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力與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讀地質構造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內力作用的表現:
2.地質構造:(1)褶皺。①概念:構造運動產生的強大_____,使巖層發(fā)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②形態(tài)。
(2)斷層。①形成:構造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張力或_______,超過了巖層所能承受的強度,致使巖層發(fā)生_____,并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錯動、_____。②常見地貌:斷塊山、_____、陡崖。(3)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二、外力與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讀外力作用關系圖,并完成下列問題。1.風化作用的類型:
2.侵蝕和搬運:(1)流水侵蝕作用。
(2)風力侵蝕和搬運:風吹揚起巖石,并攜帶碎屑_____巖石的過程。(3)冰川、波浪侵蝕和搬運:冰川的侵蝕和搬運主要發(fā)生在___緯度和____________地區(qū);波浪的侵蝕和搬運主要在沿海、沿湖等地區(qū)。
3.堆積:(1)堆積作用概念:巖石風化和侵蝕后的產物在外力的搬運途中,由于_____搬運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繼續(xù)搬運而發(fā)生沉淀、沉積的過程。(2)沉積規(guī)律:通常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形成_____、砂、_____、粘土等顆?;虼笮〔煌某练e物;但_____消融后的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常雜亂地堆積在一起。
【探索應用】人們一般用“堅如磐石”來形容愛情的堅貞。結合“外力作用”,分析“堅如磐石”是否科學?提示:不科學。外力作用中的風化、侵蝕作用會使地表的巖石發(fā)生破碎,再堅硬的巖石,經過漫長地質年代的風化、侵蝕之后都會崩解和破碎。所以“堅如磐石”的說法從地理的角度是不科學的。
基礎考點1 板塊運動與地貌【研析考題】例題 板塊運動對地質構造的影響(2020·全國Ⅱ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芯勘砻?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圖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從板塊運動的角度解釋圖示區(qū)域斷裂發(fā)育的原因。(2)簡述圖示區(qū)域河流多沿斷裂分布的原因。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圖示區(qū)域地處我國西南橫斷山區(qū),區(qū)域斷裂發(fā)育顯著;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可知,斷裂發(fā)育是由于板塊運動的壓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使巖層發(fā)生斷裂;該地處于從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級階梯的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板塊運動活躍,受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擠壓的影響,造成板塊運動的壓力超過該地巖石的承受能力而導致斷裂發(fā)育。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圖示區(qū)域斷裂發(fā)育顯著,斷裂沿線巖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蝕,在流水侵蝕作用下發(fā)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斷裂分布。
答案:(1)受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擠壓的影響。圖示區(qū)域處于從青藏高原(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向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地帶,構造運動活躍。板塊(地殼)運動的壓力超過這里巖石的承受能力,斷裂發(fā)育。(2)斷裂沿線巖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蝕,發(fā)育成河流。
【關聯知識】關聯 板塊運動與地貌
【對點訓練】  下圖示意某區(qū)域板塊及巖漿的運動狀況。完成1、2題。
1.推動板塊運動的主要能量來自(  )A.太陽輻射能B.海洋潮汐能C.地球內部放射能D.地球自身重力能2.下列水域的形成,與圖示板塊運動結果基本吻合的是(  )A.地中海B.日本海C.里海D.紅海
