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中考化學模擬試卷(A卷)
1. 以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習俗中,一定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是(?)
A. 貼春聯(lián) B. 包餃子 C. 放鞭炮 D. 掃房子
2. 豆腐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又歷史悠久的食材。豆腐中富含的營養(yǎng)素是(?)
A. 蛋白質 B. 維生素 C. 糖類 D. 油脂
3. 2022年3月1日起,河南依法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該措施能緩解的環(huán)境問題是(?)
A. 酸雨 B. 溫室效應 C. 白色污染 D. 霧霾
4. 下列物質的構成微粒與構成金剛石的微粒種類相同的是(?)
A. 鐵 B. 硫酸銅 C. 氮氣 D. 水
5. 下列有關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軟水指含較多Ca2+、Mg2+的水 B. 可用肥皂水區(qū)分硬水和軟水
C. 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 D. 電解水時正極產生的是氫氣
6. 下列實驗操作中不正確的是(?)
A. 檢查裝置氣密性
B. 稀釋濃硫酸
C. 傾倒液體
D. 熄滅酒精燈
7. 分類法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分類正確的是(?)
A. 氧化物:CaO、C6H12O6 B. 混合物:空氣、冰水共存物
C. 合成材料:合金、塑料 D. 有機物:CH4、CH3COOH
8. 侯氏制堿法的原理是向飽和食鹽水中先后通入氨氣(NH3)和二氧化碳,則該工藝中不可能生成的物質是(?)
A. Na2SO4 B. Na2CO3 C. NH4Cl D. NaHCO3
9. 如圖是鎵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g B. 鎵原子核內有31個中子
C. 鎵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鎵在化學變化中易得電子
10. 甲、乙、丙三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t3℃時,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關系為甲>乙>丙
B. 可通過升高溫度的方法將丙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br />
C. 將t1℃時甲、乙飽和溶液升溫至t3℃,所得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相等
D. t3℃時,將80g甲的飽和溶液稀釋至質量分數(shù)為10%,需加水220g
11. 下列區(qū)分物質的方法錯誤的是(?)
A. 尿素和硝酸銨:加熟石灰研磨 B. 黃銅(銅鋅合金)和銅:加稀硫酸
C. 蠶絲和滌綸:灼燒,聞氣味 D. 二氧化碳和氮氣:用燃著的木條
12. 青蒿素(C15H22O5)是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發(fā)現(xiàn)的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青蒿素中共含有42個原子
B. 青蒿素由碳、氫、氧元素組成
C. 青蒿素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最大
D. 青蒿素中碳、氫、氧的質量比為15:22:5
13. 下列圖像與對應敘述相符的是(?)
A. 向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水
B. 一定質量的氫氣和氧氣在密閉容器中燃燒
C. 向足量相同的稀鹽酸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的鎂和鐵
D. 向一定量氯化鈉和氯化鋇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14. 現(xiàn)有一定質量的CuO和Fe2O3的固體混合物,其與300g質量分數(shù)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則固體混合物的質量可能是(?)
A. 12g B. 20g C. 28g D. 36g
15. 空氣中體積分數(shù)的為78%的氣體是______(填化學式);地殼中含量居前兩位的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______。
16. 實驗室欲配制50g質量分數(shù)為6%的NaCl溶液,溶解NaCl固體時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 ______;若量取水時仰視量筒讀數(shù),會導致所配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 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17.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1)用洗潔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潔精的 ______作用。
(2)高錳酸鉀溶液是常用的消毒液之一,高錳酸鉀中錳元素的化合價為 ______。
(3)鋁制品耐腐蝕的原因是 ______。
18. 實驗室用如圖所示裝置煉鐵,硬質玻璃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實驗中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該實驗缺少尾氣處理裝置,請寫出一種尾氣處理的方法:______。
19.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飛揚”火炬采用環(huán)保氫燃料,氫氣作燃料的優(yōu)點是 ______(寫一條即可);乙醇是一種清潔的能源,其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現(xiàn)有乙醇和乙醛(CH3CHO)的混合物共20g,其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32%,則該混合物完全燃燒后生成水的質量是 ______g。
20. A~D均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且都含有兩種相同元素,它們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表示反應一步實現(xiàn),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A為白色難溶性固體且相對分子質量為100,B廣泛用于玻璃、造紙和洗滌劑的生產,D為種有毒氣體。B的化學式為 ______;C→D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C物質的一種用途為 ______。
21. 從分子角度解釋下列現(xiàn)象。
(1)熱脹冷縮 ______。
(2)從很遠的地方能聞到花香 ______。
22. 某化學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省略)。
(1)推動注射器活塞,緩慢滴加過氧化氫溶液,寫出A處V形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
(2)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后左側紅磷不燃燒,右側紅磷燃燒,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______。
23. 向一定質量的Cu(NO3)2、AgNO3、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
(1)若濾渣中只含1種物質,寫出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
(2)若濾渣中含有2種物質,請分析濾液中溶質的成分 ______。
(3)若濾渣中含有3種物質,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______。
