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下學期月考(九)
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共四道大題,23道小題。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人類對時間的認識來源于對自然的觀察。一方面,天體運動造就的晝夜、月相和季節(jié)等有著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也形成了與之和諧的節(jié)律,古人據此設置歷法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來無關天象的時、分、秒)為標度的時間體系。當這些標度被數學化后,自然的時間就成為測度的時間。另一方面,能夠感知“自我”和“現在”的生命,都難逃生老病死的命運。古人先驗地意識到自己“向死而生”,聯想到現在進入過去,未來進入現在,人死不能復生,覆水不能再收——“時間之矢”仿佛是一條線性、均勻、“逝者如斯”的河流。
上述兩種經驗,奠定了數學化、空間化的時間觀的基礎。它們對應不同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啟發(fā)了人類對時間本質的思考。古印度和古希臘人覺得時間是循環(huán)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則基于上帝和創(chuàng)世的觀念,主張有始有終的線性時間。到了中世紀后期,線性時間觀已經深入歐洲社會。16世紀新式鐘表誕生,其結合了兩種時間觀念:指針的運動既模擬循環(huán),也呈現流逝。鐘表時間進入城市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重構了人與時間的關系,推動了關于時間本質的思考。德國科普作家托馬斯·德·帕多瓦認為,這是現代時間及其觀念被“發(fā)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現代/新時代”的開端。
以新式的鐘表時間為參照,所有社會活動都變得可預期、可規(guī)劃,能夠像鐘表機械那樣運轉有序。同時,新式時間也將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測度時間所定義。時間如影隨形——效率無處不在;時間愈發(fā)精確——效率更加珍貴。當效率成為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和技術裝置的基本參數,時間也被賦予價值。
然而,盡管效率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時間始終屬于稀缺資源。甚至,人們在相互競爭之外,還要與時間競爭,如同賽場上的跑者。在越收越緊的時間之網里,“人們對過去充滿了悔恨,對未來充滿了恐懼,試圖拼命地抓住現在”,甚至需要刻意打發(fā)富余的時間。就在這并驅爭先、熙熙攘攘之中,世人陷入一種集體焦慮,在抱怨“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同時,絕望地懷念過去:“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時至今日,我們的時間經驗依然受到鐘表的主導。但是,與太陽、流水和鐘聲一樣,鐘表時間只是時間的具象。想要探索真正的時間,我們必須追根溯源,尋找那個獨立于物質、運動和觀察者的時間本身。托馬斯·德·帕多瓦在《萊布尼茨、牛頓與發(fā)明時間》中講述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時間經驗、時間工具和時間觀念,分辨于躁動的時間之網,我們才能少一點無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與堅強。
(摘編自《〈萊布尼茨、牛頓與發(fā)明時間〉序言》)
材料二:
潮水、冬夏二至、季節(jié)、星辰的循環(huán)往來,這些現象使許多原始人把時間看做一種基本上不斷循環(huán)的有機節(jié)奏。他們想,既然時間跟天體的循環(huán)運轉分不開,時間本身也應該是循環(huán)的。白天跟黑夜,新月代替舊月,冬天過了是夏天,為什么歷史就不這樣?中美洲的瑪雅人相信歷史每260年重復一次,這個周期他們叫拉馬特,是他們日歷的基本單元。
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是希臘各宇宙學派的一個共同點。亞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學》中說:“凡是具有天然運動和生死的,都有一個循環(huán)。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時間辨別,都根據一個周期開始和結束;因此,甚至時間本身也是一個循環(huán)?!彼苟喔饘W派的人相信,每當行星回到它們初始相對位置時,宇宙就重新開始。公元4世紀的尼梅修斯主教說過:“蘇格拉底也好,柏拉圖也好,人人都會復生,都會再見到同樣的朋友,再和同樣的熟人來往。他們將再有同樣的經驗,從事同樣的活動?!彼袣v史的事件都裝在一個大輪子上一樣,循環(huán)不已。
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提出的“時間之箭”引起了我們內心的恐懼,因為它意味著不穩(wěn)定和變遷。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羅馬尼亞人類學者、宗教史學者埃里阿德在他名為《永恒回返的神話》的書里,認為世界上從有人類以來,多半的人都覺得循環(huán)時間更令人安慰,而將它緊抱不放。這樣,過去也是將來,沒有真正的“歷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認再生和更新。
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把“線性”(不可逆)的時間,直截了當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穌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難,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會重復的,西方文化終于把時間看成是穿越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條線。不可逆時間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思想。它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開辟了道路,從而把我們和原始生物在時間上連接起來??傊?,線性時間概念的出現和因之而起的觀念改變,為現代科學的產生打下了思想基礎。
文化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和線性模式,在生物時間中可以找到對應。細胞的分裂,以及體內各種不同節(jié)奏——從高頻的神經脈沖到悠閑的細胞更新——所組成的交響樂,都牽涉到循環(huán)式時間;而不可逆時間則體現于從生到死的老化過程之中。一方面,不停的鐘擺或晶體振蕩積累成所謂的“時間”,在地球上這時間就表現為12小時或24小時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種耗散現象,諸如電池的干涉,發(fā)條的松弛,都告訴我們時間是一去不回頭的。
(節(jié)選自柯文尼、海菲爾德《時間之箭》,有刪改)
1. 下列對兩則材料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線性時間被人們看作是一條勻速流逝單向延伸的河流,它具有不可逆性,體現為現在成為過去,未來成為現在。
B. 鐘表時間進入城市生活,托馬斯·德·帕多瓦認為這開啟了現代時間及其觀念被“發(fā)明”的年代和“新時代”。
C. “時間之箭”意味著不穩(wěn)定和變遷,指向世界末日;“沒有真正的歷史”意味著過去也就是將來,指向重新再生。
