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中考語文模擬試卷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積累
1.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網絡消費的飛速發(fā)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更重塑了人們的消費心理。
B.人們希望廟會能成為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回歸,重現(xiàn)昔日節(jié)日的熱鬧場景與文化盛況。
C.廣州之所以被稱為“千年商都”的原因,是在不同時期的經濟浪潮中都能走在全國先列。
D.新華網承辦的“粵建粵美”廣東綠色發(fā)展主題網絡采風活動在廣州于11月22日啟動。
2.下列各句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能把我們內心愛的渴望與愛的失落變成這么十六個精簡的文字再現(xiàn)出來。
B.“大漠孤煙”描述了在遼闊的地平線上看到一縷炊煙升起來,抑或是抵御烽火的狼煙燒起來。
C.“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這句詩可以概括出李白的全部:落魄、流浪,又聰明到才華蓋世。
D.“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李白的這句詩體現(xiàn)的詩風,絕對就是“貴游文學”風格。
3.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詞語,恰當?shù)囊唤M是( )
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個成分,在其發(fā)生的時候,是應運而生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及至 ,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 ,化為明日黃花。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也有的 ,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便都是傳統(tǒng)文化。
A.時過境遷 抱殘守缺 曇花一現(xiàn) B.時過境遷 曇花一現(xiàn) 抱殘守缺
C.曇花一現(xiàn) 時過境遷 抱殘守缺 D.曇花一現(xiàn) 抱殘守缺 時過境遷
4.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音、字形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聒噪(guō) 加冠(guān) 游弋(yì) 自吹自擂(léi)
B.慚赧(nǎn) 褻瀆(xiè) 怯懦(qiè) 躡手躡腳(niè)
C.恪守(kè) 寬宥(yòu) 單薄(báo) 天侖之樂(lún)
D.豢養(yǎng)(huàn) 瞥見(piē) 模板(mú) 振聾發(fā)聵(kuì)
5.古詩詞背誦默寫悠哉悠哉,_____。( 《關雎》 )_____ ,風煙望五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_____ ,拔劍四顧心茫然。( 《行路難》 李白)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_____ ,_____。(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_____。( 《相見歡》 李煜)_____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_____ 。( 《莊子》一則 )在白居易的《賣炭翁》中,體現(xiàn)老翁衣衫單薄,但又希望天變得寒冷,以夠將自 己的木炭賣出解決衣食溫飽問題的句子是“_____ ,_____”。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一句“_____ ,_____”,體現(xiàn)他不貪圖榮華富貴,不辭余力報效國家。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索借筆硯。起身觀玩,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A尋思道:“何不就書于此?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過;重睹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背似渚菩?,磨得濃墨,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揮毫便寫道:“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選文A指的是_______(人名),從他寫下的詩詞中,你能讀出他_______________的內心狀態(tài)和情緒。
二、閱讀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完成下列小題。
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于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茍能,寡人請以國聽?!碧K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于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饑,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圍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贝唬骸肮尾灰愿叨寂c周?!惫信唬骸拔釤o征甲與粟于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于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于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征甲與粟于周 征:征用
B.寡人請以國聽 聽:服從,照辦
C.韓氏罷于兵 罷:通“疲”,累。
D.何為與高都 與:和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A.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B.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C.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D.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代向周君表明自己可以讓韓國不向西周求兵求糧并且獻出高都。
B.楚將昭應曾說一月便能奪取韓國的雍氏,現(xiàn)在包圍雍氏五月不能攻下。
C.韓國相國聽信了蘇代的言辭,將高都獻給楚國。
D.楚將昭應最終沒有攻下雍氏就離開了,沒有兌現(xiàn)自己對楚王說的話。
4.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厣嵘员痪_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1.下列對《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賞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南鄉(xiāng)子”是詞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題目。詞人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昏庸無能。
B.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沉郁頓挫,悲憤激越,讀之令人愴然淚下。
