解為丙酮酸,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繼續(xù)氧化分解。酵母菌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zhì)基質(zhì),在細胞質(zhì)基質(zhì)中,葡萄糖等有機物氧化分解為丙酮酸,丙酮酸繼續(xù)不徹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若要繼續(xù)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分利用丙酮酸的場所,需要設法將細胞質(zhì)基質(zhì)和線粒體分離,補充以丙酮酸作為反應底物的實驗。
19.正常雌性哺乳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某細胞中一條X染色體隨機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體,該細胞分裂產(chǎn)生的體細胞中這條X染色體也處于失活狀態(tài),但可以正常遺傳給后代。Lesch-Nyhan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代謝疾病,由于患者缺乏HGPRT(由X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的一種轉(zhuǎn)移酶),其嘌呤聚集于神經(jīng)組織和關節(jié)中。圖1是某Lesch-Nyhan綜合征家系圖?;卮鹣铝袉栴}:
(1)Lesch-Nyhan綜合征的形成,說明基因通過____________,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巴氏小體在顯微鏡下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被觀察到。通過進一步檢測可知,Ⅲ-6的細胞中的巴氏小體失活情況及Lesch-Nyhan綜合征基因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據(jù)此分析,控制HGPRT合成的基因為______________性基因,Ⅲ-6患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根據(jù)(2)的信息進一步分析,Ⅱ-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其巴氏小體失活情況和Ⅲ-6的是否相同?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1)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
(2)???? 能???? 顯???? 含有A基因的X染色體形成了巴氏小體,細胞中不能正常表達HGPRT
(3)???? XAXa???? 不同
【分析】題意分析,Lesch-Nyhan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代謝疾病,由于患者缺乏HGPRT而患病,而HGPRT是由X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的一種轉(zhuǎn)移酶,由此說明控制該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結合遺傳系譜圖分析Ⅱ-4、Ⅱ-5均正常,卻生出了患病的孩子,說明該病為伴X隱性遺傳病。
(1)
Lesch-Nyhan綜合征的形成是由于缺乏HGPRT(一種轉(zhuǎn)移酶)導致的,說明該基因控制的性狀是通過基因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
由題意知,某細胞中一條X染色體隨機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體,因此巴氏小體在顯微鏡下能被觀察到。根據(jù)分析可知,若相關基因用A/a表示,根據(jù)后代的情況可推測Ⅱ-4、Ⅱ-5的基因型可表示為XAXa、XAY,Ⅲ-6的基因型為XAXa,其細胞中的巴氏小體失活情況及Lesch-Nyhan綜合征基因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由于患者缺乏HGPRT(由X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的一種轉(zhuǎn)移酶),即圖中顯示其中的一條X染色體失活而表現(xiàn)為患病,說明控制HGPRT合成的基因為顯性性基因,故Ⅲ-6患病的原因是含有A基因的X染色體形成了巴氏小體,導致細胞中不能正常表達HGPRT而患病。
(3)
由于Ⅲ-8是患者,因此,Ⅱ-4的基因型是XAXa,其表現(xiàn)為正常,說明其中的巴氏小體是由含a基因的X染色體失活形成的,即其與Ⅲ-6的不同。
20.科研人員在野生植物A的細胞中發(fā)現(xiàn)某種抗旱基因,并將這種抗旱基因?qū)肓宿r(nóng)作物B的細胞中,從而得到甲和乙兩種抗旱植株,抗旱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圖所示。通過進一步檢測可知,農(nóng)作物的抗旱能力和導入的抗早基因數(shù)量成正比,且每個抗旱基因?qū)购的芰Φ挠绊懯窍嗤?。回答下列問題:
(1)野生植物A的抗旱基因?qū)朕r(nóng)作物B體內(nèi)后能夠表達,是因為___________。
(2)甲、乙抗旱植株的抗旱能力是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其中自交后代均能穩(wěn)定遺傳的抗旱植株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植株。
(3)若植株中抗旱基因越多,抗旱能力越強,則讓甲植株自交,其子代會出現(xiàn)___________種表型,其中抗旱能力最強的植株和不具有抗旱能力的植株的比例為___________。
(4)農(nóng)作物B的高莖對矮莖為顯性,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已知乙植株是高莖雜合體,若要判斷控制乙植株株高的基因與導入的抗旱基因是否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能否通過與矮莖不抗旱植株測交的方法來判斷?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界共用一套遺傳密碼
(2)???? 相同???? 乙
(3)???? 5???? 1:1
(4)???? 不能???? 乙植株的抗旱基因型是純合的,無論抗早基因和控制株高的基因是否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均只能產(chǎn)生兩種相同比例的配子,與矮莖不抗旱植株測交的結果相同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
生物界共用一套遺傳密碼,由同一密碼子控制的氨基酸相同,故野生植物A的抗旱基因?qū)朕r(nóng)作物B體內(nèi)后能夠表達。
(2)
