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學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4小題,共28分)
1.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一款新藥要真正應用于患者之前,需經(jīng)歷從臨床前研究到三期臨床試驗的漫長歷程,所以研發(fā)新藥常常是遠水難救近火,老藥新用成為更實際的操作。研究人員將病毒株培養(yǎng)在不同現(xiàn)有藥物的稀釋液里,觀察隨時間推移,病毒株的存活率。橫線上的句子所描述的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的哪個環(huán)節(jié)?( ?。?br />
A.提出問題 B.猜想與假設
C.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D.交流與合作
2.下列現(xiàn)象中不是機械運動的是( )
A.劃破夜空的流星運動 B.奔馳駿馬的運動
C.植物開花結果 D.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
3.夏天的夜晚,我們看到無數(shù)閃爍的星光,高懸的月亮,高樓內(nèi)射出的各色燈光交相輝映,螢火蟲在草叢中閃著淡淡的綠光,它們中一定不是光源的是( ?。?br />
A.星星 B.月亮 C.燈 D.螢火蟲
4.(2分)“十一”國慶節(jié),小華一家自駕游“唐城影視基地”。在小車行駛過程中,小華覺得自己是靜止的,他選取的參照物是( )
A.沿途的建筑物 B.對面駛來的小車
C.路旁的小樹 D.小車的車廂
5.(2分)“一寸光陰一寸金”,對1min時間的長短,小華同學描述正確的是( ?。?br />
A.中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書,1min時間只能讀50個字
B.健康人的脈搏,1min時間跳動70次左右
C.人們呼吸氣1次所用的時間通常為1min
D.中學生騎自行車上學,1min時間正常能行駛1000m
6.(2分)若五次測量一本書的寬度記錄為:12.38cm,12.36cm,12.48cm,12.35cm,12.37cm則這本書寬度最接近的是( ?。?br />
A.12.38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
7.(2分)如圖是樓梯中的一部分,同種材料制成的長短不同的鐵護欄。小雷同學用一根小木棒迅速的逐一敲過鐵護欄欄桿,此過程中,一定發(fā)生改變的是聲音的( ?。?br />
A.音調(diào) B.音色 C.響度 D.振幅
8.(2分)在盛有水的鐵質(zhì)水管一端敲擊一下,另一端最多可以聽到幾次聲音?第一次聲音是通過什么介質(zhì)傳播的( ?。?br />
A.2次,空氣 B.3次,空氣
C.2次,鐵質(zhì)水管 D.3次,鐵質(zhì)水管
9.(2分)如圖光現(xiàn)象屬于光的反射的是( ?。?br />
A. 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手影游戲 D. 樹下陰影
10.(2分)如圖所示是蒼鷺從平靜水面上起飛的瞬間。關于蒼鷺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水越深蒼鷺所成的像離它越遠 B.蒼鷺飛離水面的過程中像會變小
C.蒼鷺與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離相等 D.蒼鷺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
11.(2分)白天,建筑物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磨光大理石、鋁合金板等都能將強烈的太陽光反射到路面上或房間內(nèi),嚴重影響了交通安全以及人們的工作和休息,形成光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br />
A.光的鏡面反射 B.光的漫反射
C.玻璃幕墻是光源 D.光的直線傳播
12.(2分)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甲、乙兩物體運動時間之比5:4,通過的路程之比2:3,則甲、乙兩物體運動速度之比為( )
A.5:6 B.8:15 C.6:5 D.15:8
13.(2分)如圖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發(fā)出一束光線經(jīng)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個光斑A,已知光束與水面的夾角為4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入射角的大小為46°
B.當水面升高時,反射角將增大
C.當水面降低時,光斑A將向右移動
D.當水面升高時,光斑A將向右移動
14.(2分)如圖,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 />
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0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
②t=0時刻,A在0點,B在距離0點5m處;
③從第3s后開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內(nèi),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③④正確 C.只有①③正確 D.只有②③正確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毎一小格1分共12.0分)
15.(2分)如圖所示是城區(qū)步行街上安裝的噪聲監(jiān)測裝置,該裝置顯示了噪聲的 ?。ㄟx填“音調(diào)”、“響度”、“音色”),該裝置 ?。ㄟx填“能”或“不能”)減弱噪聲。
16.(2分)如圖甲所示,在醫(yī)院里醫(yī)生通過聽診器給病人診病,是利用了聲可以傳遞 ?。ㄟx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質(zhì);另外,在醫(yī)院里我們還經(jīng)??吹饺鐖D乙所示的“靜”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聲音的 ?。ㄟx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以免影響他人。
17.(2分)李華同學在風速為3m/s東風天氣的東湖公園勻速直線慢跑時,他感覺到無風,則當時他在向 方跑;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則他慢跑的速度為 。
18.(2分)如圖是甲、乙、丙三種聲音在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圖,甲、乙、丙中響度最大的是 ,音調(diào)最高的是 。
19.(2分)身高1.72m的人站在高1.2m的平面鏡前3m處,他在鏡中像的高度 m。若他以0.5m/s勻速垂直向平面鏡靠近,則像相對于人的速度大小為 m/s。
20.(2分)在百米賽跑中,甲、乙兩個記時員,分別從看到發(fā)令槍冒煙和聽到槍聲開始記時同一運動員的成績,若甲記錄的成績?yōu)?2.3s,則 計時員成績誤差更小,乙記錄的成績約為 s。(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
21.(2分)如圖所示,請畫出反射光線對應的入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的度數(shù)。
22.(2分)錢包掉到沙發(fā)下,小明借助平面鏡反射燈光找到了錢包,如圖中已標示了反射與入射光線,請在圖中正確標出平面鏡的位置。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1題,共4.0分)
23.(4分)小明去森林探險,看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留下圓形光斑,這是怎么形成的?小明同時看見樹林邊平靜的溪水中有“藍天白云”,這又是怎么形成的?