C.“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兩句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意思是說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國之思”。
D.“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兩句化用了杜甫的詩句“不盡長江滾滾來”,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無窮愁緒和傷亡之感。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其間千二百里(《三峽》)
B.有賣油翁釋擔而立(《賣油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C.高峰入云 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坐斷______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與______嘗趨百里外 趨______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遺______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5.(乙)文作為一篇山水名篇,請結合文段分析其意境美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
6.(丙)文中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景公筑路寢①之臺,三年未息;又為長庲②之役,二年未息;又為鄒之長途。晏子諫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將成矣,請成而息之。”對曰:“ 明君不屈民財者,不得其利;不窮民力者,不得其樂。昔者楚靈王作頃宮③,三年未息也;又為章華之臺,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靈王死于乾溪,而民不與君歸。今君不遵明君之義,而循靈王之跡,嬰懼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長庲之樂也,不若息之?!惫唬骸吧?!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庇谑橇钗鹞瘔?,余財勿收,斬板④而去之。①路寢:臺名。②長庲(lái):臺名。③頃宮:占地一頃的大宮殿。④斬板:指斬斷繩子,撤除夾板,表示停止工程。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公不息乎 息:休息 B.昔者楚靈王作頃宮 作:建造
C.而不睹長庲之樂也 樂:樂趣 D.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知:知道
2.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途將成矣,請成而息之。明君不屈民財者,不得其利;不窮民力者,不得其樂。
3.熟讀選文內容,說說晏子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勸說方式有何不同。
10.文學類文本閱讀
換糖
劉國芳
孩子跟著母親去外婆家,路有點兒遠,坐了一上午的車。才到不久,孩子就聽到外面丁丁當當?shù)穆曇?。孩子走出來,看見一個人挑著一副擔子,那丁丁當當?shù)穆曇?,就是這個挑擔子的人敲出來的。孩子不知道這個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見孩子跟著,挑擔子的人就說:“拿東西來換糖。”
挑擔子的人又說:“廢銅爛鐵、舊書舊報、牙膏皮都可以換糖?!?br />
孩子知道了,這是個換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沒人換糖或者說沒見過換糖的,現(xiàn)在聽說牙膏皮也可以換糖,孩子就來勁兒了,孩子掉頭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來時,手里拿著一個牙膏皮。
隨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塊糖。
把糖放進嘴里,孩子覺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著糖回家時,母親很驚訝,說:“你吃的什么?”
孩子說:“糖?!?br />
母親說:“哪來的?”
孩子說:“牙膏皮換的?!?br />
母親聽了,更驚訝,說:“那么臟的東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邊上,說:“那是麥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聽到丁丁當當?shù)穆曇簦⒆又罁Q糖的來了,又跟在后面。
換糖的人見孩子跟著他,就說:“拿東西來換糖?!?br />
換糖的人又說:“廢銅爛鐵、舊書舊報、牙膏皮都可以換糖?!?br />
孩子又跑回家,這回,孩子找了一塊爛鐵來。
孩子又得到一小塊糖,放進嘴里,孩子覺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來聽到丁丁當當?shù)穆曇簦蜁募依镎覗|西出來。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覺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東西來。沒有東西換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換糖的人見孩子跟著,就說:“拿東西來換糖?!?br />
換糖的人又說:“廢銅爛鐵、舊書舊報、牙膏皮都可以換糖?!?br />
孩子說:“沒東西了?!?br />
孩子說著,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親,這天看見孩子跟著換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來,說:“回去,不怕?lián)Q糖的把你換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換糖的人到村里來,孩子也天天聽得到丁丁當當?shù)穆曇?。這天,換糖人又來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樣,又跟著。
換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著。
換糖人見孩子還跟著,就說:“你還跟著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換糖人說:“你再跟就不認識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換糖人見孩子不肯走,就放下?lián)?,敲了一小塊糖給孩子。
孩子吃著糖,不跟了。
換糖人走了,不見了。
孩子這時轉身想回家,但忽然,又聽到丁丁當當?shù)穆曇魪牧硪贿厒鱽怼:⒆右宦牭竭@聲音就來勁兒了,尋著聲音過去,跟在后面。
換糖人看孩子跟著,也說:“拿東西來換糖。”
孩子說:“沒東西了?!?br />
說罷,孩子仍跟著。
天不早了。
孩子這時離村遠了,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換糖人后面,孩子一點兒也不害怕。天黑后,換糖人發(fā)現(xiàn)孩子還跟在后面,換糖人大吃一驚,說:“你怎么還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換糖人說:“現(xiàn)在天黑了,你住哪兒呀?”
孩子說:“我外婆家住鄧坊村?!?br />
換糖人說:“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沒回答,仍笑。
這天,是換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認識路了,孩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沒看到一個人,外婆還有母親,一個人都不見。孩子就害怕了,哇一聲哭了起來。
在孩子哭著時,孩子的外婆和母親回來了。見了孩子,她們一把摟著,帶著哭腔說:“你回來了呀,我們以為換糖的把你換了糖哩?!?br />
1.閱讀小說要注意把握情節(jié)。通讀全文,完成下面的對話。
小金:小說以“換糖”為題,文中的孩子分別用什么東西來換糖呢?
