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一 孝悌仁愛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任務(wù)。
(一) 子貢辭金
魯國之法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貢贖之辭而不取金??鬃勇勚唬骸百n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fēng)易俗。而教導(dǎo)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獨適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后,魯人不復(fù)贖人于諸侯。”
(《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臣妾:古時對奴隸的稱謂。男曰臣,女曰妾。
②府:國庫。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魯國之法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貢贖之辭而不取金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辭而不取金 ________
(2)賜失之矣 ________
(3)夫圣人之舉事也 ________
(4)可以移風(fēng)易俗 ________
(5)非獨適身之行也 ________
(6)則何以相贖乎 ________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魯國之法/夫圣人之舉事也
B.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
C.則何以相贖乎/枝枝相覆蓋
D.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
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則何以相贖乎? B.孰與君少長?
C.彼且奚適也? D.微斯人,吾誰與歸?
5.下列句子中與“贖人受金則為不廉”中的“為”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為天下笑 B.不足為外人道也
C.為民請命 D.十兩為一斤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夫圣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fēng)易俗。
譯文:
【自主核對】
1.魯國之法,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貢贖之,辭而不取金。
2.(1)推辭 (2)犯錯 (3)做事 (4)改變 (5)適合
(6)用什么
3.B [A項,結(jié)構(gòu)助詞“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都是介詞,從,向。C項,副詞,偏指,代奴隸;副詞,互相。D項,連詞,就;連詞,那么。]
4.B [A、C、D均為賓語前置句,B為固定句式。]
5.D [例句與D項都表判斷,是。A項,介詞,被;B項,介詞,向;C項,介詞,替。]
6.圣人做某件事,可以改變風(fēng)俗。
【全文翻譯提能力】
魯國的法律規(guī)定,向諸侯贖回奴隸的人,贖金都可以從國庫中領(lǐng)取。子貢贖回了一個奴隸,卻謝絕拿國庫的錢。孔子聽到這件事,說:“子貢這事做得不對。圣人做某件事,可以改變風(fēng)俗。他的教導(dǎo)可以在百姓中施行,不僅僅適合他自身?,F(xiàn)在的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贖回奴隸的人拿了國家的錢就是不正直,那用什么錢去贖回奴隸呢?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會再向諸侯贖回奴隸了?!?br />
(二) 曾參之孝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jìn)于曾晳曰:“向也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nèi)?!痹鴧⒆砸詾闊o罪,使人請于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cè);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彼煸炜鬃佣x過。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弟子。
②曾晳:姓曾,名晳,字子晰,春秋末年魯國人,曾參之父。
③瞽瞍(sǒu):人名。古帝虞舜之父。傳說他溺愛舜的弟弟,多次想害死舜。時人認(rèn)為他有目不能分辨好壞,故稱他為瞽瞍。
④烝烝(zhēnɡ):醇厚貌。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曾子耘瓜 ________
(2)建大杖以擊其背 ________
(3)向也參得罪于大人 ________
(4)其不孝孰大焉 ________
(5)遂造孔子而謝過 ________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退而就房/造孔子而謝過
B.使人請于孔子/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
C.孔子聞之而怒/舜之事瞽瞍
D.知其體康也/其罪奚若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進(jìn)于曾晳曰 ________
(2)退而就房,援琴而歌 ________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向也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
譯文:
【自主核對】
1.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
2.(1)鋤草 (2)舉起 (3)剛才 (4)哪一個 (5)到
3.A [A項,都是連詞,表順承。B項,介詞,表引進(jìn)關(guān)系,不譯;介詞,在。C項,代詞,這件事;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D項,代詞,代“他自己”;指示代詞,這,那。]
4.(1)狀語后置 (2)省略句,“退”前省略主語“曾子”。
5.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父親大人用力來教訓(xùn)我,沒有受傷吧?
【全文翻譯提能力】
曾參在瓜地鋤草,錯把瓜苗的根鋤斷了。他的父親曾晳發(fā)了怒,拿起大棍子就打他的背。曾參倒在地上,好長時間都不省人事。好久曾參才蘇醒過來,高興地站起來,走上前對曾晳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父親大人用力來教訓(xùn)我,沒有受傷吧?”曾參說完回到屋里,彈著琴唱起了歌,想讓曾晳聽到,知道他身體沒有問題。孔子聽到這件事發(fā)了怒,告訴門下的弟子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jìn)來?!痹鴧⒆砸詾闆]錯,讓人告訴孔子他要來拜見。孔子對來人說:“你沒有聽說過嗎?從前瞽瞍有個兒子叫舜,舜侍奉瞽瞍,瞽瞍想使喚他的時候,他沒有不在身邊的;但要找他把他殺掉時,卻怎么也找不到。用小棍子打,他就挨著;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所以瞽瞍沒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沒有失去盡孝的機(jī)會?,F(xiàn)在曾參你侍奉父親,挺身等待父親的暴怒,打死也不躲避,這樣做,自己死了還要陷父親于不義,不孝還有比這更大的嗎?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了天子的子民,又會犯多大的罪?”曾參聽后說:“我的罪大了?!庇谑蔷偷娇鬃幽抢锶コ姓J(rèn)錯誤。
(三) 顏回之仁
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問:“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弊迂曇运埜婵鬃印W釉唬骸拔嵝呕刂疄槿示靡印km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闭兕伝卦唬骸爱犖粲鑹粢娤热?,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jìn)飯,吾將進(jìn)焉?!睂υ唬骸跋蛴邪D珘欙堉杏弥畡t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鳖伝爻?,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赍(jī):攜帶。②犯圍:沖出包圍。③糴(dí):買米。④野人:鄉(xiāng)野之人,農(nóng)民。⑤埃墨:煙熏的黑塵。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孔子厄于陳、蔡 ________
(2)子貢以所赍貨 ________
(3)有埃墨墮飯中 ________
(4)子曰:“然?!薄_______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得米一石焉/盤盤焉,囷囷焉
B.弗以疑也/以為竊食也
C.子貢以所赍貨/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D.吾之信回也/顏回、仲由炊之于壞屋之下
4.下列加點的詞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從者七日不食 B.其不改節(jié)乎
C.汝止,吾將問之 D.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5.下列句子中補(bǔ)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埃墨墮(于)飯中。 B.以為(顏回)竊食也。
C.子貢以所飯告(于)孔子。 D.雖汝有云,(汝)弗以疑也。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譯文:
【自主核對】
1.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丶词持?,不可祭也
2.(1)受困 (2)物品 (3)掉落 (4)是,正確
3.C [C項,所字結(jié)構(gòu)標(biāo)志詞,不譯。A項,句末語氣助詞,不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B項,介詞,因為;與“為”構(gòu)成一個詞,譯為“認(rèn)為”。D項,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指“米”。]
4.A [A項,“食”為名詞作動詞,吃。]
5.D [應(yīng)為“吾”。]
6.弟子們由此嘆服顏回。
【全文翻譯提能力】
