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09 八(下)文言文閱讀檢測卷
一、課內(nèi)閱讀
(一)(2021·吉林長春·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的課內(nèi)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髦,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 或異二者之為
B.設(shè)酒殺雞作食????? 食之不能盡其材
C.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往來而不絕者
D.尋向所志????? 未果,尋病終
2.下面關(guān)于本文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對溪流、桃林、山洞的描寫既渲染了神秘色彩,又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作鋪墊。
B.桃花源和《禮記》中的“大同社會”都提倡安居樂業(yè)、老有所依的和美生活。
C.村中人淳樸善良,對漁人的到來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毫無猜疑、防備之心。
D.作者寫后人尋桃源不得是對桃源虛構(gòu)的暗示,同時也表達了他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3.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游記”單元之后,某同學說出了自己的思考:“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其三要素為所至(游蹤)、所見(風貌)、所感(感想)。那么《桃花源記》是否可以看作‘武陵漁人桃花源游記’呢?”一石擊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假如你也在場,請寫出你的觀點及理由。
【答案】1.C
2.C
3.答案示例一:我認為不可以。雖然表面上看,漁人是線索人物,從各方面為人們展現(xiàn)出了桃源之美,但是文章寫景狀物著筆不多,而是多用記敘描寫,層層設(shè)疑,波瀾迭起,故事性強,帶有虛構(gòu)成分,意在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向往,(更符合“小說”的特征,)“游記”特征并不明顯。
答案示例二:我認為可以。文章以漁人為線索,帶領(lǐng)大家進出桃源,為人們展示出了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風貌、人民生活等美好景象,結(jié)尾以人們再尋桃源不得而增添其神秘色彩,這是一篇充滿想象力的游記(小說)。
【詳解】
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意動用法,以……為異/不同于;
B.食物/同“飼”,喂養(yǎng);
C.前往/前往;
D.尋找/隨即,不久;
故選C。
2.C.根據(jù)第三段“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笨芍跐O人要離開時,桃花源人專門囑托漁人不要將桃花源內(nèi)的事告知外人,可見村中人對漁人是有防備之心的;
故選C。
3.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明確觀點,理由合理即可。
示例一:我認為可以;根據(jù)原文“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可知,本文是漁人為線索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髦,并怡然自樂”“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語句可知,從漁人的視角依次展現(xiàn)了桃花源的自然風光、社會風貌、人民的生活等,從多角度展現(xiàn)了桃花源的美好、神秘;“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最后寫桃花源的神秘而不可得;具有游記的特點。
示例二:我認為不可以。本文以漁人的角度敘事,第一、二自然段“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描寫的為自然環(huán)境,且語言簡練,而游記則是對景物細致刻畫,從這一點上來說本文并非游記;本文的敘事性較強,以奇異景色開篇,層層設(shè)疑,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且結(jié)尾寫“后遂無問津者”,暗示此文是虛構(gòu)的,意在通過對桃花源資源豐富、遠離戰(zhàn)亂、生活的美好,來表現(xiàn)作者對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向往,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更符合“小說(小說三要素為: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特征。
【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二)(2021·湖南懷化·八年級期末)閱讀《小石潭記》,回答問題。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閑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潭中魚可百許頭
(2)佁然不動
(3)俶爾遠逝
(4)以其境過清
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B.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C.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的環(huán)境,意在表現(xiàn)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4.(1)可:大約(2)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3)俶爾:忽然(4)清:凄清
5.A
6.(1)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 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
(2)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一樣相互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7.意在表現(xiàn)自己空有滿腔才華卻不得志的孤凄悲涼(優(yōu)傷悲涼、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或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帶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現(xiàn)怨憤抑郁的心情)。
【詳解】
4.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1)句意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
(2)句意為: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
(3)句意為: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 俶爾:忽然。
(4)句意為: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清:凄清。
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作答此題,先翻譯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語法知識,根據(jù)關(guān)鍵詞斷句。這句話的意思是: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都沒有。朗讀時,主謂間應(yīng)停頓,句中“潭中魚”是主語,其后停頓;“可”在句中為狀語,其后應(yīng)停頓;“百許頭”是一百來條,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不能斷開;“空游”是一個詞,在空中游動,不能斷開。綜合分析,正確的斷句為: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故選A。
6.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作答此題,要遵循“字字有落實,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注意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重點詞語:
(1)澈:穿過,透過;布:映,倒映。
(2)其:代詞,指溪岸;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相互交錯;源:源頭。
7.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作答此題,要聯(lián)系寫作背景及關(guān)鍵詞。本文是柳宗元寫于被貶永州之時,為排解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fā)自己的不幸遭遇。通過“以其境過清”可知,作者在這個環(huán)境中感受到的是凄清,與被貶的心境結(jié)合在一起,表現(xiàn)自己空有滿腔才華卻不得志的孤凄悲涼,表現(xiàn)怨憤抑郁的心情。
【參考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br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br />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br />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三)(2021·廣東汕頭·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的課內(nèi)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8.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志怪者也 ( )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