【解析】1選C,2選D。第1題,太陽輻射不能影響到地球內力作用表現;海洋潮汐能是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主要使地球的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產生周期性運動,巖漿活動發(fā)源于軟流層,屬于地球內部;圖示地球內力作用形式有板塊運動和巖漿活動,主要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放射能;地球自身重力能是由于地球引力形成的,無法推動板塊運動和巖漿活動。第2題,圖示板塊背離運動,中間區(qū)域逐漸擴大,屬于生長邊界;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相對運動的消亡邊界,面積逐漸縮小,A項錯誤;日本海和里海在亞歐板塊內部,不在板塊交界處;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面積逐漸變大。
  讀太平洋東部某地大洋洋底巖層年齡分布圖,完成3、4題。
3.甲板塊可能位于(  )A.非洲板塊B.美洲板塊C.太平洋板塊D.印度洋板塊4.關于乙處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圖示邊界類型會出現深海溝②圖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嶺③處于板塊的消亡邊界④冰島的成因與此一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3選C,4選D。第3題,此圖為太平洋東部某地大洋洋底巖層年齡分布圖,由圖中乙地附近洋底巖層年齡大約為0~7百萬年,向兩側逐漸增加,說明乙地附近為巖漿噴發(fā)新生成的巖層,那么該地應該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該生長邊界應該是太平洋海嶺,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之間。該生長邊界位于甲板塊的東側,甲板塊可能位于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西部為消亡邊界,印度洋板塊東部是消亡邊界,非洲板塊遠離太平洋。第4題,乙處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海底可能形成海嶺,深海溝出現在消亡邊界,①③錯誤,②正確。冰島位于大西洋,是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出露海面形成的,冰島位于板塊生長邊界,④正確。
 【加固訓練】 秦嶺山地是古老的褶皺斷層山地。地質歷史時期,秦嶺造山帶屬于揚子板塊北緣,而后分裂出秦嶺板塊,導致秦嶺造山帶出現了三個板塊共存的格局。北秦嶺早在4億年前就已上升為陸地,遭受剝蝕,山脈主脊偏于北側,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南秦嶺卻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積。在距今3.75億年的地殼運動中,南秦嶺隆起,露出海面。下圖示意秦嶺地質歷史時期構造。據此完成1~3題。
1.秦嶺的主要成因是(  )A.華北板塊向揚子板塊俯沖,地殼隆起B(yǎng).揚子板塊斷裂下陷,南秦嶺形成地壘C.位于板塊張裂地帶,海底火山灰堆積D.陸地多河流發(fā)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積2.圖示地質歷史時期,與南秦嶺相比,北秦嶺(  )A.煤炭資源更豐富B.植被種類更少C.巖層中化石更多D.山坡短且陡峭
3.勉略洋(  )A.洋面不斷擴大B.洋殼穩(wěn)定C.多玄武巖D.多珊瑚島
【解析】1選A,2選D,3選C。第1題,根據圖示板塊運動可知,華北板塊向揚子板塊俯沖,導致位于兩大板塊之間的地殼抬升,形成秦嶺山脈。第2題,根據材料并結合圖示信息可知,圖示地質歷史時期,南秦嶺以海相沉積為主,相對平緩。北秦嶺位于兩個板塊交界處,上升為陸地時間較久,地殼巖漿活動頻繁,且山脈主脊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所以山坡短且較陡峭。第3題,據圖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嶺與揚子板塊內部相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巖漿噴出洋殼,巖漿活動頻繁,洋殼不穩(wěn)定;巖漿噴出洋殼冷卻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巖,可能存在火山島,而不是珊瑚島;勉略洋地區(qū)未來會演變成陸地。
基礎考點2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研析考題】例1 地質構造的判斷(2018·江蘇高考)下圖為“某區(qū)域地質簡圖”。該區(qū)沉積地層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變老。讀圖回答(1)、(2)題。
(1)從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質剖面示意圖是(  )(2)為揭示深部地質狀況,在丙處垂直鉆探取芯,可能發(fā)現的地層是 (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疊系D.第四系
【解析】(1)選A,(2)選A。第(1)題,從圖中甲乙之間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的數值可知,甲乙之間為山地;從材料中P、C巖層的新老順序,可知甲乙之間巖層分布狀況是老-新-老,呈現為向斜的分布特征;符合上述要求的是向斜山。第(2)題,丙處垂直向下鉆探取芯,可能獲取到比丙處D巖層更老的巖層S1和S2,即志留系巖層。