孔子在陳、蔡之地受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帶著隨身的物品,偷偷沖出包圍,請求村民讓他換些米,得到一石米。顏回、仲由在一間破屋下煮飯,有塊熏黑的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弄臟的飯取出來吃了。子貢在井邊看見了,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吃。他進(jìn)屋問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窮時也會改變節(jié)操嗎?”孔子說:“改變節(jié)操還稱得上仁人廉士嗎?”子貢問:“像顏回這樣的人,他不會改變節(jié)操吧?”孔子說:“是的。”子貢把顏回吃飯的事告訴了孔子??鬃诱f:“我相信顏回是仁德的人已經(jīng)很久了。雖然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那樣做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里,我來問問他?!笨鬃影杨伝亟羞M(jìn)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在啟發(fā)我們保佑我們嗎?你做好飯趕快端上來,我要進(jìn)獻(xiàn)給祖先?!鳖伝鼗卮鹫f:“剛才有灰塵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干凈;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笨鬃诱f:“這樣的話,我也會吃掉。”顏回出去后,孔子回頭看看弟子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在今天?。 钡茏觽冇纱藝@服顏回。
(四) 仁恕之道
季羔為衛(wèi)之士師,刖人之足。俄而,衛(wèi)有蒯聵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庇衷唬骸氨擞懈]?!奔靖嵩唬骸熬硬凰怼!庇衷唬骸坝诖擞惺?。”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罷,季羔將去,謂刖者曰:“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無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獄決罪定,臨當(dāng)論刑,君愀然不樂。見君顏色,臣又知之。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悅君也?!?br />
(《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季羔:子羔,名高柴。孔子弟子。②士師:獄官。主管獄訟之事。③刖(yuè):砍斷。④蒯(kuǎi)聵之亂:衛(wèi)靈公太子蒯聵因犯罪出奔到晉國,衛(wèi)靈公死后,他的另一個兒子輒被立為國君。蒯聵知道了這個消息,從晉國打回來欲奪取君位,引起一場動亂。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下列各項加點詞的意義有誤的一項是( )
A.走郭門(外城) 出郭相扶將(外城)
B.君子不逾(跳墻) 老翁逾墻走(跳墻)
C.既而追者罷(停止) 罷黜百家(停止)
D.固我之罪(本來) 固不如也(本來)
3.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君子不隧(本義為地道,名詞活用為動詞,鉆地道)
B.而逃我者三(使動用法,使……逃脫)
C.見君顏色,臣又知之(臉色、神情)
D.此臣之所以悅君也(使……高興)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季羔為衛(wèi)之士師/公為我獻(xiàn)之
B.于此有室/于人為可譏
C.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而逃我者三
D.此正子之報怨之時/吾不能虧主之法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獄決罪定,臨當(dāng)論刑,君愀然不樂。
譯文:
【自主核對】
1.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
2.C [C項,“罷黜”的“罷”意為“廢除”。]
3.D [悅,喜歡。不是使動用法。]
4.D [A項,動詞,擔(dān)任,做;介詞,替。B項,介詞,在;介詞,對于。C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D項,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
5.當(dāng)判決定罪后,臨到對我行刑時,您臉色很憂傷。
【全文翻譯提能力】
季羔擔(dān)任衛(wèi)國的獄官,執(zhí)行刑罰時砍掉了一個人的腳。不久,衛(wèi)國發(fā)生了蒯聵發(fā)起的動亂,季羔逃跑出城,到了外城門口,卻遇到被他砍斷腳的人在守門。那人對季羔說:“那邊有個缺口?!奔靖嵴f:“君子不跳墻?!蹦侨擞终f:“那邊有個洞?!奔靖嵴f:“君子不鉆洞?!蹦侨擞终f:“這里有個屋子?!奔靖徇@才進(jìn)了屋。不久,追捕季羔的人停止了追捕,季羔將要離開,就對被他砍斷腳的人說:“過去我不能破壞國君的法令而親手砍斷你的腳,現(xiàn)在我處在危難中,這正是你報仇雪恨的時候,但你三次讓我逃命,這是為什么呢?”那人說:“砍斷我的腳,本是我罪有應(yīng)得,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過去您依法行刑,先對別人用刑,而把我放在后面,是想讓我免于刑罰,這我是知道的。當(dāng)判決定罪后,臨到對我行刑時,您臉色很憂傷??吹侥哪樕?,我又了解到您的內(nèi)心。您難道是偏愛我嗎?您天生是位君子,這樣的表現(xiàn)完全是發(fā)自內(nèi)心本性。這就是我喜歡您的原因?!?br />
(五) 孔子受食
魯有儉嗇者,瓦鬲煮食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進(jìn)孔子??鬃邮苤?,歡然而悅,如受大牢之饋。子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br />
(《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儉嗇:節(jié)約,節(jié)省。②瓦鬲(ɡé):陶質(zhì)的煮飯炊具。③土型之器:古代一種盛湯羹的瓦器。④大牢: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備謂之太牢。⑤瓦甂(biān):粗陋的闊口食盆。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夫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瓦鬲煮食食之(用瓦鬲)
B.自謂其美(認(rèn)為)
C.以進(jìn)孔子(進(jìn)獻(xiàn))
D.以其食厚而我思焉(食物)
3.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判斷均正確的一組是( )
吾非以饌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①以 ②其食厚?、鄱宜肌、苎?br />
A.①因為?、谒摹、郾磙D(zhuǎn)折?、芙Y(jié)尾語氣助詞
B.①認(rèn)為?、谒摹、郾磙D(zhuǎn)折?、堋坝谥钡暮弦?br />
C.①因為?、谒 、郾眄槼小、芙Y(jié)尾語氣助詞
D.①認(rèn)為?、谒 、郾眄槼小、堋坝谥钡暮弦?br />
4.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B.莫之能御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 D.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大牢之饋。
譯文:
【自主核對】
1.夫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2.D [“食”,動詞,吃。]
3.C
4.D [D項為判斷句;A、B、C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5.孔子接受了食物,非常高興,如同接受了牛、羊、豬這樣美味的饋贈。
【全文翻譯提能力】
魯國有一個節(jié)儉的人,用瓦盆煮食物,吃后,自認(rèn)為味道很美,就用小瓦盆裝了一些進(jìn)獻(xiàn)給孔子??鬃咏邮芰耸澄?,非常高興,如同接受了牛、羊、豬這樣美味的饋贈。子路說:“小瓦盆是簡陋的器物,用它煮出來的食物,也是粗劣的食品,您為什么如此喜歡呢?”孔子說:“喜好勸諫的人思念國君,吃到美食的人會想到他的父母,我高興不是因為飲食器具怎么好,而是因為他吃到好東西時想到了我?!?br />
主題二 發(fā)憤圖強(qiáng)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任務(wù)。
(一) 蘇秦刺股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負(fù)書擔(dān)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
(《戰(zhàn)國策·秦策》)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羸(léi)縢(ténɡ)履(juē):纏著綁腿布,穿著草鞋。羸,通“累”,困住,纏住。縢,綁腿布。履,草鞋。,草鞋。②橐(tuó):一種口袋。③犁(lí)黑:黑色。④纴(rèn):紡織,此指織機(jī)。⑤篋(qiè):小箱子。⑥太公《陰符》:指姜太公所作《陰符經(jīng)》。太公,指呂尚,又名呂望,俗稱姜太公、姜子牙,曾協(xié)助武王滅商,封于齊。傳說著有兵法《陰符經(jīng)》。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黑貂之裘敝(破舊)
B.乃夜發(fā)書(打開)
C.簡練以為揣摩(選擇精要)
D.引錐自刺其股(屁股)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去秦而歸
B.黑貂之裘敝/是皆秦之罪也
C.嫂不為炊/妻不以我為夫
D.父母不與言/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 )
A.妻不下纴 B.父母不以我為子
C.乃夜發(fā)書 D.引錐自刺其股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
譯文:
【自主核對】
1.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2.D [“股”,大腿。]
3.B [A項,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順承。B項,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C項,介詞,替;動詞,當(dāng)作。D項,介詞,跟,和;動詞,結(jié)交,親附。]
4.C [“夜”為名詞作狀語,當(dāng)夜。其他三項均為一般名詞。]
5.哪有游說人主而不能讓他們掏出金玉錦繡,得到卿相尊位的呢?