據(jù)圖可知,甲和乙均含有2個抗旱基因,結合題意“農(nóng)作物的抗旱能力和導入的抗旱基因數(shù)量成正比,且每個抗旱基因?qū)购的芰Φ挠绊懯窍嗤摹笨芍始?、乙抗旱植株的抗旱能力是相同的;甲植株的兩個抗旱基因分布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每對同源染色體中只有一條染色體上含有抗旱基因,設相關基因為CcDd(C和D是抗寒基因),則自交后ccdd的個體不抗旱,乙植株兩個抗旱基因均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可以認為是純合子,設為CC,產(chǎn)生C的抗旱配子,自交后均抗旱,即自交后代均能穩(wěn)定遺傳的抗旱植株是乙植株。
(3)
甲植株(設為CcDd)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含有抗旱基因個數(shù)分別是:2個(CD)、1個(Cd、cD)、0個,甲自交后代含有抗旱基因數(shù)分別是4個、3個、2個、1個、0個,故子代會出現(xiàn)5種表型;其中抗旱能力最強的植株CCDD(含4個抗旱基因)和不具有抗旱能力的植株ccdd(含0個抗旱基因)均可視為純合子,故兩者比例為1:1。
(4)
假設控制高莖與矮莖的基因為B/b,抗旱基因為A,乙植株基因型為AABb,若B、b與導入的抗旱基因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其能產(chǎn)生兩種配子AB: Ab=1:1,而矮莖不抗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能產(chǎn)生一種配子ab,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則后代AaBb:Aabb=1:1,其中AaBb表現(xiàn)為高莖抗旱,Aabb表現(xiàn)為矮莖抗旱,比例是1: 1。如果B/b與導入的抗旱基因不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則乙能產(chǎn)生兩種配子AB: Ab=1:1,而矮莖不抗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能產(chǎn)生一種配子ab,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則后代AaBb:Aabb=1:1。因此,不能通過與矮莖不抗旱植株測交的方法來判斷控制乙植株株高的基因與導入的抗旱基因是否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因為植株的抗旱基因型是純合的,無論抗旱基因和控制株高的基因是否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均只能產(chǎn)生兩種相同比例的配子,與矮莖不抗旱植株測交的結果相同。
三、實驗題
21.某種感染動物細胞的病毒M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zhì)組成。為探究病毒M的遺傳物質(zhì)是DNA還是RNA,某研究小組展開了相關實驗,如表所示?;卮鹣铝袉栴}:
組別
處理方式
實驗結果
A
病毒M+活雞胚培養(yǎng)基
分離得到大量的病毒M
B
病毒M+DNA水解酶+活雞胚培養(yǎng)基
C
(1)該實驗運用了____________(填“加法”或“減法”)原理。
(2)C組的處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
(3)若鑒定結果表明病毒M是DNA病毒,則B組和C組的實驗結果分別是_____________。
(4)若鑒定結果表明病毒M是單鏈RNA病毒,通過自我復制產(chǎn)生遺傳物質(zhì),則讓病毒M的遺傳物質(zhì)進行復制,至少經(jīng)過____________次復制才能得到病毒M的遺傳物質(zhì),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減法
(2)病毒M+RNA水解酶+活雞胚培養(yǎng)基
(3)不能分離得到病毒M?????分離得到大量的病毒M
(4)???? 2???? RNA復制時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單鏈RNA第1次復制后得到的RNA的堿基序列與親代RNA的互補,經(jīng)過第2次復制后得到的RNA的堿基序列與親代RNA的相同
【分析】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具有專一性,即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若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是DNA,則會被DNA酶催化水解,若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是RNA,則會被RNA酶催化水解。
(1)
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病毒M的遺傳物質(zhì)是DNA還是RNA”,實驗的自變量是使用的酶的種類,DNA酶能催化DNA水解,RNA酶能催化RNA水解,所依據(jù)的生物學原理是酶具有專一性,實驗中通過加入的水解酶使核酸分解,因此,該實驗運用的是減法原理。
(2)
根據(jù)實驗設計的單一變量原則可推測,C組的處理方式是病毒M+RNA水解酶+活雞胚培養(yǎng)基。
(3)
若鑒定結果表明病毒M是DNA病毒,則B組由于DNA被水解,是的分離結果中沒有病毒M的出現(xiàn),而C組中由于RNA水解酶不能將DNA水解掉,因而實驗分離的結果中會得到大量的病毒M出現(xiàn)。
(4)
若鑒定結果表明病毒M是單鏈RNA病毒,通過自我復制產(chǎn)生遺傳物質(zhì),由于該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是單鏈RNA,則病毒M的遺傳物質(zhì)進行復制,至少經(jīng)過2次復制才能得到病毒M的遺傳物質(zhì),這是因為RNA復制時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單鏈RNA第1次復制后得到的RNA的堿基序列與親代RNA的互補,經(jīng)過第2次復制后得到的RNA的堿基序列與親代RNA的相同。
這是一份2024福建省百校聯(lián)考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生物含解析,共2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基因A和基因B的作用效果如圖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江蘇省百校聯(lián)考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共2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綜合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蘇省百校聯(lián)考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生物試題,共1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