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全套高考物理一輪總復習專題練習含答案
高考物理一輪總復習專題練習32第十二章第1講分子動理論內(nèi)能含答案
展開
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輪總復習專題練習32第十二章第1講分子動理論內(nèi)能含答案,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第十二章 熱 學第1講 分子動理論 內(nèi)能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1~2題為單選,3~10題為多選)1.(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關(guān)于熱力學溫度和攝氏溫度,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C )A.熱力學溫度的單位K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B.溫度升高1 ℃ 就是升高了1 KC.1 ℃就是1 KD.0 ℃的溫度可用熱力學溫度粗略地表示為273 K[解析] 熱力學溫度的單位K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之一,A正確;由T=t+273.15 K,得ΔT=Δt,則知溫度升高了1 ℃就是升高了1 K,B正確;熱力學溫度和攝氏溫度的關(guān)系是T=t+273.15 K,可知1 ℃與1 K表示的溫度不同,C錯誤;根據(jù)T=t+273.15 K知,當t=0 ℃ 時,T≈273 K,D正確。2.(2022·海淀區(qū)月考)在水的溫度由0 ℃上升到4 ℃的過程中,水的體積隨著溫度升高反而減小,我們稱之為“反常膨脹”。通過查閱資料知道:在水反常膨脹的過程中,體積減小是由于水分子之間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但所有水分子間的總勢能是增大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A.水分子的平均動能減小,吸收的熱量一部分用于分子間的結(jié)合力做正功B.水分子的平均動能減小,吸收的熱量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間的結(jié)合力做功C.水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吸收的熱量一部分用于分子間的結(jié)合力做正功D.水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吸收的熱量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間的結(jié)合力做功[解析] 由于水的溫度在升高,故水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故A、B兩項錯誤;由于水分子間的總勢能是增大的,說明了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對分子做負功,一定是克服原來分子間原來的結(jié)合力而做功,故C項錯誤,D項正確。3.(2021·遼寧高三期末)有甲、乙、丙三個溫度不同的物體,將甲和乙接觸一段時間后分開,再將乙和丙接觸一段時間后分開(發(fā)生了熱交換),假設只有在它們相互接觸時有熱傳遞,不接觸時與外界沒有熱傳遞,則( AD )A.甲、乙、丙三個物體都達到了平衡態(tài)B.只有乙、丙達到了平衡態(tài),甲沒有達到平衡態(tài)C.乙、丙兩物體都和甲達到了熱平衡D.乙、丙兩物體達到了熱平衡[解析] 乙和丙分開后,甲、乙、丙三個物體與外界沒有熱傳遞,所以甲、乙、丙三個物體都達到了平衡態(tài),故A正確,B錯誤;甲和乙接觸一段時間后分開,甲和乙達到了熱平衡,但乙和丙接觸一段時間后,乙的溫度又發(fā)生了變化,甲和乙的熱平衡被破壞,乙和丙兩物體達到了熱平衡,故C錯誤,D正確。4.(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設有甲、乙兩分子,如圖,甲固定在O點,r0為其平衡位置間的距離,現(xiàn)在使乙分子由靜止開始只在分子力作用下由距甲0.5r0處開始沿x軸正方向運動,則( BD )A.乙分子的加速度減小B.乙分子到達r0處時速度最大C.分子力對乙一直做正功,分子勢能減小D.乙分子在r0處時,分子勢能最小[解析] 從分子力隨分子間距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0.5r0處到r0處斥力減小,乙分子的加速度也就減小,從r0處到無窮遠處引力先增大后減小,乙分子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A錯誤;從0.5r0處到r0處乙分子受到向右的斥力,做向右的加速運動,通過r0處后受到向左的引力,做向右的減速運動,在r0處加速度a=0,速度最大,B正確;當通過r0后分子的引力做負功,分子的勢能增大,C錯誤;從0.5r0到r0處分子的斥力做正功,分子的勢能減小,通過r0后,分子的引力做負功,分子的勢能增大,故乙分子在r0處的勢能最小,D正確。5.(2021·青海高三二模)關(guān)于分子動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D )A.若僅知道氦氣的摩爾體積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則不能算出氮氣分子的體積B.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緩慢C.相同質(zhì)量的水和冰在0 ℃時,內(nèi)能一定相等D.