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本題共 19小題,共38分)
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開鑿“此河”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B. 隋煬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
《舊唐書》稱: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為誅殺公卿,獨斷專權),但有人說:“對人民來說,武則天不算是壞皇帝?!钡贸鲞@個結論的主要依據(jù)是武則天( )
A. 改國號為周
B.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修訂法律,廢除酷刑苛法
D. 減輕人民負擔,推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
科舉制度在我國延續(xù)了以前三百多年。在中外歷史上影響很大,其中進士及第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首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的是( )
A. 隋文帝B. 隋煬帝C. 唐太宗D. 唐玄宗
晚唐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一詩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詩人對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歷史上把唐朝鼎盛時期稱為( )
A. 文景之治B. 貞觀之治C. 開元盛世D. 康乾盛世
殿試第一稱“狀元”,號稱“大魁天下”,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歷史上,廣東一共出了9位文狀元和5位武狀元。殿試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是( )
A. 隋煬帝B. 唐太宗C. 武則天D. 唐玄宗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中國美術史的豐碑,用色彩記錄了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里的錦繡河山。《步輦圖》就是其中的一幅,它的作者是 ( )
A. 唐代的閻立本B. 宋代的張擇端C. 東晉的顧愷之D. 唐代的吳道子
“和同為一家”是指唐朝與哪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 )
A. 回紇B. 南詔C. 吐蕃D. 靺鞨
下列史實能體現(xiàn)唐朝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的是( )
①武則天登基成為皇帝
②唐三彩的生產(chǎn)
③婦女喜好騎馬、打球、射箭等
④尚武風氣盛行。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唐朝被稱為“詩仙”、“詩圣”的是( )
①李白 ②閻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下列關如玄奘和鑒真相同之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是唐朝著名的高僧
B. 為完成使命而出生入死,歷盡艱辛
C. 求取佛經(jīng)精義
D. 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郭沫若曾賦詩一首:“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痹娭械摹暗浪嚒辈豢赡馨ǎ? )
A. 儒家思想B. 建筑藝術C. 佛學經(jīng)典D. 活字印刷
歌手河圖在《不見長安》中唱道:“長安城有人歌詩三百,歌盡了悲歡?!毕铝袑儆谠?jīng)發(fā)生在長安城的“悲”,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是( )
A. 盤庚遷殷B. 開元盛世C. 安史之亂D. 黃巾起義
唐朝滅亡的標志是( )
A. 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B. 朱溫兼并了北方割據(jù)勢力
C. 朱溫建立后梁D. 安史之亂的發(fā)生
五代十國中,五代相繼統(tǒng)治的地區(qū)是( )
A. 東北地區(qū)B. 江南地區(qū)C. 黃河流域D. 長江流域
宋朝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而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要職,體現(xiàn)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養(yǎng)生息政策B. 重文輕武政策C. 重武輕文政策D. 對外開放政策
北宋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置( )
A. 知州B. 通判C. 轉運使D. 宰相
宋朝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于( )
A. 宋太宗B. 宋徽宗C. 宋欽宗D. 宋高宗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詩里的“匈奴”指的是( )
A. 女真族B. 匈奴族C. 契丹族D. 黨項族
“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詩里杭州和汴州分別是哪個城市( )
東京和臨安B. 臨安和東京C. 泉州和明州D. 明州和泉州
二.材料分析題(本題共 4小題,共42分)
唐朝政策開明,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唐朝歷史主題的探究并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材料二: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材料四:生產(chǎn)工具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社會生產(chǎn)力顯著提高的標志。
材料五: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 材料一是什么意思?這說明日本向唐朝派遣使節(jié)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的詩歌與哪位高僧有關?他為中國和哪個國家的友好關系作出了貢獻?
(3) 唐朝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活躍?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時期,我們能從唐對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啟示?
(4) 根據(jù)材料四列舉唐朝歷史上最典型的兩例。
(5) 根據(jù)材料五和所學知識,說出我國唐朝主要的文學形式是什么?“詩史”是對哪位詩人詩歌的尊稱。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閱讀下列唐太宗的言論(均摘自《貞觀政要》),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nóng)時,其可得乎?”
材料二:“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wěn)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
材料三:天下英雄盡入吾彀(圈套)矣。
材料四:“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
請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思想?歷史上把唐太宗統(tǒng)治的繁盛局面稱為成為什么?
(2) 材料二中的認識使唐太宗善于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請舉出被他重用的賢才。
(3) 唐太宗通過何種制度將材料三中所說的“天下英雄”納入“彀”中?