【全文翻譯提能力】
(蘇秦)游說秦王的奏章呈送十次,但意見都沒有被采納。黑貂皮衣破了,百兩黃金也用光了。資用匱乏,不得已離開秦國回家。(他)纏著綁腿布,穿著草鞋,背著書挑著行李,體態(tài)憔悴,面容黑黃,神情羞愧?;氐郊依?,妻子不從織機(jī)上下來迎接,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跟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dāng)丈夫,嫂嫂不把我當(dāng)小叔,父母不把我當(dāng)兒子,這都是我蘇秦的錯誤啊!”于是他當(dāng)夜就打開書(攻讀),擺開幾十個書箱,找到姜太公的兵書《陰符》來,伏案誦讀,選擇其中精要的加以揣摩,探求它的真諦。讀書困倦想睡,就拿起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上,他說:“哪有游說人主而不能讓他們掏出金玉錦繡,得到卿相尊位的呢?”
(二) 炳燭之學(xué)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xué),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xué),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說苑·建本》)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師曠:名曠,字子野,春秋時期晉國樂師。生而無目,自稱盲臣。②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欲學(xué),恐已暮矣(晚了)
B.何不炳燭乎(拿著)
C.孰與昧行乎(與……相比哪個更……)
D.盲臣安敢戲其君乎(戲弄)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谄淇晒忠矚e
③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 ④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
A.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不同。
C.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也不同。
4.與“晉平公問于師曠曰”一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
C.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D.苛政猛于虎也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老而好學(xué),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譯文:
【自主核對】
1.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
2.B [“炳”,動詞,點燃。]
3.D [①代詞,他的;②表反問語氣,難道;③連詞,表修飾;④連詞,表并列。]
4.C [例句與C項都為介詞“向”;A項,介詞,對于;B項,介詞,在;D項,介詞,比。]
5.老年時喜歡學(xué)習(xí),就像是點燃蠟燭照明一樣。點燃蠟燭照明與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個更好呢?
【全文翻譯提能力】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已七十,想要學(xué)習(xí),恐怕已經(jīng)晚了!”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xué)習(xí)?”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他的君主的呢?”師曠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年少時喜歡學(xué)習(xí),就像太陽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xué)習(xí),就像正午太陽的光芒;老年時喜歡學(xué)習(xí),就像點燃蠟燭照明一樣。點燃蠟燭照明與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個更好呢?”平公說:“你講得好啊!”
(三) 紀(jì)昌學(xué)射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wèi),學(xué)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紀(jì)昌者,又學(xué)射于飛衛(wèi)。飛衛(wèi)曰:“爾先學(xué)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紀(jì)昌歸,偃臥其妻之機(jī)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后,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wèi)。飛衛(wèi)曰:“未也,必學(xué)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辈詺討沂陔?,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wèi)。飛衛(wèi)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湯問》)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彀(ɡòu)弓:把弓拉滿。②牽挺:舊式織布機(jī)下的腳踏板。③倒眥(zì):刺到眼眶跟前。④氂(máo):牦牛尾,這里指牦牛尾巴上的毛。⑤燕角之?。貉鄧?燕地)牛角做的弓?;。?。⑥朔蓬之簳(ɡǎn):北地蓬梗做的箭。朔,北方。簳,箭桿。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wèi)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爾先學(xué)不瞬(眨眼)
B.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著名)
C.旬日之間,浸大也(漸漸地)
D.飛衛(wèi)高蹈拊膺曰(胸)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善射者/紀(jì)昌者,又學(xué)射于飛衛(wèi)
B.彀弓而獸伏鳥下/而巧過其師
C.二年之后/汝得之矣
D.以目承牽挺/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4.對下列句子句式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甘蠅,古之善射者。(判斷句)
B.弟子名飛衛(wèi),學(xué)射于甘蠅。(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句)
C.紀(jì)昌歸,偃臥其妻之機(jī)下。[省略句,應(yīng)為“偃臥(于)其妻之機(jī)下”]
D.汝得之矣!(判斷句)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飛衛(wèi)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譯文:
【自主核對】
1.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wèi)
2.B [“著”,顯著,明顯。]
3.D [A項,代詞,……的人;助詞,表句中停頓。B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C項,結(jié)構(gòu)助詞,不譯;代詞,代“射箭之術(shù)”。D項,均為介詞,用。]
4.D [D項為一般陳述句。]
5.飛衛(wèi)抬高腳踏步,用手拍著胸膛說:“你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br />
【全文翻譯提能力】
甘蠅,是古代一個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獸就會倒地,鳥兒就會落下。甘蠅的弟子名叫飛衛(wèi),向甘蠅學(xué)習(xí)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過了甘蠅。紀(jì)昌又向飛衛(wèi)學(xué)習(xí)射箭。飛衛(wèi)說:“你先學(xué)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談射箭。”紀(jì)昌回到家里,仰臥在他妻子的織布機(jī)下,瞪著眼看織布機(jī)的腳踏板練習(xí)不眨眼睛。兩年之后,即使是錐尖刺到他的眼眶前,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紀(jì)昌把自己練習(xí)的情況告訴了飛衛(wèi)。飛衛(wèi)說:“這還不夠,接著要學(xué)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xì)微的東西像看大物一樣容易,然后再來告訴我。”紀(jì)昌用牦牛的一根長毛系住一只虱子懸掛在窗口,朝南面遠(yuǎn)遠(yuǎn)地看著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來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轉(zhuǎn)過頭來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jì)昌便用燕國的牛角當(dāng)弓,用北方出產(chǎn)的蓬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箭穿透了虱子,但牛毛沒有斷。紀(jì)昌把自己練習(xí)的情況告訴了飛衛(wèi),飛衛(wèi)抬高腳踏步,用手拍著胸膛說:“你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br />
(四) 孔子學(xué)琴
孔子學(xué)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jìn)。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xí)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庇虚g,曰:“已習(xí)其數(shù),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庇虚g,曰:“已習(xí)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yuǎn)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br />
(《史記·孔子世家》)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師襄子:衛(wèi)國樂師。②幾:通“頎”,頎長。③望羊:亦作“望洋”,遠(yuǎn)視的樣子。④辟席: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而起,表示敬意。辟:通“避”。⑤文王操:周文王所作琴曲名。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十日不進(jìn)(進(jìn)展) B.已習(xí)其數(shù)(技巧)
C.師襄子辟席再拜(第二次) D.如王四國(稱王)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丘已習(xí)其曲矣/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B.有所穆然深思焉/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有所怡然高望而遠(yuǎn)志焉/黯然而黑
D.眼如望羊/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4.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補(bǔ)充的省略部分不合句意的一項是( )
A.孔子學(xué)鼓琴(于)師襄子。
B.有間,(師襄子)曰:“已習(xí)其數(shù),可以益矣。”
C.(師襄子)有所穆然深思焉。
D.(孔子)曰:“丘得其為人?!?br />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丘已習(xí)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
譯文:
【自主核對】
1.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2.C [“再”,兩次。]
3.B [A項,代詞,這;副詞,表反問語氣。B項,均為詞尾,“……的樣子”。C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修飾。D項,動詞,好像;連詞,至于。]