小語:我知道,孩子先用“①____ ”來換糖,再找了“②_____”來換糖。
小文:是的,小說中明確寫了孩子兩次“換糖”的事情,后來,孩子沒有東西換了,但換糖人還是③____
2.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相關句子,完成下列問題。小東要在課堂上朗讀下面這段話,請你指導他如何有感情地朗讀,并簡要說明理由。
換糖人大吃一驚,說:“你怎么還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文中6次出現(xiàn)了“仍”字,請結合文意,分析這個字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3.結合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說一說文中的“母親”是個怎樣的人。
4.讀了這篇小說,小金、小東、小語因小說主旨產生了分歧。你贊成誰的看法呢?請作出選擇,并結合小說內容,聯(lián)系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闡述理由。
小金:我覺得這篇小說在歌頌真善美。
小東:我覺得這篇小說反映的其實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小語:我覺得這篇小說折射出了中國社會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閱讀《回美的故鄉(xiāng)探親》,完成小題。
回美的故鄉(xiāng)探親
呂勝中
每當我踏上安塞的土地,總有一種回到故鄉(xiāng)的感覺。街上的熟人很多,他們向我點頭微笑,不時有人問:“你回來了?”
吸引我?!盎貋怼钡?,是數(shù)不清的愛美的故鄉(xiāng),數(shù)不清的愛美的母親。
那次我初來安塞,在縣文化館里,見到正在剪紙作畫的幾十位巧人。她們見自己做的這些粗手大腳的東西竟引來了北京的人看,很是興奮,但看著我路上碰破的頭和穿著的邋遢,又很不理解。年齡頗大的曹佃祥問我:“你犯什么錯誤了,孩子?”我打趣說:“我犯了不輕的錯誤,罰回老家改造來了?!备呓饜蹎枺骸拔覀冋f話你嗨哈嗨不哈(解下解不下)?”我聽成“害怕不害怕”,就答道;“一點兒也不害怕!”于是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我在她們中的“改造”就這樣在輕快的氣氛中開始了。
我看著那一雙雙粗糙的手剪花、描色,聽她們唱著古老的歌:“養(yǎng)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經典中給予我的關于“美術”二字的理解徹底被摧毀。
在安塞,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曾是一個女人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而審美,正在人與精神的對話之中。她們平常剪紙、繡花、繪畫,并非為“登上大雅之堂”展覽,每年換一次窗紙,舊花兒就撕下來扔掉了;繡一個俊美的肚兜兒,掩藏在貼身的最里邊,可不能隨便讓外人看見;畫在箱子上、炕圍上的裝飾,那才叫真正的“農民畫”,使得屋里既明亮好看,又花不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全新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獲得了美的體驗。
曹佃祥剪花時似乎忘記了手指上的病痛,吵吵嚷嚷的高金愛在畫花花時的那股專注勁兒,連旁人喊她都聽不見。白鳳蘭平時就不善言傳,她正擺《天河配》中的云鉤鉤和喜鵲,心隨著云的飛騰,鳥的疾飛在天外游轉。而胡風蓮剪起花來,或張著嘴巴,或緊咬牙關,在對現(xiàn)實世界忘卻的狀態(tài)中,進入自我創(chuàng)作的理想天國……
那個小人人因何三張臉?這座屋又因何從外面看到里面?魚身上因何長著幾多綻開的荷花?碗口圓圓的,因何把碗底畫成一條直線?嘿!如果不換個腦袋,還的確不可理解她們造出來的那些希奇古怪的形。
第二次來安塞,是除夕的傍晚。當我坐到曹佃祥大娘家的炕頭時,不消一會兒工夫,土窯里面就擠滿了看熱鬧的鄉(xiāng)親。曹佃祥的兒子六娃叫著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我們便也跟著六娃甜絲絲地叫著“二姐夫”“三姐夫”“四大娘”“五虐虐”打招呼,一下子生人就熟了。二姐夫和三姐夫才推辭了幾句就唱開了酸曲,我也扯著破鑼嗓子唱開了流行歌曲,因為我不唱,那個常在沒人處哼哼的二嬸子是不肯當眾唱的。
窮樂呵一通宵,第二天便挨家串門去,三四天后又跟著腰鼓隊“沿門子①”。
和村民們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常在想:尚未擺脫清苦的高原人民,支持他們在現(xiàn)實面前生存下去的力量何在?那些大娘嬸子們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中,摒除辛酸和眼淚的大度何在?