(4) 從材料四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并寫出唐太宗時期與吐蕃有好往來的具體事例。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1) 上述材料所說的是我國古代的哪項偉大工程?誰統(tǒng)治時修建的?
(2) 如圖中的A、B、C三處地名是:
(3) 你同意作者的評價嗎?你覺得應該怎樣評價這條運河?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規(guī)定雙方為兄弟國家,宋每年向遼納歲幣,絹20萬匹,銀10萬兩。
材料二:西夏向宋稱臣,宋歲賜絹13萬匹、銀5萬兩、茶3萬斤,節(jié)日再另行賞賜。
材料三:規(guī)定宋向金稱臣,兩國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向金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請回答問題:
(1) 上述三則材料反映的分別是什么事?
(2) 材料一簽訂時,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誰?材料二簽訂后,形成了怎樣的政治局面?
(3) 議和給宋朝人民帶來了和平,但是,沉重的“歲幣”也給宋朝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你如何看待幾次議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唐代詩人皮日休的詩句“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狈从车乃宄筮\河的有關歷史。隋朝大運河是隋煬帝時期修建的。
故選:B。
本題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的知識點,把握隋朝大運河開通時的在位皇帝。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隋朝大運河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
2.【答案】D
【解析】對人民來說,武則天不算是壞皇帝是因為武則天繼續(xù)實行唐太宗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她也十分注意減輕人民負擔。
故選:D。
本題考查了武則天的統(tǒng)治舉措。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武則天的統(tǒng)治舉措。
3.【答案】B
【解析】科舉制是一種采用分科考試選取官員員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故選:B。
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
本題以科舉制為背景,考查了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高度繁榮,社會安定,因唐玄宗前期的年號是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故選:C。
本題考查開元盛世。
知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相關知識。
5.【答案】C
【解析】據(jù)所學知,殿試第一稱“狀元”,號稱“大魁天下”,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歷史上,廣東一共出了9位文狀元和5位武狀元。殿試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是武則天,武則天創(chuàng)立了殿試和武舉,推動了科舉制的發(fā)展。
故選:C。
本題以殿試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為切入點,考查武則天的相關知識。
注意識記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及其發(fā)展完善的相關知識。
6.【答案】A
【解析】唐朝畫家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他的畫筆力剛健,線條像盤屈的鐵絲,人物神形兼?zhèn)洹C髦皇恰恫捷倛D》.《步輦圖》取材于唐貞觀八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lián)姻的事件,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故選:A。
本題考查《步輦圖》。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的繪畫藝術成就。
7.【答案】C
【解析】閱讀題文所給提示信息:對“‘和同為一家’是指唐朝與哪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的表述,根據(jù)所學知識,“和同為一家”是指唐朝與吐蕃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唐朝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給吐蕃贊普,唐與吐蕃“和同為一家”,故選項中C符合題意。
故選:C。
此題考查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相關知識點。
本題難度不大,注意扎實掌握唐朝民族關系的主要史實。
8.【答案】C
【解析】武則天登基成為皇帝,婦女喜好騎馬、打球、射箭等,尚武風氣盛行都體現(xiàn)唐朝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唐三彩的生產(chǎn)與社會風氣無關。
故選:C。
本題考查盛唐的社會氣象,知道武則天登基成為皇帝,婦女喜好騎馬、打球、射箭等,尚武風氣盛行都體現(xiàn)唐朝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
本題考查盛唐的社會氣象,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C
【解析】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一生寫下了不少謳歌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人們稱他為“詩仙”,他代表作有《早發(fā)白帝城》《蜀道難》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那個動蕩的歷史時代,真摯地表現(xiàn)了他關心國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們稱之為“詩史”。杜甫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被后人尊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故選:C。
本題考查了唐詩。唐代影響最大、成就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10.【答案】C
【解析】唐朝時期,玄奘西游天竺,目的是為求取佛法。鑒真東渡日本則是為了宣揚佛法,傳播唐朝文化。
故選:C。
本題考查唐朝對外關系,知道唐朝時期,玄奘西游天竺,目的是為求取佛法。鑒真東渡日本則是為了宣揚佛法,傳播唐朝文化。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唐朝對外關系的有關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據(jù)所學可知,四個選項中,容易選出D選項,因為鑒真是唐朝高僧,而活字印刷術出現(xiàn)于北宋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后,不可能向日本人傳授活字印刷術。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了對鑒真主要事跡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知識遷移能力。對于古代重要的歷史人物,要注意區(qū)別掌握他們的主要事跡。
12.【答案】C
【解析】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xù)八年之久,對社會經(jīng)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jié)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
故選:C。
本題考查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xù)八年之久,對社會經(jīng)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遭到浩劫。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安史之亂的影響。
13.【答案】C
【解析】依據(jù)所學知識,907年梁王朱溫逼唐昭宣帝退位建立后梁,標志唐朝的滅亡。
故選:C。
本題以“唐朝滅亡”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唐朝滅亡的事件.