24. 某小組同學利用如圖裝置,選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并檢驗其性質。
(1)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①寫出所選裝置的正確連接順序:______(填字母,下同)→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中可觀察到E裝置中的現(xiàn)象是什么?______。
(2)用C裝置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時,并未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請設計實驗方案檢驗反應后C裝置溶液中溶質的成分。(簡要寫出實驗步驟、現(xiàn)象和結論)
25. 酸、堿、鹽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1)焙制糕點所用發(fā)酵粉中含有碳酸氫鈉,其俗稱為 ______;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 ______生成。
(2)如圖是某中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①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
②反應前后發(fā)生變化的離子是 ______。
(3)為除去粗鹽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雜質,某小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流程。
①寫出一個加入過量Na2CO3溶液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
②若選用一種試劑代替BaCl2溶液和NaOH溶液,寫出可代替試劑中溶質的化學式 ______;
③若加入的稀鹽酸過量,是否影響所得氯化鈉晶體的純度?______。
(4)為測定某碳酸鋇樣品中是否混有硫酸鋇雜質。稱取20g該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100g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后燒杯中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為115.6g。請通過計算判斷該樣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鋇雜質。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貼春聯(lián)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B、包餃子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C、放鞭炮生成有害氣體和煙塵,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正確;
D、掃房子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故選:C。
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貼春聯(lián)、包餃子、掃房子都屬于物理變化?;瘜W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jù)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本考點考查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基礎性比較強,只要抓住關鍵點: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問題就很容易解決。本考點主要出現(xiàn)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
2.【答案】A
【解析】解:豆腐屬于豆制品,豆腐中富含的營養(yǎng)素是蛋白質。
故選:A。
根據(jù)人體所需六大營養(yǎng)素的種類、食物來源,結合題中所給的食物判斷所含的營養(yǎng)素,進行分析判斷。
本題難度不大,了解各種營養(yǎng)素的生理功能、食物來源等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3.【答案】C
【解析】解:依法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該措施能緩解的環(huán)境問題是白色污染,
故選:C。
根據(jù)白色污染是人們對難降解(即聚合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被微生物或光照分解為小分子)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環(huán)境現(xiàn)象的一種形象稱謂分析。
此題考查白色污染問題,關鍵是根據(jù)白色污染的概念解答。
4.【答案】A
【解析】解:金剛石屬于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是由碳原子直接構成的。
A、鐵屬于金屬單質,是由鐵原子直接構成的,符合題意,故選項正確。
B、硫酸銅是含有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的,不符合題意,故選項錯誤。
C、氮氣屬于氣態(tài)非金屬單質,是由氮分子構成的,不符合題意,故選項錯誤。
D、水是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不符合題意,故選項錯誤。
故選:A。
根據(jù)金屬、大多數(shù)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等由原子構成;有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氣態(tài)的非金屬單質和一般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如氫氣、水等;有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鈉,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方面的知識,對物質進行分類與對號入座、掌握常見物質的粒子構成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5.【答案】B
【解析】解:A、軟水中含有較少或不含的可溶性鈣、鎂化合物,即指含有較少或不含Ca2+、Mg2+的水,故A錯誤;
B、用肥皂水區(qū)別硬水和軟水,振蕩,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軟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B正確。
C、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由氫元素組成,氧氣由氧元素組成,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可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故C錯誤;
D、電解水實驗,正極產生的氣體是氧氣,負極產生的氣體是氫氣,故D錯誤。
故選:B。
A、根據(jù)軟水中含有較少或不含的可溶性鈣、鎂化合物進行分析;
B、根據(jù)加肥皂水,振蕩,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軟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進行分析;
C、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進行分析;
D、根據(jù)“負氫正氧,氫二氧一”進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電解水實驗,硬水和軟水的鑒別,注意利用“負氫正氧,氫二氧一”進行解題。
6.【答案】B
