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1)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第二課時)課件--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展開
這是一份6.3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1)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第二課時)課件--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知識回顧,實驗結果,課堂小結,課堂練習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思考: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世代相傳而不發(fā)生變化的5個條件是?①種群數(shù)量足夠大;②全部的雌雄個體間都能自由交配并能產(chǎn)生后代;③沒有遷入與遷出;④個體間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是均等的;⑤基因不產(chǎn)生突變。
基因突變?nèi)旧w變異基因重組
達爾文指出:可遺傳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一、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思考1:自然界中突變的頻率很低,突變能作為進化的原材料嗎?因為種群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每個個體的細胞中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這樣,每一代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突變。例如,果蠅1組染色體上約有1.3×104個基因,假定每個基因的突變頻率都為10-5,對一個中等大小的果蠅種群(約有108個個體)來說,每一代出現(xiàn)的基因突變數(shù)將是:2×1.3×104×10-5×108 = 2.6×107(個)
思考2:許多突變都是有害的,突變能作為進化的原材料嗎?
突變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某海島上殘翅和無翅的昆蟲
思考3: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那么,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否也是不定向的呢?
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二、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S基因(決定黑色性狀)頻率從5?→95?
討論1.19世紀曼徹斯特地區(qū)由于工業(yè)原因導致樹干變黑,那么樹干變黑會影響樺尺蛾種群中淺色個體的出生率嗎?為什么?會,因為樹干變黑后,淺色個體容易被發(fā)現(xiàn),被捕食的概率增加,許多個體可能沒有交配、產(chǎn)卵前就被天敵捕食,導致其個體數(shù)減少,影響出生率。討論2.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還是表型?為什么?表型,基因型并不能在自然選擇中起直接作用,因為天敵在捕食樺尺蠖時,看到的是樺尺蠖的體色而不是控制體色的基因。
樺尺蛾種群中的s基因(決定淺色性狀)頻率為什么越來越低?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創(chuàng)設數(shù)字化問題情境:1870年樺尺蛾的基因型頻率為SS10?,Ss20?,ss70?,在樹干變黑這一環(huán)境條件下,假如樹干變黑不利于淺色樺尺蛾的生存,使得種群中淺色個體每年減少10?,黑色個體每年增加10?,以后的幾年內(nèi),樺尺蛾種群每年的基因型頻率與基因頻率是多少呢?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自__然__選__擇__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_發(fā)__生__定__向__改__變__,導致生物_朝__著__一__定__的__方__向__不__斷__進__化__,即_自__然__選__擇__決__定__生__物__進__化__的__方__向__。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閱讀資料:“超級細菌”是一種耐藥性細菌,病人因為感染“超級細菌”而無藥可救面臨死亡威脅;2010年,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發(fā)現(xiàn)一類新型“超級細菌”NDM-1,該細菌耐藥性極強,可在全球蔓延;2017年1月,針對美國一位女性患者感染的“超級細菌”,使用了26種抗生素都毫無效果,最終這位患者不治身亡。
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chǎn)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xù)培養(yǎng)細菌時,如果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實驗目的通過觀察細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狀況,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實驗結論:抗生素對細菌有選擇作用,抗生素對細菌抑制作用越來越弱。
探究?實踐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為什么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在抑菌圈邊緣生長的細菌可能存在耐藥菌,因此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2、在本實驗的培養(yǎng)條件下,耐藥菌所產(chǎn)生的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在本實驗的環(huán)境條件下,耐藥性產(chǎn)生的耐藥變異對細菌本身是有利變異。有利于生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變異就是有利變異。
一、可遺傳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二、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即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1.一種果蠅的突變體在21℃的氣溫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當氣溫上升到25.5℃時,突變體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這說明()A.突變是不定向的B.突變是隨機發(fā)生的C.突變的有害或有利取決于環(huán)境條件D.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對突變體都是有害的答案:C
2.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某地區(qū)菜青蟲種群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其原因是連續(xù)多年對菜青蟲使用農(nóng)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使用農(nóng)藥導致菜青蟲發(fā)生抗藥性變異B.菜青蟲抗藥性的增強是人工選擇的結果C.通過選擇導致菜青蟲抗藥性不斷積累D.環(huán)境是造成菜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答案:C
問題1:基因重組不能產(chǎn)生新基因,為什么也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雖然基因重組不能產(chǎn)生新基因,但是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使產(chǎn)生的配子種類多樣化,進而產(chǎn)生基因組合多樣化的子代,不同的基因組合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狀組合,而不同的性狀組合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同,可供自然選擇,因此,基因重組也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問題2:在“探究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活動中,1870年,樺尺蛾種群的基因型頻率為SS10?,Ss20?,ss70?,在樹干變黑這一環(huán)境條件下,種群中淺色個體每年減少10?,黑色個體每年增加10?。第2年該種群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如何計算?
解析:按照以上基因型頻率,在100只樺尺蛾中,基因型為SS有10只,Ss有20只,ss有70只,由于淺色個體每年減少10?,黑色個體每年增加10?,第二年基因型為SS有11只,Ss有22只,ss有63只,則SS的基因型頻率為11/(11+22+63)=11.5?,以此類推,Ss基因型頻率為22.9?,ss基因型頻率為65.6?。根據(jù)基因型頻率可計算出基因頻率。
相關課件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6章 生物的進化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精品課件ppt,共54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完美版ppt課件,共1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生物的進化,新課導入,種群和種群基因庫,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物種的概念,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精品課件ppt,共4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情境導入,開放式話題合理即可,及時練習,蝗蟲產(chǎn)卵,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某種基因的數(shù)目,×100%,黑色樹干上的樺尺蛾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課件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