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成因及判讀在近幾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頻次較高,既有對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成因、特點等知識的考查,也有對讀圖、析圖能力的考查。多以各種氣候資料統(tǒng)計圖表切入,結合區(qū)域圖,考查氣候類型的判斷、分布規(guī)律、成因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選擇題和綜合題并重。
1.氣候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
(1)緯度位置
緯度位置影響著地面獲取太陽輻射的多少,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不同緯度,氣候不同,主要影響氣溫。
(2)大氣環(huán)流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jié)移動,主要影響降水。
(3)海陸位置
同緯度陸地夏季氣溫比海洋高,冬季低;內陸降水少。同緯度海洋冬季氣溫比陸地高,夏季低;近海一般降水多。
(4)地形地勢
①山地由于地勢的影響,形成了周圍氣溫高、中心氣溫低的分布特點;盆地因地勢中間低周圍高,形成了周圍氣溫低、中心氣溫高的分布特點;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響,引起水熱的垂直分異,從而形成氣候的垂直變化。
②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區(qū)。
③山脈的分布影響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和范圍。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氣候呈現(xiàn)南北狹長延伸而逐步更替的變化特點。
(5)洋流
暖流經過地區(q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寒流經過地區(qū),氣溫較低,降水較少。
(6)人類活動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使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植樹造林、修水庫也可調節(jié)局部氣候。
2.世界氣候分布規(guī)律與大氣環(huán)流、洋流的關系(以北半球為例)
3.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規(guī)律
氣候特征類答題模板
4.等溫線圖的判讀
等溫線圖是描述某地區(qū)氣溫分布狀況的地圖,因氣溫與其他地理要素的密切相關性,成為高考綜合考查中的重要圖類之一,判讀的重點是等溫線的分布及變化趨勢。
圖1 某城市氣溫時空分布圖
圖2 某地區(qū)年均溫分布圖
圖3 某區(qū)域某日某時刻的等溫線分布圖
等溫線圖是等值線圖中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具有等值線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等溫線數值的判讀
①彎曲狀況:主要看等溫線彎曲的方向,若向數值大的方向彎曲,其中間區(qū)域數值低;反之,數值高(如圖1中a地等溫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彎曲,氣溫值高于13 ℃)。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②閉合狀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圖2中①地氣溫大于24 ℃)。
(2)等溫線走向及其影響因素
(3)等溫線的彎曲及其影響因素
①海陸與季節(jié):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夏季,陸地等溫線向高緯彎曲,海洋等溫線向低緯彎曲。也可以概括為:一(月)陸(向)南(彎曲),七(月)陸(向)北(彎曲)。
②地形:若等溫線穿過山脈或高地時,等溫線凸向氣溫高的地區(qū);等溫線穿過河谷或低地時,等溫線凸向氣溫低的地區(qū)。
③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溫線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溫線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緯)凸出的為暖流,等溫線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緯)凸出的為寒流。
(4)等溫線的疏密及其影響因素
等溫線的疏密反映溫差的大小,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等溫線稀疏,溫差較小。
①季節(jié):冬季等溫線密集,夏季等溫線稀疏。因為冬季南北溫差較夏季大。
②溫度帶:溫帶地區(qū)等溫線密集,熱帶地區(qū)等溫線稀疏。因為溫帶地區(qū)的氣溫差異大于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qū)。
③海陸位置:陸地等溫線密集,海洋等溫線稀疏。因為陸地表面形態(tài)復雜,海洋表面性質單一且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于海洋。
④洋流:寒暖流交匯處等溫線密集,鋒面天氣系統(tǒng)中鋒線附近等溫線密集,因為冷暖差別大。
⑤地形:平原、高原面上等溫線稀疏,山地和高原邊緣地區(qū)的等溫線比較密集(如圖2中臺灣東部為臺灣山脈,等溫線密集,而其西部為平原地形,等溫線稀疏)。
5.等降水量線的判讀
(1)把握疏密程度
等降水量線密集,表示降水地區(qū)差異大,一般山區(qū)或山地迎風坡等降水量線比較密集。如上圖中甲地附近。等降水量線稀疏,表示降水地區(qū)差異小,一般地勢平坦的平原或高原上等降水量線比較稀疏。如下圖中的丙地南部。
