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tǒng)文化閱讀
【解考點】1.從選材來看:以儒家經(jīng)典《論語選讀》為主,適當兼及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內(nèi)容,也可將“名家對《論語解讀》注解文段”“諸子百家選段”等作為命題材料進行比較閱讀。材料間往往相互關聯(lián),相互印證,或相互對立,異同互現(xiàn)??忌仨殐湟欢ǖ闹T子百家的常識,答題時一定要理解到位,善于比較,工于鑒賞,還要學會結合現(xiàn)實社會來分析問題。做到借古鑒今,古為今用。
2.從命題形式來看:考查題型涉及填空題和簡答題兩種,且這兩種題型具有固定化的趨勢。分值為6分??疾槟繕艘琅f涉及識記、理解、分析、概括、比較、賞析、評價、運用這幾個方面,其中理解、分析、概括和評價是考查的重點,考查能力趨向綜合?! ?br />
【解技巧】第一步:讀懂材料,找出核心詞語。
文化經(jīng)典語言凝練而含意深遠,思辨性強而故事性弱,理解分析起來很多考生都覺得深奧晦澀。其實,只要讀懂所給語段,就感覺不難。
1.粗譯所給語段,盡量讀懂其“字面意”。
積極調動以往積累的文言知識,大膽而靈活地遷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語段后如有注釋,一定要借助它們來讀懂文意。
2.找出體現(xiàn)思想的核心詞語。
讀的是語意,抓的是思想。幾乎任何語段,都有能體現(xiàn)其思想的核心詞語(如“義”“孝”“德”“信”等),閱讀時把這些詞語拎出來,就能“綱舉目張”。有的核心詞語題干已給出,如“請簡要概括孔子對‘自省’的看法”。題干中的“自省”就是語段中的核心詞,以“自省”為中心去讀語段,就容易多了。
第二步:深入挖掘,評析結合。
浙江卷文化經(jīng)典閱讀共由兩小題組成。第一道題側重考查對所給語段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和把握,題型有填空和簡答兩種,無論哪種題型,都要求答案要言不煩,一語中的。第二道題側重考查對語段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nèi)涵的評析能力,對此,可注意以下幾點:
(1)精思細想,深入挖掘。
所給語段大都是字約意豐,言簡意賅,為此要深入文意內(nèi)部,細致地思考、挖掘思想的要點及表達的層次。
(2)評析評析,有評有析,評析結合。
評,就是要發(fā)表自己對語段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的看法,或贊成,或肯定,或作辯證評價。析,就是要結合所給語段的詞語、句子,說明觀點的由來、根據(jù),必要時也可聯(lián)系現(xiàn)實,溝通古今,挖掘出其對當今社會和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借鑒意義。答題時要評析結合,不可光評不析,或者光析不評。
(3)評析結構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方式進行。先亮明自己的看法,再結合語段闡述自己的理由,后指出觀點的價值、意義或作用,尤其要指出語段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在該學派整個思想體系中的位置、價值。
【解題目】A組 真題精練
【2021年】根據(jù)《選讀》所學,結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保ā墩撜Z·陽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墩撜Z·里仁》)
1. (1)第一則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愛人:在“顏淵,季路侍”章中,孔子表達了自己“愛人”的志向,其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2)第二則材料中,孔子說憎惡四種人,另舉一個孔子“惡人”例子。
2. 有觀點認為,第三則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能夠使人有好名,能夠使人有惡名”。試舉例分析。
【2020年】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6分)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br />
(《論語·學而》)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③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論語·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3.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為本?!熬词隆钡囊馑际莀_______。(2分)
4. 孔子認同“居敬而行簡”優(yōu)于“居簡而行簡”,試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病!?br />
(《論語·憲問》)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率陶為己憂。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傳堯傳天下給舜,舜傳天下給禹。
5.“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子貢認為孔子的“我無能”是____________的說法。(2分)
6.堯、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說法,應該“不憂”;按孟子說法,卻又會“憂”。根據(jù)材料,簡述孔子、孟子這么說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論語·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華。②使:假使。
7. 第一則材料中“夢見周公”的含義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概括第二則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題。(6分)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保ā墩撜Z·公治長》)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9.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長,《論語》先進篇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區(qū)分,其中顏淵屬于 ,子貢屬于 。(2分)
10.一語“吾與女,弗如也”中的“與”為連詞,可斷為“吾與女弗如也”。根據(jù)這樣斷句,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組 提升強練
根據(jù)《<論語>選讀》所學,結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論語·為政》)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br />
(《論語·里仁》)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論語·陽貨》)
[注]佛肸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氏的一個邑的地方長官,曾經(jīng)發(fā)動過叛亂。
1. (1)第一則材料中,孔子闡明了如何察人的方法,請舉一個孔子運用該方法察人的例子。
(2)第二則材料中,“黨”的意思是 。
2. 結合材料,簡析孔子材料一與材料二中的言與材料三中的行為不一致的原因。
)
根據(jù)《<論語>選讀》所學,結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材料二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墩撜Z·陽貨》)
材料三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
3. 材料一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比喻義是__________。
4. 請結合材料二、三分析孔子重視《詩經(jīng)》教學原因。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6分)
[材料一]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
[材料二]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
[材料三]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荀子·勸學》)
5.材料一中包含的成語是:_________,材料二中包含的成語是:_______。(2分)
6簡析以上三則材料體現(xiàn)的儒家君子修養(yǎng)的方法。(4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6分)
材料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薄孜页觥W釉唬骸坝柚蝗室?!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材料二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不可益損也。故曰,無適不易之術也。創(chuàng)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荀子·禮論》)
【注】飾群:整治有親屬關系的群體?!帮棥蓖ā帮啞保?。
7.“鉆燧改火”的意思是_________,宰我以此來說明______(2分)
8.孔子和荀子認為“三年之喪”不能改變的理由有什么不同?(4分)
根據(jù)《選讀》所學結合下面材料,完成題目。(6分)
材料一 子夏為莒父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材料二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戰(zhàn)!”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br />
【注】①莒(jǔ)父,古邑名。在今山東莒縣。
9.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長,《論語》先進篇以德行、言語、改事、文學“四科”區(qū)分,冉有和子路都屬于___________?!白舆m衛(wèi),冉有仆”中的“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材料—孔子強調不要見小利,材料二孔子說要富民,即要使民得利,這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6分)
材料一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論語·泰伯》
材料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br />
《論語·述而》
材料三 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囚斂浊鹬脚c?”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br />
《論語·微子》
材料四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11.(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孔子和顏回的 處世態(tài)度。
(2)材料三中隱士隱居的客觀原因是 。(每空4個字,共2分)
12.根據(jù)材料四,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于陋巷,不愿出仕,受到孔子的推崇。顏回與桀溺這類隱士有什么區(qū)別?(4分)
C組 鞏固狂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br />
子貢:“《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渌怪^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保ā秾W而》第15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独锶省返?章)
1.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是因為子貢能獨立思考、________(用成語概括),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第一段對話體現(xiàn)了孔子________的教育。
2.結合上面兩段文字,請簡要說明孔子對“貧富”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3.下面兩句加點詞在文章中具體意思分別指的是什么。
(1)期已久矣 期:______
(2)期可已矣 期:______
4.結合材料簡析孔子“三年之喪”的現(xiàn)實意義。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①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
②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這兩段文字都寫了子路和孔子的對話。
5.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子路的性格特點____________;材料②中“畔”的意思____________。
6.請結合兩段材料,談談孔子和子路的相處之道。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①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
②孔子觀于周廟,有欹器焉??鬃訂栍谑貜R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座之器?!笨鬃釉?“聞宥座器,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笨鬃邮棺勇啡∷囍?,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鬃余叭欢鴩@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韓詩外傳》)
7.這兩則材料都體現(xiàn)了孔子_______的思想。
8.請結合現(xiàn)實生活事例,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看法。
根據(jù)《選讀》所學,結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保ā墩撜Z·陽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墩撜Z·里仁》)
9.(1)第一則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愛人:在“顏淵,季路侍”章中,孔子表達了自己“愛人”的志向,其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2)第二則材料中,孔子說憎惡四種人,另舉一個孔子“惡人”的例子。
10.有觀點認為,第三則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能夠使人有好名,能夠使人有惡名”。試舉例分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br />
(《論語·子路》)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
11.孔子嚴厲批評了妄言的子路,告誡他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應采取_______________的做法;同時,孔子又詳細向子路解釋了他選擇先“正名”的原因,這體現(xiàn)了他教育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請各填入一個恰當?shù)某烧Z)
12.簡析兩則材料中蘊含的儒家思想。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 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弊釉唬骸肮?! 末之難實?!?br />
(《論語·憲問》)
材料二 子曰:“麻冕①,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br />
(《論語·子罕》)
材料三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br />
(《論語。憲問》)
(注)①麻冕:麻做的喪帽。
13.“深則厲,淺則揭”中的“厲”意思是______________,“揭”意思是____________。
14.荷蕢者說孔子的磬聲中透著固執(zhí),事實上他也有變通的一面,孟子就稱贊孔子是“圣之時者也”,請談談孔子的變通思想在后兩則材料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墩撜Z?述而》
子日:“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薄墩撜Z?述而》
15.“悱”解釋為_______,“抑”解釋為_______。
16.孔子一方面說要“誨人不倦”,而當學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時候,他卻說“不復也”,這兩者之間是否有矛盾?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br />
(《論語·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br />
(《論語·陽貨》)
17.“趨”的意思是_______?!皢栆坏萌钡摹耙弧?,在文中具體指_______。
18.在孔子看來,學《詩》有哪些作用?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zhí)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荀子·性惡》)
19.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治國理政上,孔子和荀子都高度重視“ ”(限用材料中的一個字)的作用?!案瘛痹谶@里的意思是_________。
20.對于“刑”,孔子和荀子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為什么?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br />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保ā墩撜Z·憲問》)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
21.子貢和子路都從君臣之“___________”的角度否定管仲是個“仁”者,“披發(fā)左衽”言外之意是“________”。
22.以上三人對管仲的評價,對你評價一個人產(chǎn)生了哪些啟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顏淵》)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保ā墩撜Z。泰伯》)
23.第一則材料中的“無道”和“有道”是就_______(A.普通人 B.為政者)的道德而言的,第二則材料中的“有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5)
24.孔子為什么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試作簡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br />
(《論語?陽貨》)
材料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br />
(《論語?里仁》)
材料三: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br />
(《中庸》)
25.“原”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材料三中有一個成語是______。
26.三則材料共同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結合材料說說這種思想在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中的作用。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度哉?”
(《論語·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br />
(《孟子·梁惠王下》)
27.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習慣興趣等三個方面來考察一個人的。
28.指出孔孟考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并簡要評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br />
(《論語·學而》)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①不求,何用不臧②?’”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論語·子罕》)
(注)①忮(zhl):嫉妒 ②臧:好,善。
29.材料中,子貢借用詩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喻指______________;“告諸往而知來者”體現(xiàn)了__________的教學原則。
30.結合材料二,簡述孔子對子路前后不同的評價的原因。
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br />
(《論語·學而》)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br />
(《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
(《論語·為政》)
31.第一則材料中,子貢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比喻什么?