五、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一小格1分共32.0分)
24.(7分)“探究聲音的產(chǎn)生與聲音的特征”時,小敏帶領小組同學做了如圖甲、乙所示的兩個實驗:
(1)如圖甲用音叉和乒乓球做實驗:
①輕敲音叉,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細線懸掛著的乒乓球,發(fā)現(xiàn)乒乓球被彈開,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 產(chǎn)生的;
②重敲音叉聽到聲音更大,看到乒乓球被彈開得更遠,說明聲音響度與發(fā)聲體的 有關;
③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圖乙用撥動鋼尺做實驗探究音調(diào)和什么因素有關。
①實驗中,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保持 相同,多次使鋼尺發(fā)聲。
②實驗發(fā)現(xiàn):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 ,鋼尺振動得越快,音調(diào)越 ,說明音調(diào)是由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③換用塑料尺按圖做此實驗,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幅度和振動快慢均相同時,聽到的聲音與鋼尺的主要差異是 ?。ㄟx填“響度”“音調(diào)”或“音色”)不同。
25.(6分)小明在“長度的測量”實驗中:
(1)圖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硬幣的直徑是 cm。
(2)一條紙帶薄厚均勻,他把紙帶緊密環(huán)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恰好能套進一個圓內(nèi),如圖乙所示,紙帶環(huán)繞了n圈,則紙的厚度是 (選填“A”或“B”或“C”)。
A.
B.
C.
(3)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時常采用“累積法”,如圖所示,那么20匝銅絲的長度為 cm,銅絲的直徑為 mm。如在將細銅絲纏繞在鉛筆上的過程中,有重疊現(xiàn)象,則測出的細銅絲的直徑將 ?。ㄟx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26.(6分)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光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他進行了下面的操作:硬紙板是由E、F兩塊粘接起來的,可以繞ON轉(zhuǎn)動,ON垂直于鏡面,讓入射光線沿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
(1)先使E、F兩塊紙板同一平面內(nèi),這時能看到反射光路,紙板F向前或向后折,這時 ?。ㄌ睢澳堋被颉安荒堋保┛吹椒瓷涔饴罚纱丝傻贸鼋Y論: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 。
(2)下表是實驗中記錄的數(shù)據(jù):
次數(shù)
1
2
3
4
5
6
∠i
20°
30°
40°
50°
60°
70°
∠r
20°
30°
40°
50°
60°
70°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反射角 入射角;當入射角增大時,反射光 ?。ㄌ睢翱拷被颉斑h離”)平面鏡;本實驗通過多次改變?nèi)肷浣牵M行多次測量的主要目的是 ?。ㄌ钚蛱枺孩賹ふ移毡橐?guī)律、②減小實驗誤差)。
(3)若使入射光沿著FO的方向射向鏡面O點,可觀察到反射光沿著OE的方向射出,這一實驗現(xiàn)象說明 。
27.(6分)如圖是小麗同學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1)實驗中選擇兩只完全相同蠟燭的目的是為了比較 。(填符號)
A.像和物的大小 B.像的虛實
C.物距和像距 D.像的倒正
(2)為了在水平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實驗中玻璃板的放置必須與水平桌面 。
(3)實驗時,將點燃的蠟燭逐漸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將 ?。ㄟ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在其原來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ㄌ睢澳堋被颉安荒堋保┏上瘢@說明平面鏡成的是 像(填“實”或“虛”)。
(5)小麗多次改變點燃的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進行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 。
28.(7分)小明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AB段距離sAB= cm,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 ??;
(4)實驗過程中,由于小車運動時間較短,不便于計時,可以通過使斜面的坡度變 ?。ㄟx填“陡”或“緩”)的方式,改變小車的運動時間,達到便于測量時間的目的。
(5)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偏 ?。ㄟx填“大”或“小”);
(6)小明進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半程平均速度為v1,后半程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ㄓ米帜竩1和v2表示)。
六、計算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0.0分)
29.(6分)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30m/s,為了開辟新航道,某科學探測船裝有回聲探測儀,探測水下有無暗礁,探測船發(fā)出的聲音信號0.6s后被探測儀器接收。
(1)通過計算說明海底障礙物到探測船艙底的距離是多少?
(2)這種方法能不能用來測量月亮到地球的距離?為什么?
30.(6分)李明同學一家利用元旦假期到南寧玩,汽車在公路上行駛了一段時間,他看到了如圖所示標志牌和汽車的速度計。求:
(1)如圖甲,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前提下,汽車以最大的速度行駛,從標志牌到南寧需要的時間。
(2)若以圖乙所示的速度行駛1.5h,汽車通過的路程。
31.(8分)隨著中國鐵路的發(fā)展。高鐵時代已經(jīng)來臨。下表為上海到南京的T728次列車運行時刻表的一部分:
上海
蘇州
無錫
常州
南京
到站時間
09:39
09:58
10:29
11:41
發(fā)車時間
09:17
09:45
10:02
10:35
里程/km
0
84
124
164
396
(1)一次運行中,列車在上海到南京全程各路段都安全準時到達,請你結合該列車時刻表,計算出此次由上海駛達南京列車的平均速度?