D. 文化時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文化學派的時間概念和認識把現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時間上連接起來。
2. 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效率成為市場競爭和技術裝置方面極重要的因素,時間也有了價值,效率高,時間價值就大。
B. 我們只有追根溯源,尋找那個獨立于物質、運動和觀察者的時間本身,才能探索真正的時間。
C. 相對于線性模式,循環(huán)模式更容易使人接受和認同,因為這樣,才可以讓人獲得再生和更新。
D. 作為現代科學產生思想基礎,線性時間概念的出現及引起的觀念改變,必將主宰人類生活。
3.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于詩詞熟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這充分利用了植物進化過程與季節(jié)固定周期之間的和諧節(jié)律。
B.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的這兩句詩體現了自然時間的流逝性以及稀缺性。
C.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的感悟有助于我們尋找到時間的本身。
D. “時間就是金錢”,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理解,即通過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來獲取利益。
4. 材料一與材料二在論證結構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梳理。
5.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請結合材料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時間觀念”及“人生啟示”。
【答案】1. D 2. B 3. C
4. 材料一采用層進式(層遞式、遞進式)結構。先談古人對時間的認識,引出人類對于時間本質的探討,重點闡述了鐘表時間對于社會活動的影響,最后提出對待時間的具體辦法,層層深入。
材料二采用分總結構。先談文化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再談文化時間的線性模式,最后指出兩種模式在生物時間中可以找到對應。
5. ①兩則材料都體現了辯證的時間觀念,有線性時間與循環(huán)時間的區(qū)分,也有兩者的統(tǒng)一,如材料一提及鐘表時間結合了兩種時間觀念,材料二則提及生物時間中既有循環(huán)式時間,也有不可逆時間。②“蓋將……無盡也”一句,從變的角度來看,體現的是線性時間,強調不可逆,從不變的角度來看,體現的是循環(huán)時間,一切是循環(huán)無盡的。③蘇軾強調從“變”與“不變”的角度來看,啟示人們結合兩種時間觀念,客觀而豁達地看待人生與世間萬物。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同文化學派的時間概念和認識把現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時間上連接起來”錯誤,“文化時間”包括“循環(huán)模式和線性模式”,根據材料二第四段“不可逆時間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思想。它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開辟了道路,從而把我們和原始生物在時間上連接起來”,是不可逆時間(“線性模式”)把我們和原始生物在時間上連接起來。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效率高,時間價值就大”錯誤,文中只說“時間如影隨形——效率無處不在;時間愈發(fā)精確——效率更加珍貴。當效率成為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和技術裝置的基本參數,時間也被賦予價值”,不能得出“效率高,時間價值就大”的結論,選項于文無據。
C.“才可以讓人獲得再生和更新”錯誤,原文為“多半的人都覺得循環(huán)時間更令人安慰,而將它緊抱不放。這樣,過去也是將來,沒有真正的‘歷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認再生和更新”,可知應是讓人“感覺可以獲得再生和更新”。
D.“必將主宰人類生活”錯誤,原文為“線性時間概念的出現和因之而起的觀念改變,為現代科學的產生打下了思想基礎”,可知“線性時間概念的出現及引起的觀念改變”,只是為現代科學產生打下思想基礎,不能斷定“必將主宰人類生活”。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張若虛的感悟有助于我們尋找到時間的本身”錯誤,從材料一最后一段來看,“與太陽、流水和鐘聲一樣,鐘表時間只是時間的具象”,“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也只是借助于“月”這一具象,不能幫助我們“尋找到時間的本身”,而“想要探索真正的時間,我們必須追根溯源,尋找那個獨立于物質、運動和觀察者的時間本身”。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天體運動造就的晝夜、月相和季節(jié)等有著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也形成了與之和諧的節(jié)律,古人據此設置歷法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來無關天象的時、分、秒)為標度的時間體系……能夠感知‘自我’和‘現在’的生命,都難逃生老病死的命運”,“上述兩種經驗,奠定了數學化、空間化的時間觀的基礎。它們對應不同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啟發(fā)了人類對時間本質的思考”,先談古人對時間的認識,引出人類對于時間本質的探討;
第三、四段,“以新式的鐘表時間為參照,所有社會活動都變得可預期”“人們在相互競爭之外,還要與時間競爭”,重點闡述了鐘表時間對于社會活動的影響;
第五段,“想要探索真正的時間,我們必須追根溯源,尋找那個獨立于物質、運動和觀察者的時間本身……重新審視自己的時間經驗、時間工具和時間觀念,分辨于躁動的時間之網,我們才能少一點無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與堅強”提出對待時間的具體辦法。
各段內容層層深入。故材料一采用的是層進式結構。
材料二,第一、二段,“既然時間跟天體的循環(huán)運轉分不開,時間本身也應該是循環(huán)的”“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是希臘各宇宙學派的一個共同點”,先談文化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
第三、四段,“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提出的‘時間之箭’引起了我們內心的恐懼”“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把‘線性’(不可逆)的時間,直截了當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再談文化時間的線性模式;
第五段,“文化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和線性模式,在生物時間中可以找到對應”,最后指出兩種模式在生物時間中可以找到對應。