(3)亦若是則已 ( )
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0.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鯤的體積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里,莊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
B.本文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
C.作者引用《齊諧》一書中的話對鯤鵬之事作了補充說明,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D.文中的“鯤鵬”可高飛九萬里,能從北海飛到南海,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逍遙游”。
【答案】8.記載???? 盤旋飛翔???? 這,這樣
9.(1)當它用力鼓動翅膀飛起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2)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jié)果。
10.D
【詳解】
8.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志怪者也”的意思是:記載怪異事物的書。志:記載。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意思是: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摶:盤旋飛翔(而上)。
(3)“亦若是則已”的意思是: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是:這,這樣。指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
9.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怒(奮起的樣子,這里指鼓起翅膀)、若(好像)、垂(同‘陲’,邊際)”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野馬(游動的霧氣)、生物(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以息(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chǎn)生的氣息)、相吹(相互吹拂)”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10.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本文極寫鯤、鵬之大,與之相呼應(yīng)的,作者又舉出了野馬、塵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憑借的道理。依據(jù)“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鯤、鵬是有所憑依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游’”。故選D。
【參考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好像懸掛在天空中的云。這只鵬鳥啊,在海水運動的時候?qū)⒁w到南海去。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本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齊諧》記載說:“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而離開”。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中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四)(2021·河南平頂山·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禮記·雖有嘉肴》)
11.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12.把語段(一)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3.本文說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述文章的中心論點的。
14.上文認為教和學是相互推動的,下面兩則【鏈接材料】也提到了“教”和“學”,但側(cè)重點不同,請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一】
故君子之教,道①而弗牽則和②,強③而弗抑則易,開④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鏈接材料二】
人目不見青黃⑤曰盲,耳不聞宮商⑥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⑦。癰聾與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⑧,不知然否⑨,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
【注釋】①道:通“導”,誘導。②和:融洽。③強:勸勉,勉勵。④開:指示門徑。⑤青黃:這里泛指顏色。⑥宮商:這里泛指音樂。⑦癰:毒瘡,這里指失去嗅覺的鼻病。⑧類:事物。⑨然否:對錯。
【答案】11.味美;困惑
12.《兌命》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這話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吧。
13.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設(shè)喻說理,自然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接著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納出“教學相長”的中心論點。
14.①材料一強調(diào)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啟發(fā)、引導、激勵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②材料二強調(diào)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而要永不停止,精益求精。
【詳解】
1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詞語的理解。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教導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12.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此句中重點的詞有:學(xiào)學(xué)半: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前一個“學”同“敩”(xiào),教導; 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
13.本題考查論證思路。在論述時,先以“嘉肴”“至道”作類比,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說明“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guān)系的論述,指出了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性;最后歸結(jié)到“教學相長”這個結(jié)論,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14.本題考查理解材料內(nèi)容。①材料一“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強調(diào)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勸勉、激勵學生,指導學習的門徑,讓學生獨立思考出答案。②材料二“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強調(diào)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而要博覽群書,暢通古今,懂得是非,精益求精。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后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秲睹飞险f:“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鏈接材料一: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fā)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
鏈接材料二:人的眼睛看不見顏色叫盲,耳朵聽不到聲音叫聾,鼻子不知道香臭叫癰。有癰、聾和盲,就成不了健全的人。人不博覽群書,不通古今,不能識別各種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聾、鼻癰的人一樣。淌過淺水的人能看見蝦子,淌過稍微深水的人能看見魚鱉,到過深淵的人能看見蛟龍。
二、對比閱讀
(五)(2021·河南南陽·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qūn)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蛘f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shù)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節(jié)選自陶淵明《搜神后記》)
【注釋】①囷(qūn):這里指似圓形谷倉的巨石。②斫:砍伐。
15.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⑴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______________ ????????