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唐朝的滅亡.
14.【答案】C
【解析】依據(jù)所學知識,五代是唐朝滅亡后,北宋建立前,黃河流域定都開封的五個中原王朝,史學界認為它們是唐后宋前的正統(tǒng)王朝。
故選:C。
本題以“五代十國”為切入點,考查的是五代相繼統(tǒng)治的地區(qū)。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五代十國所在的地區(qū)。
15.【答案】B
【解析】宋朝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而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要職,體現(xiàn)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xù)抑制武將,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嚴重束縛了統(tǒng)軍的指揮權。
故選:B。
本題考查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他的部下?lián)砹⑺敾实?。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以開封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表現(xiàn)。
16.【答案】C
【解析】北宋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置了轉運使。宋太祖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故選:C。
本題考查的是轉運使。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針,陸續(xù)消滅了南方割據(jù)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轉運使的職責。
17.【答案】A
【解析】宋朝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而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要職,體現(xiàn)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xù)抑制武將,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
故選:A。
本題考查宋朝重文輕武政策,考查學生分析和把握歷史知識的能力。宋朝開國采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在與其并立的幾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抗衡中處于劣勢。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
18.【答案】A
【解析】據(jù)題干“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可知是岳飛的《滿江紅》,抒發(fā)了岳飛抗擊金軍的豪情壯志。岳飛抗擊的金政權,是女真族建立的。故“匈奴”指的是女真族。
故選:A。
本題考查的是岳飛抗擊入侵的少數(shù)民族。1115年女真首領阿骨打建立金。
本題主要考查岳飛抗擊入侵的少數(shù)民族和岳飛的主要事跡。
19.【答案】B
【解析】“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詩里杭州和汴州分別是臨安和東京。杭州和汴州分別是南宋和北宋的都城;當時作為都城時叫臨安和東京。B符合題意。
故選:B。
本主要考查了南宋與北宋的都城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主要考查了南宋與北宋的都城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0.【答案】【小題1】大唐這個國家,法律完備,是個文明發(fā)達、值得珍視的國家,應該常常去;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小題2】鑒真;日本。
【小題3】原因:①唐朝的經(jīng)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唐政府對外采取了開放的政策。③唐朝的海陸交通發(fā)達。啟示:①我們必須保持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②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努力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
【小題4】筒車,曲轅犁。
【小題5】唐詩;杜甫。
【解析】本題考查了唐朝的對外交往、盛唐的社會氣象、唐詩、唐朝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依據(jù)課本知識分析材料,依據(jù)設問要求組織答案。
本題考查了唐朝的對外交往、盛唐的社會氣象、唐詩、唐朝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既是教材基礎知識,也是重點內容。此種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鞏固基礎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21.【答案】(1)根據(jù)材料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以人為本”,可以看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意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體現(xiàn)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2)唐太宗善于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人稱“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作宰相,重用敢于直言進諫的魏征。
(3)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大大擴充國學規(guī)模,通過科舉制,使得天下有才學的人為了考取功名而努力,也就是材料中中所說的“天下英雄”納入“彀”中。
(4)根據(jù)材料四“朕獨愛之如一”以看出唐太宗對待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一樣,一視同仁,體現(xiàn)了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故答案為:
(1)民本思想;貞觀之治。
(2)房玄齡;杜如晦;魏征。
(3)科舉制度。
(4)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
(2)本題主要考查唐太宗善于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的有關內容。
(3)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的有關內容。
(4)本題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唐太宗的有關內容。
22.【答案】【小題1】京杭大運河。隋煬帝。
【小題2】涿郡、洛陽、余杭。
【小題3】同意。大運河開通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的負擔,導致農(nóng)民起義推翻隋朝統(tǒng)治。但是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至今仍然發(fā)揮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
23.【答案】【小題1】澶淵之盟,宋夏和議,宋金和議。
【小題2】宋真宗。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
【小題3】“議和”對宋是恥辱,雖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是從長遠看,有利于生產(chǎn)發(fā)展、社會安定。
【解析】本題以三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與和戰(zhàn)的相關知識。
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與和戰(zhàn)的相關知識。
這是一份河南省偃師市新前程美語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共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南省偃師市新前程美語學校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歷史試題(含解析),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南省偃師市新前程美語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歷史試題(解析版)),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淮南子·修務訓》記載,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