在與藝術之外的人的接觸中,我看到了一種精神的閃光。
磚窯灣鎮(zhèn)新莊子村高克孝大哥的窯洞,裝飾的就像西洋玻璃鑲嵌畫一樣漂亮。他老爹的父親(恕我記不住名字了)是個1935年入黨的“老黨”,并是最早組織合作社的老社長。我和他見面時,他壽衣都準備好了,整天躺在炕上喘不開氣,卻非要和我諞②。一談起鬧革命送情報來,激動得哮喘也顧不上喘了?,F(xiàn)在他并沒有什么與村人兩樣的待遇,卻無一點兒怨氣。我甚至還有點挑撥性地說:“國家不該忘記你?!彼降孟褚煌胨?,說:“那鬧革命也不是給我自己鬧的。如今比我過得差的有的是。”
奉獻對于陜北人來說,已成為世界觀的重要部分;而一切的索取,都靠著雙雙粗壯的、纖細的、笨拙的、靈巧的手。
我有時不知不覺地爬上塬③的最高處,鳥瞰眼底的萬千世象。這高原人司空見慣的宏偉景觀,連同他們居住的塬的洞穴,是那博大胸懷和抗爭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因而,現(xiàn)實在人的心里淡化了,理想在他們的藝術中得到最純美的表現(xiàn)——正是這種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支持著我們的民族不斷擺脫著黑暗走向文明,不斷否定著自己的愚昧走向今天和未來。
第三次來安塞……
第四次來安塞……
我熟悉的幾位剪花大娘,已有曹佃祥、胡鳳蓮相繼去世了,其他傳統(tǒng)功力較強的巧手們也都在安排著晚年。民間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已經在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那二姐夫、三姐夫及他們的子孫們,或許漸已看不上老祖宗傳下來的這種用剪子剜出來的花,也不穿繡著魚兒戲蓮的紅囊肚了。
嘆息了許久我終于不再嘆息,因為這些藝術的母親們留給后世的,不僅是一朵貼在窗上的花,一朵繡在衣上的云,也不僅是個招魂的抓髻娃娃或供在案前的花饃,那其中蘊含著的,有我們古老民族創(chuàng)造和審美最本原的精氣神韻。
民族的后代身上流動著母親的血液,必然會以自己創(chuàng)造的活力,把藝術的本原精神奉獻給人類文化的今天和未來。
1988年12月10日于北京
注釋:①沿門子,陜北農村秧歌隊每年春節(jié)挨家挨戶去拜年。②諞(piǎn),方言,顯示、夸耀。③塬,中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沖刷形成的高地,呈臺狀,四邊陡,頂上平。
1.作者多次踏上安塞的土地,回美的故鄉(xiāng)探親,結識了那里的人,重新認識了美,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過程。
2.本文的語言表達精彩傳神,意蘊豐富,請從⑥⑦兩段中任選一處語句進行賞析。
3.請從下列三個關鍵詞中選取一個,從幫助理解本文的中心角度設計問題并做簡要說明。
創(chuàng)造 美 傳統(tǒng)
關鍵詞:
問題:
說明:
三、應用
12.某班級要開展有關“健康使用網絡,高效促進學習”的主題班會,請根據(jù)下面的“中日兩國中學生使用電腦功能”調查表,給班內同學提出一條合理建議。
中日兩國中學生使用電腦情況(數(shù)據(jù)為百分比)
使用情況
中國
日本
上網查詢收集相關學習的信息
18.2
25.3
上網看娛樂新聞
24.5
10.3
用電腦聊天
22.5
22.7
使用電腦的學習軟件學習
9.4
18.9
利用網上講座學習
2.1
3.8
看網絡小說或漫畫
23.6
10.2
(2)2018年,首批“00后”們成為了大學生。與以往報到時提著大箱子小包裹不同,“00后”新生多選擇“空手報到”,他們將行李托運事宜交給快遞公司。開學幾天,校內快遞站取件的新生排成長龍。對于這一做法,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你是如何看待?請簡要闡明觀點和理由。
四、綜合性學習與寫作
13.為參加植樹活動,九年級八班生活委員尹小清同學向學??倓仗幗枇?把鐵锨、兩個水桶以及一輛小推車,請你幫尹小清寫一張借條。
參考答案
一、積累
1、A
【解析】
A.沒有語病。B.語序有誤,應是“回歸和傳承”。C.句式雜糅,“之所以……的原因”應去掉其中一個。D.語序有誤,應是:于11月22日在廣州啟動。
2、B
【解析】
B項有語病,缺少賓語中心語,應在兩個“起來”的后面加“的情景”。
【點睛】
常見的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語序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辨析時可采用緊縮主干法,先審主干再審枝葉。修改病句要盡量不改變原意,在原意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改動的字數(shù)要盡量少。
3、A
【解析】
試題分析:時過境遷:時間推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曇花一現(xiàn):指美好的事物出現(xiàn)的時間很短。抱殘守缺:意為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多比喻思想保守,不求上進,不肯接受新事物。(1)依據(jù)“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第一空應該選用“時過境遷”。(2)依據(jù)“化為明日黃花”,意為守著舊有的事物,所以,第二空應該選用“抱殘守缺”。(3)依據(jù)“未老而先亡”,說明有些傳統(tǒng)文化中有些成分只是“曇花一現(xiàn)”。據(jù)此,答案為A。
4、C
【解析】