⑵余人各復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16.把語段【甲】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遂與外人間隔
17.《桃花源記》中人們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18.甲文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乙文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5.(1)妻子兒女???? (2)邀請
16.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意思對即可)
17.是為了避秦時亂,才來到桃花源。(意思對即可)
18.暗示這樣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gòu)的,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對即可)
【詳解】
15.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妻子:妻子兒女;
(2)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延:邀請。
16.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
在整體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本著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盡量字字落實,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文言現(xiàn)象。本題注意下列重點詞語:
遂:就。外人:桃源外的人。間隔:隔斷,隔絕。
1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要抓住關(guān)鍵語句分析理解。從甲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知,人們來到桃花源是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18.本題考查比較閱讀的能力。
要疏通文意,了解內(nèi)容,結(jié)合語境分析理解。甲文結(jié)尾安排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等情節(jié),乙文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虛虛實實,徜恍迷離,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這樣美好的境界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表明這樣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gòu)的,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體現(xiàn)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參考譯文】
[乙]南陽的劉子驥,喜歡游山玩水,曾經(jīng)到衡山采藥,深入衡山忘了出來。路上看到一道山澗,水的南面有兩扇石門,一扇關(guān)一扇開。水極深,水面相當寬廣,他無法渡到對岸去。想要返回卻已經(jīng)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劉子驥就向他問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罷了。有的人說石門里都是仙家的藥方和靈驗的藥以及各種奇妙的東西。劉子驥想要再次去尋找那個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長沙的醴陵縣有一條小河,有兩個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個土洞當中有水順著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隨著水漂出來。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動的蹤跡,這兩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試著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這木片漂出來的”。其中一個砍柴人就用斗笠護著自己進入了河岸邊的洞穴,洞穴僅能容一人通過,走了幾十步,眼前就明亮起來,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間的景象。
(六)(2021·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①,溪上大聲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顧其侶。援⑤石而登,俯視溶云⑥,鳥飛若墜。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蛟唬骸八卫罟胫乖茮c⑦’也?;蛟唬骸昂笕饲罄罟氲夭豢勺R,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shù)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nèi)。
左丈學沖于池側(cè)方平地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⑩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之記。
(姚鼐《游媚筆泉記》)
【注釋】①霽:天放晴。②漎:流水聲。③巂(guī):鳥名,即子規(guī),又名杜鵑。④鬣(liè):馬頸上的長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寵。后文中的“左丈學沖”指左世容。“姜(jiāng)塢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9.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①水尤清洌
②可百許頭
③以其境過清
④要客九人飲于是
20.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只標一處)
大 石 出 潭 中
2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2)翼乎臨于溪右
22.【甲】文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的環(huán)境,意在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3.【甲】【乙】兩文畫線句子在修辭上有共同之處,請加以分析。
【答案】19.①尤:格外。②可:大約。③清:凄清。④要:同“邀”,邀請。
20.大石/出潭中
21.(1)(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
(2)像翅膀一樣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22.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23.兩處畫線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疤吨恤~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描寫的對象是魚,將魚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現(xiàn)了溪水的“清?!薄!案┮暼茉疲B飛若墜”描寫的對象是鳥,因人在高處,所以看鳥兒飛,如從高處墜落一樣,以此表現(xiàn)作者“向上爬”時已到達很高處。
【詳解】
19.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推斷加點詞的含義。
①句意為:潭水格外清涼。尤:格外。
②句意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
③句意為: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過凄清。清:凄清。
④句意為:邀請九位客人在這里飲酒。要:同“邀”,邀請。
2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語句的斷句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本句的意思是:一塊大石頭露出在水面上?!按笫笔侵髡Z,“出潭中”是謂語,一般主謂之間分開,故根據(jù)句意以及標一處的要求即可斷句為:大石/出潭中。
2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本題重點詞:
①斗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那樣蜿蜒前行。
②翼乎:像翅膀一樣。于:在。
22.本題考查對作者情感的理解。【甲】文前三段描寫了小石潭幽美肅穆的環(huán)境景物,第四段筆鋒一轉(zhuǎn),面對“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的環(huán)境,頓生“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之感,引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的孤寂、凄涼。
23.