【解析】解:A、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把導管的一端浸沒在水里,雙手緊貼試管外壁,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裝置不漏氣;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B、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緩緩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的擴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濃硫酸中;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C、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瓶塞要倒放,標簽要對準手心,瓶口緊挨,所示操作正確;
D、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熄滅酒精燈時,不能用嘴吹滅酒精燈,應用燈帽蓋滅,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故選:B。
A、根據(jù)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jù)濃硫酸的稀釋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斷攪)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jù)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
D、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
本題難度不大,熟悉各種儀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項、常見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項是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
7.【答案】D
【解析】解:A、CaO屬于氧化物,C6H12O6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不屬于氧化物,故選項說法錯誤。
B、空氣中含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冰是固態(tài)的水,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故選項說法錯誤。
C、塑料屬于合成材料,合金屬于金屬材料,故選項說法錯誤。
D、CH4、CH3COOH均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均屬于有機物,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A、氧化物是只含有兩種元素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
C、有機合成材料簡稱合成材料,要判斷是否屬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個特征:有機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D、根據(jù)有機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簡稱有機物(碳的氧化物、碳酸鹽、碳酸等除外),進行分析判斷。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氧化物、有機物、混合物的特征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8.【答案】A
【解析】解:向飽和食鹽水中先后通入氨氣(NH3)和二氧化碳,食鹽水、氨氣、二氧化碳中含有鈉、氯、氫、氮、碳、氧六種元素,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可能生成Na2CO3、NH4Cl、NaHCO3,反應物中不含硫元素,不可能生成Na2SO4。
故選:A。
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結合題意進行分析解答。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并能靈活運用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9.【答案】C
【解析】解:A、根據(j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shù)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不是“克”,故選項說法錯誤。
B、根據(j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序數(shù),該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為31;根據(jù)原子中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則該原子的核內質子數(shù)為31;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不是質子數(shù)的兩倍,則原子核內中子數(shù)不等于31,故選項說法錯誤。
C、周期數(shù)=原子核外電子層數(shù),鎵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個電子層,則在元素周期表中,鎵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選項說法正確。
D、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3,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3個電子而形成陽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A、根據(j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shù)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j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序數(shù),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jù)周期數(shù)=原子核外電子層數(shù),進行分析判斷。
D、若最外層電子數(shù)多于4,在化學反應中易得電子,若最外層電子數(shù)少于4,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
本題難度不大,靈活運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數(shù)、元素符號、元素名稱、相對原子質量)、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0.【答案】C
【解析】解:A、通過分析溶解度曲線可知,t3℃時,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關系是:甲>乙>丙,故A說法正確;
B、丙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所以可通過升高溫度的方法將丙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故B說法正確;
C、將t1℃時甲、乙飽和溶液升溫至t3℃,都變?yōu)椴伙柡腿芤?,溶質質量分數(shù)不變,還是乙>甲,故C說法錯誤;
D、t3℃時,80g甲的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為:80g×60g160g×100%=30g,稀釋至質量分數(shù)為10%所得溶液質量為:30g10%=300g,所以需加水質量為:300g?80g=220g,故D正確。
故選:C。
根據(jù)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可以:①查出某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從而確定物質的溶解性,②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從而判斷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的大小,③判斷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變化情況,從而判斷通過降溫結晶還是蒸發(fā)結晶的方法達到提純物質的目的。