(2)長200m列車行駛途中以108km/h的速度勻速通過山洞,列車全部通過山洞的時間是120s,求山洞的長度是多少米?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4小題,共28.0分)
1.(2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一款新藥要真正應用于患者之前,需經(jīng)歷從臨床前研究到三期臨床試驗的漫長歷程,所以研發(fā)新藥常常是遠水難救近火,老藥新用成為更實際的操作。研究人員將病毒株培養(yǎng)在不同現(xiàn)有藥物的稀釋液里,觀察隨時間推移,病毒株的存活率。橫線上的句子所描述的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的哪個環(huán)節(jié)?( )
A.提出問題 B.猜想與假設
C.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D.交流與合作
【分析】科學探究的七個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shù)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解答】解:科學結論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的?!把芯咳藛T將病毒株培養(yǎng)在不同藥物稀釋液里,觀察隨時間推移,病毒株的存活率”過程是對病毒株存活率影響因素的實際驗證過程,所以屬于科學探究的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環(huán)節(jié)。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物理實驗中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的了解和應用,是一道基礎題。
2.(2分)下列現(xiàn)象中不是機械運動的是( ?。?br />
A.劃破夜空的流星運動 B.奔馳駿馬的運動
C.植物開花結果 D.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
【分析】本題考查對機械運動概念的理解,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解答】解:A、劃破夜空的流星運動有位置的變化,是機械運動;
B、奔馳駿馬的運動,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是機械運動;
C、植物開花結果,是生物在生長,不是機械運動。
D、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地球相對于太陽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是機械運動。
故選:C。
【點評】判斷是不是機械運動時先選擇一個參照物,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否有位置的變化,如果有,則是機械運動,如果沒有,則不運動;另外微觀世界的分子、電子的運動不是機械運動,植物的生長變大也不是機械運動。
3.(2分)夏天的夜晚,我們看到無數(shù)閃爍的星光,高懸的月亮,高樓內(nèi)射出的各色燈光交相輝映,螢火蟲在草叢中閃著淡淡的綠光,它們中一定不是光源的是( ?。?br />
A.星星 B.月亮 C.燈 D.螢火蟲
【分析】根據(jù)光源的定義進行判斷,能發(fā)光的物體是光源。
【解答】解:A、星星有行星和恒星,行星不是光源,恒星是光源。不符合題意。
B、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反射太陽光,不是光源。符合題意。
C、電燈工作時是光源,不工作時不是光源。不符合題意。
D、螢火蟲能發(fā)光,是光源。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判斷物體是否是光源,關鍵是看物體是否本身發(fā)光。
4.(2分)“十一”國慶節(jié),小華一家自駕游“唐城影視基地”。在小車行駛過程中,小華覺得自己是靜止的,他選取的參照物是( ?。?br />
A.沿途的建筑物 B.對面駛來的小車
C.路旁的小樹 D.小車的車廂
【分析】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需要看它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變化。
【解答】解:A、小華相對于沿途的建筑物,位置不斷變化,是運動的。故A不符合題意;
B、小華小明相對于對面駛來的小車,位置不斷變化,是運動的。故B不符合題意;
C、小華相對于公路兩旁的樹木,位置不斷變化,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
D、小華相對于小車的車廂,位置沒有變化,是靜止的。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決定于選擇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tài)可能不同。
5.(2分)“一寸光陰一寸金”,對1min時間的長短,小華同學描述正確的是( ?。?br />
A.中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書,1min時間只能讀50個字
B.健康人的脈搏,1min時間跳動70次左右
C.人們呼吸氣1次所用的時間通常為1min
D.中學生騎自行車上學,1min時間正常能行駛1000m
【分析】首先對題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zhuǎn)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正確的答案。
【解答】解:
A、以較快的速度讀書,1min時間能讀200個字左右,故A錯誤;
B、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接近1s,1min跳動的次數(shù)在70次左右,故B正確;
C、平靜狀態(tài)下,人平均呼吸一次的時間在2.4s左右,故C錯誤;
D、騎自行車的速度約為5m/s,正常騎自行車1min大約行駛s=vt=5m/s×60s=300m,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物理學中,對各種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們應該加強鍛煉的重要能力之一,這種能力的提高,對我們的生活同樣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6.(2分)若五次測量一本書的寬度記錄為:12.38cm,12.36cm,12.48cm,12.35cm,12.37cm則這本書寬度最接近的是( )
A.12.38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
【分析】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減小測量誤差;
多次測量時,每次的測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測某一數(shù)據(jù)與其它數(shù)據(jù)偏差較大,則該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應舍去;
然后求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作為所測物體的長度,與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測量值誤差最小。
【解答】解:
比較五個測量結果可以看出:12.38cm,12.36cm,12.35cm,12.37cm雖然估讀值不同,但準確值相同,都是正確的;而12.48cm與其它四個的準確值不相同,所以此結果是錯誤的,應該舍去。
書本的寬度為L===12.365cm≈12.37cm。
故選:D。
【點評】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物體長度時,平均值要保留到與測量數(shù)值位數(shù)一樣,這樣更接近物體長度真實值。
7.(2分)如圖是樓梯中的一部分,同種材料制成的長短不同的鐵護欄。小雷同學用一根小木棒迅速的逐一敲過鐵護欄欄桿,此過程中,一定發(fā)生改變的是聲音的( ?。?br />
A.音調(diào) B.音色 C.響度 D.振幅
【分析】(1)音調(diào)是指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即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diào)越高;
(2)物體體積越大,質(zhì)量越大,難振動,頻率小,音調(diào)低。
【解答】解:A、用木棒敲過從B到A是長短不同的鐵護欄,鐵護欄的長度不同,體積和質(zhì)量都不同,振動快慢不同,頻率不同,音調(diào)一定不同,故A正確;