4.C [應(yīng)為“有個人”。]
5.我已經(jīng)熟習(xí)曲子,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全文翻譯提能力】
孔子向師襄子學(xué)習(xí)彈琴,學(xué)了十天仍止步不進(jìn)。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了?!笨鬃诱f:“我已經(jīng)熟習(xí)曲子,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边^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已經(jīng)熟習(xí)演奏的技巧,可以繼續(xù)往下學(xué)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領(lǐng)會其中的志趣呢。”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已經(jīng)熟習(xí)其中的志趣,可以繼續(xù)往下學(xué)了。”孔子說:“我還不知道樂曲的作者啊。”過了一段時間,(從孔子的彈奏中)仿佛看到有個人正在嚴(yán)肅地沉思,安然地在高處瞻望,胸懷著遠(yuǎn)大的志向。(孔子)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睛深邃遠(yuǎn)望,如同統(tǒng)治著四方諸侯。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座席連行兩次拜禮,說:“老師說這樂曲叫作《文王操》啊?!?br />
(五) 臥薪嘗膽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庇谑桥e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zhì)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文化常識勤積累】
重采:第二種顏色。衣不重采,即不穿任何帶花紋、帶裝飾的衣服。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振貧吊死(振奮)
B.填撫國家(填,同“鎮(zhèn)”,主持、管理)
C.舉國政屬大夫種(交付)
D.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議和,求和)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既生瑜,何生亮
B.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置膽于坐/為質(zhì)于吳
D.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二歲而吳歸蠡
4.下列句式特點不同類的一項是( )
A.置膽于坐 B.為質(zhì)于吳
C.青出于藍(lán) D.受制于人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譯文:
【自主核對】
1.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2.A [“振”同“賑”,救濟(jì)。]
3.D [A項,副詞,已經(jīng);連詞,既然。B項,副詞,于是,就;代詞,你的。C項,介詞,在;介詞,到。D項,均為連詞,表順承。]
4.D [D項為被動句;A、B、C三項均為狀語后置句。]
5.用兵打仗之事,文種不如我;鎮(zhèn)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文種。
【全文翻譯提能力】
吳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踐回國后,深思熟慮,苦心經(jīng)營,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任何帶花紋、帶裝飾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曲求全,招待賓客熱情誠懇,能救濟(jì)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越王想讓范蠡管理國家政務(wù),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事,文種不如我;鎮(zhèn)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文種?!?越王)于是把國家政務(wù)委托給大夫種,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做人質(zhì)。兩年后吳國才讓范蠡回國。
主題三 舍生取義
(一) 易水送別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史記·刺客列傳》)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既祖:餞行之后。祖,古人出遠(yuǎn)門時祭祀路神的活動。這里指餞行的一種隆重儀式,即祭神后,在路上設(shè)宴為人送行。②為變徵(zhǐ)之聲:發(fā)出變徵的音調(diào)。古代樂律,分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調(diào),大體相當(dāng)今西樂的C、D、E、F、G、A、B七調(diào)。變徵即下調(diào),此調(diào)蒼涼、凄婉,宜放悲聲。③羽聲:相當(dāng)西樂A調(diào)。音調(diào)高亢,聲音慷慨激昂。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又前而為歌曰(上前)
B.發(fā)盡上指冠(向上)
C.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登上)
D.終已不顧(顧慮)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
③又前而為歌
④荊軻就車而去
A.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不同。
C.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 B.馬之千里者。
C.一羽之不舉。 D.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復(fù)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
譯文:
【自主核對】
1.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2.D [“顧”,回頭看。]
3.C [①連詞,表修飾;②介詞,把;③④連詞,表順承。]
4.C [C項為賓語前置句;A、B、D三項均為定語后置句。]
5.又發(fā)出慷慨激昂的聲調(diào),送行的人們怒目圓睜,頭發(fā)都向上頂著帽子。
【全文翻譯提能力】
太子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為荊軻送行。到易水岸邊,餞行以后,上路。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節(jié)拍唱歌,發(fā)出蒼涼凄婉的聲調(diào),送行的人都流淚哭泣。(荊軻)又上前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又發(fā)出慷慨激昂的聲調(diào),送行的人們怒目圓睜,頭發(fā)都向上頂著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走了,始終連頭也不回。
(二) 不食周粟
(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叩馬:勒住馬。②爰(yuán):于是,就。③于嗟徂(cú)兮:要死了啊。于嗟,感嘆詞。于,同“吁”。徂,同“殂”,死。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左右欲兵之(名詞活用為動詞,用兵器殺死)
B.伯夷、叔齊恥之(意動用法,以……為恥)
C.義不食周粟(名詞作狀語,在道義上)
D.扶而去之(使動用法,使……離開)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采薇而食之
B.左右欲兵之/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C.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及餓且死,作歌/不出,火且盡
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沛公安在?
C.安能辨我是雄雌?
D.我安適歸矣?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譯文:
【自主核對】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2.C [“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堅持道義。]
3.D [A項,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承。B項,代詞,代“伯夷、叔齊”;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介詞,在;介詞,對于。D項,均為副詞,將要。]
4.C [C項為一般疑問句;A、B、D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5.武王平定了商紂之亂,天下都?xì)w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rèn)為這是很可恥的事,堅守對殷商的忠義,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著采食薇菜充饑。
【全文翻譯提能力】
武王率軍東進(jìn)去征伐商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而勸阻道:“父親死了卻不安葬,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的行為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可以算作仁德嗎?”武王身邊的侍從準(zhǔn)備殺掉他們。姜太公說:“他們是義士啊!”扶著他們離開了。武王平定了商紂之亂,天下都?xì)w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rèn)為這是很可恥的事,堅守對殷商的忠義,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著采食薇菜充饑。到了由于饑餓而將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詞說:“登上那西山啊,采那些薇菜呀!用暴力來取代暴力,不知道這是錯誤的。神農(nóng)、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禪讓,圣人倏忽辭世去,我輩今日向何方?啊,我要去死了啊!命運如此地衰?。 庇谑丘I死在首陽山中。
(三) 眾人國士
(趙)襄子當(dāng)出,豫讓伏于所當(dāng)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毕遄余叭粐@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fù)釋子!”使兵圍之。
(《史記·刺客列傳》)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趙)襄子:名毋恤,又作無恤,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創(chuàng)始人。謚號襄,史稱趙襄子。②豫讓:春秋時期晉國人,為晉卿智伯家臣。智伯為韓、趙、魏三家攻滅后,豫讓立志為主報仇。③范、中行(hánɡ)氏:指范氏和中行氏兩大家族,為春秋時期晉國兩大卿家。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點數(shù))
B.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把……當(dāng)成一般人一樣)
C.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臣服、歸附)
D.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赦免)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
②豫讓伏于所當(dāng)過之橋下
③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
④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A.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不同。
C.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晉,何厭之有?