本題考查學生對修辭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先回答畫線句子均用比喻的修辭描寫動物,生動形象。【甲】文畫線句戲水而游的魚仿佛在空中飛翔,襯托溪水的清澈透明;【乙】文畫線句徜徉天際的鳥好似向下墜落,這是在作者俯視的視線內(nèi)的錯覺,襯托作者已登到山間高處。
【參考譯文】
【乙】去年三月上旬,我們徒步順著溪流從西邊走進去。連續(xù)下了較長時間的雨,天氣剛剛轉(zhuǎn)晴,溪流發(fā)出很大的嘩嘩聲。走了十多里路,山道兩旁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蕙草、松樹、樅樹、槐樹、楓樹、栗樹、橡樹等,不時聽到山鳥的叫聲。溪下面有個很深的大水潭,一塊大石頭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馬剛剛站起身,甩著鬃毛回頭看它的伙伴。攀著石頭向上爬,俯視云彩,飛鳥看起來就像要墜落的樣子。接著沿著懸崖往西走了大約二里,層疊的石頭好像高樓,翅膀一樣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說:“這是宋代李公麟所說的垂云泮啊?!庇腥苏f:“后人尋找李公麟記載的地方,沒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溈來命名?!笔^的縫隙間長出一棵大樹,樹陰能容下幾十個人,樹前有平地,可以鋪上席子坐下。樹南邊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書(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邊,泉水叫作“媚筆泉”。泉水漫過石頭形成一個圓形的水池,上邊的溪水流落進去。
左丈學沖(左世容,字學沖)在水池邊的平地上建造房子,還沒建成,邀請九位客人在這里飲酒。傍晚天氣轉(zhuǎn)為半陰,山風突然刮起來猛烈地吹打懸崖峭壁,樹木草叢、許多泉水、碎石亂響。游玩的人感到有點害怕,于是回去了。這一天,我的伯父姜塢先生(姚范)也去了,(姚鼐)跟隨他,他讓我記下來這件事。
(七)(2021·河南南陽·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
【乙】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選自《莊子·應(yīng)帝王》
24.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的詞。
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語境推測:與“息”并列的“視、聽、食”都是動詞,“息”也是動詞;已知詞義推測法:去以六月息者也。
(1)
日鑿一竅
課內(nèi)遷移法: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2)
25.把甲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6.甲語段作者極力描寫鯤鵬體型之大,用意何在?
27.甲乙兩個語段在寫法上有哪些相同點?簡要分析。
【答案】24.(1)呼吸;風。(2)每日,每天。
25.(鯤鵬)翅膀拍擊水面,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它)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關(guān)鍵字“擊”“摶”“去”)
26.①塑造大鵬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形象;②為下文寫鯤鵬“徙于南冥”必借六月大風做鋪墊;③闡明了“萬物皆有所待”、沒有真正自由的道理。
27.(1)都運用寓言故事說理,甲文借鵬“徙于南冥”闡發(fā)萬物活動皆有憑依,抒發(fā)作者對精神自由的渴望;乙文借倏與忽給渾沌開竅反而害死渾沌的故事,寓意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也從一個側(cè)面警示世人: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壞事。(2)都有神奇、浪漫(或者:雄奇、瑰麗)的想象,鯤鵬的形體之大、起飛的氣勢雄健、擬想鵬俯瞰大地的蒼茫都充滿浪漫的想象,倏與忽給渾沌鑿七竅想象也頗為神奇,這正是《莊子》的特色。
【詳解】
2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意為:人都是七竅,用來看、聽、吃、呼吸。息:呼吸。
“去以六月息者也”意為:它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息:氣息,這里指風。
(2)“日鑿一竅”意為:(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渾沌開一竅。日:每日。
“吾日三省吾身”意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
2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擊:拍打,這里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摶:盤旋飛翔;去:離開,這里指離開北海;以:憑借;息:氣息,這里指風。
26.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甲文中“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意為:鯤的體積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作者極盡想象,描寫了一個體積龐大、氣勢驚人的大鵬鳥;
由“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可知,當鵬鳥振翅而飛,由北向南壯游南海時,其氣勢極大;
由“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可知,雖然大鵬體型龐大、神奇不凡,但依然要憑借“海運”所帶來的大風才可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
由“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體型碩大、展翅如垂天之云般的鵬,需要憑借著六月的大風才能離開北海;
據(jù)此可知,作者描寫鯤鵬體形碩大無比為下文寫大鵬南飛還需憑借六月大風作鋪墊;
此外,甲文極力描寫鯤鵬體型之大,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沒有真正的自由這一道理。
綜上作答即可。
27.本題考查對文章寫法的比較。
(1)兩則短文都運用寓言故事說理。
甲文描述了鯤變?yōu)轾i,鵬展翅高飛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達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都要有所憑借才能活動的觀點,闡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乙文以倏與忽給渾沌開竅反而害死渾沌的故事,寓意著順乎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即無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等小聰明,本性將遭到破壞而死亡。
也能從側(cè)面警示世人:客觀事物千差萬別,我們辦事情如果不考慮它們各自的特殊性,不按照規(guī)律去做,違反了事物的本性,往往會好心辦壞事,效果與愿望相悖;