B、木棒敲打鐵護欄,護欄的材料和結構都相同,音色不會有明顯改變,故B錯誤;
CD、敲擊時,若用力大小不同,鐵護欄的振動幅度不同,響度不同;若用力大小相同,鐵護欄的振動幅度相同,響度相同,故C、D錯誤。
故選:A。
【點評】掌握聲音的三個特征:音調(diào)、響度、音色。音調(diào)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diào)越高;響度跟振幅和距聲源的遠近有關,振幅越大,離聲源越近,響度越大;音色跟物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
8.(2分)在盛有水的鐵質(zhì)水管一端敲擊一下,另一端最多可以聽到幾次聲音?第一次聲音是通過什么介質(zhì)傳播的( )
A.2次,空氣 B.3次,空氣
C.2次,鐵質(zhì)水管 D.3次,鐵質(zhì)水管
【分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傳播;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液體中其次,在氣體中最慢。
【解答】解:聲音可以在空氣、水和鐵質(zhì)水管中傳播,聲音在鐵質(zhì)水管中傳播最快,在水中傳播速度其次,在空氣中傳播最慢,故可以聽到3次聲音,第一次聲音是通過鐵質(zhì)水管傳播的。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屬于基礎題。
9.(2分)如圖光現(xiàn)象屬于光的反射的是( ?。?br />
A. 小孔成像 B. 水中倒影
C. 手影游戲 D. 樹下陰影
【分析】要解決此題,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現(xiàn)象,知道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現(xiàn)象,知道水底看起來比實際的要淺、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樓、凸透鏡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線傳播現(xiàn)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解答】解:A、小孔成像,成的是物體倒立的像,像之所以是倒立的,就是因為光的直線傳播造成的;
B、平靜湖面上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題意;
C、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由于光的直線傳播,被物體擋住后,物體后面就會呈現(xiàn)出陰影區(qū)域,就是影子,故與題意不符;
D、在陽光的照射下,大樹下出現(xiàn)了一片陰影,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與題意不符;
故選:B。
【點評】此題通過不同的現(xiàn)象考查了學生對光的反射、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折射的理解,在學習中要注意區(qū)分,并要學會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的物理現(xiàn)象。
10.(2分)如圖所示是蒼鷺從平靜水面上起飛的瞬間。關于蒼鷺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水越深蒼鷺所成的像離它越遠
B.蒼鷺飛離水面的過程中像會變小
C.蒼鷺與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離相等
D.蒼鷺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
【分析】倒影是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們的連線垂直于鏡面,它們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解答】解:
AC、物距是蒼鷺到水面的距離,像距是蒼鷺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離,二者始終相等,與水的深度無關,故A錯誤,C正確。
BD、平靜的水面相當于平面鏡,平面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虛像,始終與物體大小相等,因此蒼鷺飛離水面的過程中像不會變小,故BD錯誤;
故選:C。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了解和掌握,緊扣平面鏡成像原理和成像特點去分析即可比較容易地進行解答。
11.(2分)白天,建筑物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磨光大理石、鋁合金板等都能將強烈的太陽光反射到路面上或房間內(nèi),嚴重影響了交通安全以及人們的工作和休息,形成光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br />
A.光的鏡面反射 B.光的漫反射
C.玻璃幕墻是光源 D.光的直線傳播
【分析】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線平行射出,這種反射是鏡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這種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解:AB、當太陽光照射到建筑物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磨光大理石、鋁合金板等上面時,光線發(fā)生鏡面反射,反射光較集中,能把強烈的太陽光反射到路面上或房間內(nèi),嚴重影響了交通安全以及人們的工作和休息,形成光污染,故A正確、B錯誤;
C、玻璃幕墻自身不能發(fā)光,不是光源,故C錯誤;
D、文中光污染是光的鏡面反射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光的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應用情況,要學會根據(jù)光的反射規(guī)律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12.(2分)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甲、乙兩物體運動時間之比5:4,通過的路程之比2:3,則甲、乙兩物體運動速度之比為( ?。?br />
A.5:6 B.8:15 C.6:5 D.15:8
【分析】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知道兩物體的路程之比和時間之比,根據(jù)v=求出兩者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且s甲:s乙=2:3,t甲:t乙=5:4,
由v=可得,甲、乙兩物體運動速度之比:
==×=×=。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要注意各量之間的關系,不要顛倒。
13.(2分)如圖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發(fā)出一束光線經(jīng)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個光斑A,已知光束與水面的夾角為4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入射角的大小為46°
B.當水面升高時,反射角將增大
C.當水面降低時,光斑A將向右移動
D.當水面升高時,光斑A將向右移動
【分析】(1)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已知光束與水面的夾角為46°,可求得反射角的大??;
(2)入射光線方向不變,水面發(fā)生變化時,入射點會發(fā)生變化;水面是平行的,故反射光線也與原反射光線平行。
【解答】解:A、已知光束與水面的夾角為46°,入射角為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所以入射角為90°﹣46°=44°,故A錯誤;
B、因為入射光線方向不變,當水面升高時,兩次的水面是平行的,所以入射角不變,故B錯誤;
C、當水面降低時,兩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入射角不變,反射光線與原來的反射光線平行,由于入射點向右移動,故光屏上的光斑A向右移動,故C正確;