例2 地質構造剖面圖的判讀(2020·全國Ⅲ卷)下圖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此完成(1)、(2)題。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2)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該面形成時期,所在區(qū)域可能(  )A.地殼持續(xù)抬升,遭受侵蝕B.地殼持續(xù)下降,接受沉積C.地殼運動穩(wěn)定,遭受侵蝕D.地殼運動穩(wěn)定,接受沉積
【解析】(1)選D,(2)選C。第(1)題,讀圖可知,斷層①將灰?guī)r④斷開,故灰?guī)r④先形成,斷層①后形成;斷層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蝕,形成侵蝕面,之后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砂礫石層②;最后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第(2)題,讀圖可知,砂礫石層的下界存在侵蝕面,可知該面形成的時期遭受侵蝕;侵蝕面相對平坦而廣闊,其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說明地殼運動相對穩(wěn)定。
【關聯知識】關聯1 褶皺與斷層
關聯2 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關聯3 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區(qū)別(1)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導致的巖層變形變位,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主要有褶皺(向斜、背斜)、斷層。(2)構造地貌是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特征,它的主要類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別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斷塊山均為地貌類型。
【對點訓練】  (2020·南昌模擬)地理工作者通過鉆探對M巖層(沉積巖)進行研究。下圖示意鉆探區(qū)地形及獲得的鉆探數據,下圖中數據包括M巖層底面的海拔和埋藏深度(單位:m)。據此1~3題。
1.a、c兩條等高線的海拔分別是(  )A.260 m,280 mB.280 m, 260 mC.270 m,280 mD.280 m ,270 m2.圖示區(qū)域的地貌是(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
3.下列四條線路,出露地表的巖層由老變新的是(  )①從鉆探點I到鉆探點Ⅱ②從鉆探點Ⅱ到鉆探點Ⅴ③沿等高線b向西北④沿等高線b向西南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1選B,2選B,3選C。第1題,讀圖可知,圖中Ⅰ處巖層底部海拔為150米,埋藏深度為119米,所以地面高度為269米;Ⅲ巖層底部海拔為150米,埋藏深度為120米,地面高度為270米;Ⅳ巖層底部海拔150米,埋藏深度為130米,地面高度為280米;根據等高線分布規(guī)律,a為280米,b為270米,c為260米。第2題,讀圖可知,Ⅱ處巖層底部海拔為198米,較兩側的150米為高,所以巖層中間向上彎曲,為背斜,而該地地面高度為255米,兩側為269米和270米,說明地勢中間低,兩翼高,應為谷地,所以該地為背斜谷。第3題,讀圖,結合上題分析,該地地質構造為背斜,背斜構造巖層自中間向兩翼由老變新,從鉆探點Ⅱ到鉆探點Ⅴ,為自中
間向兩翼,結合指向標可知,沿等高線b向西北,也是自中間向兩側的線路,巖層年齡也是由老變新。
  (2020·吉林聯考)下圖為我國某局部地區(qū)地形及地表巖層分布情況示意圖,該地的地下巖層也均成層分布。讀圖完成4、5題。
4.圖示地區(qū)(  )A.山脈大體呈南北走向B.a處受外力堆積作用明顯C.b處可以開采到地下水D.c處巖層受擠壓形成向斜5.若a和e兩地自然植被類型不同,則d名山最可能是(  )A.長白山B.華山C.泰山D.黃山
【解析】4選C,5選B。第4題,根據圖文材料可知,該地山脈大體呈東西走向;根據地表巖層的新老關系,a處為老巖層,受外力侵蝕后出現在地表,b處巖層中心新,地貌表現為山地,故b為向斜山,地下可儲存地下水;c處受外力侵蝕形成背斜谷。第5題,d~n處地形為陡崖,且d~e間缺失巖層3、4,所以n處存在斷層構造,說明d山為斷塊山,題干條件“a 和e兩地自然植被類型不同”,說明圖示山地位于自然帶的分界線上。華山位于秦嶺山脈且為斷塊山。長白山、泰山和黃山的南北兩側山麓自然帶是相同的。
 【加固訓練】    (2020·海南聯考)如圖為某地區(qū)地質構造圖。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巖層①②③④的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②①④③2.形成圖中斷層的力有重力和(  )A.水平剪切力B.水平擠壓力C.垂直頂托力D.水平拉張力
3.巖層⑤是(  )A.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變質巖B.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巖C.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沉積巖D.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巖漿巖