(2)兩篇短文都有神奇、浪漫、瑰麗的想象。
由甲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作者運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鯤之大”和“鵬之背”進行詳細的刻畫與描寫;
由“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可知,作者對鵬鳥雄健的起飛氣勢以及擬想鵬俯瞰大地的情形,都包含著強烈的想象和浪漫主義色彩;
由乙文“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可知,寓言中描述倏與忽給渾沌鑿七竅,最終導渾沌死亡。故事新奇有趣,構(gòu)思巧妙,充滿奇特的想象。
據(jù)此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乙】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倏和忽常跑到渾沌住的地方去玩,渾沌待他們很好。倏和忽商量著報答渾沌的美意,說:“人都是七竅,用來看、聽、吃、呼吸,而渾沌偏偏沒有,我們干嘛不替他鑿開呢?”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渾沌開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八)(2021·山東威海·八年級期末)閱讀下列兩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送葬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①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②之。匠石運斤③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zhì)④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
【注釋】①堊:白土。②斫:砍,削。③斤:斧。④質(zhì):對象,對手。
2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2)請循其本( )
(3)顧謂從者曰( )?????????????
(4)郢人立不失容( )
2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安知魚之樂??????????鵬之徙于南冥也
B.請循其本???????????其真無馬邪
C.盡堊而鼻不傷?????????可計日而待也
D.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雖有佳肴
30.下列句子的句式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3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2)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
32.莊子與惠子在濠水橋上的辯論,讓我們看到二人的差異。你喜歡莊子還是惠子請說明理由。
【答案】28.怎么??追溯? 回頭? 神色、臉色
29.D
30.C
31.(1)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
32.示例一:我喜歡莊子,因為莊子智辯、巧辯,他利用偷換概念的方式,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fā)難化解了(或因為莊子有欣賞的眼光,他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tài)度,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上,具有藝術(shù)家的風貌)
示例二:我喜歡惠子,因為惠子好辯,重分析,他對事物有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知識的探討,具有邏輯家的個性。
【詳解】
2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①句意為: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安:怎么。
②句意為:請追溯話題本源。循:追溯。
③句意為: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顧:回頭。
④句意為: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tài)。容:神色、臉色。
29.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注意根據(jù)語境確定詞義。
A.之:助詞,的/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翻譯;
B.其:代詞,代指話題/副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C.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但是/連詞,表示修飾,可不譯;
D.雖:都是連詞,雖然;
故選D。
30.本題考查辨析文言句式。
A.是狀語后置的倒裝句,正常語序為“于濠梁之上游”;
B.是狀語后置的倒裝句,正常語序為“故臨崩以大事寄臣也”;
C.是定語后置的倒裝句,正常語序為“修狹桃核者”;
D.是狀語后置的倒裝句,正常語序為“于南陽躬耕”;
故選C。
3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本題重點詞:
①固:本來。子:你。全:完全,完備。
②自:自從。無:沒有。質(zhì):對象,對手。
32.本題考查學生自由表達觀點的能力。本題答案不唯一。如果喜歡莊子,可以從其辯論的特點、方式或?qū)ν饨缡挛锏恼J知來分析。如果喜歡惠子,可以從惠子探究事物的態(tài)度方面去分析。
示例一:我喜歡莊子,因為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示例二:我喜歡惠子,因為惠子力辯、求真、拘泥、注重邏輯,從科學的角度看世界。具有邏輯家的個性。
【參考譯文】
莊子送葬:
莊子送葬,經(jīng)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一個泥瓦匠,在干活時,有一點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泥飛濺到他的鼻尖上,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jīng)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tài)。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么試試?!呈f:‘我確實曾經(jīng)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的對手已經(jīng)死去很久了?!詮幕葑与x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九)(2021·黑龍江齊齊哈爾·八年級期末)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①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②典于學?!逼浯酥^乎?