D、當水面升高時,兩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入射角不變,反射光線與原來的反射光線平行,由于入射點向左移動,故光屏上的光斑A向左移動,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對光的反射定律的應用,能根據(jù)水面的變化判斷反射光線的方向變化是解答的關鍵。
14.(2分)如圖,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 />
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0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
②t=0時刻,A在0點,B在距離0點5m處;
③從第3s后開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內(nèi),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③④正確 C.只有①③正確 D.只有②③正確
【分析】①由圖象可知兩個物體不是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fā)的,B是從距離O點5m處出發(fā)的;
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
③從第3s后開始,A開始運動,vA>vB,5s末A、B相遇;
④5s內(nèi),A、B運動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時間相同,根據(jù)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解答】解:①由圖象可知兩個物體不是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fā)的,B是從距離O點5m處出發(fā)的;
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
③由圖象可知,從第3s后開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內(nèi),A、B運動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時間相同,根據(jù)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故只有②③正確。
故選:D。
【點評】此題為路程與時間圖象分析題,這樣的題注意時間段的分析。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毎一小格1分共12.0分)
15.(2分)如圖所示是城區(qū)步行街上安裝的噪聲監(jiān)測裝置,該裝置顯示了噪聲的 響度?。ㄟx填“音調(diào)”、“響度”、“音色”),該裝置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減弱噪聲。
【分析】噪聲監(jiān)測器是用來監(jiān)測噪聲大小的儀器,外界的噪聲越大,也就是聲音越強,即響度越大,其所顯示的數(shù)字就越大。
【解答】解:據(jù)圖所示的噪聲監(jiān)測器顯示屏的數(shù)字,可知此時的噪聲是53分貝;該裝置是用來監(jiān)測噪聲強弱的儀器,故其測的是當時環(huán)境聲音的響度,不能起到減弱噪聲的作用。
故答案為:響度;不能。
【點評】知道噪聲監(jiān)測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響度的定義是解決該題的關鍵。
16.(2分)如圖甲所示,在醫(yī)院里醫(yī)生通過聽診器給病人診病,是利用了聲可以傳遞 信息?。ㄟx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質(zhì);另外,在醫(yī)院里我們還經(jīng)常看到如圖乙所示的“靜”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聲音的 響度?。ㄟx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以免影響他人。
【分析】聲波可以傳遞信息,是指告訴我們什么,也就是傳遞了信息,如教師講課,告訴我們知識;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
【解答】解:醫(yī)生通過聽診器聽身體內(nèi)器官活動的聲音,從而判斷病人的病情,是利用了聲可以傳遞信息;
圖乙所示的“靜”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聲音的響度,以免影響他人;
故答案為:信息;響度。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聲音可以傳遞能量,聲音在傳遞過程中,可以傳遞能量也可以傳遞信息;聲音的特征有音調(diào)、響度、音色;三個特征是從三個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且影響三個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17.(2分)李華同學在風速為3m/s東風天氣的東湖公園勻速直線慢跑時,他感覺到無風,則當時他在向 西 方跑;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則他慢跑的速度為 3m/s 。
【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理解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該同學跑的方向與速度與風的方向和速度一致,所以才會感覺無風。
【解答】解:
該同學在風速為3m/s的東風天氣中奔跑時,感覺無風,是因為他跑的方向與風向相同,他跑的速度與風速相等;
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則他是運動的,運動的速度與風速相等,為3m/s。
故答案為:西;3m/s。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參照物及其選擇的理解和掌握,這兩個知識點都是以后學習機械運動最為基礎的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
18.(2分)如圖是甲、乙、丙三種聲音在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圖,甲、乙、丙中響度最大的是 乙 ,音調(diào)最高的是 丙 。
【分析】振幅影響響度,頻率(振動快慢)影響音調(diào);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體振動時振幅的大小,從而說明響度的大??;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從而說明音調(diào)的高低;對比三幅圖,可找出振幅最大的和振動頻率最高的。
【解答】解:讀圖可知,甲、乙、丙中波形振幅最大的是乙,因此,響度最大的是乙,振動頻率最高的是丙,因此音調(diào)最高的是丙。
故答案為:乙;丙。
【點評】通過比較聲音的波形圖來考查頻率對音調(diào)的影響和振幅對響度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能夠從波形圖上看懂頻率和振幅。
19.(2分)身高1.72m的人站在高1.2m的平面鏡前3m處,他在鏡中像的高度 1.72 m。若他以0.5m/s勻速垂直向平面鏡靠近,則像相對于人的速度大小為 1 m/s。
【分析】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和物體形狀、大小相同;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間距離相等,可分析解答此題。
【解答】解:由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與物體等大的,所以1.72m的人站在平面鏡前3m處,他在鏡中的像大小也為1.72m;
若人以0.5m/s速度向平面鏡靠近,同時像也以0.5m/s速度垂直向平面鏡靠近,則像對于人的速度是兩速度之和,即1m/s。
故答案為:1.72;1。
【點評】平面鏡成像在實際生活中非常常見,學習中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活學活用。此題的難點在于正確理解“相對于”,像相對于該同學的速度和相對于平面鏡的速度是不同的。
20.(2分)在百米賽跑中,甲、乙兩個記時員,分別從看到發(fā)令槍冒煙和聽到槍聲開始記時同一運動員的成績,若甲記錄的成績?yōu)?2.3s,則 甲 計時員成績誤差更小,乙記錄的成績約為 12.01 s。(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分析】解決此題要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約為340m/s,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0×108m/s,因此可知光的傳播速度遠大于聲音的傳播速度,所以應該是看到冒煙時開始計時。