32.根據(jù)上述三則材料,談談孔子對“學”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br />
(《論語·述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br />
(《論語·憲問》)
33.“暴虎馮河”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路不認可孔子“惟我與爾有是夫”的說法,認為顏淵在 方面有不足之處。
34.根據(jù)上述材料,簡述孔子的從政觀。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材料二: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墩撜Z·為政》)
材料三:
子貢方人①。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
材料四: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叭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保ā墩撜Z·學而》)
(注)①方人:批評人物的優(yōu)劣長短。
35.“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種方法,子貢借此來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36.結合材料,談談孔子是如何對子貢“因材施教”的。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材料二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
材料三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37.材料一中“畔”的意思是_____;從材料三可看出孔子反對_____。
38.結合材料一、二分析“禮”的內(nèi)涵和作用。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保ā墩撜Z·顏淵》)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3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內(nèi)涵能用“_________”(一個字)來概括;“以直報怨”中“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0.同是待人,“以直抱怨”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人之美”是否矛盾,試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br />
(《論語·憲問篇》)
材料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br />
(《論語·憲問篇》)
41.材料一中“________”“_______”兩件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禮崩樂壞。(用原句回答)
42.兩則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請談談你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脹,以養(yǎng)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荀子·子道》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孟子·離婁上》)
43.“色難”中的“色”的含義是___________ ,“饌”的意思是 __________ 。
44.簡析孔子和孟子的孝道。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材料二: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br />
(《論語·子罕》)
45.根據(jù)以上材料,寫出兩個成語。
46.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我命在我不由天”,結合第二則材料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保ā墩撜Z·述而》)
材料二:
魯人為長府①。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注)①長府:藏財貨的庫房。
47.孔子“信而好古”的思想和“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中對______的推崇是一致的。
48.兩則材料中的“作”所指有何不同?孔子關于兩個“作”的態(tài)度,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賞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而民莫敢為非,是一國皆善也。(《商君書·畫策》)
49.第一則材料中,“君子”指的是 ,“小人”指的是
50.結合材料分析,儒法兩家實現(xiàn)“民善”治理目標的具體途徑有何不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51.第一則材料闡明 是仁愛的基礎,“君子務本”中“務”的意思是
52.請分析兩則材料中對“孝悌”認知的異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墩撜Z·子罕》)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保ā墩撜Z·顏淵》)
53.“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喟然嘆曰”表達了顏淵對孔子的____________之情。
54.結合材料,談談孔子以“文”“禮”育人的目標是什么。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
材料二: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①也,寧戚。(《論語·八佾》)
材料三: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侍熳庸讟∑咧?,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shù),皆有翣蔞②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無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荀子《禮論》)
(注)①易:治辦周備。②翣蔞(shàlòu):棺材的遮蔽物。
55.材料一中“御”的意思是__________,材料二中“戚”的意思是_________。
56.結合上述材料,比較孔子和荀子對喪葬態(tài)度的異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惫唬骸案娣蛉?!”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br />
(《論語·憲問篇》)
材料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論語·憲問篇》)
57.材料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件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禮崩樂壞。
58.兩則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請談談你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材料二: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br />
(《論語·子罕》)
59.根據(jù)以上材料,寫出兩個成語。
材料一
材料二
60.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我命在我不由天”,結合第二則材料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br />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br />
(《論語·述而》)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論語·微子》)
6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子路_______?!芭R事而懼”中“懼”的意思是____。
62.結合材料,評價孔子的求仕行道。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⒈d猶犬羊之鞟?!?br />
(《論語·顏淵篇》)
材料二:
史①乃祝史之史,知其文而不知其文之實,《禮記·郊特牲》所謂“失其義,陳其數(shù),祝史之事也。故其數(shù)可陳也,其義難知也”。
(《四書駁異》)
[注]①史:指宗廟中的祝史(古代掌理祝禱的官),以及負責掌管文書者,多有聞見。
63.材料一中“文”的意思是_______,材料二中的_______字的意思也近于此。
64.比較兩則材料質文觀的異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1)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論語·先進》
(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先進》)
(3)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
65.孔子熟悉教育對象,對“柴”“參”“師”“由”等弟子的品評都很中肯。在所學課文關于“聞斯行諸”一問兩答的對話中,孔子對冉有、子路的評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66.上述材料體現(xiàn)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說說你對這教育思想的體會。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子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論語·陽貨》)
材料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67.材料一中“期可已矣”中“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這句話表明宰我對____________(用文中詞語)的不贊同。
68.在上述材料中,孔子既說“居處不安”,又說“居無求安”,你如何理解?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材料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r />
(《論語·述而》)
69.材料一中,“弘毅”意思是 。
70.“仁”離我們“遠”還是“不遠”,簡述曾子、孔子這么說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論語·子罕》)
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②而不怨?!薄?《論語·里仁》)
[注]①幾(jī):輕微,婉轉。②勞:憂愁。
71.“作”的意思是 。這個動詞,體現(xiàn)了孔子 的待人態(tài)度。
72.第二則材料是針對父母有過錯時而言的。從“情”與“義”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答案詳解
A組 真題精練
【2021年】1.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2)如:①鄉(xiāng)原,德之賊也,②巧言令色,鮮矣仁。
【詳解】(1)“顏淵、季路侍”章中相關內(nèi)容為: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惫蚀颂帒睢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2)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
“惡人”即厭惡別人。此處可理解為孔子認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窮斯濫矣”,小人遭受困厄就會胡作非為;“鄉(xiāng)原,德之賊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壞者;“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 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歷史的定論。
如: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面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貢獻,評定他是“仁者”。又如:孔子稱贊伯夷、叔齊“求仁得仁”,為“古之賢人”;批評季氏僭越禮制,開啟了禍端。
【詳解】觀點是講仁愛的人,能夠使人有好名聲,使人有惡名聲。可理解為仁者本身有號召力,能得到人們的信服。故此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歷史的定論。比如孔子評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稱贊顏回賢德;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君子的四種道德準則:“他約束自己行為謙恭嚴謹,他事奉君主敬業(yè)負責,他愛護百姓以實惠,他調度百姓遵循法度。” 說明“君子”決不是“老好人”的稱謂,更是做實事、會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面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面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贝藶榭隙ü苤佟耙豢锾煜隆钡呢暙I,評定他是“仁者”。
參考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鬃诱f:“愛別人。”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br />
【2020年】3.民 嚴肅謹慎地對待政務
【詳解】依據(jù)“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以及孔子對仲弓“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為本?!熬词露拧钡囊馑际牵汗Ь粗斏鞯貙Υ?,并且講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嚴肅謹慎地對待政務”。
4. ①“居敬而行簡”,“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慮周密;而行事簡約,把握重點,不敢煩擾百姓。這樣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寧之福。②“居敬而行簡”,居心簡單,處處生怕多事,不肯盡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圖簡單,敷衍塞責。這樣百姓就會受其茍且草率之弊。
【詳解】首先要讀懂文句,再結合對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積累進行分析總結?!熬泳炊泻啞钡囊馑际牵簯B(tài)度嚴肅認真,而辦事簡約不煩。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熬雍喍泻啞钡囊馑际牵悍笱苋?,態(tài)度馬虎,辦事簡單。其中“居簡”與“居敬”相對,指“辦事不用心,不盡力,思慮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簡”不僅強調“行簡”,更強調“居敬”,只有嚴肅謹慎地對待政務,思慮周密,才能把握重點,而只有把握了重點的“行簡”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寧之福。如果居心簡單,處處生怕多事,不肯盡心竭力,態(tài)度馬虎,思慮不周,敷衍塞責,那么百姓是會受到茍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認同“居敬而行簡”優(yōu)于“居簡而行簡”。
【2019年】5. 先生在說自己 自謙
【詳解】“夫子自道”中,“道”意為“說”,“自”做“道”賓語,屬于賓語前置句,這句話翻譯為“夫子在說自己”??鬃诱f自己做不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而子貢卻認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達出了孔子在自己學生心目中謙虛的形象,所以子貢認為孔子的“我無能”是自謙的說法。
6. ①孔子認為有仁德者修為高超,樂天知命,所以面對人生各種不如意境遇時,都能“不憂”。②孟子立足堯、舜帝王身份,認為他們因為沒有得到理想的繼承者而為天下百姓“憂”。
【詳解】結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語言來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懼。所說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憂、不惑、不懼”三個方面,這是君子的終極追求,因而孔子說君子應該 做到“不憂”。而孟子那句話的意思是: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他認為能為天下找到賢能之人來治理國家的國君,才叫仁君,所以堯舜是為天下而“憂”。據(jù)此組織答案即可。
【2018年】7. “夢見周公”表明孔子對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詳解】“夢見周公”指的是孔子壯盛時,志欲行周公之道,故夢寐之間,時或見之。年老知道不行,遂無復此夢矣。周公是中國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稱他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肩負著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對周禮的崇拜和擁護。
8. ①主旨在于說明德、才的關系,孔子強調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極言其才干之優(yōu)異:“驕”“吝”則是惡劣的品質。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華出眾也不足稱道。
【詳解】本則材料孔子說的是(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鬃涌隙酥芄膬?yōu)秀才干,但他認為一個人的品德更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華出眾也不值得稱道。
【2017年】9.德行 言語
【詳解】綜合兩則材料內(nèi)容可以概括出顏淵屬于“德行”,子貢屬于“言語”。
10.①平等待人??鬃映3R宰约号c弟子同列,來說明同具某種修養(yǎng),或同有某種不足,體現(xiàn)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風度。②善于勉勵??鬃幼苑Q與顏回同樣具有“用舍行藏”的修養(yǎng),意在勉勵顏回更加精進??鬃訉ψ迂暤囊环?,意在安慰子貢,并勉勵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詳解】“吾與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樣不如他”,從“我和你一樣”可見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見孔子能夠平等待人;“惟我與爾有是夫”又是對弟子的肯定與勉勵。
B組 提升強練
1. (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颍河梢埠糜逻^我,無所取材(考生用自己的話來表述也可以) (2)類、類別
【詳解】第一問:孔子的識人法則可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nèi)在心理,最后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如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作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開在家中使用天子禮樂,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無視王權和君權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禮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憤怒,發(fā)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聲,要求嚴懲這種行為。
另如子路秉性剛直,果敢決斷,俠義守信。這一點,頗受孔子贊賞,以至于孔子為自己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浩嘆,表示要乘坐木筏漂泊海外時,他認為能與他隨行的只有子路。但孔子對子路好勇之性常予呵斥,認為不足取。第二問:“黨”是“類別”之意,此句大意:類型不一。
2. ①言行不一體現(xiàn)了孔子內(nèi)心的矛盾。②一方面,孔子向來主張認清一個人要看他的行為,觀察他的經(jīng)歷,考察他的習慣興趣,還是看他的過錯。③召他的人是反叛之徒,孔子雖然自信滿滿,堅信自己不會受不良環(huán)境影響,但他也知加入不仁義之師是不正確的,最終也選擇沒去;④另一方面,他希望有人任用他,以便借這個平臺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推行自己的仁愛之道。
【詳解】(1)在《論語?為政》和《論語?里仁》篇中,孔子提出自己識人法則:具體說來,就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nèi)在心理,最后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且要通過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來了解他。