【注】①君:這里的意思是統(tǒng)治。②念終始:始終想著。
3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學學半____________???②不知道_____________
3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35.甲、乙兩文的開頭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簡析。
36.兩篇文章都引用了《兌命》中的話,有什么作用?
37.兩篇短文對你的學習生活有哪些啟發(fā),請任選一句結(jié)合自身實際具體談一談。
【答案】33.同“教”,教導???? 道理
34.(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學習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管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
35.甲文用“嘉肴”作喻,乙文用玉器的雕琢作喻,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出要論證的道理,淺顯易懂,生動形象。
36.引用《兌命》中的話進行道理論證,甲文證明了論點——教學相長,說明教與學的關(guān)系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乙文則通過引用證明了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就把中心論點闡述得非常清楚,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7.例:教學相長。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在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提升自己。
【詳解】
3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①句意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學:同“教”,教導。
②句意為:不會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種道理。道:道理。
3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
(1)重點字詞:是故,所以;知,知道;困,困惑,疑惑。
(2)重點字詞:之,的;君,管理,統(tǒng)治。
35.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甲文開頭“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用美味的菜作比喻來論述了教與學的關(guān)系,作用是闡明了教學相長的觀點,乙文開頭“玉不琢,不成器”用玉石作比喻引出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兩者都是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出文章論證的中心觀點,這樣自然形象,易于讀者接受。
36.本題考查句子的理解。
《兌命》中的“學學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學的一半。(甲)段結(jié)尾引用《兌命》中的話來講道理,證明“教學相長”的觀點,說明教與學的關(guān)系,并進一步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這樣把中心論點闡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乙文“念終始典于學”的意思是:要始終如一地注重學習。
37.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與拓展運用。
結(jié)合甲文“故曰:教學相長也”,可談?wù)劷虒W相長。結(jié)合乙文“念終始典于學”,可談?wù)勅绾问冀K如一地注重學習。
示例:始終如一地注重學習。我深知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是一個人進步的力量源泉。在學校里,我端正學習態(tài)度,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及時與老師探討學習問題,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參考譯文】
【乙】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會成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過學習,就不會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種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國家、統(tǒng)治百姓的時候,總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兌命》篇說:“要始終如一地注重學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十)(2021·黑龍江七臺河·八年級期末)【古文閱讀】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①。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儀以分②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
(節(jié)選自荀子《禮論》)
【注釋】①窮:困境。②分:區(qū)分、辨別。③屈:竭盡。
38.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盜竊亂賊而不作
(2)故人不獨親其親
(3)爭則亂,亂則窮
(4)以養(yǎng)人之欲
3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1)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2)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0.【甲】文首先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進行說明,接著具體闡述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會的美好;而【乙】文則主要闡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根據(jù)【乙】文,說說荀子是從哪幾個角度闡釋禮制產(chǎn)生的原因的。
【答案】38.(1)興起???(2)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親???(3)禍亂???(4)來
39.(1)使老年人能夠善終,中年人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
(2)使人們的欲望決不會由于物資的原因而得不到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欲望而枯竭。
40.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禮制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41.避免天下混亂;確定標準;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資和欲望相互制約。
【詳解】
38.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1)句意為: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作:興起。
(2)句意為: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yǎng)。親: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親。
(3)句意為:一發(fā)生爭奪就會有禍亂,一有禍亂就會陷入困境。亂:禍亂。
(4)句意為:以此來調(diào)養(yǎng)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以:來。
39.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要準確。
(1)使:讓。終:善終。壯:青壯年。長:成長。
(2)欲:欲望。必:一定。窮:困境。于:因為。屈:竭盡。
40.本題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能力。
甲文首先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進行說明,接著具體闡述:
結(jié)合“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可概括出,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結(jié)合“男有分,女有歸” 可概括出,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結(jié)合“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可概括出,貨盡其用,人盡其力;這是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最后用“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指出大同社會的美好。