先談文化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再談文化時間的線性模式,最后總結,可見材料二采用的是分總結構。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先看材料里呈現的時間觀念。材料一“古印度和古希臘人覺得時間是循環(huán)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則基于上帝和創(chuàng)世的觀念,主張有始有終的線性時間”,材料二“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是希臘各宇宙學派的一個共同點……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把‘線性’(不可逆)的時間,直截了當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兩則材料都體現了辯證的時間觀念,有線性時間與循環(huán)時間的區(qū)分;
也有兩者的統(tǒng)一,如材料一“16世紀新式鐘表誕生,其結合了兩種時間觀念:指針的運動既模擬循環(huán),也呈現流逝”,提及鐘表時間結合了兩種時間觀念,材料二“文化時間的循環(huán)模式和線性模式,在生物時間中可以找到對應”,則提及生物時間中既有循環(huán)式時間,也有不可逆時間。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意為“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從變的角度來看,體現的是線性時間,強調不可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從不變的角度來看,體現的是循環(huán)時間,一切是循環(huán)無盡的,“物與我皆無盡也”。
啟示:蘇軾強調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啟示人們結合兩種時間觀念,要客觀而豁達地看待人生與世間萬物。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普通人
梁曉聲
1984年至1986年,父親棲居北京的兩年,曾在五六部電影和電視劇中當過群眾演員。父親被選去當群眾演員,毫無疑問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親的胡子留得很長,長及上衣第二顆紐扣??傮w銀白。誰見了都對我說:“梁曉聲,你老父親的一把大胡子真帥。”
起先,我擔心父親在戲中被人呼來喝去。大導演李文化親自來找我——說他這部影片的群眾演員中,少了一位長胡子老頭兒?!胺判?,我吩咐對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員們一樣還不行嗎?”——他這么保證。無奈,我只好違心同意。
從此,父親便開始了他的“演員生涯”,在他74歲的時候。
父親演的盡是迎著鏡頭走過來或背著鏡頭走過去的“角色”。說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詞了。不同的服裝,使我的老父親在鏡頭前成為老紳士、老乞丐、擺煙攤的或挑菜行賣的……不久,便常有人對我說:“哎呀,曉聲,你父親真好。演戲認真極了!”但那也算“演戲”嗎?我每每一笑置之。然而聽到別人夸獎自己的父親,內心里總是高興的。
一次,我從辦公室回家,經過北影一條街——就是那條舊北京假景街,見父親端端地坐在臺階上,而導演們在攝影機前指手畫腳地議論什么,不像再有群眾場面要拍的樣子。時已中午,我走到父親跟前,說:“爸爸,你還坐在這兒干什么呀?回家吃飯吧?!备赣H說:“不行。我不能離開。”我問:“為什么?”父親回:“我們導演說了——別的群眾演員沒事兒了,可以打發(fā)走了。但這位老人不能走,我還用得著他!”父親的語調中,很有一種自豪感似的。父親坐得很特別,那是一種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員服,是一件褐色綢質長袍。他將長袍的后擺,掀起來搭在背上。而將長袍的前擺,卷起來放在膝上。他不依墻,也不靠什么。就那樣子端端地坐著,也不知已經坐了多久。
父親不肯離開,我只好去問導演。導演卻已經把我的老父親忘在腦后了,一個勁兒地向我道歉……
中國之電影電視劇,群眾演員的問題,對任何一位導演,都是很沮喪的事。往往的,需要10個群眾演員,預先得組織十五六個,真開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錯。有些群眾演員,錢一到手,人也便腳底板抹油,溜了。在這一點上,群眾演員倒可謂相當出色地演著我們現實中的些個“群眾”,些個中國人。
我細思忖:都愿請我的老父親當群眾演員,當然并不完全因為他的胡子……
那兩年內,父親睡在我的辦公室。有時我因寫作到深夜,常和父親一塊兒睡在辦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聲驚醒,翻了個身,黑暗中,恍恍地,發(fā)現父親披著衣服坐在折疊床上吸煙。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詢問:“爸,你怎么了?為什么夜里不睡吸煙?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俊焙诎抵?,但聞父親嘆了口氣。許久,才聽他說:“唉,我為我們導演發(fā)愁哇?他就怕這幾天下雨……”父親不論在哪一個劇組當群眾演員,都一概地稱導演為“我們導演”。從這種稱謂中我聽得出,他是把他自己——一個迎著鏡頭走過來或背著鏡頭走過去的群眾演員,與一位導演之間聯系得太緊密了。
而我認為這是荒唐的,因為這實實在在是很犯不上的。我嘟噥地說:“爸,你替他操這份心干嗎?下雨不下雨的,與你有什么關系?睡吧睡吧?!薄坝心氵@么說話的嗎?”父親教訓我道,“全廠2000來人,等著這一部電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發(fā)工資,發(fā)獎金,你不明白?你一點兒不關心?”我佯裝沒聽到,不吭聲。
天亮后,我起來,見父親站在窗前發(fā)怔。我也不說什么。怕一說,使他覺得聽了逆耳,惹他不高興。后來父親東找西找的。我問找什么。他說找雨具。他說要親自到拍攝現場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還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語:“雨小多了嘛,萬一能拍呢?萬一能拍,我們導演找不到我,我們導演豈不是發(fā)急嗎?……”聽他那口氣,仿佛他是主角。
我說:“爸,我替你打個電話,向你們劇組問問不就行了嗎?”父親不語,算是默許了。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電話。其實是為我自己的事打電話?;氐睫k公室,我對父親說:“電話打過了。你們組里今天不拍戲?!薄颐髦裉鞙逝牟怀伞8赣H火了,沖我吼:“你怎么騙我?你明明不是給我劇組打電話,我聽得清清楚楚。你當我耳聾嗎?”父親他怒沖沖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辦公室窗口,見父親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在我寫這篇文字間又有人打來電話:“我們想請你父親演個群眾角色……”“這……我父親已經去世了。”“去世了?……對不起。”對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我的父親是一個普通人。以我的父親為鏡,我常不免問我自己——在生活這大舞臺上,我也是演員嗎?我是一個什么樣的演員呢?就表演藝術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員。就現實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個“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員”。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父親起初被邀請去做群眾演員,就是因為他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后來屢次被邀,就不只因為胡子漂亮了。
B. “群眾演員倒可謂相當出色地演著我們現實中的些個‘群眾’”,是說體現了社會上一些人唯利是圖的行為。