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音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多音字。ABD三項正確。C項修改為:C.單?。╞ó) 天倫之樂。
5、(1)輾轉反側 (2)城闕輔三秦 (3)停杯投箸不能食 (4)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5)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7)其翼若垂天之云 (8)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9)受任于敗軍之際, 奉命于危難之間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對古詩文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傳統(tǒng)的記憶型默寫題。要求學生直接默寫出指定的文句,這類題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強背誦識記,尤其是不僅能背誦,還要能默寫。理解性默寫,要求學生能夠背誦全文(詩),選擇符合語境要求的句子即可?!拜氜D”“闕”“箸”“翼”“炭”“奉命”是此題中的易錯字,作答時要注意字形。古詩文名句的書寫,要想得滿分,關鍵在于平時強化記憶,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寫錯別字。
6、宋江 自視頗高,壯志未酬;不滿現(xiàn)狀,圖謀造反
【解析】
試題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閱讀與識記能力。解答文學名著題,必須建立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之上,不僅要“博聞強記”,還要對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要熟記其名稱、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藝術特色等,并反復閱讀書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文本選自《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題反詩”的情節(jié)。從宋江寫下反詩的內容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視清高、壯志未酬;不滿現(xiàn)狀,圖謀造反的內心狀態(tài)和情緒。據(jù)此理解填寫作答。
二、閱讀
7、1.D
2.B
3.C
4.楚王剛剛不相信昭應的計策?,F(xiàn)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糧,這明明是告訴楚國(韓國守城)困難。
【解析】
1.D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昂螢榕c高都”中的“與”是“給”之意。
2.B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即: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譯為:秦國知道以后必然大為震怒,不僅會焚毀西周的符節(jié),而且還會斷絕使臣的來往,這樣一來閣下就是在用一個破爛的高都換取一個完整的西周。注意把相關的幾個意思之間劃開。
3.C“將高都獻給楚國”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韓國將高都獻給周。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xiàn)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jù)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始”:剛剛?!澳恕保壕谷弧!凹住保捍勘!坝凇保合??!安 保豪Ь?,困難。還有“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的翻譯?!按烁娉∫病迸袛嗑涞姆g。
【點睛】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譯文:
楚國攻打韓國雍氏,韓國向西周求兵求糧,周王為此憂慮,就與大臣蘇代共商對策。蘇代說:“君王何必為這件事煩惱呢?臣不但可以使韓國不向西周求糧,而且可以為君王得到韓國的高都?!敝芡趼牶蟠鬄楦吲d,說:“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國家都將聽從賢卿你的調遣和管理?!?br />
蘇代于是前往韓國拜見相國公仲侈,對他說道:“難道您不了解楚國的計策嗎?楚將昭應當初曾對楚王說:‘韓國常年疲于兵禍,因而糧庫空虛,毫無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韓國饑荒,率兵奪取韓國的雍氏,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攻下城池?!缃癯鼑菏弦呀?個月了,還不能攻克,這暴露了楚軍的處境困窘,楚王已經開始準備放棄昭應的計策和進攻了?,F(xiàn)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糧,這明明是告訴楚國韓國已經精疲力竭。如果昭應知道以后,一定勸說楚王增兵包圍雍氏,屆時雍氏必然被攻陷?!?br />
蘇代接著說:“您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給西周呢?”