本題難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體的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及根據(jù)固體的溶解度曲線來解決相關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區(qū)分尿素和硝酸銨可以將二者分別加入熟石灰研磨,熟石灰是氫氧化鈣固體,其與硝酸銨混合研磨會反應生成一種帶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氨氣,而與尿素則不會反應生成氨氣,故A正確;
B、區(qū)分黃銅(銅鋅合金)和銅可以將二者分別加入稀硫酸,黃銅中含有鋅,鋅可以和稀硫酸反應生成大量氫氣,從而有氣泡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銅無法直接與稀硫酸反應,故B正確;
C、區(qū)分蠶絲和滌綸可以將二者分別抽絲灼燒,蠶絲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灼燒時有燒焦羽毛的氣味,而滌綸則不會,故C正確;
D、區(qū)分二氧化碳和氮氣不能使用燃著的木條,因為二者均是不可燃燒且不支持燃燒的氣體,將燃著的木條放入二氧化碳或氮氣中均會熄滅,無法鑒
別,故D錯誤;
故選:D。
根據(jù)鑒別物質時,首先對需要鑒別的物質的性質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據(jù)性質的不同,選擇適當?shù)脑噭?,出現(xiàn)不同的現(xiàn)象的才能鑒別進行分析。
本題有一定難度,解答物質的鑒別題時要熟練掌握鑒別的物質的性質,然后選擇適當?shù)脑噭┗蚍椒ǎ霈F(xiàn)不同的現(xiàn)象即可鑒別。
12.【答案】B
【解析】解:A、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構成的,1個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個原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B、青蒿素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故選項說法正確。
C、青蒿素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15):(1×22):(16×5)=90:11:40,青蒿素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最小,故選項說法錯誤。
D、青蒿素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15):(1×22):(16×5)=90:11:40,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B。
A、根據(jù)青蒿素的微觀構成,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jù)青蒿素化學式的含義,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jù)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shù)之比,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jù)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shù)之比,進行分析判斷.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同學們結合新信息、靈活運用化學式的含義與有關計算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向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水,氫氧化鈉的堿性逐漸減弱,pH會逐漸的接近7,但是不會等于或小于7,故A錯誤;
B、氫氣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水,所以一定質量的氫氣和氧氣在密閉容器中燃燒,裝置內的氣壓減小,故B錯誤;
C、鎂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相對原子質量比鐵小,所以鎂的反應速率快,生成的氫氣多,故C錯誤;
D、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一接觸就會生成硫酸鋇沉淀,所以向一定量氯化鈉和氯化鋇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沉淀質量應該從零開始逐漸增大,然后不變,故D正確。
故選:D。
A、根據(jù)向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水,氫氧化鈉的堿性逐漸減弱,pH會逐漸的接近7,但是不會等于或小于7進行分析;
B、根據(jù)氫氣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水進行分析;
C、根據(jù)鎂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相對原子質量比鐵小進行分析;
D、根據(jù)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一接觸就會生成硫酸鋇沉淀進行分析。
本題是過程與圖象結合題,是對學生識圖能力的考查,解題的關鍵是能正確的分析各個反應的過程并能結合圖象分析問題.
14.【答案】B
【解析】解:假設與硫酸反應的固體全部是氧化銅,設氧化銅的質量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x300g×9.8%
8098=x300g×9.8%
x=24g
假設與硫酸反應的固體全部是氧化鐵,設氧化鐵的質量為x
Fe2O3+3H2SO4=Fe2(SO4)3+3H2O
160 294
y300g×9.8%
160294=y300g×9.8%
y=16g
故固體混合物質量的范圍是16g至24g,
故選:B。
根據(jù)極值法考慮氧化銅,氧化鐵分別與稀硫酸反應,計算恰好完全反應所需質量,則混合物質量范圍可確定。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極值法的應用,較難。
15.【答案】N2? SiO2
【解析】解:空氣中體積分數(shù)的為78%的氣體是氮氣,其化學式為N2。
地殼中含量居前兩位的元素分別是氧元素和硅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為二氧化硅,其化學式為SiO2。
故答案為:
N2;SiO2。
空氣中體積分數(shù)的為78%的氣體是氮氣,地殼中含量居前兩位的元素分別是氧元素和硅元素,進行分析解答。
本題難度不大,熟練掌握空氣的組成成分、地殼中元素含量、化學式的書寫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所在.
16.【答案】加快溶解速率? 偏小
【解析】解:溶解NaCl固體時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若量取水時仰視量筒讀數(shù),導致量取水的體積偏大,會導致所配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偏小。
故答案為:加快溶解速率;偏小。
玻璃棒用途:攪拌、引流、轉移物質等。
量取水時仰視量筒讀數(shù),導致量取水的體積偏大。
合理設計實驗,科學地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是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前提,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學好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17.【答案】乳化? +7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從而阻止內部的鋁進一步氧化