C. 作者贊美父親“敬業(yè)”的品性,同時也對他擺不正自己“配角”位置的缺點毫不掩飾,人物形象真實可信。
D. 作者喜歡那些演技好的“性格演員”,就現實中人而言,他敬佩像父親一樣真誠、善良、守信的“本色的人”。
7. 下列對文章的藝術特色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父親做群眾演員的幾件事中,作者對父親的認識經歷了從理解到崇敬的心理變化過程,凸顯了父親的人格魅力。
B. “我細思忖:都愿請我的老父親當群眾演員,當然并不完全因為他的胡子”,此段過渡,前后內容間呈現轉折關系。
C. 文章后面寫打來電話約演群眾角色的人得知父親去世消息后的反應,通過語言與神態(tài)描寫,體現了失望,更是抱歉。
D. 文章末段承接上文對父親群演生涯的回憶,重在思考現實生活中如何做人問題,卒章顯志,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8. 文中兩個畫線句子看似未寫父親,實則都在寫父親。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9. 梁曉聲深情關注“普通人”,往往以其生活片段展現人物性格。請以本文“父親”形象為例,簡要分析這一寫作特色。
【答案】6. C 7. D
8. 第一句,通過對他人的語言描寫,從整體上(側面)體現父親“認真演戲”的品性。第二句,通過寫一些群眾演員的錯誤做法,反襯出父親認真演戲、誠實守信的品性。兩句都運用了側面描寫(間接描寫、襯托)手法。
9. 生活片段:
①片段一:演各種群演角色戲認真極了。
②片段二:遵從導演指令,長久端坐不離片場。
③片段三:雷雨天為導演不能拍戲而發(fā)愁,夜不能寐。
④片段四:天亮后,冒大雨趕往劇組。
人物性格:
①演戲認真,一絲不茍;②敬畏“職業(yè)”,真誠守信;③淳樸善良,為人著想……
總的來說,父親飾演不起眼的群眾角色,卻是一位品行端正、淳樸高尚的“普通人”。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C.“擺不正自己‘配角’位置”錯,表現是父親對戲和劇組工作的關心。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藝術特色賞析的能力。
A.“從理解到崇敬的心理變化過程”錯誤,結合“我每每一笑置之……我細思忖:都愿請我的老父親當群眾演員,當然并不完全因為他的胡子……我崇敬每一個‘本色’的人”可知,應該是“不理解一理解一崇敬”的過程。
B.“前后內容間呈現轉折關系”錯,是逐漸深化(遞進)關系,由“敬業(yè)”到心系劇組的“主人翁”精神。
C.“通過語言與神態(tài)描寫,體現了失望,更是抱歉”錯誤,沒有神態(tài)描寫,并非“更是抱歉”,原文為“對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中描寫人物手法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句,通過對他人語言描寫,寫旁人對父親的評價,從整體上(側面)體現父親“認真演戲”的品性,使父親的性格更加真實可信。
第二句,寫一些群眾演員的錯誤做法,而父親“就那樣子端端地坐著,也不知已經坐了多久……父親不肯離開”,反襯出父親認真演戲、誠實守信的品性,使父親的性格更加鮮明突出。
兩句都運用了側面描寫(間接描寫、襯托)手法。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寫作特色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片段一:“曉聲,你父親真好。演戲認真極了”,演各種群演角色戲認真極了。
片段二:“父親端端地坐在臺階上……就那樣子端端地坐著,也不知已經坐了多久”,遵從導演指令,長久端坐不離片場。
片段三:“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聲驚醒,翻了個身,黑暗中,恍恍地,發(fā)現父親披著衣服坐在折疊床上吸煙……他說:‘唉,我為我們導演發(fā)愁哇?他就怕這幾天下雨……’”,雷雨天為導演不能拍戲而發(fā)愁,夜不能寐。
片段四:“天亮后,我起來,見父親站在窗前發(fā)怔……父親他怒沖沖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辦公室窗口,見父親在雨中大步疾行”,天亮后,冒大雨趕往劇組。
人物性格:
從片段一可看出,一個群眾演員能得到認可,可見父親演戲認真,一絲不茍;
從片段二可看出,父親敬畏“職業(yè)”,“父親坐得很特別,那是一種正襟危坐”;真誠守信,不讓走就一直等著不離開;
從片段三、四可看出,父親淳樸善良,為人著想,下雨父親夜不能寐,第二天早上“父親他怒沖沖地就走出去了”,冒雨趕往極可能不拍戲的劇組。
總的來說,父親是一個“普通人”,只是飾演不起眼的群眾角色,但他卻是一位品行正、淳樸高尚的人,并贏得了兒子的崇敬。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少即通百家,善言老、莊。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其少,異之,曰:“圣童也!顧器大難為用爾。”及長,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初,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聰瞭。欲官之,不受。上元元年,稱疾還山,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居之。盧照鄰等師事之。問曰:“高醫(yī)愈疾,其道如何?”答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霜雪張為虹霓天常數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衛(wèi)①,章為氣色,發(fā)為音聲,人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則蒸生熱,否生寒,結為瘤贅,陷為癰疽,奔則喘乏,竭則燋槁,發(fā)乎面,動乎形。天地亦然。高醫(yī)導以藥石,救以針劑;圣人和以至德,輔以人事。故體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災。”照鄰曰:“人事奈何?”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之謂也?!耵裎浞?,公侯干城’,大之謂也?!粸槔?,不為義疚’,方之謂也?!姍C而作,不俟終日’,圓之謂也。”復問養(yǎng)生之要,答曰:“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yǎng)生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故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墮稼穡,工無畏則慢規(guī)矩,商無畏則貨不殖,子無畏則忘孝,父無畏則廢慈,臣無畏則勛不立,君無畏則亂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懼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遠?!庇来境酰?,年百余歲,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選自《唐書·孫思邈傳》,有刪改)
材料二:
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典》,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
(選自孫思邈《千金藥方》)
【注】①榮衛(wèi):中醫(yī)術語,“榮”指血的循環(huán),“衛(wèi)”指氣的周流。泛指氣血、身體。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霜雪張/為虹霓天/常數也/
B. 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雨/怒為風/凝為霜雪/張為虹霓/天常數也/