當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xiàn)為斥力時,分子間的距離越小,分子勢能越大[解析] 若僅知道氦氣的摩爾體積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只能算出每個氮氣分子占據(jù)的空間,不能算出氮氣分子的體積,故A正確;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故B錯誤;相同質(zhì)量的水和冰在0 ℃時,雖然溫度沒有變化,但熔化是一個吸熱的過程,吸收熱量用于增加分子的勢能,故水的內(nèi)能大于冰的內(nèi)能,故C錯誤;當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xiàn)為斥力時,分子間的距離越小,分子力做負功,分子勢能越大,故D正確。6.以下關(guān)于熱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BC )A.水流速度越大,水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B.水凝結(jié)成冰后,水分子的熱運動不會停止C.水的溫度越高,水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D.水的溫度升高,每一個水分子的運動速率都會增大[解析] 水流的速度是機械運動的速度,不同于水分子無規(guī)則熱運動的速度,A錯誤;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B正確;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故C正確;水的溫度升高,水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即水分子的平均運動速率增大,但不是每一個水分子的運動速率都增大,D錯誤。7.若以V表示在標準狀態(tài)下水蒸氣的摩爾體積,ρ表示在標準狀態(tài)下水蒸氣的密度,M表示水的摩爾質(zhì)量,M0表示一個水分子的質(zhì)量,V0表示一個水分子的體積,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則下列關(guān)系式正確的是( AC )A.V= B.V0=C.M0= D.ρ=[解析] 因ρ表示在標準狀態(tài)下水蒸氣的密度,M表示水的摩爾質(zhì)量,則在標準狀態(tài)下水蒸氣的摩爾體積為V=,選項A正確;表示一個水分子平均占據(jù)的空間,不等于一個水分子的體積,選項B錯誤;一個水分子的質(zhì)量為:M0=,選項C正確;表示水分子的密度,選項D錯誤。8.1 g 100 ℃的水與1 g 100 ℃的水蒸氣相比較,下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AC )A.分子的平均動能與分子的總動能相同B.分子的平均動能相同,分子的總動能不同C.分子的總動能相同,但分子的勢能總和不同D.內(nèi)能相同[解析] 溫度相同則它們的分子平均動能相同,又因為1 g水和1 g水蒸氣的分子數(shù)相同,因而它們的分子總動能相同,A正確,B錯誤;當100 ℃水變成100 ℃的水蒸氣時,要吸收熱量,內(nèi)能增加,由于分子的總動能相同,所以分子的勢能總和變大,C正確,D錯誤。9.關(guān)于物體的內(nèi)能,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BD )A.溫度高的物體比溫度低的物體內(nèi)能大B.物體的內(nèi)能不可能為零C.內(nèi)能相同的物體,它們的分子平均動能一定相同D.內(nèi)能不相同的物體,它們的分子平均動能可能相同[解析] 溫度高低反映分子平均動能的大小,但由于物體分子數(shù)目等其他影響內(nèi)能的因素可能不同,故無法反映內(nèi)能的大小,選項A錯誤;由于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因此任何物體的內(nèi)能都不可能為零,選項B正確;內(nèi)能相同的物體,它們的分子平均動能不一定相同,選項C錯誤;內(nèi)能不同的兩個物體,它們的溫度可以相同,即它們的分子平均動能可以相同,選項D正確。10.把生鴨蛋放在鹽水中腌制一段時間,鹽就會進入鴨蛋里變成咸鴨蛋。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 )A.如果讓腌制鴨蛋的鹽水溫度升高,鹽分子進入鴨蛋的速度就會加快B.鹽分子的運動屬于布朗運動C.在鴨蛋腌制過程中,有的鹽分子進入鴨蛋內(nèi),也有鹽分子從鴨蛋里面出來D.鹽水溫度升高,每個鹽分子運動的速率都會增大[解析] 如果讓腌制鴨蛋的鹽水溫度升高,分子運動更劇烈,則鹽進入鴨蛋的速度就會加快,故A正確;布朗運動本身不是分子的運動,故B錯誤;在腌制鴨蛋的鹽水中,有鹽分子進入鴨蛋,分子運動是無規(guī)則的,同樣會有鹽分子從鴨蛋里面出來,故C正確;鹽水溫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但不是每個鹽分子運動的速率都會增大,個別分子的速率也可能減小,故D錯誤。二、非選擇題11.(2021·湖北襄陽高三月考)分子力F、分子勢能EP與分子間距離r的關(guān)系圖線如圖中甲、乙兩條曲線所示(取無窮遠處分子勢能EP=0),則其中為分子力F與分子間距離r的圖像是甲圖(填“甲圖”或“乙圖”)。將一個分子固定,另一分子從無窮遠處向固定分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過程中,若分子僅受分子力作用,其速度將先增大后減小,加速度將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解析] 因為在平衡位置r0,分子間作用力為零,所以甲圖為分子力F與分子間距離r的圖像;由乙圖可知,兩個分子靠近到分子勢能為零時分子的動能為零。因此兩分子靠近的間距最小距離比r0小。由圖像乙可知,在r減小過程中,分子勢能先減小后增大,根據(jù)能量守恒,分子動能先增大后減小,所以速度將先增大后減?。