(2)《論語?陽貨》中:佛肸在中牟發(fā)動叛亂,想召孔子前往。孔子的回答首先肯定了子路,承認自己這樣說過。但又轉而做了一個比喻:說最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蛔畎椎臇|西,染也染不黑,我不能像匏瓜一樣啊,匏瓜的用途很有限,只是掛在那里,無人采食。我是希望有人任用我,施展我的報負啊??鬃又詰傧肴?,主要也是急于用世,急于行仁道于天下,并且堅信自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不被臟亂所污。而前文所說的考察人的方法適用于佛肸身上,能夠足以見出其于人品有虧,不值得孔子為其服務。另外,從結果來看,孔子思前想后,最終也沒有成行,其中能看出孔子的猶豫。所以說,此處之所有有言行不一,是因為孔子內(nèi)心的矛盾。
參考譯文:
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處事的動機,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這個人的內(nèi)心怎能掩蓋得了呢?這個人的內(nèi)心怎能掩蓋得了呢?”(《論語?為政》)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類型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保ā墩撜Z?里仁》)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F(xiàn)在佛肸據(jù)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又該怎么說呢?”孔子說:“是的,我說過這樣的話。但是,我們不是也說:堅硬的東西是磨也磨不壞的;不是也說:潔白的東西,是染也染不黑的;我難道是葫蘆嗎?怎么能只掛在那里而不給人吃呢?” (《論語?陽貨》)
3. 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致力于學問,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詳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加工骨、象牙、玉、石等硬物的四道工序,此處是比喻人即使有好的本質,也不能放棄學習,只有經(jīng)過學習,就像玉石等經(jīng)過加工,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4. ①感發(fā)意志,促使個體向善求仁的自覺,以禮、樂的熏陶下實現(xiàn)更高人格的養(yǎng)成。②增長處理政治問題的能力,提高人的治國、交際、怨刺的能力。③增長見識,拓寬知識面。
【詳解】“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由此可知,閱讀《詩經(jīng)》可以增長處理政治問題的能力,提高人的治國、交際、怨刺的能力。
而材料二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則是說明閱讀《詩經(jīng)》可以感發(fā)意志,促使個體向善求仁的自覺,以禮、樂的熏陶下實現(xiàn)更高人格的養(yǎng)成。
材料一中的“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則是說明《詩經(jīng)》里面包含許多鳥獸草木的名字,可以增加相關方面的知識。由此可知,閱讀《詩經(jīng)》,可以增長見識,拓寬知識面。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于人,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行道,富有而喜好禮讓的人?!弊迂曊f:“《詩經(jīng)》里說:‘就像修整骨角與玉石,要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這就是你所說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啊,現(xiàn)在開始我可以與你研究《詩經(jīng)》了,你能舉一反三,能夠從我說過的話里推及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br />
材料二
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br />
材料三
孔子說:“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樂使所學得以完成?!?br />
5.①見賢思齊????②觀過知仁
【詳解】見賢思齊焉”的意思是“遇見有才能的人,要選擇他的長處向他學習”,此句包含的成語是“見賢思齊”。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鸵蛩ㄋ┛待R。“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的意思是“遇見沒有德行的人,要學會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此句包含的成語是“觀過知仁”。觀過知仁: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6.儒家強調君子要善于學習人的優(yōu)點,要“思齊”,同時要“自省”,反省自己的不足;儒家強調要善于觀察錯誤的成因并有效改正,要“觀過”;儒家強調要既要學習圣賢之作,更要有對真君子的人格追求,要親近良師,要“好人”??傊?,儒家認為,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君子的修養(yǎng)道德時應該做到“從善如流,善于改過”。
【詳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的意思是:遇見有才能的人,要選擇他的長處向他學習,遇見沒有德行的人,要學會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梢娙寮覐娬{君子要善于學習人的優(yōu)點,要“思齊”,同時要“自省”,反省自己的不足。
“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的意思是:人們所犯的錯誤,類型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梢娙寮覐娬{要善于觀察錯誤的成因并有效改正,要“觀過”。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的意思是: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梢娙寮覐娬{要既要學習圣賢之作,更要有對真君子的人格追求,要親近良師,要“好人”。綜合以上幾點,儒家認為,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君子的修養(yǎng)道德時應該做到“從善如流,善于改過”。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遇見有才能的人,要選擇他的長處向他學習,遇見沒有德行的人,要學會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論語?里仁》)
【材料二】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類型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論語?里仁》)
【材料三】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荀子?勸學》)
7. ①新的一年開始????②三年之喪不符合自然節(jié)律(不合天道)
【詳解】“鉆燧改火”取火用的燧木已經(jīng)輪換了一遍,表示新的一年開始。結合“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可知,宰我認為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服喪一年就可以了。宰我以此來說明三年之喪不符合自然節(jié)律(不合天道),一年之喪符合自然節(jié)律(不合天道)。
8.孔子認為三年之喪是對父母的感念和愛的回報,以此宣揚仁愛推行孝道。荀子認為三年之喪是用來愈合父母去世后的巨大創(chuàng)痛,借此來整飭親族,分別親疏和貴賤。
【詳解】結合材料一“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可知,孔子認為人一生下來,三年之內(nèi)都要父母寸步不離地精心照顧,因此才規(guī)定在父母死后,為其守孝三年,為的就是報答父母的三年懷抱之恩。宰予連這三年都嫌長,那他三歲之后到獨立生活期間的這段時間,父母對他養(yǎng)育之恩,他就更無意回報了??鬃诱J為宰我缺少仁愛之心。
結合材料二“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不可益損也”可知,荀子認為守喪三年是根據(jù)根據(jù)與哀情相稱而制定的禮文,藉此來表明親屬關系,區(qū)別親疏貴賤的界限,因而是不能任意增減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宰我問:“父母死了,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一定會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荒廢。舊谷已經(jīng)吃完,新谷已經(jīng)登場,取火用的燧木已經(jīng)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宰我出去了,孔子說:“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來三年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三年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難道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之愛嗎?”
材料二:守喪三年是根據(jù)什么制定的呢?答道:“這是根據(jù)與哀情相稱而制定的禮文,藉此來表明親屬關系,區(qū)別親疏貴賤的界限,因而是不能任意增減的。所以說這是不能更改的原則?!眲?chuàng)傷巨大,復原的日子就長;悲痛愈深,平息的時間就遲,所以要守喪三年,這是與長久的哀情相稱的禮文,也是為極度的哀痛而制定的。
9.政事 ?駕馭車馬,趕車
【詳解】根據(jù)冉有和孔子的對話可知,冉有向孔子詢問的事情是關于如何讓百姓富起來以及富起來之后怎么辦的問題,所以,《論語》先進篇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區(qū)分孔子的弟子的所擅長的,冉有和子路都屬于“政事”?!墩撜Z?先進》中的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睂W者認為,孔門依據(jù)弟子的特點,把教學內(nèi)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據(jù)此可看出,冉有所擅長的從事政治事務,即“政事”。
“子適衛(wèi),冉有仆”中的“仆”的意思是“駕馭車馬,趕車”。整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
10.不矛盾,兩則材料反映出孔子為政思想的兩個方面。①材料一強調不要見小利,不要急功近利,講究凡事都要循序漸進,要顧全整體大局,反映出孔子的政治遠見。②材料二強調治國為政必須要讓百姓得利,使經(jīng)濟富裕,而經(jīng)濟富裕是教化的基礎,(先富后教)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xiàn)。
【詳解】先總說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兩者并不矛盾”。然后分條陳述理由。第一則材料中孔子說了處理政事的兩個看法,“無欲速”和“無見小利”。第一個意思是不能貪求快速,處理政事不能急于求成,要穩(wěn)扎穩(wěn)打,要循序漸進;第二個是不能貪求眼前小利,要有長遠打算,要有遠見宏圖,否則就做不成大事,這反映出孔子的政治遠見。
第二則材料孔子說“富之”,即是讓他們富起來,富起來之后還要“教之”,即先富后教。孔子強調治國為政必須要讓百姓得利,使經(jīng)濟富裕,要保證百姓基本生活,滿足物質需求,這是基礎,經(jīng)濟富裕是教化的基礎,要先富后教,他主張治國以“禮”,就是重視“教化”的作用,這些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xiàn)。這兩則材料反映出孔子為政思想的兩個方面,兩者并不矛盾。
如果有其他看法也可,但一定要辯證地分析問題。
參考譯文:材料一:
??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鬃诱f:“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材料二:
??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夠多了,還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比接姓f:“富了以后又還要做些什么?”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br />
11.(1)用行舍藏 (2)天下無道(或:天下大亂、身處亂世)
【詳解】(1)通過材料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可知,孔子的觀點是天下有道就積極入世,如果天下無道,就會隱退;材料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可知,如果不任用,就會積極行動,不被任用,就會隱退。綜合以上內(nèi)容可知,孔子和顏回的處事態(tài)度是“用行舍藏”。
(2)隱士隱退的客觀原因,即外在原因,從材料三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可以看出,天下紛亂是隱退的客觀原因。
12.①顏回與隱士所信奉“道”不同。顏回是儒家思想的傳承者,他追隨孔子周游列國,傳播儒家思想。后來窮居陋巷,雖未出仕,卻整理典籍,修煉人格,用自己行動去踐行儒家的理論,身份類似于學者;隱士追求的是在亂世中,潔身自好。②顏回與隱士的處世態(tài)度不同。顏回的“藏”是當統(tǒng)治者不愿采納儒家思想時的被動的選擇,態(tài)度是積極入世的;隱士的隱是為保持人格高潔的主動的選擇,態(tài)度是消極避世的。
【詳解】由材料四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知,顏回在陋巷隱居,但是“不改其樂”,顏回的“樂”就在于傳播從老師孔子那里傳承下來的儒家之“道”,顏回的隱居是為了避開亂世,是“用行舍藏”;由材料三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可知,桀溺等人的隱居是跟從逃避污濁塵世的人一起避世的態(tài)度,是消極避世。
參考譯文:材料一:
??孔子說:“做人要勤奮好學,要堅持真理,堅定信仰。處在危險境地的國家不進入,處在亂世的邦國不去居住。天下國家有正道就現(xiàn)身,荒亂無道就隱退?!?br />
《論語?泰伯》材料二:
??孔子對顏淵說:“如果用我,就去積極行動;如果不用我,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
《論語?述而》
材料三: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辫钅缯f:“你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嗎?”子路說:“是的?!辫钅缯f:“普天之下到處都像滔滔洪水一樣混亂,和誰去改變這種狀況呢?你與其跟從逃避壞人的人,還不如跟從逃避污濁塵世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里的農(nóng)活。子路回來后把情況報告給孔子??鬃雍苁卣f:“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br />
《論語?微子》
材料四: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論語?雍也》
C組 鞏固狂練
1. 舉一反三 啟發(fā)誘導
2.示例:孔子認為貧窮是人人厭惡的,貧者追求富貴無可厚非,但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将@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而富者,不可因為擁有財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當個“富而好禮者”。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這段話記載了子貢和孔子討論如何對待窮和富的問題。體現(xiàn)孔子對子貢滿意的句子是“告諸往而知來者”,意思是“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孔子贊揚了子貢“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而第一段對話,子貢提出問題之后,孔子先肯定了子貢的說法,說“可也”,接著又補充“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啟發(fā)誘導的教育方式。
2.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孔子對“貧富”的看法,可結合第二段節(jié)選中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第一段節(jié)選中的“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來理解。
第二段節(jié)選中,孔子對于財富的取得,強調要通過“正道”來得到,而改變貧賤也要通過“正道”來改變,可見孔子認為追求富貴無可厚非,但這必須堅守“仁”,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可堅守清貧。假如擁有了富貴,也不要驕傲自滿目空一切,要謙虛好禮??鬃酉M牡茏右约八腥?,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境界。
參考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
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貴卻謙虛好禮?!?br />
子貢說:“《詩經(jīng)》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刻,然后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渴望的,不通過正道來獲得,是不會久駐的;貧窮和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不通過正道來改變,是不能擺脫的?!?br />
3. 為期 一年
4.(1)喪期應該態(tài)度誠懇,心有掛念,即“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2)現(xiàn)代生活快節(jié)奏,是否“三年”因人而異;關鍵是父母活著時回饋父母的“三年之愛”。
【分析】
3.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意思是“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期”,為期。
“鉆燧改火,期可已矣”意思是“取火用的燧木已經(jīng)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期”,一年。
4.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首先理解孔子“三年之喪”的觀點。材料中宰我對當時喪禮規(guī)定的三年喪期很不滿意,覺得時間太長了,認為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形式上,一年就足夠了。而孔子認為“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意思是“君子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感到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安寧,所以不那樣做吧”,由孔子的話可知,孔子認為為父母服喪態(tài)度上應該誠懇,孝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回報,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形式主義,讓孔子生氣的并不是宰我質疑三年喪期,而是宰我內(nèi)心對孝的態(tài)度。
然后結合現(xiàn)實生活分析孔子“三年之喪”的現(xiàn)實意義。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學習的原因,守喪三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更為重要的是,父母活著的時候能夠回饋父母,不僅僅是物質的回報,更應該是情感的回報。真正的孝道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替父母著想,盡心盡力地滿足父母的需要。
參考譯文:
宰我問:“父母死了,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一定會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荒廢。舊谷已經(jīng)吃完,新谷已經(jīng)登場,取火用的燧木已經(jīng)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笨鬃诱f:“喪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錦緞,對你來說心安嗎?”宰我說:“心安?!笨鬃诱f:“你心安,就那樣做吧!君子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感到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安寧,所以不那樣做。現(xiàn)在你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說:“宰我不仁??!孩子生下來三年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三年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難道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之愛嗎?”