C. 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霜雪/張為虹霓/天常數也/
D. 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霜雪張/為虹霓天/常數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百家,即“諸子百家”,一般是對先秦時期各個學術派別的總稱。
B. 邑司,指管理公主事務的機構或供職于此的官吏,文中指住宅。
C. 稼穡,分別是指種植和收割,語出《詩經》,連用泛指農業(yè)勞動。
D. 明器,指古代官員大戶去世時家中所留下的財產和器物等遺產。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孫思邈自幼聰明過人,他學識淵博,擅長談論老子、莊周的學說,得到了洛州總管的稱贊。
B. 盧照鄰尊孫思邈為師,向他請教了獨到的行醫(yī)之道,問及人事、養(yǎng)生等問題也得到了解答。
C. 孫思邈不圖功名利祿,唐太宗召他做官,他稱自己年老且有目不明耳不聰之疾,未被接受。
D. 為了說明養(yǎng)生的要訣,孫思邈用假設的說法,談及士農工商等各行業(yè)和君臣父子等各身份。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圣童也!顧器大難為用爾。
(2)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
14. 孫思邈被唐太宗評價為“百代之師”,被后世尊稱為“藥王”,都在其“醫(yī)道”之妙。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他的“醫(yī)道”體現在何處。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這是一位神童??!只不過(但是)他本領太大,很難為我(這小小州衙)所用啊。
(2)天有滿盈和虛虧,人有艱難和危險,如不能謹慎決定自己的行為(或謹慎對待自己,謹慎自處),就不能渡過難關。
14. ①尊崇天人貫通的思想,順應天理,自覺遵守自然規(guī)律;②對凡事都有敬畏之心,謹慎支配自己的行為;③廣研真知,將醫(yī)學與知識、人事、養(yǎng)生等融會貫通。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天有四季和五行,寒暑交替,陰陽之氣和洽就形成雨,激奮就形成風,凝滯就結成霜雪,舒展就成為虹霓,這是老天的日常規(guī)律。
“四時五行”是并列的關系,不可斷開;“寒暑”與“迭居”構成主謂關系,不可斷開;排除AC;
“為”是“成為”“變成”的意思,在句中充當謂語,其賓語為“虹霓”,后面斷開;“天常數”是定中結構,不可斷開,排除AD。
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明器”解釋錯誤,“明器”指的是古代人們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即冥器;還可指古代諸侯受封時帝王所賜的禮器寶物。從上文“薄葬”可知,文中“明器”指隨葬器物。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他稱自己年老且有目不明耳不聰之疾”錯誤,原文說他“年已老,而聽視聰瞭”是客觀敘述;雖年老,但聽力視力都很好,絕非自己“稱疾”。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顧……爾”,只不過……罷了;“器”,“才能”,本領,本事;“為用”,為我所用,被我任用;“圣童也”,判斷句式。
(2)“屯危”,困難和危險;“濟,度過難關;“不自慎”,賓語前置句,不能謹慎對待自己。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善言天者,必質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常數也……人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所同也”,意為“會談自然規(guī)律的,一定是用人情事理作為依據;會談人情事理的,也一定是以自然法則為根本?!@是老天的日常規(guī)……這是人的日常規(guī)律。在外表現為形貌,在內表現為精氣,天和人都是一樣的”。據此可概括出,尊崇天人貫通的思想,順應天理,自覺遵守自然規(guī)律;
“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yǎng)生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意為“天有滿盈和虛虧,人有艱難和危險,如不能謹慎決定自己的行為,就不能渡過難關。所以養(yǎng)生一定要先知謹慎支配自己”。據此可概括出,對凡事都有敬畏之心,謹慎支配自己的行為;
“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典》,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意為“如果不讀四書五經,就不知道仁義的道理;不讀史書,就不知道古今發(fā)生的故事;不讀諸子百家學說,遇見事情發(fā)生就不能記住并且明白道理;不讀《內典》,就不知道有慈悲憐憫的品德;不讀《莊子》《老子》,就不能知道自然的變化,各種吉兇的事情就會隨時隨地發(fā)生”。據此可概括出,廣研真知,將醫(yī)學與知識、人事、養(yǎng)生等融會貫通。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人。年少時就精通百家學說,擅長談論老子、莊周。北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他很年輕,感到很驚訝,說:“這是一位神童??!只是他本領太大,很難為我(這小小州衙)所用啊?!睂O思邈長大之后,隱居在太白山。當時,隋文帝輔助國政,以國子博士的職務征召孫思邈入朝,(孫思邈)沒有接受。唐太宗初年,征召孫思邈到京城,雖然年紀老了,可聽力視力都很好。唐太宗想封他做官,他沒接受。上元元年,孫思邈自稱有病,要回太白山,唐高宗賜給他駿馬,送給他鄱陽公主的住宅讓他住在那里。盧照鄰等把孫思邈當成老師一樣禮待他。(盧照鄰)問孫思邈說:“高明的醫(yī)生治愈疾病,他的醫(yī)道是怎樣的?”孫思邈回答說:“我聽說會談自然規(guī)律的,一定是用人情事理作為依據;會談人情事理的,也一定是以自然法則為根本。天有四季和五行,寒暑交替,陰陽之氣和洽就形成雨,激奮就形成風,凝滯就結成霜雪,舒展就成為虹霓,這是老天的日常規(guī)律。人的四肢五藏,一醒一睡,吐故納新不斷運行,陰陽之氣流動就形成氣血,彰顯在外就成為神色,抒發(fā)出來就成為聲音,這是人的日常規(guī)律。在外表現為形貌,在內表現為精氣,天和人都是一樣的。一旦失去規(guī)則就會氣血升騰而出現熱癥,氣血阻隔而出現寒癥,氣血郁結而成為瘤贅,氣血潰陷而成為癰疽,氣血狂越就會氣喘疲累,氣血滯竭就會形容枯槁,或在面容上表現出來,或在形體上流露出來。天和地也是這樣。高明的醫(yī)生用藥物導治,以針砭救治;圣人用高尚的德行加以疏導,再用恰當的人力加以輔助。所以身體上有可治愈疾病,自然中有可解救的災難。”盧照鄰問:“人事如何處理?”孫思邈說:“膽子要大心要細,考慮要周密行動要堅決。(《詩經》中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說的就是小。(《詩經》中說)‘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就是說的大。(《左傳》中說)一‘ 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就是說的方。(《 易經》中說)‘見機而作,不俟終日’,說的就是圓?!北R照鄰又問養(yǎng)生的要訣,孫思邈答曰:“天有滿盈和虛虧,人有艱難和危險,如不能謹慎決定自己的行為,就不能渡過難關。所以養(yǎng)生一定要先知謹慎支配自己。而謹慎又以敬畏為根本,所以讀書人無所敬畏就會缺少仁義,農民無所敬畏就會毀墮農耕,工匠無所敬畏就會無視規(guī)矩,商人無所敬畏就不能增加財貨,子孫無所敬畏就會忘記孝悌,長輩無所敬畏就會廢棄慈愛,大臣無所敬畏就不能建立功勛,君主無所敬畏就不能治理亂世。因此,至上是敬畏大道,其次是敬畏上天,其次是敬畏外物,其次是敬畏他人,其次是敬畏自身。對自身擔憂的人就不會被他人所束縛,對自己敬畏的人就不會被他人所鉗制,在小處謹慎的人就不會在大處畏懼,對眼前的事警戒的人對未來的事就不會輕慢?!庇来境跄?,孫思邈去世,年齡達到一百多歲,留下遺囑要求家屬從簡治喪,墓穴中不要藏放陪葬品,祭祀時也不要用牲畜祭品。