【解答】解:
空氣中光的傳播速度遠大于聲音的傳播速度,所以應該是看到冒煙時開始計時,故甲計時員成績誤差更?。?br />
通過100m的距離聲音所用時間t==≈0.29s;
所以乙記錄的時間大約t=12.3s﹣0.29s=12.01s。
故答案為:甲;12.01。
【點評】解決此類問題要結合聲音和光的傳播速度及速度公式進行分析解答。
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
21.(2分)如圖所示,請畫出反射光線對應的入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的度數(shù)。
【分析】根據(jù)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及其度數(shù)。
【解答】解:過入射點做反射面的垂線即為法線,反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即為反射角,則反射角為90°﹣30°=60°,
根據(jù)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線右左側作出入射光線,入射角為60°,如圖所示:
【點評】本題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作圖,在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圖時,注意一些技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線垂直反射面、法線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夾角的角平分線等;求反射角的大小,注意用平面幾何角度關系。
22.(2分)錢包掉到沙發(fā)下,小明借助平面鏡反射燈光找到了錢包,如圖中已標示了反射與入射光線,請在圖中正確標出平面鏡的位置。
【分析】根據(jù)反射定律進行分析,根據(jù)法線是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夾角的角平分線,和法線垂直鏡面即可解題。
【解答】解: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根據(jù)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夾角,過反射點作出法線,再做法線的垂線即為鏡面,如圖所示: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光路圖,作光路圖一定要仔細規(guī)范,法線要用虛線,鏡面與法線要垂直,光線的傳播方向要標準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1題,共4.0分)
23.(4分)小明去森林探險,看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留下圓形光斑,這是怎么形成的?小明同時看見樹林邊平靜的溪水中有“藍天白云”,這又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太陽的實像;
“藍天白云”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
【解答】答: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留下圓形光斑,這是小孔成像現(xiàn)象,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太陽的實像;
溪水中的“藍天白云”,即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在水中形成的虛像;
【點評】本題考查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現(xiàn)象,屬光學基礎題。
五、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一小格1分共32.0分)
24.(7分)“探究聲音的產(chǎn)生與聲音的特征”時,小敏帶領小組同學做了如圖甲、乙所示的兩個實驗:
(1)如圖甲用音叉和乒乓球做實驗:
①輕敲音叉,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細線懸掛著的乒乓球,發(fā)現(xiàn)乒乓球被彈開,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 振動 產(chǎn)生的;
②重敲音叉聽到聲音更大,看到乒乓球被彈開得更遠,說明聲音響度與發(fā)聲體的 振幅 有關;
③乒乓球的作用是 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 。
(2)如圖乙用撥動鋼尺做實驗探究音調(diào)和什么因素有關。
①實驗中,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保持 振幅 相同,多次使鋼尺發(fā)聲。
②實驗發(fā)現(xiàn):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 短 ,鋼尺振動得越快,音調(diào)越 高 ,說明音調(diào)是由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③換用塑料尺按圖做此實驗,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幅度和振動快慢均相同時,聽到的聲音與鋼尺的主要差異是 音色?。ㄟx填“響度”“音調(diào)”或“音色”)不同。
【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大小是由振幅和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決定的;轉(zhuǎn)換法是初中物理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2)探究音調(diào)高低與頻率的關系,應控制響度不變,采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頻率越高,音調(diào)越高。頻率越低,音調(diào)越低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zhì)和特色,不同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1)觀察圖甲中的實驗可知:
①輕敲音叉,音叉振動發(fā)聲,乒乓球被彈開,將音叉的振動轉(zhuǎn)化為乒乓球的跳動,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②重敲音叉,音叉的振幅變大,同時聽到的聲音更大,乒乓球被彈開得更遠,說明聲音的響度與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③乒乓球的作用是將該實驗中音叉的振動放大,用乒乓球的跳動來反映音叉的振動,這種研究方法是轉(zhuǎn)換法。
(2)①在該實驗中,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保持振幅相同,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鋼尺,探究音調(diào)高低與頻率的關系,這是運用了控制變量法;
②振幅相同時,減小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短,發(fā)現(xiàn)鋼尺振動得越來越快,音調(diào)越來越高,說明音調(diào)是由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③塑料尺與鋼尺的材料不同,換用塑料尺做此實驗,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幅度和速度與鋼尺均相同時,聽到聲音的主要差異是音色不同。
故答案為:(1)①振動;②振幅;③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2)①振幅;②短;高;③音色。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條件、聲音的特征和影響因素,以及轉(zhuǎn)換法、控制變量法在物理實驗中的運用,是一道綜合題。
25.(6分)小明在“長度的測量”實驗中:
(1)圖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硬幣的直徑是 1.55 cm。
(2)一條紙帶薄厚均勻,他把紙帶緊密環(huán)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恰好能套進一個圓內(nèi),如圖乙所示,紙帶環(huán)繞了n圈,則紙的厚度是 B?。ㄟx填“A”或“B”或“C”)。
A.
B.
C.