5. 直率 通“叛”,反叛、發(fā)動叛亂
6.孔子和子路亦師亦友,兩人相處時和諧平等,講究民主。
【分析】
5.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經(jīng)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理解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含義的能力。
第一問:在材料①中,孔子剛一提出要大家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就“率爾而對”,“率爾”就是不假思索的樣子,這體現(xiàn)了子路的直率;材料②中子路敢于用老師的話來質問老師,“子之往也,如之何”,同樣可以看出他的直率。
第二問:“佛肸以中牟畔”,意思是“佛肸在中牟發(fā)動叛亂”。畔:通“叛”,反叛、發(fā)動叛亂。
6.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材料①中,孔子提出讓大家各自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馬上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頗有炫耀的意思,“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他認為一個中等的國家,只要給他三年時間,他就能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很好。面對子路的自大,孔子并未直接批評,而是“哂之”,也就是微微一笑,可見孔子充分尊重弟子,允許他們自由暢談,這也就是子路能夠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的原因;材料②中當子路發(fā)現(xiàn)孔子言行不一的時候,他敢于去質問自己的老師,“子之往也,如之何”,而孔子也能夠耐心地向他解答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可以看出孔子充分尊重弟子,允許他們自由發(fā)言,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和諧相處的關系。
參考譯文:
①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笨鬃勇犃耍⑽⒁恍Α?br />
②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以前我從老師這里聽過:‘親自行不善的人,君子是不會去的?!鹈Z在中牟發(fā)動叛亂,您要去,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說:“是的,我有講過這樣的話。但不是說過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損嗎?不是說過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只苦葫蘆么,怎么能夠懸掛在那里卻不可食用呢?”
7.中庸
8.中庸之道的核心是過猶不及,強調的是適當、守度、得當。它指的是認識事物、看待問題時,要不偏不倚,以義為原則,做人行事要采取適當?shù)膽B(tài)度,恰到好處,絕不走極端,把握好一個“度”。例如生活中我們待人處事,要不卑不亢,以正義、正氣為原則,說話辦事要有恰當?shù)姆执?,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也要適度。
【分析】
7.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材料一中,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恢儆珊糜逻^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這些都是過猶不及的,是中庸之道;材料二中以容器裝水的不同,狀態(tài)不同,告訴我們做人應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也是中庸之道。
8.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中庸之道的釋義: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tài)度。做人應居于中正之道,看待問題時,不偏不斜,做人做事要有適當?shù)膽B(tài)度、做人要守度,把好界線, 不要過猶不及。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說明即可。為人處世之時,要注意把握好度,要有分寸,懂得什么場合說什么,對待別人時,要不卑不亢,以義為原則。
參考譯文:
①公西華說:“子路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活著,怎么可以(不先請教他們)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膽地請問這是什么緣故呢?”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br />
②孔子到周廟參觀,看到傾斜的器皿。孔子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么東西呢?”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座位右邊的器皿?!笨鬃诱f:“我聽說右座之器盛滿水就會傾覆,空了就會斜著,水裝到一半時就會垂直,是這樣的嗎?”守廟人回答說:“是這樣的?!笨鬃幼屪勇啡∷畞碓嚕凰疂M便傾覆,裝到一半時就垂直而立,空了就會斜著。孔子長嘆道:“哎呀,哪里會有滿而不傾覆的呢!”
9.(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如:①鄉(xiāng)原,德之賊也,②巧言令色,鮮矣仁。
10.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歷史的定論。
如: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面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貢獻,評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稱贊伯夷、叔齊“求仁得仁”,為“古之賢人”;批評季氏僭越禮制,開啟了禍端。
【分析】
9.
(1)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顏淵、季路侍”章中相關內(nèi)容為: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惫蚀颂帒睢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
“惡人”即厭惡別人。此處可理解為孔子認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窮斯濫矣”,小人遭受困厄就會胡作非為;“鄉(xiāng)原,德之賊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壞者;“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分析相關觀點的能力。
觀點是講仁愛的人,能夠使人有好名聲,使人有惡名聲??衫斫鉃槿收弑旧碛刑栒倭Γ艿玫饺藗兊男欧?。故此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歷史的定論。
比如孔子評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稱贊顏回賢德;
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君子的四種道德準則:“他約束自己行為謙恭嚴謹,他事奉君主敬業(yè)負責,他愛護百姓以實惠,他調度百姓遵循法度。” 說明“君子”決不是“老好人”的稱謂,更是做實事、會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詞;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面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面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贝藶榭隙ü苤佟耙豢锾煜隆钡呢暙I,評定他是“仁者”。
參考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鬃诱f:“愛別人?!?br />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而又不通事理的人?!?br />
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br />
11. 存而不論 循循善誘
12.(1)重視“正名”(國正名分),主張糾正與禮樂制度相違背的各種名分,從而維護等級、秩序分明的社會制度;(2)重視“正身”,認為自身端正是從政者的必備素質,是教化人民的前提。
【分析】
1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運用成語以及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
“存而不論”的意思是意思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結合“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可見。
“循循善誘”的意思是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結合“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分析,可見孔子教育子路是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1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思想內(nèi)容歸納概括觀點的能力。
第一則材料講的是:名,人或事情的稱謂;正名,讓人或事物的稱謂和實際一致,使沒有歧義。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他著名的“名正言順"的思想。在孔子看來,“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以至于當他的得意弟子子路以一種非常懷疑和不屑的囗氣向老師詢問“有是哉”的時候,一向溫文爾雅的孔子也禁不住怒罵道“野哉,由也”。那么,孔子如此重視的“名”到底是什么呢?他為何又要如此急著去“正名”呢?孔子眼里的“名”大約就是今天人們經(jīng)常提及的指導思想,因而孔子所謂的“正名”就是確定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
第二則材料孔子講的還是“正人先正己”的道理。在倫理政治中,正身被看作是從政者必備的素質,這種重德治的政治主張也導致了對法治的忽視和人治思想的形成?!?br />
參考譯文:
子路說:“衛(wèi)君等著您去治理國家,您準備先干什么呢?”孔子說:“一定要名實相副?!弊勇氛f:“有必要嗎?您做的不在點上啊,為什么非要名副其實呢?”孔子說:“仲由你太輕率了。理性的人對于他不懂的事情,會持保留態(tài)度。如果對于事物的定義不準確,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歧義;如果理解有了歧義,在執(zhí)行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偏差;如果是因為定義不準確產(chǎn)生的執(zhí)行偏差,就不能用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如果不能用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賞罰就不起作用;如果賞罰不能發(fā)揮作用,老百姓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所以理性的人只要定義一件事情,一定不會有歧義,沒有歧義就一定能實行。理性的人對于他要表達的觀點,一點都馬虎不得。”
(《論語·子路》)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國家還有什么難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別人呢?”
(《論語·子路》)
13. 穿著衣裳涉水 提起衣服
14.①用“麻”做“冕”是周禮的規(guī)定,但是用“純”更為節(jié)儉,也不妨礙哀悼者真情的表達,孔子贊同大眾的做法,說明他懂得應時而變。②管仲沒有為公子糾殉難,還輔佐了曾經(jīng)的敵人,看似不符合個人修養(yǎng)對“仁”的要求,但孔子認為他輔佐齊桓公匡正天下,讓百姓沐浴恩澤,在更高的層面實現(xiàn)了“仁”,體現(xiàn)了孔子評價人物富于靈活性,不刻板。
【解析】
1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深則厲,淺則揭”是說“水深,穿著衣裳涉水走過去;水淺,無妨撩起衣裳走過去”, “厲”的意思是“穿著衣裳涉水”,“揭”意思是“提起衣服”。
14.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經(jīng)典名著作者觀點的能力。
第二則材料中“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是說“用麻線來做禮帽,這是合乎禮的;如今用絲來制作禮帽,這樣省儉些,我贊成大家的做法”。由此可知,孔子贊同大眾改用“純”的做法,認為用“純”更為節(jié)儉,也不妨礙致哀,這說明他懂得應時而變;
第三則材料中,孔子針對子貢的質疑“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去死,卻又輔佐桓公),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鬃诱J為“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把天下納入了正軌,民眾到如今還受到他的好處”。這在更高的層面實現(xiàn)了“仁”,體現(xiàn)了孔子評價人物富于靈活性,不刻板。
參考譯文:
①孔子在衛(wèi)國,一天正敲擊著磬,有一個挑著筐的漢子從門前走過,便說道:“這個擊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會又說道:“磬聲砼砼的,可鄙呀! (它好像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呀! )沒有人知道自己,這就罷休好了。水深,穿著衣裳涉水走過去;水淺,無妨撩起衣裳走過去?!笨鬃拥溃骸昂脠詻Q! 沒有辦法說服他了。(《論語·憲問》)
②孔子說:“用麻線來做禮帽,這是合乎禮的;如今用絲來制作禮帽,這樣省儉些,我贊成大家的做法?!保ā墩撜Z·子罕》)
③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去死,卻又輔佐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把天下納入了正軌,民眾到如今還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淪為披頭散發(fā)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后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jié),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論語·憲問》)
15. 想說而說不出的樣子。 只是。
16.不矛盾。“誨人不倦”的意思是教學生不厭倦,這是孔子的教學態(tài)度,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孔子的教學方法。啟發(fā)誘導教育非常強調啟發(fā)誘導的時機,如果學生沒有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就不用再教他,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兩者并不矛盾。
【分析】
15.
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中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第一空,這句話意為: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悱”:想說卻說不出來。
第二空,這句話意為:不過是朝著圣與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厭倦?!耙帧保褐皇牵徊贿^。
16.