材料二:
如果不讀四書五經,就不知道仁義的道理;不讀史書,就不知道古今發(fā)生的故事;不讀諸子百家學說,遇見事情發(fā)生就不能記住并且明白道理;不讀《內典》,就不知道有慈悲憐憫的品德;不讀《莊子》《老子》,就不能知道自然的變化,各種吉兇的事情就會隨時隨地發(fā)生。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青玉案·與朱景參會北嶺①
陸游
西風挾雨聲翻浪,恰洗盡、黃茅瘴②。老慣人間齊得喪③。千巖高臥,五湖歸棹,替卻凌煙像④。
故人小駐平戎帳,白羽腰間氣何壯。我老漁樵君將相。小槽紅酒,晚香丹荔,記取蠻江上。
【注】①南宋紹興年間,主和派當政,陸游被調福建寧德任主簿,與好友縣尉朱景參同游閩江邊的北嶺時,做此詞。②黃茅瘴:南方八九月間茅草枯黃時節(jié)所發(fā)的瘴氣。③齊得喪:齊同得失。④凌煙像:唐太宗曾建凌煙閣,繪開國功臣肖像于閣中,以紀念褒揚。
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既有風狂雨驟,便有之后的天清氣爽,詞人以曠達心態(tài)慣看自然人世的變化。
B. “千巖高臥”三句多處用典,設想自己的歸隱生活情狀,蘊含著復雜的情愫。
C. 酒酣之際暢敘將來,在期待中構想友人腰佩羽箭、駐守軍帳的豪壯將軍形象。
D. 詞以眼前場景收尾,與好友江邊對酌、品嘗荔枝的美好聚會,未分別已懷念。
16. 詞人時年35歲,卻在詞中兩次寫到“老”,這兩處“老”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意蘊?請結合詞句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老慣人間齊得喪”是說自己歷盡人間萬事,已把得失榮辱看得超然平淡了。此處“老”表明自己愿意退隱、不再追求功名,頗有蕭散蒼涼之感。②“我老漁樵君將相”指的是自己將老而歸隱,而友人將成為將領。此處的“老”表達了對友人建功立業(yè)的向往之情。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D.“未分別已懷戀”錯,原詞是“小槽紅酒,晚香丹荔,記取蠻江上”,“記取”是“記著”之意,是說詞人希望好友朱景參在得意時不要忘了老朋友,而不是對友人的懷念。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
陸游寫這首詞時35歲,正值壯年,正是意氣風發(fā)的年紀,可是他卻歷盡人間磨難,屢遭打擊,早早地生出白發(fā),經歷的多了,不如意多了,人的內心也一樣超然平淡了。
“老慣人間齊得喪”寫出詞人雖正當盛年卻早生白發(fā),也就有了嘆老嗟悲的資格。再根據下文“千巖高臥,五湖歸棹,替卻凌煙像”可知,此處“老”表明詞人已有歸隱之意。表現了詞人愿意退隱、不再追求功名,頗有蒼涼之感。
“我老漁樵君將相”這句詩的意思是,而我不思功名,將要漁樵而老去,你卻可以成為將領,你千萬要記著還有一個朋友,曾在北嶺僧舍。結合背景“南宋紹興年間,主和派當政,陸游被調福建寧德任主簿,與好友縣尉朱景參同游閩江邊的北嶺時,做此詞”,可知,是設想兩人的未來,陸游是主戰(zhàn)派,現在朝廷是主和派當權,自己想要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只能歸隱山林,漁樵終老了,表達了作者對朋友建功立業(yè)的美好祝愿和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韓愈在《師說》中所言孔子拜師的事情,給人啟迪:雖然“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不恥相師。
(2)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孟子認為,生命是值得人們珍惜的,大義也是值得人們追求的,但是當“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鵑鳥,又名“子規(guī)鳥”“布谷鳥”,基于望帝化杜鵑的故事,關于杜鵑的詩詞歌賦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郯子之徒 ②. 其賢不及孔子 ③. 二者不可得兼 ④. 舍生而取義者也 ⑤. 其間旦暮聞何物 ⑥. 杜鵑啼血猿哀鳴/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 愁空山/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郯、徒、兼。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始建于唐朝的石鼓書院是一方歷經千年的翰墨書香之地,它是名揚天下的四大書院之一,更是一處繁盛千年、潤澤天下的文化___①___。石鼓書院是中國書院的縮影,閱讀石鼓書院的千年歷史,不僅可以追尋書院文化的千年發(fā)展軌跡,而且可以破除中國書院的千古密碼。
在交通不太發(fā)達的年代,湘江水道一直是衡陽人遠行的首選,而石鼓書院位于三江___②___,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___③___,留下了諸多韻味無窮的詩句和故事。
近年來,這里開設了“石鼓書院大講堂”,通過線下講座、電視錄播和網絡點播等形式,向市民傳播先進理念,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并且定期邀請各界專家,用現代化的方式讓石鼓書院重開“山門”,把傳統(tǒng)書院的會講制度變成現代公共的講座平臺。有數據顯示,“書院游”已經成為當地人休閑娛樂新熱點。除了提供傳統(tǒng)文化展示的場所之外,書院在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傳承道德修養(yǎng)中的作用同樣___④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圣地 匯合處 紛至沓來 功不可沒
B. 勝地 集結處 紛至沓來 功勛卓著
C. 勝地 匯合處 絡繹不絕 功不可沒
D. 圣地 集結處 絡繹不絕 功勛卓著
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不僅可以追尋書院文化的千年發(fā)展軌跡,而且可以破譯中國書院的千古密碼。
B. 不僅可以追尋書院文化的千年發(fā)展軌跡,而且可以破解中國書院的千古密碼。
C. 不僅可以破譯中國書院的千古密碼,而且可以追尋書院文化的千年發(fā)展軌跡。
D. 不僅可以破除中國書院的千古密碼,而且還可以追尋書院文化的千年發(fā)展軌跡。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加點詞語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A. 現在,我總算體會到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的真正含意。
B. 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板的,所以她們根本沒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 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fā)揚國光”。
D. 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板反應”。
【答案】18. A 19. C 20. D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并運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圣地: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作用的地方。勝地:有名的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書院是具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因此應選“圣地”。