【解析】解:(1)用洗潔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潔精的乳化作用;
(2)根據(jù)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高錳酸鉀中鉀元素化合價為+1價,氧元素化合價為?2價,所以錳元素化合價為+7價;
(3)鋁制品耐腐蝕的原因是: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從而阻止內部的鋁進一步氧化。
故答案為:(1)乳化;
(2)+7;
(3)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從而阻止內部的鋁進一步氧化。
(1)根據(jù)用洗潔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潔精的乳化作用進行分析;
(2)根據(jù)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進行分析;
(3)根據(jù)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進行分析。
本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用洗潔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潔精的乳化作用,計算元素化合價以及鋁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
18.【答案】? Ca(OH)2+CO2=CaCO3↓+H2O點燃尾氣
【解析】解: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所以硬質玻璃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實驗中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環(huán)境,常在裝置圖末端的導管口放一盞燃著的酒精燈,是為了點燃尾氣,防止污染空氣。
故答案為:;Ca(OH)2+CO2=CaCO3↓+H2O;點燃尾氣。
根據(jù)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能與氧化鐵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結合實驗步驟、注意事項進行分析解答。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等)、還原氧化鐵的實驗現(xiàn)象等并能靈活運用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9.【答案】產物是水無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解:氫氣作燃料的優(yōu)點是:產物是水無污染、熱值高、來源廣等;乙醇是一種清潔的能源,完全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現(xiàn)有乙醇和乙醛(CH3CHO)的混合物共20g,其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32%,則氧元素的質量為:20g×32%=6.4g,該混合物碳、氧元素的質量比是(12×2):16=3:2,則碳元素的質量為:9.6g,由此可知,氫元素的質量為:20g?6.4g?9.6g=4g,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燃燒后生成水的質量是:4g÷(218×100%)=36g。
故答案為:產物是水無污染(合理即可);;36。
根據(jù)氫氣作燃料的優(yōu)點、乙醇完全燃燒的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有關的問題。
本題主要考查了氫氣作燃料的優(yōu)點、方程式的書寫和化學式的計算等知識,屬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分析解答即可。
20.【答案】Na2CO3? 滅火等(答案不唯一)
【解析】解:這是一道推斷題,根據(jù)題目信息“B廣泛用于玻璃、造紙和洗滌劑的生產”可以推斷出B是碳酸鈉,而B可以一步轉化為A,且“A為白色難溶性固體且相對分子質量為100”,則可以推斷出A為碳酸鈣,A和B都可與C完成互相轉化,則推測C為二氧化碳,而D能與C相互轉化且D是一種有毒氣體,則推斷出D為一氧化碳,整理:A是碳酸鈣、B是碳酸鈉、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代入關系圖驗證,推測合理。
由分析可以得知,B是碳酸鈉,則其化學式為:Na2CO3;由分析可以得知,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則C→D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用途有滅火等(答案不唯一);故答案為:Na2CO3;;滅火等(答案不唯一)。
根據(jù)B廣泛用于玻璃、造紙和洗滌劑的生產”可以推斷出B是碳酸鈉,而B可以一步轉化為A,且“A為白色難溶性固體且相對分子質量為100”,則可以推斷出A為碳酸鈣,A和B都可與C完成互相轉化,則推測C為二氧化碳,而D能與C相互轉化且D是一種有毒氣體,則推斷出D為一氧化碳進行分析的。
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將題中有特征的物質推出,然后結合推出的物質和題中的轉化關系推導剩余的物質,最后將推出的各種物質代入轉化關系中進行驗證即可。
21.【答案】分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分子是在不斷地運動的
【解析】解:(1)熱脹冷縮,是因為分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2)走到花圃前就能聞到花香,是因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斷地運動的,向四周擴散,使人們聞到花香。
故答案為:
(1)分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2)分子是在不斷地運動的。
根據(jù)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同種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的分子性質不同,可以簡記為:“兩小運間,同同不不”,結合事實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可以簡記為:“兩小運間,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質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22.【答案】2H2O2?MnO22H2O+O2↑溫度達到著火點
【解析】解:(1)推動注射器活塞,緩慢滴加過氧化氫溶液,A處V形管中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水和氧氣,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H2O2?MnO22H2O+O2↑。
(2)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后,生成了氧氣,左側紅磷沒有加熱,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不燃燒,右側紅磷受熱,溫度達到了著火點,能燃燒,說明燃燒需要條件是溫度達到著火點。
故答案為:(1)2H2O2?MnO22H2O+O2↑;
(2)溫度達到著火點。
(1)根據(jù)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水和氧氣寫出方程式;
(2)根據(jù)實驗的方法和現(xiàn)象分析回答。
本題的難度不大,里哦啊接方程式的書寫方法、燃燒的條件即可分析解答。
23.【答案】Fe+2AgNO3=Fe(NO3)2+2Ag一定含有硝酸鎂、硝酸亞鐵,可能含有硝酸銅? 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變成淺綠色
【解析】解:向一定質量AgNO3、Mg(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Fe,鐵不能和硝酸鎂反應,先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后和硝酸銅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