乙文則主要闡述了禮制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41.本題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能力。
根據(jù)“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儀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可以概括出幾個方面:避免天下混亂;確定人們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資和欲望相互制約。
【參考譯文】
譯文:
甲:太平盛世的時代,天下是人們所共有。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選拔出來(治理天下), 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培養(yǎng)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父母雙親當作父母,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年幼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愿讓財物委棄于無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牟取私利。這樣一來,陰謀詭計被抑制而不會發(fā)生,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乙:禮是從哪里產(chǎn)生的呢?答案是:人類生來就有欲望,欲望達不到不可能放棄追求;追求沒有限度和界限的時候,就不可能沒有爭奪。互相爭奪就引起混亂,亂起來就沒有出路。古代圣賢憎惡這種混亂局面,所以制定禮義來區(qū)分人的等級界限,用來適度滿足人們的欲望和追求。使人們的欲望決不會由于物資的原因而得不到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欲望而枯竭。這兩方面互相制約并有所增長,這就是禮產(chǎn)生的原因。
(十一)(2021·安徽馬鞍山·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上①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長。古之致治②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③患已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注釋]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國家到達大治。③正:只。
42.解釋加點的詞。
(1)食之不能盡其材( )??????????????????
(2)上詰之( )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4)安可誣一世之人( )
43.翻譯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44.兩文反映的都是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態(tài)度,[甲]文采用了_____的寫法,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統(tǒng)治者____________,而[乙]文中,唐太宗對人才的態(tài)度是____________ 。
45.針對[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的觀點,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wù)勀愕目捶ā?br />
【答案】46.同“飼”,喂養(yǎng)???? 質(zhì)問???? 猶,尚且???? 怎么
43.(1)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2)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br />
44.托物寓意;??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做法;??不僅重視人才,而且主張用人要各取所長。
45.一個人總會有優(yōu)點缺點,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優(yōu)點,并發(fā)揮其作用,這才是正確的用人之道。
【詳解】
42.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注意在語境中解釋詞義。
(1)句意: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食:同“飼”,喂養(yǎng)。
(2)句意:太宗責問他。詰:質(zhì)問。
(3)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且:猶,尚且。
(4)句意: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安:怎么。
4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正確解釋。
(1)策:鞭打。以:按照。道:正確方法。食:同“飼”,喂養(yǎng)。通:通曉。
(2)非:不是。但:只是。耳:罷了。
4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理解,寫作手法的分析。
空一:甲文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悲慘遭遇,諷刺了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用人才的愚昧,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借千里馬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思,這是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空二:甲文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是對千里馬的摧殘,象征了愚妄,淺薄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做法;
空三:乙文“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意思是“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樣,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唐太宗對人才的態(tài)度是主張重視人才,而且用人要各取所長。
45.本題考查對文中觀點的理解與看法,注意結(jié)合原文與生活實際作答。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意思是“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樣,都要選用它的長處”,
世上沒有全才,人不可能完美。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要善于發(fā)揮人的長處,取長補短,人盡其才。
【參考譯文】
乙文譯文: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賢能的人,過了很久,封德彝也沒有舉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罷了!”
太宗說:“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樣,都要選用它的長處。自古治理國家達到大治的人,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憂慮自己不能辨識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慚愧地走了。
這是一份專題11:課內(nèi)課外文言文閱讀(專題過關(guān))-2022-2023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部編版)(解析版),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課內(nèi)閱讀,課外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9:古詩文默寫(專題過關(guān))-2022-2023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部編版)(解析版),共1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填寫相應(yīng)語句,古詩文默寫,默寫,默寫填空,根據(jù)提示填空,根據(jù)課文默寫古詩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9:詩詞鑒賞(專題過關(guān))-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中考點大串講(部編版)(解析版),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對這首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