【解析】1選D,2選D,3選A。第1題,讀圖可知,呈水平狀態(tài)分布的沉積巖中,往往老巖在下,新巖在上,因此,由早到晚的順序是②④③,又因為,①是地下巖漿侵入地殼,破壞了②巖層,但沒破壞④③巖層。因此,②巖層比①巖層形成時間早,因此,圖中巖層①②③④的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順序②①④③。第2題,巖層的斷裂沒有受到水平剪切力的作用;在斷層處巖層沒有向上凸起,故沒有受到水平擠壓力作用;巖層如果受到垂直頂托力作用,應該向上運動,與圖示斷層處巖石運動方向相反;巖層受到水平拉張力,巖層發(fā)生斷裂,在重力的作用下,巖層向下沉,故形成圖示斷層的巖層分布。第3題,巖層⑤為沉積巖接觸到巖漿,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形成變質巖;巖石⑤為變質巖,不是巖漿巖和沉積巖。
基礎考點3 內外力作用與地貌【研析考題】例1 外力作用與地貌(2020·全國Ⅰ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fā)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fā)時期。
(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fā)生的變化。(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
【解析】第(1)題,抓住“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這句話是解題的關鍵。玄武巖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說明最初的平坦臺地被流水侵蝕、切割,起伏加大,且由臺地變成平頂山之后變成了尖頂山,說明面積變小。第(2)題,由材料可知,玄武巖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單元,后經流水的侵蝕、切割,形成尖頂山、平頂山,地貌侵蝕程度越嚴重,說明巖石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尖頂山已經沒有臺地的特征,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臺地受侵蝕輕,構成
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平頂山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征,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
答案:(1)臺地被流水侵蝕、切割,起伏加大,面積變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構成臺地的玄武巖。理由:地貌侵蝕程度越嚴重,說明巖石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臺地受侵蝕輕,構成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平頂山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征,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尖頂山已經沒有臺地的特征,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
 【備選例題】 (2019·江蘇高考)下圖為某次地質野外考察時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巖層,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溝谷,N是巖層層面。讀圖完成(1)、(2)題。
(1)界面M反映的地質含義不同于N的是(  )A.沉積物變化    B.古氣候變化C.古環(huán)境變化D.構造運動變化(2)該區(qū)域(  )A.甲抬升前持續(xù)接受沉積B.乙形成時代晚于甲巖層C.乙形成后經歷長期侵蝕D.丙是背斜受侵蝕的結果
【解析】(1)選D,(2)選C。第(1)題,由材料和圖片可知,M上部的巖層是水平的,M下部的巖層是彎曲的,因此M表達的地質意義和N不同就在于彎曲巖層經過地殼的擠壓形成了褶皺,而上部的巖層主要以外力作用為主,如沉積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巖層是沒有經過擠壓作用的;無法看出古氣候的變化和古環(huán)境的變化,通過巖層的順序只可以判斷地殼運動的變化,而沉積物的變化也無法判斷。第(2)題,巖層位于下方的先沉積,位于上方的后沉積,因此乙形成的時代要早于甲巖層;從圖中可以看出乙的巖層覆蓋相對密集,外表有明顯的侵蝕痕跡,而且最上部的巖層并不是連續(xù)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經歷了長期的侵蝕過程;
甲是水平巖層和彎曲巖層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經歷了外力作用的侵蝕,形成了剝蝕面,因此并不是持續(xù)地接受沉積;丙是地表的溝谷,而且此處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單純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蝕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內力作用發(fā)生斷裂而形成的溝谷。無法判斷其形成。
【關聯知識】關聯1 外力作用表現形式及作用
關聯2 外力作用與地貌(1)侵蝕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堆積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3)不同區(qū)域的主導外力作用。
(4)根據風力堆積物判斷盛行風向。①根據沙丘判斷風向。沙丘的緩坡為迎風坡,如圖。
②根據堆積物的大小判斷風向。堆積物顆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風向,如圖。