公仲侈聽后頗為憤怒,很生氣地說:“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糧,這已經很對得起西周了,為什么還要送給西周高都呢?”蘇代說:“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給西周,那么西周會再次跟韓國修好,秦國知道以后,必然大為震怒,不僅會焚毀西周的符節(jié),而且還會斷絕使臣的來往。西周斷了與其他國家的聯(lián)盟,而單單和好韓國,這樣一來,閣下就是在用一個破爛的高都,換取一個完整的西周,閣下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說:“好吧?!庇谑枪俪蘧凸麛鄾Q定不向周征兵征糧,并把高都送給了西周。楚軍當然沒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離去。
8、1.B
2.D
3. (1)占據(jù) (2)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3)快步走 (4)給予,贈送
4.(1)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
(2)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意思。
5.本文的意境美表現(xiàn)在:①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②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③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竟躍;④動靜相襯之美:山為靜,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6.主要運用了議論、抒情。點明主旨,點明寫序的目的:勸勉馬生應勤奮好學,表達了對馬生學有所成的期望之情。
【解析】
1.試題分析:考查對詩詞的賞析。B.《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層次分明,互相呼應;即景抒情,借古諷今;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故B項中的“沉郁頓挫,悲憤激越,讀之令人愴然淚下”的賞析是錯誤的。故答案為B。
2.試題分析:試題分析: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A.選項中“其”分別為“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要”和“代詞,它們,代前文出現(xiàn)的兩個地名”;B.選項中的“而”的意思分別為“表順承”和“表修飾”;C.選項中的“入”分別是“聳入,動詞”和“在國內,狀語”;D.選項中的“則”都是副詞,譯為“就是”。故選D。
3.試題分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趨”是“快步走”;“與”是古今異義詞,“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的意思。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1)句中的“頹(墜落)、鱗(代魚)、競躍(競相跳躍)”幾個詞是賦分點;(2)句中的“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略無(沒有)”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5.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內容分析作答。《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案叻迦朐?,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皟砂妒?,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變化、動靜結合加以描繪,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tǒng)一的印象。據(jù)此理解分析作答。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表達方式及作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記敘重在講述一件事;描寫重在寫景物;說明意在解釋說明;議論是作者的觀點見解;抒情重點表達作者的情感。丙文最后一段是記敘、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記敘了馬君則的基本情況,并勸勉馬生要勤奮刻苦學習,表達了對馬生學有所成的期望之情。交代了文章的寫作目的,點明了中心。據(jù)此理解作答。
【點睛】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增、刪、調、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參考譯文:
【甲】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tǒng)帥。他能占據(jù)東南,堅持抗戰(zhàn),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乙】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乙】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讀書。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xiāng)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把鞋后幫踩在腳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9、1.A
2.(1)道路就快筑好了,讓我修成后再停止吧。
(2)賢明的君主不枯竭民眾的財力,就會大得其利;不窮盡民眾的力氣,就會大得其樂。
3.①晏子首先以百姓太過勞累來引起景公的注意,但效果不好;接著以明君的御民之術,從正面勸說——不枯竭民力,不窮盡勞力,才能大得其利;然后舉楚靈王的暴行從反面論證;最后規(guī)勸景公不要循著楚靈王的足跡,有暴君的行為。②鄒忌則從切身經歷入手,由此及彼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解析】
1.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做出判斷。A. 公不息乎(停止)。
2.要求學生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重點字詞:“途”道路;“明君”,賢明的君主;“屈”,枯竭。
