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課時:延續(xù)文化血脈
一、教學目標
1. 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yǎng)熱愛中華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情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 通過學習,能夠描述中華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特點及力量;列舉中華文化的內(nèi)容;訓練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的能力。
3. 知道中華文化的產(chǎn)生、內(nèi)容和意義;知道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揚中華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二、本課重點
1.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內(nèi)涵。
2. 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增強文化自信。
三、情景導入
視頻展示:國家寶藏——一眼萬年
四、新課講授
中華文化根
1、中華文化特點
(1)國家寶藏文物圖片
有興趣的同學去了解一下這些“寶藏”背后的故事嗎?
總結:
各族人民團結互助,相互學習,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2、認識中華文化
(1)你還知道哪些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文學藝術
文化典籍
語言文字
總結: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等等,共同組成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2)比較中外文明發(fā)展
(3)想一想:為什么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沒有中斷過?中華文化歷經(jīng)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總結:
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zhàn)、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新時代,延續(xù)文化血脈需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1)視頻:遠古時到如今的中國文化中的文化精髓
(2)弘揚中華文化的意義是什么?
總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nèi)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3)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
總結: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fā)展。
(4)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總結:
①要有對歷史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fā)展前景有堅定執(zhí)著的信念。
②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采取包
容、借鑒、吸收的態(tài)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
③要形成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對人類文明成果的自覺和自信;保持高度開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于養(yǎng)成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堅持以文化創(chuàng)新為動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形成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4、合作探究
觀點一:君要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
觀點二: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1)辨析上述兩個觀點,談談現(xiàn)代社會中關于“孝”的新變化。
從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這幾個方面討論
美德萬年長
1、美德萬年長
(1)你知道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有哪些?
總結:
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新型人際關系:“先人后己”“舍己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強調(diào)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r>(2)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
總結: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tǒng)美德已經(jīng)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文化基因。
2、探究與分享(P63)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r>——《孟子·梁惠王下》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
(1)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代代相傳,雖然孟子和范仲淹生活的年代相隔一千多年,但他們的憂樂思想一脈相承。閱讀這兩段名言,你得到什么啟發(fā)?將你的憂樂觀與同學分享。
總結講述: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思想的傳承和發(fā)展,說明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具有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品質(zhì),中華傳統(tǒng)美德熔鑄了中華民族堅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遠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
我的憂樂觀: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樂;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以維護國家的尊嚴、榮譽和利益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
3、圖片展示
(1)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我們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總結:
美德的力量在于踐行。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青少年責無旁貸;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須身體力行。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內(nèi)容、意義和怎樣傳承中華文化;知道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樣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有了更多的認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傳承中華文化,爭做美德少年,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讓美德走進生活、走向未來,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國家
產(chǎn)生時間
發(fā)展
結果
古巴比倫
公元前3500年
波斯入侵,巴比倫王國滅亡
煙消云散
古印度
公元前3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化雅利安化
雅利安化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
先后希臘化、羅馬化、伊斯蘭化
面目全非
古中國
公元前2100年
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至今
流傳至今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延續(xù)文化血脈教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授研討,課堂小結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與法治)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延續(xù)文化血脈優(yōu)質(zhì)教案及反思,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故事導入,學習目標,教學故事一,小組合作,教學故事二,知識拓展,知識梳理,課堂訓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延續(xù)文化血脈教學設計,共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