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分析評價作者觀點的能力。
孔子認為學而不知滿足是知,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是仁,他謙稱道,說起圣與仁,自己還愧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自己也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自己也會不感疲倦地去教誨別人。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也是他的教學態(tài)度。即不厭其煩地教誨別人。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講的是教育者要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讓受教育者開啟活潑的心靈、生動的智慧,能夠獨立思考。這是一種典型的“啟發(fā)式”的教學思想,他反對“填鴨式”的機械教學做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這是符合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的。是教學的方法。
這二者一為態(tài)度,一為方法,二者之間并不矛盾。
參考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是朝著圣與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厭倦,教導別人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惫魅A說:“這正是我們弟子學不到的?!?br />
17. 小步快走(以示謹敬) 孔子對自己兒子是否有所偏私
18.①學《詩》是外交人員從容應對的必要條件,可以增進交流,助力外交。②可以興、觀、群、怨,有助于激發(fā)心志,認識社會,培養(yǎng)群體觀念,學得諷刺方法。③懂得事父、事君之道,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培養(yǎng)品德,增加知識。
【分析】
1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思及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鯉趨而過庭:我快步走過庭中。趨,小步快走,以示謹敬。
“一”指陳亢所問“子亦有異聞乎”,意思是孔鯉在孔子那里有否得到與眾不同的教誨,多指教了自己的兒子。即理解為孔子對自己兒子是否有所偏私。
18.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具體內(nèi)容為“不學《詩》,無以言”句及文段二,理解內(nèi)容,分條概括即可。
文段二意思是: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不學《詩》,無以言”,即不學《詩》就不會應對說話。由此可知學《詩》是外交人員從容應對的必要條件,可以增進交流,助力外交。
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知學《詩》可以興、觀、群、怨,有助于激發(fā)心志,認識社會,培養(yǎng)群體觀念,學得諷刺方法。
由“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可知學《詩》能懂得事父、事君之道,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培養(yǎng)品德,增加知識。
參考譯文:
陳亢向伯魚問道:“你在老師那里有得到與眾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jīng)獨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詩》就不會應對說話?!彝嘶睾缶蛯W《詩》。另一天,他又獨自一人站著,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禮》,就沒法立足于社會。我退回后就學《禮》。我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后高興地說: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學《詩》,知道要學《禮》,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兒子。
《論語·季氏》
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論語·陽貨》
19.禮 內(nèi)心歸依
20.孔子提倡為政以德,反對為政以刑,因為他認為一旦用刑來執(zhí)政,會使百姓喪失道德感,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讓百姓棄惡從善。
荀子提倡“隆禮重法”“禮”“法”并用,對百姓不僅要用“禮義”教化之,還要用“法度”禁之治之,因為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國家必須用“刑”來震懾作惡的念頭,才能使百姓棄惡從善。
【分析】
19.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題干要求“在治國理政上”孔子和荀子高度重視的內(nèi)容,首先應理解題中給出的兩段話的意思,然后再概括兩人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張”??鬃恿谐鰞煞N情況,從兩種情況的結果來看,一是“民免而無恥”和“有恥且格”來看,顯然孔子的主張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強調“禮治”;荀子認為“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是主張禮法并施。因此,二人高度重視的內(nèi)容應是“禮”。
“有恥且格”,該句譯為“人有知恥之心,則能自我檢點而歸于正道”,其中“格”的意思為“內(nèi)心歸依”。
20.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解答此題時,首先要說明孔子和荀子的態(tài)度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并探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不同。
孔子:
根據(jù)“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可知,說明刑罰只能避免人們犯罪,并不能讓他們生出犯罪可恥的心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榮辱觀,光靠政令和刑罰是確立不起來的。
根據(jù)“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可知,說明若是用道德誘導人們向善,用禮制統(tǒng)一人們的言行,老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還能恪守正道,民心歸服。
所以就孔子的觀點而言,道德教化和以禮治國要比苛政刑罰高明許多,在治理國家時,若是用禮儀道德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老百姓就會心甘情愿地服從于統(tǒng)治者的管理,不會生出二心。
荀子:
根據(jù)“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可知,對百姓要用禮義去教化他們,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們,加重刑罰去限制他們,這樣才能使天下人都從遵守秩序出發(fā)、符合于善良的標準。
根據(jù)“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zhí)以臨之”可知,荀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人性本惡,人們都是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悖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因此要用“禮”“法”并用來治理百姓。
參考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于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tǒng)治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統(tǒng)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論語·為政》)
古代的圣人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們是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悖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給他們確立了君主的權勢去統(tǒng)治他們,彰明了禮義去教化他們,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們,加重刑罰去限制他們,使天下人都從遵守秩序出發(fā)、符合于善良的標準。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禮義的教化。(《荀子·性惡》)
21.①忠②淪為未開化的蠻夷
22.①評價一個人不能拘執(zhí)于一個標準不變,應當有所變通;
②應當辯證地一分為二地評價一個人,既要看到過,又要看到功;
③評價一個人既要重“德”,又要重“才”與“能”;
④評價一個人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造福于國家和人民。
【分析】
2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意思,把握文本觀點的能力。
第一空由“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可知子貢認為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否定管仲是個“仁”者。由“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可知子路認為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梢娮迂暫妥勇范紡木贾爸摇钡慕嵌确穸ü苤偈莻€“仁”者。
第二空“披發(fā)左衽”,披頭散發(fā),衣襟左開,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和裝束??鬃拥难酝庵馐侨绻麤]有管仲,我們就要淪為未開化的蠻夷了。
22.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子貢和子路都從君臣之“忠”的角度否定管仲是個“仁”者,而孔子卻不這么認為,啟示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拘執(zhí)于一個標準不變,應當有所變通;
子貢和子路都只看到管仲對公子糾未盡到“忠”的過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而孔子卻看到他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人民至今蒙受他的恩賜,啟示我們應當辯證地一分為二地評價一個人,既要看到過,又要看到功;
子貢和子路認為管仲對公子糾未盡到“忠”,是從德行評價的。“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孔子是從管仲治理國家的才能來評價的,這啟示我們評價一個人既要重“德”,又要重“才”與“能”;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孔子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治理好了國家,也使百姓受益,啟示我們評價一個人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造福于國家和人民。
參考譯文
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br />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笨鬃诱f:“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保ā墩撜Z?憲問》)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死?!苯又终f:“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23. B 有品德的人
24.在國家政治清明時貧困而且地位低下是恥辱的,在國家政治黑暗時富有而且位高權重是恥辱的??鬃由钤诙Y崩樂壞的時代,他認為國家有道而貧賤或國家無道而富貴,都是恥辱。這是孔子身處亂世的道義。有道而不能有所作為,或無道而致使富貴,都是令人所不齒的,都不符合儒家仁德之道。
【解析】
23.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從后文的“子為政”意為“治理國政”,所以是對統(tǒng)治者而言的;第二空,結合“如殺無道,以就有道”意思是,假如殺掉壞人,以此來親近好人。這里的“無道”“有道”是就品德好壞而言。
24.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本題應從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所倡導的儒家道義進行分析。儒家倡導仁政;孔子認為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lián)系在一起。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比粝肜斫膺@句話,關鍵在于這個“恥”字。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應積極地入世,為民眾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倘若沒有這樣做,那就說明缺乏責任感和仁愛之心,而且德行才能都不夠。因此而處于貧困低賤之中,那是非??蓯u的。在國家無道、政治混亂的時候,趁亂謀取富貴,也是可恥的行為。
參考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說:“假如殺掉壞人,以此來親近好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么想到用殺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國,百姓也就會好起來?!?br />
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守衛(wèi)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從政;天下無道,就隱居不仕。國家有道,而自己貧窮鄙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有顯貴,也是恥辱。”
25. 通“愿”,謹慎老實 過猶不及
26.中庸思想。①孔子說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在人際交往中,君子團結他人,寬容友善,但絕不是不分是非地迎合討好;②在面臨人際沖突時,“義之與比”,以仁義為原則,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全面考慮問題,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和平解決人際沖突,融洽人際關系。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中庸之道對于處理人際關系有很好的作用。
【分析】
2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原”為通假字,通假為“愿”,譯為“忠厚老實”。“鄉(xiāng)原,德之賊也”意思是“所謂‘鄉(xiāng)愿’,是敗壞道德的人”。鄉(xiāng)愿: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xiāng)里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譯為“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因此與之相似的成語為“過猶不及”,“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26.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孔子的思想是“中庸”,這三則材料都共同體現(xiàn)了“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yǎng)、對待萬事萬物。
材料一:根據(jù)“鄉(xiāng)原,德之賊也”可知,孔子斥責“鄉(xiāng)愿”,明確地點出這種人欺世盜名,似有德而實害德,極具欺騙性。因此做人做事時不應過分的迎合討好他人;
材料二:根據(jù)“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可知,“義之與比”,以“仁義”為原則,做人做事時只要考慮怎樣去做合適恰當就可以了;
材料三:根據(jù)“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可知,做人做事時應適度,不應過度為之,全面去考慮問題,融洽的解決問題。
根據(jù)上述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敗壞者?!保ā墩撜Z?陽貨》)
材料二: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guī)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論語?里仁》)
材料三: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中庸》)
27. 言行 個人動機
28.孔子認為察人應看其自身表現(xiàn);孟子認為察人要廣泛聽取別人的評價,再對其進行具體考察。
孟子的察人觀點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對孔子觀點的一種發(fā)展。孟子認為察人不能偏聽偏信,要將聽取意見與觀察其行為表現(xiàn)結合起來,這樣察人才會更加公正、準確。他的觀點對我們今天選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分析】
27.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的把握能力。
結合“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分析,看他的所做所為,考查他的經(jīng)歷,觀察他的興趣?!八浴保龅氖?;“所由”,所經(jīng)過的途徑等。在這里,孔子便教給我們一套了解他人、認識他人的科學方法。孔子的這套方法,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nèi)在心理,最后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經(jīng)此三步,就能對一個人做出較為徹底的認識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無處遁形。
28.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孔子說“視其所以,現(xiàn)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意思是“看他的所做所為,考查他的經(jīng)歷,觀察他的興趣”,“所以”即行為,“所由”即個人動機,“所安”即喜歡做的事情,這里察人的角度是說看人的自身表現(xiàn)。
孟子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見賢焉,然后用之”,意思是“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前幾句都是說他人的評價,最后一句是說對人物進行考察,由此可知,孟子的觀點認為察人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再對該人進行考察。
孟子認為“察人”要“左右皆曰賢”“諸大夫皆曰賢”“國人皆曰賢”,這是說要聽取多方意見,然后“察之”,之后再“用之”,這樣就可以避免偏聽偏信,就可以更為客觀、公正??忌梢越Y合這種察人方法的益處進行評價。
參考譯文:
孔子說:“看他的所做所為,考查他的經(jīng)歷,觀察他的興趣。這個人還能夠隱瞞什么呢?這個人還能夠隱瞞什么呢?”