第二處:匯合處:(水流)聚集、匯合的地方。集結:聚集,特指軍隊等集合到一處。文中寫書院的位置,在三江匯合之地,因此應選“匯合處”。
第三處: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xù)不斷地到來。絡繹不絕:(人、馬、車船等)前后相接,連續(xù)不斷。文中強調“無數文人墨客”到來,因此應選“紛至沓來”。
第四處:功不可沒:功勞很大,不能埋沒。功勛卓著:形容人功勞、貢獻很大?!肮鬃恐钡闹髡Z是“人”,而語境強調的是“書院”的功勞大,因此應選“功不可沒”。
故選A。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劃波浪線句子有兩處語病:
一是語序不當,“不僅”“而且”引領的遞進內容順序失當,應調整兩個分句順序;
二是搭配不當,“破除”與“密碼”不搭配,應改“破除”為“破譯”或“破解”。
故選C。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文中“書院游”的引號,表特定稱謂;
A.表引用。
B.表強調。
C.表諷刺否定。
D.表特定稱謂。
故選D。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曾思考過生命。
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___①____。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___②___,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甲)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時候他遇到暴風雨,疾風卷起他,大雨擊打著他,他暫時渾濁了,擾亂了,而雨過天晴,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也許有那么一天,他會再從海上淅瀝的雨點中升起,蓬蓬勃勃,瀟瀟灑灑,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棵小樹,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在早春潤濕的泥土中破売而出。他遇著“驕奢”的春天,便開出滿樹繁花,蜂蝶圍繞著他飄翔喧鬧。他長到最茂盛的中年,結出累累的果實,來呈現大地無盡的甜美與芳馨。(乙)直到冬天的朔風把他的枯黃卷落吹走……終于有一天,大地莊嚴地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落在她的懷里。也許有那么一天,他會再從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來,飲幾滴雨露,沐幾縷春陽,又長成一棵小樹吧?
所以,生命中___③___。在快樂中我們要預見痛苦,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守望快樂,感謝生命??鞓饭倘慌d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
21. 比較兩個畫波浪線的句子,加點的詞用法及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請從修辭的角度加以分析。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21. 甲句是比喻(借喻),用“白雪”比喻洪濤,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花的潔白以及水勢的浩大;乙句是借代,用“枯黃”的顏色代指落葉,以特征代本體,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落葉的特征,充滿畫面感。
22. 示例:
①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
②從最高處發(fā)源
③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兩個句子的修辭及表達效果的能力。
甲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也可以寫借喻,因為沒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用“一川白雪”比喻洪濤,生動地展現出生命洪濤的潔白與氣勢磅礴,勇往直前。
乙句“枯黃”不可能被吹走,吹走的只能是落葉。枯黃是落葉的特征,這是借代的修辭,以特征來借代本體,從而突出了落葉“枯黃”的顏色、外形等特點,使句子內容具有畫面感。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根據下文“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可知此處應寫“生命像什么”。另外,根據前文“我不敢說……”的句式,可知此處應填“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
第二空,根據下文“向下奔注”,可知前面應填“從最高處發(fā)源”。從第三段“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也可知第二空應填水的發(fā)源。
第三空,處在全文最后一段,既是第五段的總起句,也是全文“思考生命問題”這一內容的總結句。根據下文“在快樂中我們要預見痛苦,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守望快樂,感謝生命”,強調生命中既有快樂,也有痛苦。再結合三、四自然段的內容與結尾句“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可推知這里還應寫出快樂與痛苦之間的關系,所以,應填“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沙漠并非完全的荒涼和死寂,當你捧起一捧沙子,也就捧起了許多植物種子……這里自有植物生命的傳奇,造就傳奇的在于它們的“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
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生長著最富于傳奇色彩而享有美譽的胡楊樹。它們根系相連,只要一棵樹獲得水分和營養(yǎng),其他的胡楊也會共享,從而擁有了格外堅韌的生命力。在北美索諾拉沙漠,生長著一種“巨人柱”仙人掌,它們長壽,同樣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一棵體形較大的巨人柱就可儲存5000升水,可以保證存活一整年,還能盡情地開花結籽。但從幼苗長成“巨人”,堪稱“保姆”的牧豆樹無微不至的呵護功不可沒:烈日曝曬,給它們遮陰;風雪交加,給它們掩護;嚴寒來襲,給它們保暖。牧豆樹根系發(fā)達,便于汲取地下水,自然就分享水資源給巨人柱……終于,巨人柱高出了“保姆”樹,就變得非常強壯,開始獨自抵擋惡劣氣候,并和牧豆樹共生存。
讀了上面的文字,是不是獲得一些啟迪,產生不少聯想?讓你感受或思考最深的是什么?請你寫一篇文章,準備參加“生存啟示錄”的征文活動。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不得抄襲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同根樹連枝,共奏綠之歌
生命的印象色是綠色,它象征綿延的生機、無盡的希望。樹,為這綠色添上厚重的一筆。即使處在荒漠困境,也用同根連枝、守望相助的生存智慧書寫生命傳奇,奏響生命贊歌,顫動著人類的心靈。
國與國相處,同氣連枝,共奏對話、結伴的和平之歌。