B.彼且奚適也?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譯文:
【自主核對】
1.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2.A [“數(shù)”,數(shù)落。]
3.D [①介詞,表引進(jìn)對象,不譯;②介詞,在;③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④代詞,代“智伯”。]
4.C [C項為一般疑問句;A、B、D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5.你為智伯盡忠,聲名已經(jīng)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經(jīng)夠了。
【全文翻譯提能力】
趙襄子應(yīng)當(dāng)出門了,(豫讓)便埋伏在趙襄子將會經(jīng)過的橋下。襄子來到橋邊,馬突然受驚,襄子說:“此人必是豫讓。”派人查問,果然是豫讓。這時襄子便數(shù)落豫讓說:“你不是曾經(jīng)在范氏、中行氏門下做過事嗎?智伯把他們?nèi)珳缌?,而你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門下效命辦事?,F(xiàn)在智伯也已經(jīng)死了,你為什么獨獨這樣執(zhí)著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門下做事,范氏、中行氏把我當(dāng)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于智伯,他把我當(dāng)國士看待,我因此也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毕遄娱L嘆一聲,流著淚說道:“唉,豫讓啊豫讓!你為智伯盡忠,聲名已經(jīng)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經(jīng)夠了。你還是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過你了!”襄子派兵圍住豫讓。
(四) 石奢縱父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v其父而還,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dāng)死?!蓖踉唬骸白范患埃划?dāng)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彼觳皇芰睿载囟?。
(《史記·循吏列傳》)
【文化常識勤積累】
石奢:春秋時期楚國大臣,楚昭王的相(令尹),為官堅直廉正,無所阿避。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堅直廉正,無所阿避(阿諛)
B.縱其父而還,自系焉(放縱)
C.以父立政,不孝也(樹立政績)
D.不私其父,非孝子也(偏袒)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追而不及
②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③子其治事矣
④縱其父而還
A.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不同。
C.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也不同。
4.與“不私其父”中“私”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走私販私
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C.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
D.公正不私其親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dāng)死。
譯文:
【自主核對】
1.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
2.B [“縱”,放走。]
3.D [①連詞,表轉(zhuǎn)折;②連詞,表修飾;③表祈使語氣,“還是”;④代詞,代“他的”。]
4.D [D項與例句相同,偏袒。A項,非法的貨物;B項,私田;C項,密謀之事。]
5.若以懲治父親來樹立政績,這是不孝;若廢棄法度縱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該被判死罪。
【全文翻譯提能力】
石奢,是楚昭王的國相。他為人剛強(qiáng)正直廉潔公正,既不阿諛逢迎,也不膽小避事。一次出行屬縣,恰逢途中有兇手殺人,他追捕兇犯,發(fā)現(xiàn)犯人是自己的父親。他放走父親,歸來便把自己囚禁起來。他派人告訴昭王說:“殺人兇犯,是我的父親。若以懲治父親來樹立政績,這是不孝;若廢棄法度縱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該被判死罪?!闭淹跽f:“你追捕兇犯而沒抓獲,論罪不該伏法,你還是去治理國事吧。”石奢說:“不偏袒自己的父親,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責(zé),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則是為臣的職責(zé)。”于是石奢不聽從楚昭王的命令,自殺而死。
(五) 天下之平
頃之,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于是使騎捕,屬之廷尉。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蓖⑽咀喈?dāng),一人犯蹕,當(dāng)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dāng)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绷季茫显唬骸巴⑽井?dāng)是也。”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廷尉:漢朝時的最高司法官,管理天下刑獄的審理和判處。②縣人:與京都長安相對而言,猶言“鄉(xiāng)下人”。③蹕(bì):清道戒嚴(yán)。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dāng)之罰金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于是使騎捕,屬之廷尉(囑咐)
B.釋之治問(審理)
C.見乘輿車騎,即走耳(跑)
D.廷尉當(dāng)是也(判處)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頃之,上行出中渭橋/久之,以為行已過
B.而廷尉乃當(dāng)之罰金/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
C.且方其時/民安所措其手足
D.是法不信于民也/廷尉當(dāng)是也
4.下列各句加點詞活用特點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此人親驚吾馬 B.焉用亡鄭以陪鄰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登東山而小魯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譯文:
【自主核對】
1.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dāng)之罰金
2.A [“屬”,交給。]
3.A [A項,均為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B項,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順承。C項,指示代詞,這個;人稱代詞,他們的。D項,代詞,這樣;形容詞,正確的。]
4.D [D項為意動用法,“以……為小”;A、B、C三項均為使動用法,分別為“使……受驚”“使……滅亡”“使……定居”。]
5.現(xiàn)在既然把這個人交給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執(zhí)法的帶頭人,稍一偏失,天下執(zhí)法者都會任意或輕或重,老百姓豈不會手足無措?
【全文翻譯提能力】
不久,皇帝出巡經(jīng)過中渭橋,有一個人從橋下跑了出來,為皇帝駕車的馬受了驚。于是(皇上)命令侍衛(wèi)捉住這個人,交給了廷尉張釋之。張釋之審訊那個人。那人說:“我是鄉(xiāng)下人,聽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帝的隊伍已經(jīng)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一下子看見了皇帝的車隊,馬上就跑起來?!比缓笸⑽鞠蚧实蹐蟾婺莻€人應(yīng)得的處罰,說他觸犯了清道的禁令,應(yīng)處以罰金。文帝發(fā)怒說:“這個人驚了我的馬,我的馬幸虧馴良溫和,假如是別的馬,說不定就把我摔傷了,可是廷尉才判處他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應(yīng)該共同遵守的?,F(xiàn)在法律就這樣規(guī)定,卻要再加重處罰,這樣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并且如果當(dāng)時,皇上您讓人立刻殺了他也就罷了;現(xiàn)在既然把這個人交給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執(zhí)法的帶頭人,稍一偏失,天下執(zhí)法者都會任意或輕或重,老百姓豈不會手足無措?愿陛下明察?!痹S久,皇帝才說:“廷尉的判處是正確的。”
主題四 年少才高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任務(wù)。
(一) 鐘氏弟兄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yù)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庇谑请芬?。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復(fù)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庇謫枙我圆话荩瑫唬骸巴当痉嵌Y,所以不拜?!?br />
(《世說新語·言語》)
【文化常識勤積累】
晝寢:白天睡覺,午睡。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yù)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鐘毓、鐘會少有令譽(yù)(名聲、聲譽(yù))
B.于是敕見(皇帝下命令召見)
C.其父時覺(覺察)
D.且托寐以觀之(睡著)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因共偷服藥酒/因事順心,命篇曰
B.且托寐以觀之/酒以成禮,不敢不拜
C.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
D.魏文帝聞之/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4.下列句子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卿面何以汗? B.大王來何操?