3.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分析。晏子首先以百姓太過勞累勸諫景公,但效果不好;接著晏子以明君的御民之術勸說;然后舉楚靈王的暴行從反面論證;最后規(guī)勸景公不要學楚靈王,有暴君的行為。所以他勸諫的方式應是“迂回曲折”;鄒忌則從切身經歷入手,由此及彼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點睛】
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整。
參考譯文:景公修筑路寢高臺,(過了)三年(都)沒有停止;又開始了修建長廊的勞役,兩年沒有停止;又興起修建通向鄒國的道路。晏子勸諫說:“百姓大勞累了,主公還不停止嗎?”景公說:“道路就快筑好了,讓我修成后再停止吧?!标套踊卮鹫f:“賢明的君主不枯竭民眾的財力,(就會)大得其利;不窮盡民眾的勞力,(就會)大得其樂。從前楚靈王修建高大的宮殿,三年沒有停止;又修建章華臺,五年也沒有停止;(到)乾溪戰(zhàn)役,(打了)八年,(由于)百姓的精力不足而自動停止。楚靈王最后死在乾溪,民眾卻不和楚靈王回國。如今君主不遵守賢明的君主的最佳行為方式,而要去循著楚靈王的足跡,(我晏嬰)恐怕君主會有暴君的行為,而看不到長廊的樂趣了。不如停止吧?!本肮f:“好的!要不是先生你,我不知道得罪百姓多深了。”
10、1. 牙膏皮、 爛鐵、 敲了一塊糖給孩子。
2.(1)示例:“大吃一驚”“怎么還”重讀,語調上揚,讀出驚訝的語氣?!昂⒆有πΑ边@句語調平緩,平靜。把孩子對換糖人的信任表現(xiàn)出來。(有理即可)
(2)文中四次寫到孩子“仍”跟著換糖人,表現(xiàn)出孩子對糖的喜愛,兩次寫到“仍笑”,這六個“仍”字,表現(xiàn)出他信任換糖人,對換糖人毫無戒備,反映出孩子的純真。
3.這個母親愛干凈,看到孩子吃糖,就認為是臟的。其實也是對農村的厭惡。
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愛吃糖,但母親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嚇。
她對陌生人有戒備心,總以為換糖人是壞人,換糖只是幌子,其實是為了帶走孩子。
4.示例:我贊成小東的觀點。文中對母親的刻畫雖然并不多,但從僅有的三處描寫中看出,母親雖出生農村,但對農村并不喜歡,她是個生于農村卻忘本的人。她不相信人性美好,對換糖人心存戒備,孩子要換糖吃,總是嚇唬孩子,要被換糖人換了去。母親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師,長此以往,孩子身上的純真美好的品德也會消失殆盡。所以,我以為這篇小說對母親的刻畫,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要讓孩子意識到“陌生人”的危險,并不是只靠說教和恐嚇,需要采用正確的方法。
【解析】
1.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本,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即可。①出結合“孩子出來時,手里拿著一個牙膏皮。”得出:牙膏皮;②處結合“孩子又跑回家,這回,孩子找了一塊爛鐵來。”得出:一塊爛鐵;③處結合“換糖人見孩子不肯走,就放下?lián)?,敲了一小塊糖給孩子?!钡贸觯呵昧艘粔K糖給孩子。
2.(1)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應該結合“語速、語調、輕重等朗讀技巧”分析?!按蟪砸惑@”“怎么還”重讀,語調上揚,語速較快,讀出意外、驚訝的語氣?!昂⒆有πΑ边@句語調平緩,平靜。把孩子對換糖人的信任和孩子的純真表現(xiàn)出來。(2)要求學生首先了解詞語的本義,然后在具體語境中從表達效果方面分析其含義?!叭浴笔且廊坏囊馑?。結合語境分析:“孩子說著,仍跟在后面?!彼拇螌懙胶⒆印叭浴备鴵Q糖人,表現(xiàn)出孩子對糖的喜愛;兩次“孩子仍笑。”表現(xiàn)出孩子對換糖人的信任。
3.分析一個人的形象時,一定要根據(jù)文章內容、故事情節(jié)、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肖像和其它側面的描寫來整體感知的。概括時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根據(jù)文中情節(jié)可知人物形象。結合“母親聽了,更驚訝,說:‘那么臟的東西,能吃?’”得出:這個母親愛干凈,看到孩子吃糖,就認為是臟的。其實也是對農村的厭惡;結合“孩子的母親,這天看見孩子跟著換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來,說:‘回去,不怕?lián)Q糖的把你換了糖呀?’”得出:她對陌生人有戒備心,總以為換糖人是壞人,換糖只是幌子,其實是為了帶走孩子;結合 “你回來了呀,我們以為換糖的把你換了糖哩?!钡贸觯核焕斫夂⒆拥奶煨?,孩子很好奇,愛吃糖,但母親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嚇。
4.答案不唯一,首先指出贊成誰的觀點,然后結合文本內容闡述記得理由即可。如:我贊成小語的觀點。文中的母親始終對換糖人有戒備之心,先是懷疑“糖”臟,再是懷疑換糖人會把孩子換走。而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潑,對人毫無戒備,相信換糖人不是壞人,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時,當孩子沒有東西換糖吃,換糖人無償?shù)慕o他糖吃;又送他回家。換糖人的善良與母親的固執(zhí)又形成了對比。母親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代表,她出生農村,但最終厭惡農村,不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換糖人的行為對她是極大的諷刺。不要固執(zhí)地認為陌生人都是壞人,要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
11、1.示例:①初識善良安塞人,摧毀對美術的傳統(tǒng)理解;②深入交往,理解美就是在創(chuàng)造中獲得了美的體驗;③再到安塞,理解質樸、純潔的安塞人奉獻、勇于抗爭的精神影響了美的創(chuàng)造中。④認識到發(fā)自本源精神的美以精神的方式得以傳承。
2.示例:抓住胡風蓮剪紙時的動作細節(jié),寫出了她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的專注與投入,表現(xiàn)了民間藝術家在全新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獲得了美的體驗。
3.示例:關鍵詞:傳統(tǒng)
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藝術將何去何從?