(3)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時常采用“累積法”,如圖所示,那么20匝銅絲的長度為 1.60 cm,銅絲的直徑為 0.8 mm。如在將細銅絲纏繞在鉛筆上的過程中,有重疊現(xiàn)象,則測出的細銅絲的直徑將 偏小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響,均勻紙帶的厚度很難直接測量,可用利用圓環(huán)和鉛筆直徑的差值計算出多層紙帶的厚度,然后再計算一層紙帶的平均厚度,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小測量誤差;
(3)20匝銅絲的長度可依照刻度尺的讀數(shù)規(guī)則讀出,再除以匝數(shù)就是銅絲的直徑。銅絲重疊說明少測了長度,因經(jīng)計算結果將偏小。
【解答】解:由圖知:
(1)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硬幣左側與1.0cm刻度線對齊,讀作1.00cm,右側在2.5cm和2.6cm刻度線之間,讀為2.55cm,所以硬幣的直徑為d=2.55cm﹣1.00cm=1.55cm;
(2)由于紙帶的厚度太小,所以無法直接用刻度尺來進行測量,因此要用累積法來完成實驗;
可將紙帶緊密繞在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huán)中,然后數(shù)出紙帶的圈數(shù)n;n圈紙帶的厚度為圓環(huán)內(nèi)徑與圓柱形鉛筆的內(nèi)徑差的二分之一,
即:(D2﹣D1);故選:B。
(3)圖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螺線管左端與5.0cm刻度線對齊,讀作5.00cm,螺線管右端與6.6cm刻度線對齊,讀作6.60cm,螺線管的長度L=6.60cm﹣5.00cm=1.60cm,銅絲的直徑D===0.08cm=0.8mm;
因為重疊使長度的測量結果變小,所以最終計算出的銅絲直徑也偏小。
故答案為:(1)1mm;1.55;(2)B;(3)1.60;0.8;偏小。
【點評】物理中有很多的測量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大格和每一個小格各代表多少??潭瘸咝枰雷x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字,其他的測量工具不需要估讀,讀出最接近的數(shù)值即可。
26.(6分)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光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他進行了下面的操作:硬紙板是由E、F兩塊粘接起來的,可以繞ON轉(zhuǎn)動,ON垂直于鏡面,讓入射光線沿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
(1)先使E、F兩塊紙板同一平面內(nèi),這時能看到反射光路,紙板F向前或向后折,這時 不能?。ㄌ睢澳堋被颉安荒堋保┛吹椒瓷涔饴?,由此可得出結論: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 在同一平面內(nèi) 。
(2)下表是實驗中記錄的數(shù)據(jù):
次數(shù)
1
2
3
4
5
6
∠i
20°
30°
40°
50°
60°
70°
∠r
20°
30°
40°
50°
60°
70°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當入射角增大時,反射光 靠近?。ㄌ睢翱拷被颉斑h離”)平面鏡;本實驗通過多次改變?nèi)肷浣?,進行多次測量的主要目的是 ①?。ㄌ钚蛱枺孩賹ふ移毡橐?guī)律、②減小實驗誤差)。
(3)若使入射光沿著FO的方向射向鏡面O點,可觀察到反射光沿著OE的方向射出,這一實驗現(xiàn)象說明 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分析】(1)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平面內(nèi)。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論;本實驗通過多次改變?nèi)肷浣牵M行多次測量的主要目的是尋找普遍規(guī)律;
(3)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先使E、F兩塊紙板在同一平面內(nèi),這時能看到反射光路。把紙板F向前或向后折,E、F兩塊紙板不在同一平面內(nèi),這時不能看到反射光路。由此可得出結論: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2)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多次改變?nèi)肷涔饩€的方向,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當入射角變大時,反射角也會變大,則光線OF靠近平面鏡;本實驗通過多次改變?nèi)肷浣?,進行多次測量的主要目的是尋找普遍規(guī)律,故選①;
(3)若使入射光沿著FO的方向射向鏡面O點,可觀察到反射光沿著OE的方向射出,這一實驗現(xiàn)象說明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為:(1)不能;在同一平面內(nèi);(2)等于;靠近;①;(3)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點評】此題主要通過實驗探究了光的反射定律。通過各個分實驗分別探究了兩角大小和三線之間的關系。實驗探究題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題目,要加強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現(xiàn)象,歸納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27.(6分)如圖是小麗同學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1)實驗中選擇兩只完全相同蠟燭的目的是為了比較 A 。(填符號)
A.像和物的大小 B.像的虛實
C.物距和像距 D.像的倒正
(2)為了在水平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實驗中玻璃板的放置必須與水平桌面 垂直 。
(3)實驗時,將點燃的蠟燭逐漸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將 不變?。ㄟ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在其原來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不能?。ㄌ睢澳堋被颉安荒堋保┏上瘢@說明平面鏡成的是 虛 像(填“實”或“虛”)。
(5)小麗多次改變點燃的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進行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 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規(guī)律 。
【分析】(1)實驗時采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一支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點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確定像的位置,同時也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或與水平面垂直;
(3)平面鏡成像所成的像與物的大小相同;
(4)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虛像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不會出現(xiàn)在光屏上;
(5)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應采取同樣的實驗方案多做幾次,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
【解答】解:(1)選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故選A。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或與水平面垂直,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
(3)平面鏡成像所成的像與物的大小相同,將點燃的蠟燭逐漸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將不變;
(4)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若移去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燭焰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5)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應采取同樣的實驗方案多做幾次,避免實驗現(xiàn)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
故答案為:(1)A;(2)垂直;(3)不變;(4)不能;虛;(5)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規(guī)律。
【點評】掌握平面鏡成像實驗中各器材選擇和操作的目的,例如為什么選擇薄透明玻璃板、為什么選擇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玻璃板為什么要豎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28.(7分)小明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
(1)該實驗的原理是 v=??;
(2)AB段距離sAB= 40.0 cm,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 0.3 m/s;
(3)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 B??;
(4)實驗過程中,由于小車運動時間較短,不便于計時,可以通過使斜面的坡度變 緩 (選填“陡”或“緩”)的方式,改變小車的運動時間,達到便于測量時間的目的。
(5)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ㄟx填“大”或“小”);
(6)小明進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半程平均速度為v1,后半程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ㄓ米帜竩1和v2表示)。
【分析】(1)該實驗是通過測量路程和時間來計算平均速度;
(2)根據(jù)圖示確定各段的路程和時間,再由v=可求平均速度;
(3)由圖可知AB段、BC段的路程和時間,利用v=分別求出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即可知道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狀態(tài);再分析圖中各個選項的運動狀態(tài),找出符合小車在斜面的運動情況的選項;
(4)為了方便計時,讓時間盡可能長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緩一些;
(5)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所測量的時間會偏小,再利用v=分析即可;
(6)根據(jù)平均速度的定義和速度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1)該實驗是通過測量路程和時間來計算平均速度,所以該實驗原理是v=;
(2)由圖知,
AB段的路程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AC段的路程sAC=10.00dm﹣1.00dm=9.00dm=0.900m;
運動時間tAC=15:35:23﹣15:35:20=3s,
則vAC===0.3m/s;
(3)小車在BC段路程為:sBC=6.00dm﹣1.00dm=5.00dm=0.500m,在BC段所用的時間為:tBC=15:35:23﹣15:35:22=1s,
則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vBC===0.5m/s;
由上述可知vBC>vAB,說明小車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線運動,即變速直線運動;
圖中:A、由圖可知,隨時間增加,速度保持不變,是勻速直線運動,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隨時間增加,速度也均勻增加,是加速直線運動,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隨時間增加,路程無變化,說明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不符合題意;
D、由圖可知,在s﹣t圖象中是傾斜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不符合題意;
故選B;
(4)為了方便計時,讓時間盡可能長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就應該緩一些;
(5)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所測量的時間會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v=可知測得AC段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6)設全程的路程為2s,則前半程所用時間t1=,后半程用時t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v===。
故答案為:(1)v=;(2)40.0;0.3;(3)B;(4)緩;(5)大;(6)。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公式及其應用、s﹣t圖像和v﹣t圖像、平均速度的計算的知識,已知前半程的速度和后半程的速度,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解答本題的難點。
六、計算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0.0分)
29.(6分)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30m/s,為了開辟新航道,某科學探測船裝有回聲探測儀,探測水下有無暗礁,探測船發(fā)出的聲音信號0.6s后被探測儀器接收。
(1)通過計算說明海底障礙物到探測船艙底的距離是多少?