C.沛公安在? D.何可勝道也哉?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
譯文:
【自主核對】
1.鐘毓、鐘會少有令譽(yù),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
2.C [“覺”,醒來。]
3.B [A項,介詞,趁機(jī);介詞,因為。B項,均為連詞,表目的。C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D項,代詞,代“鐘毓、鐘會”;結(jié)構(gòu)助詞,的。]
4.D [D項為一般疑問句;A、B、C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5.鐘毓兄弟小的時候,正當(dāng)父親午睡,趁機(jī)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dāng)時醒了,仍假裝睡著來觀察他們。
【全文翻譯提能力】
鐘毓、鐘會小的時候就有美好的聲譽(yù),(鐘毓)十三歲的時候,魏文帝聽說了他們,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讓你的兩個兒子來見見我。”于是他們奉皇帝的命令進(jìn)見。鐘毓臉上有汗,皇帝問他:“你臉上為什么會出汗?”鐘毓回答說:“我見到您內(nèi)心戰(zhàn)戰(zhàn)惶惶,所以汗如漿般涌出。”皇帝又問鐘會:“你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說:“我因為見到您內(nèi)心戰(zhàn)戰(zhàn)栗栗,所以連汗也不敢出了?!?br />
鐘毓兄弟小的時候,正當(dāng)父親午睡,趁機(jī)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dāng)時醒了,仍假裝睡著來觀察他們。鐘毓先行了禮而后飲酒,鐘會喝了酒卻不行禮。之后他們的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行禮,鐘毓說:“酒是用來成就禮教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鐘會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喝本來就不合禮法,所以不行禮。”
(二) 賈逵讀經(jīng)
賈逵年五歲,明惠過人。其姊韓瑤之婦,嫁瑤無嗣,而歸居焉,亦以貞明見稱。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逵靜聽不言,姊以為喜。至年十歲,乃暗誦“六經(jīng)”。姊謂逵曰:“吾家貧困,未嘗有教者入門,汝安知天下有‘三墳’‘五典’而誦無遺句耶?”逵曰:“憶昔姊抱逵于籬間,聽鄰家讀書,今萬不遺一?!蹦藙兺ブ猩Fひ詾殡夯蝾}于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jīng)文通遍。于閭里每有觀者,稱云振古無倫。門徒來學(xué),不遠(yuǎn)萬里,或襁負(fù)子孫,舍于門側(cè),皆口授經(jīng)文。贈獻(xiàn)者積粟盈倉?;蛟疲骸百Z逵非力耕所得,誦經(jīng)吞倦,世所謂舌耕也。”
(《拾遺記》)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賈逵:字景伯,東漢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天文學(xué)家。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②三墳: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指的是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文中泛指古書。③五典:傳說中的古書名,指少昊(hào)、顓(zhuān)頊(xū)、高辛、堯、舜之書。文中泛指古書。④牒:供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⑤扉屏:門扇、屏風(fēng)。⑥襁負(fù):用布帶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著。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于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jīng)文通遍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其姊韓瑤之婦,嫁瑤無嗣(子嗣)
B.期年,經(jīng)文通遍(一年)
C.稱云振古無倫(倫理)
D.贈獻(xiàn)者積粟盈倉(滿)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亦以貞明見稱/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B.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嫁瑤無嗣,而歸居焉
C.或題于扉屏/或襁負(fù)子孫
D.賈逵非力耕所得/世所謂舌耕也
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
B.或題于扉屏。
C.或襁負(fù)子孫,舍于門側(cè)。
D.于閭里每有觀者。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jīng)吞倦,世所謂舌耕也。
譯文:
【自主核對】
1.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于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jīng)文通遍
2.C [“倫”,匹敵。]
3.D [A項,介詞,因為;介詞,把。B項,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承。C項,或者;代詞,有的人。D項,均為所字結(jié)構(gòu)標(biāo)志。]
4.D [D項為一般陳述句;A、B、C三項均為狀語后置句。]
5.賈逵的糧食不是靠自己種地得到的,而是靠講經(jīng)書講得唇焦口燥得到的,這就是世人說的以舌代耕啊。
【全文翻譯提能力】
賈逵五歲的時候,就聰明過人。他的姐姐是韓瑤的妻子,出嫁以后沒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來住,她也因為貞節(jié)和聰明被人稱道。聽到鄰家讀書,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著賈逵隔著籬笆墻來聽。賈逵安靜地聽著不說話,姐姐也因此感到高興。到賈逵十歲時,就能背誦“六經(jīng)”了。姐姐問賈逵說:“咱們家貧窮,從沒有教書先生進(jìn)咱們家門,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墳’‘五典’這些古書,而又能背誦得一句不漏呢?”賈逵說:“回憶過去姐姐抱我在籬笆間,聽鄰居家里讀書,現(xiàn)在還一句不漏地全記得。”于是他就剝下院中桑樹的皮,用它當(dāng)紙來寫字,或者把字寫在門扇上、屏風(fēng)上,這樣一邊念一邊記,一年的工夫,經(jīng)書的文字便全部通曉了。在他住的街巷里,每當(dāng)人們看到他刻苦好學(xué),都稱贊說自古以來沒有人可和他相比。后來許多學(xué)生來向他求教,有的不以萬里為遠(yuǎn),有的背著孩子住到他的家門附近,賈逵都一一教授他們經(jīng)書。學(xué)生給他一些糧食作為學(xué)費,積累起來裝滿了糧倉。有人說:“賈逵的糧食不是靠自己種地得到的,而是靠講經(jīng)書講得唇焦口燥得到的,這就是世人說的以舌代耕啊。”
(三) 小時了了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奔韧ǎ白?。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痹Y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蔽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dāng)了了?!表t大踧踖。
(《世說新語·言語》)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孔文舉: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少有異才,勤奮好學(xué)。后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能詩善文。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xiàn)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②李元禮:李膺(110—169),名膺,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今屬河南)人。出仕之初舉孝廉,后歷任青州等地太守、烏桓校尉、徵度遼將軍、河南尹等職。③司隸校尉:官名。督察三輔、三河、弘農(nóng)七郡,治洛陽。④中表:古代稱父之姐妹所生子女為外兄弟姐妹,稱母之姐妹所生子女為內(nèi)兄弟姐妹。外為表,內(nèi)為中,合而稱之“中表”。⑤伯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⑥師資之尊: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故老子是孔子的老師。⑦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⑧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議論政事。⑨了了:聰明伶俐的樣子。⑩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樣子。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詣門者,皆俊才(登門拜訪)
B.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溝通,交流)
C.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認(rèn)為……不同凡響)
D.人以其語語之(告訴)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為司隸校尉/既自以心為形役
B.既通,前坐/予既愛茲水之清,又愛其出之不窮
C.人以其語語之/因攝血以供妖飲
D.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莫不延頸愿交焉
4.與“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中“奇”的用法不一致的一項是( )
A.滕公壯其貌 B.孟嘗君客我
C.漁人甚異之 D.會盟而謀弱秦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譯文:
【自主核對】
1.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2.B [“通”,通報。]
3.D [A項,動詞,擔(dān)任;介詞,表被動。B項,副詞,已經(jīng);連詞,“既……又……”搭配。C項,介詞,把;連詞,表目的。D項,均為不定指代詞,“沒有人”。]
4.D [D項為使動用法;例句與A、B、C三項均為意動用法。]
5.過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師生關(guān)系,所以我和您是幾代友好的親戚。
【全文翻譯提能力】
孔融十歲時,跟隨父親來到洛陽。當(dāng)時李元禮名望很高,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只有是才子、名流和內(nèi)外親戚,守門的小吏才給通報??兹诘搅?李元禮)家門口,對守門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后,到前廳坐下。李元禮問道:“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呢?”(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師生關(guān)系,所以我和您是幾代友好的親戚。”李元禮和(在座的)賓客無不稱奇。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話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這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能干?!笨兹诼牶蟠鸬溃骸跋氡啬〉臅r候一定很聰明吧?!标愴t(被說得)非常窘迫。
(四) 元方責(zé)友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世說新語·方正》)