 【知識拓展】1.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2.流水、風力與冰川堆積地貌的差異:(1)從地表形態(tài)看:流水堆積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總體比較平坦,而冰川堆積地貌多呈波狀起伏。(2)從堆積物質上看:流水堆積和風力堆積的物質分選性較好,往往是顆粒較大、比重較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較小、比重較小的物質后沉積;冰川堆積物則大小混雜在一起,無分選性。
【對點訓練】  遼河口形成了大片廣闊的潮灘,生長著一望無際的鹽地堿蓬。潮漲潮落在灘面沖刷出一道道潮溝——類似河流坡面沖溝,呈樹枝狀分汊,被形象地稱為“潮汐樹”。鹽地堿蓬能穩(wěn)定溝岸和溝槽,是“潮汐樹”發(fā)育生成的關鍵因素。若沒有植被,潮水會不斷破壞溝岸,沖刷出新的溝槽,形成的是散亂的辮狀水道。下圖示意遼河口位置及潮溝地貌景觀圖。讀圖完成1、2題。
1.潮流塑造潮溝的過程,下圖所示(箭頭表示漲潮和落潮)。漲潮、落潮速度差異及其對潮溝形成的影響正確的是(  )①漲潮速度快,導致海底侵蝕②落潮速度慢,導致泥沙堆積 ③落潮速度快,導致海底侵蝕④漲潮速度慢,導致泥沙堆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堿蓬在潮溝形成中的作用有(  )①阻擋潮流速度,加固潮溝岸壁②阻礙人類活動,保持海灘原貌③相對加快溝中水流速度,穩(wěn)定水道④影響海水多少,減緩海浪侵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選B,2選C。第1題,由于漲潮時海水上升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而落潮時海水下降的方向與重力方向一致,因此落潮速度快,漲潮速度慢。由題干提示潮漲潮落類似河流的流水作用,因此落潮速度快,海水侵蝕作用強,導致海底侵蝕;漲潮速度慢,海水堆積作用強,導致泥沙堆積。第2題,堿蓬可以增加地面摩擦系數,阻擋潮流速度;堿蓬的根系可以加固潮溝岸壁。堿蓬植株矮小,不能阻礙人類活動。由題干提示若沒有植被,潮水會不斷破壞溝岸,沖刷出新的溝槽,形成的是散亂的辮狀水道。因而堿蓬可以相對加快溝中水流速度,穩(wěn)定水道。堿蓬可以減緩其所覆蓋區(qū)域的海浪侵蝕,使海水相對集中侵蝕溝槽,但堿蓬不能影響海水的多少。
  如圖示意華山地區(qū)地質概況。華山地區(qū)出露花崗巖和片麻巖。片麻巖為距今27億年前的火山巖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據此完成3、4題。
3.片麻巖形成于(  )A.沉積環(huán)境B.變質環(huán)境C.冷凝環(huán)境D.熔融環(huán)境4.對圖中地質概況的形成,推斷合理的是(  )A.沉積作用→固結成巖→地殼抬升B.變質作用→巖漿活動→重熔作用C.地殼抬升→外力作用→重熔作用D.巖漿活動→地殼抬升→外力作用
【解析】3選B,4選D。第3題,“片麻巖為距今27億年前的火山巖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屬變質巖。由此可知片麻巖形成的環(huán)境是變質環(huán)境。第4題,圖中的巖石為巖漿巖和變質巖,所以首先會經歷巖漿活動,高溫高壓下出現變質巖;深埋地下的巖漿巖和變質巖在地殼抬升的作用下逐漸到達地面,受外力侵蝕作用裸露出來。
 【加固訓練】    遼河三角洲由遼河、大遼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積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來,遼河三角洲經歷了河道(湖沼)-濱海(河口灣)-淺海-三角洲的沉積演化過程。讀遼河三角洲區(qū)域圖,完成1~3題。
1.在河道(湖沼)至淺海沉積演變階段,該區(qū)域海岸線的整體變化過程是(  )A.先向北后向南移B.先向南后向北移C.向北移D.向南移
2.遼河三角洲發(fā)育時期,導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平面上升②泥沙沉積速度加快③海平面下降④地殼運動頻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最大海侵時,關于河流的推斷合理的是(  )A.入海河流數量最多B.河流的流量最大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D.河流流程達最長
【解析】1選C,2選B,3選A。第1題,河道(湖沼)至淺海沉積演變階段,該區(qū)域經歷了河道(湖沼)-濱海(河口灣)-淺海的過程,說明海岸線不斷后退,結合圖中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最大海侵范圍可以看出,海岸線的整體向北移。第2題,海平面上升,不會出現海退,①錯誤;泥沙沉積速度加快,出現海退,②正確;海平面下降,出現海退,③正確;地殼運動頻繁會導致海岸的不規(guī)律波動變化,④錯誤。第(3)題,從圖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最大海侵時,入海河流數量最多;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流程縮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
新動向·新情境·新預測
【命題新素材】  地殼運動及外力作用是影響黃河沖積扇沉積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對穩(wěn)定的地質環(huán)境下,沉積物沉積的過程在時間上是連續(xù)的。黃河沖積扇沉積的第四紀松散的土層厚達30~50 m,其底層為分布穩(wěn)定的黏土和粉質黏土,不易透水,其上為沖積形成的粉砂、細砂和中砂組成的松散含水介質層。該地區(qū)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勢較高的沖積扇地帶。歷史上黃河下游多次決口改道。如圖示意黃河沖積扇分布圖及城市A-B一線沖積扇剖面示意圖。