說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藝術的形式可能會逐漸消失,但其中蘊含著的我們古老民族創(chuàng)造和審美最本原的精氣神韻,必然會奉獻給人類文化的今天和未來。
【解析】
1.本題考查篩選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讀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別是主要段落、層次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審清題意,依據(jù)題目要求篩選有效信息,選取原文中詞句作答或對其內容進行概括作答。本題可依據(jù)文章所敘寫的“我看著那一雙雙粗糙的手剪花、描色……經典中給予我的關于‘美術’二字的理解徹底被摧毀。”“在安塞,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曾是一個女人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而審美,正在人與精神的對話之中?!匾氖亲约涸谌聞?chuàng)造的過程中,獲得了美的體驗?!薄拔矣袝r不知不覺地爬上塬的最高處,鳥瞰眼底的萬千世象?!悄遣┐笮貞押涂範幘竦淖詈皿w現(xiàn)。因而,現(xiàn)實在人的心里淡化了,理想在他們的藝術中得到最純美的表現(xiàn)”“民族的后代身上流動著母親的血液,必然會以自己創(chuàng)造的活力,把藝術的本原精神奉獻給人類文化的今天和未來?!边@些內容概括作答。
2.體會重要語句,品味語言表達藝術。賞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辭,或是表達方式,或是遣詞造句,或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的情境等。賞析時,要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通常解題思路是:先寫出句子的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最后寫出表達效果。本題要求從⑥⑦兩段中任選一處語句進行賞析,如:第⑥段中“曹佃祥剪花時……吵吵嚷嚷的高金愛在畫花花時……白鳳蘭……而胡風蓮剪起花來……”運用排比的修辭,寫出幾位剪花大娘在全新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認真、專注的情景。條理清晰,節(jié)奏鮮明,增強語勢,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贊美之情。答案不唯一。
3.本題考查設計問題。要求從幫助理解本文的中心角度設計問題并做簡要說明。首先要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作者多次踏上安塞的土地,回美的故鄉(xiāng)探親,結識了那里的人,認識了“美”。安塞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精華之一,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由于受現(xiàn)代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沖擊,安塞剪紙的傳承與發(fā)展也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我們要不滿足于傳承,同時不斷推陳出新,即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方面如:構圖新穎化,線條流暢化,色彩明快化等。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吟詠生命、民族繁衍和美好愿望的主題,體現(xiàn)出其豐富的創(chuàng)造意義。如選擇關鍵詞“美”:問題:安塞的剪紙藝術,神奇而美麗,它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說明:安塞的剪紙藝術,質樸而倔強,它是安塞人性格的真實寫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花鳥魚蟲,花果蔬菜,家畜走獸,人物樹木,集中體現(xiàn)了安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情習俗,帶有濃厚的歡樂和吉祥色彩。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三、應用
12、 (1)減少上網看娛樂新聞、看小說漫畫的時間,增加網絡學習的時間。(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1:贊成。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網絡消費的時代,學會利用便捷發(fā)達的網絡生活,正是他們所必須有的生活技能。社會發(fā)展了,“入學方式”也會隨之改變,無需大驚小怪。(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反對。“空手到”做法看著瀟灑,但易助長學生的安樂享逸思想,作為年輕人應多培養(yǎng)吃苦耐勞意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此題屬于分析統(tǒng)計圖表的題目,分析統(tǒng)計表注意統(tǒng)計表的名稱,表頭列出的項目,表格中的極值和表現(xiàn)出來的趨勢等。通過表格中的數(shù)字和所給的題干要求得到判斷,如此題以“中日兩國中學生使用電腦功能”為陳述對象。找到“幸福指數(shù)”項目,通過對數(shù)字的比較可分析出中國的中學生上網看娛樂新聞、看網絡小說或漫畫占用的時間多而網絡學習占用的時間少的結論。然后針對分析的結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如增加網絡學習的時間,減少上網看娛樂新聞、看小說漫畫的時間。
(2)此題是一道開放題,針對“空手報到”這種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自的觀點定然不會相同,有贊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無論哪種見解,都要圍繞自己的生活實際或社會實踐來談依據(jù)。如答贊成,可從利用便捷發(fā)達的網絡生活是一種必須有的生活技能等角度作答。如答反對,可從“空手到”的做法助長學生的安樂享逸思想等角度作答。
四、綜合性學習與寫作
13、答案示例:
借條
今借到??倓仗庤F锨肆把,水桶貳個,小推車壹輛。此據(jù)。
九年級八班生活委員 尹小清
×年×月×日
【解析】
本題考查借條的書寫。解答時,需明確借條書寫的格式,注意措辭恰當。在進行借條書寫時,首先,首行中間需寫“借條”二字;然后第二行空兩格開始寫正文,具體說明借了哪些物品以及數(shù)量,注意數(shù)字要大寫,在句末還需要寫上“此據(jù)”二字;最后,在右下角寫落款,先寫明借物的人或組織,再標明借物的時間。根據(jù)格式和注意事項擬寫即可。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北京市豐臺區(qū)名校中考猜題語文試卷含解析,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默寫沉舟側畔千帆過,____,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閱讀甲、乙兩文,完成下列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四川成都錦江區(qū)重點名校2021-2022學年中考語文猜題卷含解析,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默寫,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西省重點名校2021-2022學年中考猜題語文試卷含解析,共1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古詩文默寫,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