(《論語?為政》)
孟子說:“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述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真不好,再罷免他?!?br />
(《孟子?梁惠王下》)
29. 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致力于學問,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舉一反三
30.①孔子肯定了子路“穿著破舊的棉襖,和穿著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感到著”“不嫉妒。不貪求”的品質;②當子路“終身誦之”時,孔子又對其批評,希望子路不要滿足于已有水平。③孔子的評價一分為二,先褒后貶,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對子路進行啟發(fā)激勵,希望他好上加好。
【分析】
29.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來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養(yǎng)。論語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的修養(yǎng)就像加工骨器,切了之后還要再不斷地磨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還得細細地打磨。
(2)“告諸往而知來者”意思是: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通過過去知道未來,通過知道的事推導自己不知道的事,據(jù)此可以推出“舉一反三”。
30.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孔子說他,穿著破舊的袍子,與富貴中人穿了皮袍的人在一起,卻沒有自卑感,絲毫不覺得不如別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yǎng)成??鬃诱f這種氣度,這種修養(yǎng),只有子路做到。子路聽了老師用《詩經(jīng)》這兩句獎勵他,就“終身誦之”??鬃佑终f他,我說你好,你就得意起來了。我講你對,這不過是學問的過程,而學問永無止境,以此到處炫耀,你就已經(jīng)不行了。
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的優(yōu)點不吝褒揚,對學生的缺點也及時批評,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對子路進行啟發(fā)激勵,希望他好上加好。
參考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貴卻謙虛好禮?!弊迂曊f:“《詩經(jīng)》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jīng)》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么說不好呢?’”子路聽后,反復背誦這句詩??鬃佑终f:“只做到這樣,怎么能說夠好了呢?”
31.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致力于學問(或“修養(yǎng)品德”),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32.①學習要能精益求精
②學習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③學習要善于舉一反三
④學習要注重學思結合。
【解析】
31.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均指文采好,有修養(yǎng)。切磋,本義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為討論研究學問;琢磨,本義是玉石骨器的精細加工,引申為學問道德上鉆研深究。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致力于學問(或“修養(yǎng)品德”),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32.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第一篇子貢對于貧富的看法,重在有所不為,而孔子則更上一層,認為不管貧富如何,都要有所為,積極提高自己。由此可知,孔子認為學習要能精益求精;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思是,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由此概括出學習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由此概括出學習要善于舉一反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由此概括出學習要注重學思結合。
參考譯文:
子貢問:“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奢,怎么樣?”孔子回答說:“還算可以吧。但還是比不上貧困卻以堅持自己的信仰為樂,富貴還能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的人?!弊迂曊f:“《詩經(jīng)》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我們可以一同研討《詩經(jīng)》了,你做到了觸類旁通?!?br />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br />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33.徒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指有勇無謀。 用之則行
34.①要有遇事謹慎、智勇兼?zhèn)涞恼嗡仞B(yǎng)。②堅守原則,保持合宜的言行舉止。無論治世還是亂世,都應保持正直;但在亂世,要注意言語謙遜謹慎。③要有用行舍藏的政治智慧。無論身處亂世與治世,既要盡人臣責任,也要學會保全自己。不主張無意義的獻身。
【分析】
3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成語意思,理解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①“暴”徒手,空手;“馮”(píng)憑借。暴虎馮河指空手打虎,沒有任何憑借就涉水。比喻有勇無謀。
②因上文提到了兩方面“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再依下文“子行三軍”即指揮作戰(zhàn),體現(xiàn)出“任用”方面,故是“用之則行”。
34.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根據(jù)題干,要求依據(jù)材料簡要概括孔子的從政觀點。篩選文本,體悟孔子言語中的深層含義。
①如“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前者否定了有勇無謀之人,后者否定了“臨事而懼”之人,且相對提出臨事須謹慎,小心行事。另外,做事的勇氣也應有,而非匹夫之勇,應智勇兼有,兩者相輔??筛爬橐杏鍪轮斏?、智勇兼?zhèn)涞恼嗡仞B(yǎng)。
②依據(jù)“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邦”指國家,“有道”是指治世,“無道”是指亂世,“危言”是正直的言論,“危行”是正直地行事,“言孫”是說話謙恭、謹慎??筛爬閳允卦瓌t,保持合宜的言行舉止。無論治世還是亂世,都應保持正直;但在亂世,要注意言語謙遜謹慎。
③依據(jù)“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用”指任用,采用;“之”指治國之策,也可指我;“舍之”舍棄我的治國之策,或是不用我,就獨善其身,保全自己??筛爬橐杏眯猩岵氐恼沃腔?。無論身處亂世與治世,既要盡人臣責任,也要學會保全自己。不主張無意義的獻身。
參考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有用我的,就實行我的主張;不用我,就將它收藏起來。只有我和你能這樣了!”
子路說:“如果您去率領軍隊指揮作戰(zhàn),找誰與您共事?”
孔子說:“空手與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而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與他共事的。與我共事的必須是臨事能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論語·述而》
孔子說:“如果國家政治清明,就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就行為正直,言語謹慎?!?br />
《論語·憲問》
35.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質,還應致力于學問,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求學之道應精益求精)。
36.①重視學生們?nèi)姘l(fā)展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特長;
②以身作則,循循善誘,不隨意評價別人;
③嚴于自省,寬于待人;
④肯定、尊重學生的理解,進而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更深一層的啟發(fā)引導,提出安貧樂道、富而有禮的看法,關注精神世界的追求與守護。
【分析】
35.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本題要求分析子貢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比喻義,可根據(jù)下文“始可與言《詩》已矣”分析,子貢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因為子貢受到老師的啟發(fā),認為就像《詩經(jīng)》所說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樣,精雕細刻,精益求精。
36.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一選自《論語?先進篇》,體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鬃釉谶@里介紹了“四科十哲”,點評了自己的幾位得意門生,指出他們各自的優(yōu)勢所在??鬃影阉麄儦w入“四科”,說明孔子在重視學生們?nèi)姘l(fā)展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特長。這正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材料二中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然后說出來”,這里是說君子應先行后言,不能眼高于頂。
材料三中孔子針對子貢“方人”的行為,孔子不屑于子貢的這種行為,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并且說自己無暇評價別人,可見孔子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的君子之風,這無形中對子貢進行了耳濡目染的影響。
材料四:當?shù)茏诱f“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的時候,孔子的第一反應是“可也”,先肯定學生的想法,然后以“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的思想來啟迪弟子?!柏毝鵁o諂,富而無驕”是說一個人雖然窮困,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去巴結討好人;雖然富有,但還是不以財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驕奢淫逸。這是針對貧富本身的態(tài)度而言。“貧而樂,富而好禮”則進一步上升到對禮樂之道的追求,后者境界更高。富裕了不擺譜,一副“大款”的派頭固然是不錯,但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富而好禮”,追求精神方面的涵養(yǎng),追求學問,講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別人,處處以仁愛之心待人,那應該是更加高尚的境界了。
【點睛】
譯文:
材料一:(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長)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嫻于辭令的有:宰我,子貢。能辦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材料二: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然后說出來。(《論語?為政》)
材料三:子貢議論別人??鬃诱f:“你端木賜就什么都好嗎?我就沒有這種閑暇(去議論別人)?!?(《論語?憲問》)
材料四: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恐怕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已經(jīng)可以和我談詩了,告訴給你以前的事,你卻能推知未來的事。(《論語?學而》)
37. “叛” 違背、背離禮樂形式主義化(或形式主義的禮樂)
38.內(nèi)涵:①個人之禮,即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②制度之禮。即治理國家的規(guī)范。作用:①以禮修身就不會離經(jīng)頻道;②以禮治國可以維護等級制。
【分析】
3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和概括作者觀點的能力。
(1)“畔”通“叛”,可以通過“寡助之至,親戚畔之”推斷。
(2)孔子認為講究“禮”,不應僅僅注重玉器、絲帛、鐘鼓這類外在的東西,因此,孔子反對形式主義的禮樂。
38.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觀點和的能力。
材料一中,孔子認為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知識淵博,用禮約束,就不會離經(jīng)叛道,說明“禮”可以修身,可以提高個人的素養(yǎng)。
材料二中,孔子認為應當用禮讓原則治理國家,這樣就沒有困難了,否則,“禮”就難以施行了,因此,“禮”可以治理國家,維護等級制。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再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jīng)叛道了?!?br />
材料二: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材料三:孔子說:“禮呀禮呀,僅僅說的是玉器和絲帛嗎?樂呀樂呀,僅僅說的是鐘鼓等樂器嗎?”
39. 仁 公正、正直
40.不矛盾,都是君子的行為,都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思想,都值得效仿學習。
【分析】
39.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思想內(nèi)涵理解、分析能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讓別人立身修德;自己通達事理也要讓別人通達事理。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以直報怨,意思是:以公道對待自己怨恨的人。直:公正、正直。
40.