【關鍵詞句】沖積扇、決口改道【命題導向】河流堆積地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高考新命題】【命題示例】(1)沖積扇由A至B沉積物顆粒大小的空間分布特征為 (  )A.逐漸變大B.逐漸變小C.先變大,后變小D.先變小,后變大(2)分析山麓沖積扇有利于城市建設的自然條件。給材料 我命題——學以致用【我的命題】(3)(選擇題或綜合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①山麓沖積扇地勢較高,城市不易發(fā)生洪澇災害;②沖積扇地形平坦,土地資源豐富,也便于城市規(guī)劃建設;③組成沖積扇沉積物的地下水量大且易于保存;④結構較松散的沉積層為城市建設提供廣闊地下空間資源,便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題母材料】 1.牛軛湖:
  牛軛湖,在平原地區(qū)流淌的河流,河曲發(fā)育,隨著流水對河面的沖刷與侵蝕,河流愈來愈曲,最后導致河流自然裁彎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徑直流去,原來彎曲的河道被廢棄,形成湖泊,因這種湖泊的形狀恰似牛軛,故稱之為牛軛湖?! ∵@類湖泊多呈彎月形水深較小,一般為淡水湖。在我國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北平原。湖北的尺八口和原有的白露湖及排湖是著名的牛軛湖。內蒙古的烏梁素海也是為著名的牛軛湖。
  2.尼羅河三角洲:

相關課件

高中魯教版 (2019)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背景圖課件ppt:

這是一份高中魯教版 (2019)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背景圖課件ppt,共3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內力作用,地球內部的熱能,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運動,外力作用,太陽輻射能,巖漿噴出,大理巖剖面,水平擠壓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示范課ppt課件: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示范課ppt課件,文件包含魯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第2單元第2節(jié)第1課時內力與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課件ppt、魯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第2單元第2節(jié)第1課時內力與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學案doc、魯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課后素養(yǎng)落實7內力與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含答案doc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習題課件ppt:

這是一份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習題課件ppt,文件包含2022_2023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單元地形變化的原因第二節(jié)地形變化的動力課件魯教版選擇性必修1pptx、2022_2023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單元地形變化的原因第二節(jié)地形變化的動力課后習題魯教版選擇性必修1docx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單元 地形變化的原因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備課ppt課件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單元 地形變化的原因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備課ppt課件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課堂教學課件ppt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課堂教學課件ppt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教案配套ppt課件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教案配套ppt課件

地理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教案配套ppt課件

地理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形變化的動力教案配套ppt課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