胡楊樹,生長在貧瘠干旱的沙漠,它的生命因種內互助而富有傳奇色彩:只要一棵樹獲得水分和營養(yǎng),其他的胡楊也會共享,從而擁有格外堅韌的生命力。你是否覺得這似曾相識?干旱來襲,沒有任何一棵樹木能夠孑然獨立;大疫之下,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疫情陰云籠罩世界,他國防疫物資緊缺時,中國派出專家團隊、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回報曾經接受的來自他國的友善和情誼。190多棵“樹”生長在地球上,道并行,物相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互輸甘霖,唱和酬答,才能讓綠色力量聚集,給予每一棵“樹”以向下蔓延扎根、向上競發(fā)生長的力量。
國與國相處,求同存異,共奏平等、互惠的發(fā)展之歌。
生物群落有著垂直與水平結構,生長習性不同則分布不同,因此各物種間得以充分利用生存資源。倘若某一物種過于強勢,搶占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看似其勢力有一時之擴大,最終卻會導致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下降,變得脆弱,而其自身亦難存。各個國家間發(fā)展狀況、特點不同,就如不同種類的樹,各有生長的特色。每種樹都有自己生長的價值,并沒有誰比誰優(yōu)越的說法。西方至上主義的文明觀早該被拋卻,承認多樣性才有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演進。“巨人柱”仙人掌離不開牧豆樹的幫助,后起的國家也將因別國的合理關切最終獨擋一面,共享發(fā)展的福祉。中國倡導、推動 “一帶一路”合作,把綠色發(fā)展放在突出位置,前景廣闊,高歌猛進,就是明證。多樣文化的國家攜手并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人類共同體就在這求同存異中形成最美和弦。
國與國相處,取長補短,共奏團結一心的青春之歌。
青年與國家相系,青春與時代同頻。我們青年,從小小樹苗不斷成長,即將長成頂天立地的大樹。可是,一木獨生不顯美麗,眾樹和睦共生才是生存之道。我們身為祖國之一員,應與同輩青年團結一心,加強彼此了解,相互取長補短,共譜恢弘壯麗的強國之歌。我們身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一員,也應與全世界青年一起,同心共夢,共譜“一起向未來”的和平發(fā)展之歌。青春是未來的希望。國與國未來能否和平相處,國與國未來能否協同發(fā)展,全系我輩之一身,亦系于全世界青少年之身。
黃沙會湮沒文明,文明之歌卻永不會斷絕。萬眾的青春同根連枝,共同生長成一片生機勃發(fā)的無垠森林,方能把荒漠綠歌從低語獨吟匯聚成大合唱。這,正是自然給予人類的“生存啟示錄”。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記敘性材料作文題。
宋代詩人邵雍在《龍門道中作》寫道:“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嘗戚戚向平生?!蔽覀儚纳衬参锏摹吧嬷馈被颉吧嬷腔邸敝蝎@得啟迪,將“物理”與“人情”打通,自可形成我們個人的甚至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大道”或“智慧”,減少我們的迷惘和困惑。
任務提示中“準備參加‘生存啟示錄’的征文活動”這一情境設置門檻很低,只要寫了“啟示”,真誠為文即可達成。那么重要的是寫什么啟示。從材料第一段(總起)來看,我們可以就生命傳奇由“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造就來立意,但容易寫得空洞,大而無當。只有當我們細讀第二段(分寫),并對接自己的人生體驗,才可以生發(fā)出具體的屬于自己的“感受或思考”,感悟與思辨,寫出真切而獨特的啟示。
(1)從胡楊樹的“共享”而擁有堅韌的生命力獲得啟示:“共克時艱”“美美與共”“建立命運共同體”可以幫助彼此生存、發(fā)展甚至強大。
(2)從巨人柱受呵護而成長而壯大獲得啟示:借力于強大的保護與幫助發(fā)展自己,走向強大,并與人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
(3)從“保姆”牧豆樹的分享和呵護使巨人柱由弱變強而共生存獲得啟示:幫助人而促進人走向強大,最終得到共同發(fā)展。
(4)綜合起來看,植物的“共享”與“分享”促進了種群的生命發(fā)展,改善了生存環(huán)境,也啟示我們:尊重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使我們自身乃至世界更加美好。
這些啟示就是立意的基本角度,可以從某一角度或綜合角度生發(fā)立意,如彼此團結、互幫互助才能共同走向未來、走向成功等,借“利他”以“利我”等,或是其他角度的立意也可。只要是從材料中生發(fā),言之在理,無一不可。此外,此次寫作能涉及的領域應該相當廣泛,只要扣著“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生發(fā)都是可以的,從生活到人生、從個體到群體、從自然到社會、從國家到人類等,一個領域多個領域,都可涉及。
立意:
1.利我利他才能共利。
2.受他人之恩,不可忘涌泉相報。
3.善于借勢,亦是成功之道。

相關試卷

2024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月考語文試卷(三)含解析:

這是一份2024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月考語文試卷(三)含解析,共2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4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2024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含解析,共2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3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高考模擬檢測(二)語文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2023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高考模擬檢測(二)語文試題(含解析),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文學類閱讀-單文本,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情景默寫,簡答題組,材料作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2022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月考(五)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月考(五)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月考(三)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月考(三)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月考(五)語文試題(解析版)

2022屆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上學期月考(五)語文試題(解析版)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2020屆高三第5次月考語文試題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2020屆高三第5次月考語文試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