本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以直報怨”是指以正直的態(tài)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這是君子的行為。這句話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思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要求我們以天下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實力,樂于助人,樂善好施。這也是君子的行為。這句話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思想。
“成人之美”,意思是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這也是君子的行為。這句話也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思想。
以上三句話都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思想,都值得效仿學習。
【點睛】
參考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原則的老好人,其實是道德的敗壞者?!?br />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br />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41. 陳成子弒簡公/陳恒弒其君 公曰“告夫三子!”/君曰“告夫三子”者
42.①材料二中,孔子提到“邦無道”時應言辭謙遜謹慎,與材料一中“知其不可”仍“不敢不告”似有矛盾。②但孔子認為,“邦無道”時,雖應言辭謙虛,但仍要行為正直,這與材料一中孔子對“禮”的堅持和捍衛(wèi)是共通的,都強調對原則的堅守。
【分析】
41.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
文中“陳成子弒簡公”“陳恒弒其君”是第一件事。陳恒把齊國的國君齊簡公殺了,這是犯上,弒君,嚴重的犯罪。這個是天地不能容,人神共怒的,完全毀壞了禮法。
孔子勸諫魯國國君魯哀公,請求他出兵討伐齊國的亂賊,誅殺陳恒,維護禮法。但是魯哀公作為國君自己不肯做主,卻讓孔子“告夫三子者”,可見當時禮崩樂壞。“三子”指孟孫、叔孫、季孫三家,魯國的朝政,甚至軍隊,都掌握在這三家手里,公室微弱。
42.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找出似有的矛盾所在,然后分析兩則材料強調的觀點本質是相同的。材料二孔子說“邦無道,危行言孫”,即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材料一中孔子反復強調“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報告不會有結果,但仍去報告魯國國君和三個執(zhí)掌實權的人,“知其不可而為之”,言語上沒有小心謹慎。這兩句話之間看起來是矛盾的。
材料一所說“邦無道,危行言孫”,除了說言語應謙遜謹慎,行為也要正直。在材料二中,孔子認為自己既然身為大夫,對于國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所以“不敢不告也”,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正是“危行”的具體表現(xiàn),這也體現(xiàn)了他對周禮的執(zhí)著。從這一點上說,兩則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其實質是相同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鬃育S戒沐浴以后,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恒把他的國君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卑Чf:“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笨鬃油顺笳f:“因為我曾經(jīng)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jīng)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材料二: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
43. 色:指侍奉父母是應該保持和顏悅色的神色態(tài)度。 饌:吃喝
44.孔子的孝道強調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勝于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
孟子的孝道強調個人修身與孝道的關系。他認為修身是孝行的起碼要求,守護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義不忠不孝,就能侍奉好父母。
【分析】
4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
這一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來向夫子問孝道。朱子解釋“色難”這兩個字,說到“色難,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鬃踊卮饐栴}都是簡明扼要,談到行孝之道,在這里孔子只講了色難兩個字,后面那是衍伸來說明的。這色難的色,就是顏色,我們的面容;難就是不容易。這里講的色難,就是講在侍奉雙親的時候,最不容易的是我們的顏色。因為用飲食、勞務來供養(yǎng)父母,不算是難事,但是能夠和顏悅色來侍奉父母,這就難得了。所以“色”指侍奉父母是應該保持和顏悅色的神色態(tài)度。
“饌”就是飲食,這是做動詞講,吃這個飲食,即吃喝。
4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孔子認為,若是真心孝順父母,不僅應對父母心存敬愛,態(tài)度恭敬和臉色的和悅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對于性格急躁、反復多變的人尤為重要。侍奉父母除了敬養(yǎng)于內(nèi),還應表現(xiàn)于外,不讓父母親有疑,才是真孝。即孔子的孝道強調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勝于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
“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親者,吾聞之矣”,意思是守護自身的身體和善良最重要。讓自己身體健全、健康,不喪失善良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聽說過。即孟子的孝道強調個人修身與孝道的關系。他認為修身是孝行的起碼要求,守護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義不忠不孝,就能侍奉好父母。
參考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為政》
子路問孔子說:“這里有個人,早起晚睡,耕地鋤草栽植播種,手腳都磨出了老繭,以此來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卻沒有孝順的名聲,為什么呢?”孔子說:“想來大概是他舉止不恭敬吧!或許是他說話不謙虛吧!或許是他臉色不溫順吧!古代的人有句話說:‘給我穿啊給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荀子·子道》)
孟子說:“生活里侍奉誰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護誰最重要?守護自身的身體和善良最重要。讓自己身體健全、健康,不喪失善良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聽說過;失去生命和健康,還喪失自身善良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從來沒聽說過?!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45.材料一: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答一個即可) 材料二:功虧一簣
46.“我命在我不由天”強調自我肯定,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的自我選擇意識和自我負責精神。這與材料二中表達的“止,吾止也”“進,吾往也”有相似之處,我們是否追求仁道,是否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但“我命在我不由天”這句話僅從個體角度出發(fā),忽視了環(huán)境、他人、機遇等外部條件的影響。
【分析】
4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意,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解答此類試題,要準確理解材料的主要意思,然后選擇意思相同的成語。
材料一“任重而道遠”意思是“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道路又遙遠,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故選用成語為“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意思是“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故選用成語“死而后已”。
材料二“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意思是“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
故選用成語“功虧一簣”。
46.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對題干所給熟語理解透徹,然后結合所給材料分析,從不同角度談自己的理解。
“我命在我不由天”意思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所做的選擇也是出于自身,強調自我的價值,肯定自主性。
材料二“止,吾止也”“進,吾往也”是在提醒我們,是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還是我們自己,與他人毫無關系。
而“我命在我不由天”也是關注人的這種自主性,這是二者之間的相似性。但“我命在我不由天”完全強調“自我”的價值,而忽略了環(huán)境、他人等因素,過于絕對。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材料二: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47.周禮
48.①第一則材料中的“作”是指撰寫著作,著書立說,是關于思想、學術的。②第二則材料里的“作”是指修建樓宇,是關于制度、規(guī)章的。③孔子注重傳述古代文化思想,主張保持庫房的舊規(guī)模,④都是他“信而好古”,以維護、傳承傳統(tǒng)為己任思想的體現(xiàn)。
【分析】
47.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信而好古”指的是相信并喜愛古代文化?!坝粲艉跷脑眨∥釓闹堋币馑际嵌嗝簇S富多彩呀!我主張周朝的。對待傳統(tǒng)文化,孔子給我們提出了兩點建議:首先,要珍惜并樂于學習,這是學習的態(tài)度問題。學問之道,關鍵就在于是否愿意虛心受教。其次,則對所學應當有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信而好古”。一個人只有真心喜歡先人的智慧,才能領略到先賢之學的精妙。所以孔子“信而好古”的思想和“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中對周禮的推崇是一致的。
48.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則材料中的“作”是指撰寫著作,著書立說,是關于思想、學術的。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謙的說法而已。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說以“仁”解“禮”就是孔子的創(chuàng)作。他這么說,只是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于傳統(tǒng)文化及歷史經(jīng)驗的重視,這也是他做學問的態(tài)度。
第二則材料里的“作”是指修建樓宇,是關于制度、規(guī)章的??鬃油ㄟ^贊賞閔子騫來表達自己崇尚節(jié)儉、愛惜民力的政治主張??鬃拥娜寮覍W說雖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服務,但他也主張愛人、強調德政。他希望執(zhí)政者通過農(nóng)工商并重利民、富民,同時倡導減賦節(jié)用、去奢從儉,反對統(tǒng)治階級的過分盤剝和奢侈浪費。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機會接觸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論。他從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經(jīng)驗和教訓,并對他們的智慧作出了全面總結。不僅如此,在向先賢們學習的時候,他還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許多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在傳播和闡述古代典籍的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新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實際上,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開創(chuàng)了具有嶄新思想內(nèi)涵的儒家理論。所以孔子關于兩個“作”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出孔子注重傳述古代文化思想,主張保持庫房的舊規(guī)模,都是他“信而好古”,以維護、傳承傳統(tǒng)為己在思想的體現(xiàn)。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說:“闡逋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并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論語?述而》)
材料二:
魯國的執(zhí)政大臣要翻修長府。閔子騫說:“照老樣子不好嗎?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說:“閔子騫這個人平常不大說話,但一開口必定說到要害上。”(《論語?先進》)
49.“君子”指的是“統(tǒng)治者”“君王”。答成“為上者”“管理者” 等也可?!靶∪恕敝傅氖恰懊瘛薄袄习傩铡?,其他相同的意思也可。
50.儒家通過以君子為典范的道德教化,使民“有道”,實現(xiàn)“民善”的目標。法家超通過重刑“貫善”,使人人知法畏法,不敢以身試法,從而實現(xiàn)“無刑”而“一國皆善”的目的。
【解析】
4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中詞語含義的能力。
作答本題要結合語境分析兩個詞語的具體含義。
根據(jù)材料可知,季康子問的是如何治理政事,是問的君王如何治理國家,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所以這里強調在上位者要以美好的品德來影響百姓?!熬印?指的是“統(tǒng)治者”“君王”,而“小人”指的是身處下層的人,即普通百姓。
50.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段內(nèi)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這一句中看出孔子注重君主的“德行”以及君主“德行”對百姓的引導。“子為政, 焉用殺”,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孔子反對殺戮,體現(xiàn)了他一貫的“仁政”,所以儒家主張通過道德教化使百姓向善。
法家認為“刑重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而民莫敢為非,是一國皆善也”,通過重刑來使百姓心存畏懼之心,不敢做壞事,使得民眾都能守法向善。
參考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善于治國的人,只懲罰不守法的人,而不獎賞守法的好人,這樣,不需要動用刑罰,民眾就都能從善如流。不需要動用刑罰而民眾能夠從善如流,這是由于刑罰很重的緣故。刑罰很重,民眾就不敢違犯;結果不需要動用刑罰,民眾也不敢做壞事,這樣全國民眾就都守法了。
51.孝悌;致力,從事
52.①這兩則材料,都體現(xiàn)出儒家對孝悌的認知,那就是孝順雙親、尊敬兄長。②不同的是:孔子認為,推行仁道必須從孝悌入手,遵從孝悌,就不會冒犯父兄,更不會犯上作亂。孟子認為,“仁”和“義”是人不必通過學習和思考就具有的“良知”“良能”。孟子則從性善的角度提出,人人固有的是良心和本心,自然而然會做到愛親敬兄,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
【分析】
5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由原文“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可知,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由此可知,“孝悌”是仁愛的基礎。
“君子務本”的意思是“君子致力于根本”,所以“務”的意思是“致力,從事”。
5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同:材料一中,要實現(xiàn)仁,孝悌是根本,可見孝悌對“仁”的重要作用;材料二中是把孝悌推而廣之,整個社會就會和諧安定,從而實現(xiàn)“仁政”。由材料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和材料二“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可知,這兩則材料,都體現(xiàn)出儒家對孝悌的認知,那就是孝順雙親、尊敬兄長。
異:由材料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可知,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這種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由此可知,孔子認為,推行仁道必須從孝悌入手,遵從孝悌,就不會冒犯父兄,更不會犯上作亂。
由材料二“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可知,人不經(jīng)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jīng)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他們父母的;長大后,沒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們兄長的。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就是義。由此可知,孟子認為,“仁”和“義”是人不必通過學習和思考就具有的“良知”“良能”。孟子則從性善的角度提出,人人固有的是良心和本心,自然而然會做到愛親敬兄,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
翻譯: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這種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孟子說:“人不經(jīng)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jīng)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他們父母的;長大后,沒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們兄長的。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就是義,這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仁和義)是通行于天下的。”
53. 嘆 崇拜
54.學習文獻以達到博學,學習禮制以約束行為,最終成為博學循禮的君子,不會做出離經(jīng)叛道之事。
【分析】
53.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詞語含義和評價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根據(jù)后面的“嘆”可知,“喟然”是感慨的樣子,“喟”可解釋為“嘆、感嘆”。根據(jù)“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可知,這是顏淵在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認為孔子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太好,讓自己對學習“欲罷不能”。
54.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根據(jù)材料一“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可知,孔子以“文”“禮”育人是想讓人博學,并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根據(jù)材料二“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成為博學循禮的君子后,就不會做出離經(jīng)叛道之事。
參考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論語?子罕》)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再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jīng)叛道了?!?