【文化常識勤積累】
陳太丘: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古代常以地名稱其長官。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陳太丘與友期行(約定日期)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離開)
C.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順隨)
D.友人慚,下車引之(拉)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B.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誓不相隔卿
C.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D.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4.下列選項中補(bǔ)充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__①__過中不至,太丘舍__②__去,__③__去后__④__乃至
A.①客 ②客 ?、厶稹 、芸?br />
B.①太丘 ?、诳汀 、劭汀 、芸?br />
C.①客 ?、谔稹 、劭汀 、芸?br />
D.①客 ②客 ?、劭汀 、芴?br />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自主核對】
1.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2.C [“委”,拋棄,舍棄。]
3.B [A項,副詞,才;副詞,僅僅。B項,均為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偏指一方。C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遞進(jìn)。D項,副詞,就;連詞,那么。]
4.A
5.朋友感到慚愧,下車?yán)?,元方頭也不回地進(jìn)了門。
【全文翻譯提能力】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dāng)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迸笥驯闵鷼獾卣f道:“陳太丘真不是君子!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痹秸f:“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當(dāng)著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車?yán)?,元方頭也不回地進(jìn)了門。
(五) 不見長安
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yuǎn)?”答曰:“日遠(yuǎn)。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痹凼唬骸盃柡喂十愖蛉罩孕??”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br />
(《世說新語·夙惠》)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洛下:指洛陽,西晉京城。②東渡:指西晉滅亡,司馬睿東渡,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建政權(quán),史稱東晉。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明帝問何以致泣(導(dǎo)致)
B.具以東渡意告之(詳細(xì)地)
C.居然可知(竟,竟然)
D.元帝異之(意動用法,認(rèn)為……與眾不同)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因問明帝/寧喜,因列筵告戚黨
B.乃答曰:“日近?!?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C.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吳不亡越,越故亡吳
D.元帝異之/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
4.對下列句子句式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明帝問何以致泣。(狀語后置句)
B.具以東渡意告之。(狀語后置句)
C.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狀語后置句)
D.乃答曰:“日近?!?主語省略句)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譯文:
【自主核對】
1.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
2.C [“居然”,顯然。]
3.A [A項,均為副詞,于是,就。B項,副詞,卻;副詞,于是,就。C項,名詞,原因;副詞,必定。D項,代詞,代“明帝的回答”;結(jié)構(gòu)助詞,的。]
4.A [A項為賓語前置句。]
5.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向他詢問洛陽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淚。
【全文翻譯提能力】
晉明帝只有幾歲的時候,坐在元帝的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向他詢問洛陽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淚。明帝問元帝因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東遷的原委詳細(xì)地告訴了他。于是問明帝說:“你認(rèn)為長安與太陽相比,哪個更遠(yuǎn)?”明帝回答說:“太陽遠(yuǎn)。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這顯然可知了?!痹壅J(rèn)為他的回答不同尋常。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舉行宴會,把明帝所說的意思告訴了大家,然后又重新問明帝,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痹鄞篌@失色,說:“你為什么與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因為抬頭就能看見太陽,但是總是看不見長安。”
主題五 廉潔奉公
(一) 子罕辭玉
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子罕弗受。獻(xiàn)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xiàn)之?!弊雍痹唬骸拔乙圆回潪閷殸栆杂駷閷毴粢耘c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被锥嬖唬骸靶∪藨谚担豢梢栽洁l(xiāng)。納此以請死也?!弊雍敝弥T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fù)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子罕:人名,是春秋時代宋國的司城(掌管工程的官),又名樂喜。②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③請死:請求免于死難。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宋人或得玉(有人)
B.納此以請死也(上交)
C.使玉人為之攻之(攻打)
D.富而后使復(fù)其所(使……富裕)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
②子罕置諸其里
③以示玉人
④玉人以為寶也
A.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不同。
C.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補(bǔ)充的省略部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為寶也。
B.若以(之)與我,皆喪寶也。
C.(獻(xiàn)玉者)稽首而告曰。
D.(玉人)富而后使復(fù)其所。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fù)其所。
譯文:
【自主核對】
1.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2.C [“攻”,加工。]
3.A [①②均為兼詞,“之于”的合音;③④均為介詞,“把”。]
4.D [主語應(yīng)為“子罕”。]
5.于是子罕把獻(xiàn)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玉工替獻(xiàn)玉人加工好那塊玉,使其富裕后再讓他返回他的家。
【全文翻譯提能力】
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xiàn)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xiàn)玉石的人說:“我曾經(jīng)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rèn)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xiàn)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dāng)作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自留有各自的寶物?!鲍I(xiàn)玉的人跪拜著對子罕說:“小人帶著玉璧,不能安全地走過鄉(xiāng)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于是子罕把獻(xiàn)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玉工替獻(xiàn)玉人加工好那塊玉,使其富裕后再讓他返回他的家。
(二) 景公夜飲
景公飲酒,夜移于晏子,前驅(qū)款門曰:“君至!”晏子被玄端立于門曰:“諸侯得微有故乎?國家得微有事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夫子樂之?!标套訉υ唬骸胺虿妓]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惫唬骸耙朴谒抉R穰苴之家?!鼻膀?qū)款門曰:“君至!”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門曰:“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將軍樂之?!别趯υ唬骸胺虿妓]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曰:“移于梁丘據(jù)之家?!鼻膀?qū)款門曰:“君至!”梁丘據(jù)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公曰:“樂哉今夕吾飲也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國微此一臣者何以樂吾身?”君子曰:“圣賢之君,皆有益友,無偷樂之臣,景公弗能及,故兩用之,僅得不亡?!?br />
(《晏子春秋》)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玄端:古禮服。②得微:恐怕,莫非。③辱:委屈(你來)。④簠簋(fǔ ɡuǐ):簠與簋,兩種盛黍稷稻粱之禮器。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樂哉今夕吾飲也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國微此一臣者何以樂吾身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前驅(qū)款門曰(敲)
B.晏子被玄端(同“披”,穿)
C.夫布薦席、陳簠簋者(布制的)
D.臣不敢與焉(參與)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夜移于晏子/立于門曰
B.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左操瑟……行歌而出
C.酒醴之味/移于梁丘據(jù)之家
D.諸侯得微有兵乎/微此二子者
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君何為非時而夜辱? B.何以樂吾身?