灰驗榭拷^程的最小距離比r0小,由圖甲可知,分子間作用力大小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所以加速度將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12.(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實驗中,(1)該實驗中的理想化假設是( ABD )A.將油膜看成單分子層油膜B.不考慮各油酸分子間的間隙C.不考慮各油酸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D.將油酸分子看成球形(2)實驗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 B )A.可使油酸和痱子粉之間形成清晰的邊界輪廓B.對油酸溶液起到稀釋作用C.有助于測量一滴油酸的體積D.有助于油酸的顏色更透明便于識別(3)某老師為本實驗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實驗室配備的器材有:面積為0.22 m2的蒸發(fā)皿、滴管、量筒(50滴溶液滴入量筒體積約為1毫升)、純油酸和無水酒精若干。已知分子直徑數(shù)量級為10-10 m,則該老師配制的油酸酒精溶液濃度(油酸與油酸酒精溶液的體積比)至多為1.1%(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解析] (1)計算分子直徑是根據(jù)體積與面積之比,所以需將油膜看成單分子層油膜,不考慮各油酸分子間的間隙,將油酸分子看成球形,故選ABD;(2)實驗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對油酸起到稀釋作用,酒精稀釋油酸是為了進一步減小油酸的面密度,使油酸分子盡可能的少在豎直方向上重疊,更能保證其形成分子單層油膜,也就是為了減小系統(tǒng)誤差,故選B。(3)根據(jù)題意可知,形成的油膜的面積不能超過蒸發(fā)皿的面積,當油膜面積等于蒸發(fā)皿的面積時此時油酸濃度最大,一滴油酸的體積為V=dS=10-10m×0.22 m2=2.2×10-11 m3,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的體積為V0= cm3=2×10-8m3 ,因此油酸的濃度為=1.1%。13.(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目前專家們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深海處理技術(shù)。實驗發(fā)現(xiàn),在水深300 m處,二氧化碳將變成凝膠狀態(tài),當水深超過2 500 m時,二氧化碳會濃縮成近似固體的硬膠體。設在某狀態(tài)下二氧化碳氣體的密度為ρ,摩爾質(zhì)量為M,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將二氧化碳分子看作直徑為D的球(球的體積公式V球=πD3),則在該狀態(tài)下體積為V的二氧化碳氣體變成硬膠體后體積為多少?[答案] [解析] 體積為V的二氧化碳氣體的質(zhì)量為m=ρV,所含分子數(shù)為n=NA=NA,變成硬膠體后的體積為V1=n·πD3=。14.(2022·江蘇高三模擬)很多轎車中設有安全氣囊以保障駕乘人員的安全。轎車在發(fā)生一定強度的碰撞時,利用三氮化鈉(NaN3)產(chǎn)生氣體(假設都是N2)充入導溫效果良好的氣囊。若氮氣充入前后安全氣囊的容積分別為V1=10 L、V2=70 L。已知大氣壓強p0=1.0×105Pa,氣囊中氮氣密度ρ=2.5 kg/m3,一個氮氣分子的質(zhì)量約為4.65×10-23g,氮氣摩爾質(zhì)量M=0.028 kg/mol,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6×1023 mol-1,在標準氣壓下,氮氣的摩爾體積為22.4 L/mol。求:(1)該氣囊中氮氣分子的總個數(shù)N;(2)該氣囊中氮氣分子間的平均距離;(3)氮氣充入后安全氣囊的壓強。(結(jié)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數(shù)字)[答案] (1)3×1024個 (2)3×10-9 m (3)2×105 Pa[解析] (1)設氮氣物質(zhì)的量為n,則n=該氣囊中氮氣分子的總個數(shù)N=nNA=NA=×6×1023個≈3×1024個。(2)每個分子所占的空間V0=,設分子間的平均距離為d,每個氮氣分子占有的空間可以看成是棱長為d的立方體,則有V0=d3,該氣囊中氮氣分子間的平均距離d==m≈3×10-9m。(3) 在標準氣壓下,采用收集法,充入前“氣囊”中氮氣的體積V′1=n×22.4 L=×22.4 L=140 L,根據(jù)玻意爾定律有p1V′1=p2V2,其中p1= p0=1.0×105 Pa,V′1=140 L,V2=70 L,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氮氣充入后安全氣囊的壓強為p2=2×105 Pa。
相關(guān)試卷
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輪復習課后練習[32]第12章第1講 分子動理論內(nèi)能(含解析),共6頁。
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輪復習第十六單元第1講分子動理論內(nèi)能練習(含解析),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15 K,10%,一滴該溶液的體積為4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高考 第1講 分子動理論 內(nèi)能,共21頁。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