(2)這種方法能不能用來測量月亮到地球的距離?為什么?
【分析】(1)利用回聲計算與障礙物的距離:先求出聲音信號從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礙物的時間,再利用速度公式求障礙物到船的距離。
(2)超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而月球表面是沒有空氣的。
【解答】解:
(1)因為發(fā)出的聲音信號0.6s后被探測儀器接收,
所以聲音信號從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礙物的時間:
t=×0.6s=0.3s,
由v=可得,障礙物到探測船艙底的距離:
s=vt=1530m/s×0.3s=459m。
(2)月亮周圍沒有空氣,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超聲波不能到達月亮,更不能利用聲波的反射測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
答:(1)海底障礙物到探測船艙底的距離是459m。
(2)這種方法不能用來測量月亮到地球的距離,因為真空不能傳聲。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對超聲波及其應用、次聲波及其危害的了解與掌握,平時學習時多了解、多積累,提高分析這方面問題的能力。
30.(6分)李明同學一家利用元旦假期到南寧玩,汽車在公路上行駛了一段時間,他看到了如圖所示標志牌和汽車的速度計。求:
(1)如圖甲,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前提下,汽車以最大的速度行駛,從標志牌到南寧需要的時間。
(2)若以圖乙所示的速度行駛1.5h,汽車通過的路程。
【分析】(1)由甲圖可知從標志牌到南寧的路程和汽車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前提下,汽車以最大的速度行駛,從標志牌到南寧需要的時間;
(2)根據(jù)速度計的分度值和指針位置讀出汽車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行駛1.5h汽車通過的路程。
【解答】解:(1)由甲圖可知,從標志牌到南寧的路程s=120km,汽車的最大行駛速度v=100km/h,
由v=可知,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前提下,汽車以最大的速度行駛,從標志牌到南寧需要的時間:
t===1.2h;
(1)由圖乙可知,速度計的分度值是5km/h,根據(jù)指針位置可知,汽車的速度v′=80km/h,
由v=可知,行駛1.5h,汽車通過的路程:s′=v′t′=80km/h×1.5h=120km。
答:(1)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前提下,汽車以最大的速度行駛,從標志牌到南寧需要的時間為1.2h;
(2)若以圖乙所示的速度行駛1.5h,汽車通過的路程為120km。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用,解題的關鍵是能從交通標志牌中獲取相關信息。
31.(8分)隨著中國鐵路的發(fā)展。高鐵時代已經(jīng)來臨。下表為上海到南京的T728次列車運行時刻表的一部分:
上海
蘇州
無錫
常州
南京
到站時間
09:39
09:58
10:29
11:41
發(fā)車時間
09:17
09:45
10:02
10:35
里程/km
0
84
124
164
396
(1)一次運行中,列車在上海到南京全程各路段都安全準時到達,請你結合該列車時刻表,計算出此次由上海駛達南京列車的平均速度?
(2)長200m列車行駛途中以108km/h的速度勻速通過山洞,列車全部通過山洞的時間是120s,求山洞的長度是多少米?
【分析】(1)由列出時刻表可知此次由上海駛達南京列車的發(fā)車時間和到站時間,到站時間減去發(fā)車時間即為列車的運行時間,再根據(jù)列車時刻表找到上海到南京的里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此次由上海駛達南京列車的平均速度;
(2)根據(jù)列車的速度和通過山洞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列車通過山洞所行駛的路程;山洞的長度等于列車通過山洞所行駛的路程減去列車的長度。
【解答】解:(1)由列車時刻表可知,此次由上海駛達南京列車行駛的時間t=11:41﹣09:17=2h24min=2.4h,上海到南京的里程s=396km,
此次由上海駛達南京列車的平均速度:v===165km/h;
(2)列車通過山洞的速度v′=108km/h=30m/s,列車通過山洞的時間t′=120s,
由v=可知,列車通過山洞所行駛的路程:s′=v′t′=30m/s×120s=3600m,
山洞的長度:L山洞=s′﹣L車=3600m﹣200m=3400m。
答:(1)此次由上海駛達南京列車的平均速度為165km/h;
(2)山洞的長度是3400m。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靈活運用,解題的關鍵是能從列車時刻表中獲取相關信息。
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物理試題,共10頁。
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物理試題,共10頁。
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簡答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