C.復(fù)駕言兮焉求? D.如太行、王屋何?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圣賢之君,皆有益友,無偷樂之臣,景公弗能及,故兩用之,僅得不亡。
譯文:
【自主核對】
1.樂哉!今夕吾飲也。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國?微此一臣者,何以樂吾身
2.C [“布”,布置。]
3.C [A項,介詞,到;介詞,在。B項,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修飾。C項,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項,為“得微”的固定搭配;動詞,沒有。]
4.D [D項為固定句式;A、B、C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5.圣賢的君主,都有良師益友,沒有茍且取樂的大臣,齊景公比不上圣賢的君主,所以兩種大臣都有,僅得以保住他沒有亡國。
【全文翻譯提能力】
齊景公喝了酒,晚上跑到晏子家里,先驅(qū)隨從敲晏子家的門說:“國君到了!”晏子穿著禮服站在門口說:“諸侯難道有什么變故嗎?國家難道出事了嗎?您為什么在不該來的時候晚上屈尊到這里來了?”齊景公說:“美酒的滋味,音樂美妙的聲音,我想跟你一塊享受。”晏子回答說:“布置宴席、擺列餐具,有專門的人管理,我不敢這么做?!饼R景公說:“改到司馬穰苴家里?!毕闰?qū)隨從敲司馬穰苴家的門說:“國君到了!”司馬穰苴穿著鎧甲手持兵器站在門口說:“諸侯難道有戰(zhàn)事嗎?大臣難道有叛亂的嗎?您為什么在不該來的時候晚上屈尊到這里來了?”齊景公說:“美酒的滋味,音樂美妙的聲音,我想跟你一塊享受?!彼抉R穰苴回答說:“布置宴席、擺列餐具,有專門的人管理,我不敢這么做?!饼R景公說:“改去梁丘據(jù)的家里?!毕闰?qū)隨從敲梁丘據(jù)的家門說:“國君到了!”梁丘據(jù)左手拿著瑟,右手舉著竽,唱著歌出來迎接。齊景公說:“高興??!今晚我可以喝酒了。沒有晏子、司馬穰苴,拿什么治理國家?沒有梁丘據(jù),拿什么娛樂身心?”君子說:“圣賢的君主,都有良師益友,沒有茍且取樂的大臣,齊景公比不上圣賢的君主,所以兩種大臣都有,僅得以保住他沒有亡國。”
(三) 史魚尸諫
衛(wèi)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魚驟諫而不從。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在衛(wèi)朝,不能進(jìn)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則死無以成禮。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畢矣。”其子從之。靈公吊焉,怪而問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庇谑敲畾浻诳臀?,進(jìn)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yuǎn)之??鬃勇勚唬骸肮胖兄G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
(《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史魚:春秋時衛(wèi)國(都于濮陽西南)大夫。也稱“史鰍”,字子魚。②牖下:窗下。③列諫:堅持不懈地進(jìn)諫,用各種方法勸諫。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彌子瑕不肖(不才,不賢)
B.史魚驟諫而不從(突然)
C.史魚病將卒(死)
D.靈公吊焉(吊唁)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衛(wèi)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退彌子瑕而遠(yuǎn)之
B.汝置尸牖下,于我畢矣/于是命之殯于客位
C.其子從之/忠感其君者也
D.彌子瑕不肖,反任之/古之列諫之者
4.與“史魚病將卒”中的“卒”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魯肅聞劉表卒 B.卒起不意
C.不能卒業(yè) D.繕甲兵,具卒乘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吾在衛(wèi)朝,不能進(jìn)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也。
譯文:
【自主核對】
1.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
2.B [“驟”,多次。]
3.C [A項,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順承。B項,介詞,對于;介詞,在。C項,均為代詞,譯為“他的”。D項,代詞,代“彌子瑕”;結(jié)構(gòu)助詞,的。]
4.A [A項與例句相同,均解釋為“死”;B項,通“猝”,突然;C項,結(jié)束,完畢;D項,步兵。]
5.我在衛(wèi)國為官,不能使蘧伯玉受到任用,也不能使彌子瑕被罷免,這是我作為臣子不能匡正君主啊!
【全文翻譯提能力】
衛(wèi)國的蘧伯玉是位賢人,而衛(wèi)靈公不任用他;彌子瑕不賢,反而受到任用。史魚多次進(jìn)諫而衛(wèi)靈公不聽。史魚得病將死,囑咐他的兒子說:“我在衛(wèi)國為官,不能使蘧伯玉受到任用,也不能使彌子瑕被罷免,這是我作為臣子不能匡正君主??!我活著的時候不能匡正君主,那么我死了以后就不應(yīng)得到安葬。我死以后,你把我的尸首放在窗下,讓我完成我的心愿?!彼膬鹤勇爮牧怂膰谕小Pl(wèi)靈公前來吊唁,感到很奇怪,就詢問怎么回事。他的兒子把他的話告訴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驚訝地變了臉色,說:“這是我的過錯啊!”于是下令將史魚的尸體停放到正堂,召見蘧伯玉而任用他,斥退彌子瑕而疏遠(yuǎn)他??鬃勇牭竭@件事,說:“古代特別敢于進(jìn)諫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為止了,沒有像史魚這樣死了以后還要用尸體來勸諫,忠誠感動他的君主的,這樣的人能說不是正直的嗎?”
(四) 魯相拒魚
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弟為魯相。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陀羞z相魚者,相不受??驮唬骸奥劸若~,遺君魚,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魚,故不受也。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魚而免,誰復(fù)給我魚者?吾故不受也?!笔橙愣?,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jī),云:“欲令農(nóng)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
(《史記·循吏列傳》)
【文化常識勤積累】
①高弟:一作“高第”,指才優(yōu)而學(xué)業(yè)品第高。②受大者:領(lǐng)取俸祿多的人,指官位高的人。③取小:占小便宜。④茹:蔬菜的總稱。⑤園葵:菜園中的冬葵菜。⑥家婦:妻子。⑦工女:此指織婦。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客有遺相魚者(贈送)
B.聞君嗜魚,遺君魚(極為喜好)
C.疾出其家婦,燔其機(jī)(燒)
D.欲令農(nóng)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同“仇”,仇恨、仇怨)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以高弟為魯相?、谝允若~,故不受也
③今受魚而免?、苁橙愣?br />
A.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不同。
C.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補(bǔ)充的省略部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儀休)以高弟為魯相。
B.(汝)欲令農(nóng)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
C.(吾)聞君嗜魚,遺君魚。
D.疾出其家婦,(家婦)燔其機(jī)。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
譯文:
【自主核對】
1.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2.D [“讎”,售。]
3.A [①②介詞,因為;③④連詞,表順承。]
4.D [整句話的主語為“公儀休”。]
5.公儀休吃了蔬菜感覺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園中的冬葵菜都拔下來扔掉。
【全文翻譯提能力】
公儀休,是魯國的博士。由于才學(xué)優(yōu)異做了魯國國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則行事,絲毫不改變規(guī)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為官者不許和百姓爭奪利益,做大官的不得占小便宜。有位客人給國相公儀休送魚,他不肯接受。客人說:“聽說您極愛吃魚才送魚來,為什么不接受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很愛吃魚,才不能接受啊?,F(xiàn)在我做國相,自己還買得起魚吃;如果因為今天收下你的魚而被免官,今后誰還肯給我送魚?所以我絕不能接受?!惫珒x休吃了蔬菜感覺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園中的冬葵菜都拔下來扔掉。他看見自家織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門,還燒毀了織機(jī)。他說:“想要讓農(nóng)民和織婦到哪里賣掉他們生產(chǎn)的貨物呢?”
(五) 孔明治家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fù)陛下?!奔白?,如其所言。
(《三國志·諸葛亮傳》)
【文化常識勤積累】
外任:舊指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
【文言斷句培語感】
1.?dāng)嗑洹?br />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
【練牢基礎(chǔ)重素養(yǎng)】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初,亮自表后主(從前,當(dāng)初)
B.初,亮自表后主(表達(dá)、表述)
C.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仰仗、依靠)
D.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多余的錢財)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悉仰于官?、谥劣诔荚谕馊?br />
③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④勞師以襲遠(yuǎn)
A.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義、用法相同,③④意義、用法不同。
C.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②意義、用法不同,③④意義、用法也不同。
4.與“以負(fù)陛下”中的“負(fù)”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秦貪,負(fù)其強(qiáng) B.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
C.徐衍負(fù)石入海 D.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譯文:
【自主核對】
1.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
2.B [“表”,上表,向……表明心志。]
3.C [①介詞,引進(jìn)對象,不譯;②“至于”固定搭配,不譯;③④連詞,表目的,“來”。]
4.D [D項與例句相同,均解釋為“辜負(fù)”;A項,憑借;B項,背負(fù);C項,抱持。]
5.而我在外當(dāng)官,沒有其他的花費,穿衣吃飯全靠當(dāng)官的俸祿,沒有做其他的兼職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全文翻譯提能力】
從前,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說:“成都有桑樹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頃,兒子兄弟的穿衣吃飯,自會有盈余。而我在外當(dāng)官,沒有其他的花費,穿衣吃飯全靠當(dāng)官的俸祿,沒有做其他的兼職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到我死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有多余的綢布、多余的錢財這樣的狀況而辜負(fù)陛下。”到了他死的時候,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