(2)描述延伸方向
若等降水量線與海岸線平行,表示影響降水的因素主要是海陸位置(或季風);若與等高線平行,表示影響降水的因素主要是海拔(或地形)。
(3)察看形狀變化
①若等降水量線閉合,可能是多雨中心(原因可能是迎風坡),如下圖中Q地;也可能是少雨中心(原因可能是背風坡或內陸盆地)。
②在分析彎曲的等降水量線時,按照“凸高為低,凸低為高”的規(guī)律來判斷,若向數值高的地方凸出,則說明該地降水少,若向數值低的地方凸出,則說明該地降水多。
(4)降水空間分布特征的描述
降水空間分布特征的描述模式:“從××向××遞減”或“××地區(qū)降水多,××地區(qū)降水少”。降水空間差異大(小)。
6.氣候類型的判讀
(1)常見氣候資料統(tǒng)計圖
(2)主要判讀方法
①根據分布規(guī)律判斷
②根據氣候特征判斷
氣候類型的判讀要嚴格把握“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原則,仔細讀取氣候的相關信息:溫度(最高溫、最低溫、出現(xiàn)月份、各月溫差大小)、降水(總量多少、各月分布差異、降水多少的分配季節(jié)),將總結出的降水與溫度特點結合,進而確定氣候類型名稱。
③依據景觀圖及文字描述判斷氣候類型
不同的氣候區(qū)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類型,因此在掌握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時,還應該掌握該地的自然景觀特征,仔細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觀圖特征,進而判斷氣候類型。
④特殊地區(qū)氣候類型的判斷
a.四處(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和中美洲東北部)熱帶雨林氣候——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來自海洋的信風+迎風坡+沿岸暖流”。
b.赤道地區(qū)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勢高”。如東非高原地勢較高,上升氣流弱,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c.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位于西風帶內,但處于山脈的背風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脈東側,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d.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澳大利亞東南部和新西蘭)。
e.南北美洲西海岸氣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的特征,主要是因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響,氣候分布不能深入內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帶。
f.受寒流影響熱帶沙漠氣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魯寒流沿岸。
g.北半球同一種氣候,在中高緯度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較低,這是受沿岸寒流影響的結果;而在大陸西岸分布的緯度較高,這是受沿岸暖流影響的結果。
根據氣候特征和氣候資料判讀氣候類型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判斷半球
第二步:以“溫”定帶
第三步:以“水”定型
[例]一地的自然景觀主要取決于其水熱條件。下圖為“北緯30°附近甲、乙兩地的自然景觀圖”。完成(1)~(2)題。
(1)下圖為北緯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氣候統(tǒng)計圖。與甲、乙兩地相對應的是( D )
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
(2)甲、乙兩地自然景觀迥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D )
A.太陽輻射B.距海遠近
C.洋流性質D.海拔高度
解析 第(1)題,甲處的自然景觀遠處是寸草不生,說明該地降水稀少;靠近水源的地方(湖邊)則生長著熱帶植被,熱量條件較好,對應的應是④地的氣候統(tǒng)計圖。乙地植被以草原為主,但矮小稀疏,說明此地水分條件和熱量條件較差,③地的氣候統(tǒng)計圖比較適合。第(2)題,甲、乙兩地同處于北緯30°附近,無論冬季還是夏季,兩者氣溫差異明顯,只有海拔高度的不同才能造成這么大的差異。另外,北緯30°附近的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④地氣溫明顯低于同緯度其他地區(qū),因此可推知④地海拔高。
水分盈虧量是降水量減去蒸發(fā)量的差值,反映氣候的干濕狀況。當水分盈虧量>0時,表示水分有盈余,氣候濕潤;當水分盈虧量
這是一份2022屆高三高考地理全國通用版一輪專題復習 第2講 高考必考題突破講座 學案,共19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剖面圖的判讀,等值線地圖的判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屆高三高考地理全國通用版一輪專題復習 第4講 地球的自轉 學案,共29頁。
這是一份2022屆高三高考地理全國通用版一輪專題復習 第15講 高考必考題突破講座 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和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學案,共12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地質剖面圖判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