(1)若濾渣中只含1種物質,說明濾渣中只含有銀,發(fā)生的反應是鐵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化學方程式為:Fe+2AgNO3=Fe(NO3)2+2Ag;
(2)若濾渣中含有2種物質,說明含有銅、銀,硝酸銀已經(jīng)和鐵完全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硝酸銅可能部分、可能全部與鐵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所以濾液中溶質的成分是:一定含有硝酸鎂、硝酸亞鐵,可能含有硝酸銅;
(3)若濾渣中含有3種物質,說明含有鋅、銅、鐵,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變成淺綠色。
故答案為:(1)Fe+2AgNO3=Fe(NO3)2+2Ag;
(2)一定含有硝酸鎂、硝酸亞鐵,可能含有硝酸銅;
(3)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變成淺綠色。
根據(jù)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進行分析。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金屬活動性應用,掌握金屬活動性應用“反應則活潑、不反應則不活潑”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24.【答案】A F D E 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變色,濕潤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漸變?yōu)榧t色
【解析】解:(1)①根據(jù)題目要求,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實驗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該反應是固液不加熱型,,應當選擇A作為發(fā)生裝置,鹽酸具有揮發(fā)性,會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氫氣體,應將生成的氣體通入F中除去混雜的氯化氫氣體,再將氣體通過D裝置中用濃硫酸干燥,除去氣體中混雜的水蒸氣,然后再通入E裝置中,觀察反應現(xiàn)象。所選裝置的正確連接順序:A→F→D→E;
②二氧化碳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劑變紅,故實驗中可以觀察到E裝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變色,濕潤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漸變?yōu)榧t色。
(2)用C裝置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檢驗反應后C裝置溶液中的溶質成分,可以先對反應后C裝置溶液中的溶質成分進行分析推測,若是二氧化碳足量,則能與氫氧化鈉全部反應完全生成碳酸鈉;若是二氧化碳不足量,則無法將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只能將部分氫氧化鈉反應成碳酸鈉,則我們可以設計實驗,第一步:取少量C中反應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這可以證明溶質中含有碳酸鈉,且能將碳酸鈉全部反應;第二步: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試劑。若此處溶液變紅則說明有氫氧化鈉剩余,如果不變紅則說明溶質不含氫氧化鈉,總結設計實驗為:取少量C中反應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試劑。若溶液變紅則溶質成分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鈉;若沒有變紅,則溶質成分為碳酸鈉。
故答案為:(1)①A;F;D;E;②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變色,濕潤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漸變?yōu)榧t色;
(2)取少量C中反應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試劑。若溶液變紅則溶質成分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鈉;若沒有變紅,則溶質成分為碳酸鈉。
(1)制取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氯化氫和水蒸氣,收集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先通過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氯化氫,在通過濃硫酸除去水蒸氣,二氧化碳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劑變紅。
(2)根據(jù)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檢驗反應后溶液中溶質先判斷碳酸鈉,再判斷氫氧化鈉。
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jù)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25.【答案】小蘇打? 水? HCl+NaOH=NaCl+H2O氫離子、氫氧根離子? Na2CO3+CaCl2=CaCO3↓+2NaClBa(OH)2? 不影響
【解析】解:(1)焙制糕點所用發(fā)酵粉中含有碳酸氫鈉,其俗稱為小蘇打;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
(2)①從圖中可知,反應物是氫氧化鈉和氯化氫,生成物是氯化鈉和水,故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Cl+NaOH=NaCl+H2O;
②中和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故反應前后發(fā)生變化的離子是氫離子、氫氧根離子。
(3)為除去粗鹽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雜質,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氯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故該操作可除去硫酸根離子
但同時引入了鋇離子,第二步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故該操作可除去鎂離子,第三步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分別與氯化鈣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鈣和碳酸鋇沉淀,該操作可以除去鈣離子、鋇離子,但同時引入了碳酸根離子,過濾操作后,加入適量的稀鹽酸,可與氫氧化鈉、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最后一步,蒸發(fā)結晶得到氯化鈉晶體。
①寫出一個加入過量Na2CO3溶液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由于加入氯化鋇和氫氧化鈉是分別除去硫酸根離子和鎂離子,若選用一種試劑代替BaCl2溶液和NaOH溶液,寫出可代替試劑中溶質的化學式Ba(OH)2;
③若加入的稀鹽酸過量,不影響所得氯化鈉晶體的純度,因為稀鹽酸遇熱會揮發(fā);
(4)反應前后固體減少的質量即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故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100g?115.6g=4.4g
設樣品中碳酸鋇的質量為x
BaCO3+2HCl=BaCl2+CO2↑+H2O
197 44
x4.4g
19744=x4.4g
x=19.7g
答:樣品中碳酸鋇的質量為19.7g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