(《論語?顏淵》)
55. 駕車 悲傷
56.同:①都主張依禮而行:②都認為是孝的重要表現(xiàn)。
異:孔子認為內(nèi)心的情感比外在的形式更重要;荀子認為外在的儀式很重要,主張按照等級來治辦喪葬,強調生死如一。
【分析】
5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樊遲御:樊遲為孔子駕車。御,駕車。
喪,與其易也,寧戚: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戚,悲傷。
56.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觀點的能力。
同:由孔子“死,葬之以禮”,荀子“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可知,在喪葬上二人都主張依禮而行;由孔子“問孝于我,我對曰……”荀子“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可知,二人都認為是孝的重要表現(xiàn)。
異:由“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禮節(jié)儀式,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可知孔子認為內(nèi)心的情感比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由 “故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使生無終始若一”可知,荀子認為外在的儀式很重要,主張按照等級來治辦喪葬,強調生死如一。
參考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行孝之道。孔子說:“不要違背于禮?!狈t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于禮’。”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俊笨鬃诱f:“父母活著的時候,應當以禮奉事;去世后,要以禮安葬,以禮祭祀?!薄墩撜Z·為政》
禮節(jié)儀式,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墩撜Z·八佾》
禮是謹慎地處理生和死的事情的。所以天子的棺槨有七層,諸侯的五層,大夫的三層,士的二層;其次,他們的衣服被子的多少、厚薄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棺材上的裝飾也都有所差別,用這些恭敬的裝飾死者,使其生死始終如一,一切都適合人的愿望,這就是先王的原則,忠臣孝子的準則?!髯印抖Y論》
57.陳成子弒簡公/陳恒弒其君 公曰“告夫三子!”/君曰“告夫三子”者
58.①材料二中,孔子提到“邦無道”時應言辭謙遜謹慎,與材料一中“知其不可”仍“不敢不告”似有矛盾。②但孔子認為,“邦無道”時,雖應言辭謙虛,但仍要行為正直,這與材料一中孔子對“禮”的堅持和捍衛(wèi)是共通的,都強調對原則的堅守。
【分析】
57.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
文中“陳成子弒簡公”“陳恒弒其君”是第一件事。陳恒把齊國的國君齊簡公殺了,這是犯上,弒君,嚴重的犯罪。這個是天地不能容,人神共怒的,完全毀壞了禮法。
孔子勸諫魯國國君魯哀公,請求他出兵討伐齊國的亂賊,誅殺陳恒,維護禮法。但是魯哀公作為國君自己不肯做主,卻讓孔子“告夫三子者”,可見當時禮崩樂壞?!叭印敝该蠈O、叔孫、季孫三家,魯國的朝政,甚至軍隊,都掌握在這三家手里,公室微弱。
58.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找出似有的矛盾所在,然后分析兩則材料強調的觀點本質是相同的。材料二孔子說“邦無道,危行言孫”,即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材料一中孔子反復強調“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報告不會有結果,但仍去報告魯國國君和三個執(zhí)掌實權的人,“知其不可而為之”,言語上沒有小心謹慎。這兩句話之間看起來是矛盾的。
材料一所說“邦無道,危行言孫”,除了說言語應謙遜謹慎,行為也要正直。在材料二中,孔子認為自己既然身為大夫,對于國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所以“不敢不告也”,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正是“危行”的具體表現(xiàn),這也體現(xiàn)了他對周禮的執(zhí)著。從這一點上說,兩則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其實質是相同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鬃育S戒沐浴以后,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恒把他的國君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卑Чf:“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笨鬃油顺笳f:“因為我曾經(jīng)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jīng)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材料二: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br />
59.材料一: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答一個即可) 材料二:功虧一簣
60.“我命在我不在天”強調自我肯定,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的自我選擇意識和自我負責精神。這與材料二中表達的“止,吾止也”“進,吾往也”有相似之處,我們是否追求仁道,是否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但“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句話僅從個體角度出發(fā),忽視了環(huán)境、他人、機遇等外部條件的影響。
【分析】
5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意,正確理解成語意思的能力。
“任重而道遠”意思是“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道路又遙遠,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成語為“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意思是“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成語為“死而后已”。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意思是“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成語為“功虧一簣”。
60.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語言、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首先理解“我命由我不在天”的意思,然后再結合第二則材料來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我命由我不在天”是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作的選擇也是出于自身,強調自我的價值,肯定自主性。
材料二“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思是“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爸?,吾止也”“進,吾往也”是在提醒我們,是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還是我們自己,與他人毫無關系。而“我命在我不由天”也是關注人的這種自主性。這是二者之間的相似性。但“我命在我不由天”完全強調“自我”的價值,而忽略了環(huán)境、他人等因素,過于絕對。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材料二: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br />
61. 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警惕,謹慎
62.孔子求仕行道的態(tài)度是用行舍藏,即處事進退上的總原則,不一味隱遁,也不一心戀祿迷官,“行”應具備謹慎小心、善于謀劃的能力,而不是有勇無謀,魯莽蠻干??鬃幼约阂彩沁@樣踐行的:魯國權臣醉心享樂,“孔子行”就是“藏”,體現(xiàn)了孔子處世的靈活性。
【分析】
6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第一則材料可翻譯為:孔子對顏淵說:“如果用我,就去積極行動;如果不用我,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子路說:“如果讓您率領三軍,您愿找誰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大河,即使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善于謀劃而且能完成任務的人。
由“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也就是“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善于謀劃而且能完成任務的人。”可知,孔子認為,子路詩歌做事不小心,不善于謀劃的人,由此可知,答題空一填寫: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由原句的翻譯“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可知,答題空二填寫:警惕,謹慎。
62.
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做法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第二則材料翻譯為:齊國人贈送魯國一批歌女樂師,季桓子接受了,好幾天不上朝,孔子就離開了魯國。也就是孔子根據(jù)季桓子的做法,認為他不時賢君,故離開魯國。
根據(jù)材料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可知,孔子行道的態(tài)度為用行舍藏,說明孔子做事上有自己的原則,而根據(jù)后文子路與孔子的對話,孔子所言“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笨芍?,孔子認為“行”就應該小心謹慎,而不應該像子路那樣魯莽行事;根據(jù)材料二魯國接受了歌女樂師,好幾天不上朝,也就是醉心享樂,故孔子離開魯國,也就是“藏”,這可見孔子處世的靈活性。
63. 修飾(這里指對外在形式如儀容、舉止、禮節(jié)等的修飾和講求) 數(shù)
64.同:都認為“文”“質”應兼?zhèn)?、統(tǒng)一。
異:材料一強調“文”的重要性,認為良好的本質應當有適當?shù)谋憩F(xiàn)形式,正如去掉毛以后虎豹的皮與犬羊的皮并沒有差別;材料二強調“質”的重要性,反對“文”勝“質”,正如策祝史官易陳禮數(shù)而不知禮意,失之浮夸。
【分析】
6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材料一“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意思是,君子有好本質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文”:修飾。
材料二“失其義,陳其數(shù)”意思是,丟掉禮節(jié)的本質內(nèi)涵,只是陳說外在形式。“數(shù)”:形式、禮數(shù)。
由此可知,“數(shù)”與“文”意思相近。
64.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整體把握能力。
本題要求比較兩則材料質文觀的異同。首先理解“質”,指的是內(nèi)涵、本質,“文”指的是修飾、形式。
材料一“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意思是,文采如同本質,本質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材料二“其數(shù)可陳也,其義難知也”意思是,那些禮數(shù)是可以陳說的,其中的禮意難以了解啊。由此可知,兩文都強調“文”“質”應兼?zhèn)?、統(tǒng)一。
材料一“虎豹之韉猶犬羊之鞟”意思是,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這兩樣皮革就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了。強調的是“文”的重要性。材料二“其數(shù)可陳也,其義難知也”意思是,那些禮數(shù)是可以陳說的,其中的意義難以了解啊。強調的是“質”的重要性。
【點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棘子成說:“君子有好本質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采如同本質,本質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這兩樣皮革就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了?!?br />
(材料二)
史是祝史官的史,懂得禮節(jié)的形式卻不懂得這些禮節(jié)的內(nèi)涵,《禮記?郊特牲》所說的“丟掉禮節(jié)的本質內(nèi)涵,只是陳說外在形式,這是祝史官的事。因此那些禮數(shù)是可以陳說的,其中的意義難以了解啊”。
65. 退 兼人
66.體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體會:教育應對學生的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應依據(jù)學生的品性,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品德和學業(yè)方面的培養(yǎng)。
【分析】
65.
、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做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冉求大膽地向前進一步;仲由敢作敢為有時不夠慎重,所以要抑制約束仲由慎重地退后一步。孔子對冉有、子路的評價分別是“退”“兼人”。
66.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nèi)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所給的第一則材料,說的是孔子對“柴”“參”“師”“由”四個弟子的特點了解得很透徹。第二則材料說的是每個人的資質稟賦有差別,接受能力也不一樣,應教給他們不同的內(nèi)容。第三則、第四則材料,同樣是問孝,孔子對子夏、孟懿子分別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由此可以得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觀點來。
談體會,也應扣住“因材施教”這一核心問題去談,具體可以談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好處等。
參考譯文:
(1)柴性愚直,參性魯鈍,師性偏辟,由性剛猛。
(2)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3)子夏問什么是孝道??鬃诱f:“(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幫著做,有了酒飯,讓長輩吃,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4)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保ê髞恚┓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狈t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br />
67. 時間周而復始,一周年 三年之喪
68.①“居處不安”是指君子服喪時,閑居也不覺得安適,所以不那樣做,遵循“孝”和“禮”,體現(xiàn)出“仁愛”的思想。②“居無求安”指君子居住不追求安逸,體現(xiàn)出安貧樂道(“學以致其道”)的思想。③“居處不安”是精神層面的安心,“居無求安”是物質層面的安適。
【分析】
67.
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之理解詞語含義和內(nèi)容主旨的能力。
根據(jù)前語境“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可知宰我認為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再結合“舊谷既沒,新谷既升”來判斷,“期可已矣”中“期”應該是滿一年時間。
結合“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可見宰我對當時喪禮規(guī)定的三年喪期很不滿意,覺得時間太長了。再結合“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可知他認為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形式上,一年就足夠了。
68.
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之理解詞句含義的能力。
材料二講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而應當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飲食與居處。他工作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jīng)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上,從而成就自己的高尚主體人格。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宰我問:“父母死了,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一定會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荒廢。舊谷已經(jīng)吃完,新谷已經(jīng)登場,取火用的燧木已經(jīng)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笨鬃诱f:“喪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錦緞,對你來說心安嗎?”宰我說:“心安?!笨鬃诱f:“你心安,就那樣做吧!君子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感到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安寧,所以不那樣做?,F(xiàn)在你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說:“宰我不仁?。『⒆由聛砣旰?,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三年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難道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之愛嗎?”
材料二:
孔子說:“君子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br />
69.心胸開闊,意志堅毅
70.①曾子認為要以實行仁為己任而且直到死才結束,所以是很遙遠的,要窮盡一生去追求,所以實踐仁的這一路是遙遠的。
②孔子認為追求仁德是自己的追求,當下定決心追求時,所做的一切都會努力向仁德靠攏,仁就不遠。
③孔子強調的是追求仁的主觀能動性,曾子強調的是實踐仁需要持之以恒。
【分析】
6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其中“弘毅”譯為“心胸開闊,意志堅毅”。
70.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能力。
這是一道原因概括題??忌紫纫鞔_回答曾子和孔子對“仁”離我們“遠”還是“不遠”這一問題的看法,然后分析各自不同看法的理由。
根據(jù)材料一,曾子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可知,曾子認為“仁”離我們“遠”。理由有二:一是實行仁為己任而且要窮盡一生去追求,直到死才能結束,并且實踐“仁”的這一路也遠。曾子強調的是實踐“仁”要持之以恒。
根據(jù)材料二,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孔子認為“仁”離我們“不遠”。理由是當下定決心追求仁德,一切都會向仁德靠攏,所以“仁”就不遠??鬃訌娬{的是追求“仁”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譯文: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因為擔子沉重,路途遙遠。以實行仁德為己任,擔子不是很沉重嗎?直到死才罷休,路途不是很遙遠嗎?”
(《論語·泰伯》)
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決心追求它,仁就會到來?!?br />
(《論語·述而》)
71.起立 仁者愛人
72.子女要指出父母的過錯,這是“義”。但指出錯誤的方式應該是委婉勸諫,如果建議不被聽從,做子女的仍然要保持恭敬,不能違逆父母,就算心里有憂愁,也不怨恨父母,這是“情”。這種做法明確“情”與“義”的重要性,但更強調“情”。
【分析】
7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作”在文言文中有“起”的意思,這里解釋為“起立”??鬃訉@些人的舉動,表明他對這些人的尊敬,體現(xiàn)了“仁者愛人”的思想。
7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這則材料談的是子女如何對待父母的錯誤??鬃诱J為要委婉勸諫,如果父母不聽從,也要保持恭敬,不可怨恨。由此可見,子女應當指出父母的錯誤,這是“義”的要求。但要采取委婉的方式,并且就算不被聽從也不能怨恨父母,可見“情”的重要性。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前提是要對傳統(tǒng)文化有正確的理解。如何看待孔子的這種做法,應該見仁見智,但就本題而言,正確理解非常重要。
參考譯文: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衣冠整齊的貴族和盲人時,即使(他們)年少,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jīng)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孔子說:“侍奉父母(遇到其有過錯)應當委婉地提出建議,自己的建議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也要做到恭恭敬敬不違逆父母,(做子女的此時)就算很憂愁也不能怨恨(父母)?!?br />
這是一份2022年浙江語文高考二輪復習重難點之重難點一+字音、字形學案,共18頁。學案主要包含了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年浙江語文高考二輪復習重難點之重難點四+語句的簡明、連貫、得體學案,共1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年浙江語文高考二輪復習重難點之重難點十三+作文學案,共59頁。學案主要包含了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審題立意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