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2021學年天津市和平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1.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社會分工的結(jié)果,每個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A.分工對于每個人都有利的,因為這是經(jīng)濟的基礎(chǔ),人可以較少勞力得到較多收獲;勞力是成本,是痛苦的,人靠了分工,減輕了生活擔子,增加了享受。享受 是人所樂從的,但貪了這種便宜,每個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 ,不能不管“閑事”,因為如果別人不好好的安于其位的做他所分的工作,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這時,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 B.同樣的,自己如果不盡其分,也會影響人家,受著人家的干涉。這樣發(fā)生了權(quán)利和義務(wù),從干涉別人一方面說是權(quán)利,從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說是義務(wù)。各人有維持各人的工作、維持各人可以互相監(jiān)督的責任。C. 沒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著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墒沁@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辦呢?這里發(fā)生共同授予的權(quán)力了。這種權(quán)力的基礎(chǔ)是社會契約,是“同意”。 D.這權(quán)力愈擴大,社會分工也愈復雜。如果不愿意受這種權(quán)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魯濱生,那時才真的頂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國寡民”以減少權(quán)力。再說得清楚些,得拋棄經(jīng)濟利益,不講享受,象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 上去。不然的話,這種權(quán)力也總解脫不了。--這種權(quán)力我們不妨稱之為同意權(quán)力。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無為政治》)
(1) 填在原文橫線處里的詞語恰當?shù)囊豁検?______
A.固然
獨善其身
水準
B.當然
獨善其身
狀態(tài)
C.自然
坐視不管
水準
D.雖然
坐視不管
狀態(tài)
(2) 與文中的“同意權(quán)力”的發(fā)生比較一致的說法是 ______
A.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
B.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子?第八十章)
C.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D.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
(3) 結(jié)合上下文,選出文中A、B、C、D四處劃線句子表達有錯誤的一項是 ______
2. 閱讀下面所給材料,完成各題。
陶潛正如魯迅一再指出的,“陶集里有迷酒一篇是說當時政治的”,“由此可知,陶潛是不能超脫塵世,而且于朝政還是關(guān)心的,也不要忘懷死”。陶潛的超脫塵世與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樣,只是一種外在現(xiàn)象。超脫塵世的陶潛是宋代蘇軾塑造出來的形象。
實際的陶潛,與阮籍一樣,是政治斗爭的回避者。他雖然沒有阮籍那么高的地位,也沒有那樣身不由己地卷進最高層的斗爭漩渦,但陶潛的家世和少年抱負都使他對政治有過興趣和關(guān)系,他的特點是十分自覺地從這里退了出知為什么這樣?在他的詩文中,響著與阮籍等人頗為相似的音調(diào),可以作為答案?!懊芫W(wǎng)栽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作”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政治內(nèi)容的。由于身份、地位、境況、遭遇的不同,陶潛的這種感嘆不可能有阮籍那么尖銳沉重,但它顯然仍是使陶潛逃避“誠足貴”的“榮華”,而寧肯回到田園去的根本原因。
陶潛堅決從上層社會的政治中退了出來,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農(nóng)村生活的飲酒、讀書、作詩上,他沒有那種后期封建社會士大夫?qū)φ麄€人生社會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對人生、生活、社會仍有很高的興致。他也沒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禪宗、希圖某種透徹了悟,相反,他對生死問題和人生無常仍極為執(zhí)著、關(guān)心,他仍然有著如《十九首》那樣的人生慨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虛無”“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否”……
與阮籍一樣,陶潛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這種退避。在懷疑論和無神論的世界觀基礎(chǔ)上,寧愿歸耕田園,蔑視功名利祿:“寧同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溫飽之為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不是外在的軒冕榮華,功名學問,而是內(nèi)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確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在田園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快樂和心靈的慰安。從而,田園景色在他筆下,不再是作為哲理思辨或徒供觀賞的對峙物,而成為詩人生活(參加了一定田園勞動)興趣的一部分。這樣,就與謝靈運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詩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無華又盎然生意:
時復墟里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益廣,??炙敝粒懵渫菝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磥硎侨绱丝陀^地描繪自然,其實卻只有通過具有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和情感才可能達至到。
陶潛和阮籍在魏晉時代分別創(chuàng)造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shù)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沖和;一憂憤無端,慷慨任氣。它們以深刻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了魏晉風度。應(yīng)該說,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劉琨、郭璞,不是二王、顏、謝,而是他們兩個人(阮籍與陶潛),才真正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yōu)秀代表。
(李澤厚《美的歷程?魏晉風度》)
(1) 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超脫塵世的陶潛是宋代蘇軾塑造出來的形象,其實“陶淵明并不是渾身靜穆,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魯迅語),所以,我們不能片面的理解他。
B.與陶潛一樣,阮籍也想逃避當時政壇的危險,但只有他沒有能也不可能真正的退出來,所以,他“憂憤無端,慷慨任氣”。
C.陶潛之所以“真?zhèn)€能不要”(朱熹語),是因為他認識到只有內(nèi)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確的人生道路。
D.山水草木在謝靈運等人筆下只是一堆死物,而陶詩中的山水草木卻是客觀的、真實的,是有思想情感、有靈性的。
(2) 為什么說“陶潛的超脫塵世只是一種外在現(xiàn)象”?(答出一條理由即可)
(3) 我們在高中語文課本里也學習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你認為這首詩中最能體現(xiàn)文中所說的“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的詩句是哪兩句?請默寫出來,并加以分析。
3.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陶潛正如魯迅一再指出的,“陶集里有迷酒一篇是說當時政治的”,“由此可知,陶潛是不能超脫塵世,而且于朝政還是關(guān)心的,也不要忘懷死”。陶潛的超脫塵世與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樣,只是一種外在現(xiàn)象。超脫塵世的陶潛是宋代蘇軾塑造出來的形象。
實際的陶潛,與阮籍一樣,是政治斗爭的回避者。他雖然沒有阮籍那么高的地位,也沒有那樣身不由己地卷進最高層的斗爭漩渦,但陶潛的家世和少年抱負都使他對政治有過興趣和關(guān)系,他的特點是十分自覺地從這里退了出來?在他的詩文中,響著與阮籍等人頗為相似的音調(diào),可以作為答案?!懊芫W(wǎng)栽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作”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政治內(nèi)容的。由于身份、地位、境況、遭遇的不同,陶潛的這種感嘆不可能有阮籍那么尖銳沉重,但它顯然仍是使陶潛逃避“誠足貴”的“榮華”,而寧肯回到田園去的根本原因。
陶潛堅決從上層社會的政治中退了出來,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農(nóng)村生活的飲酒、讀書、作詩上,他沒有那種后期封建社會士大夫?qū)φ麄€人生社會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對人生、生活、社會仍有很高的興致。他也沒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禪宗、希圖某種透徹了悟,相反,他對生死問題和人生無常仍極為執(zhí)著、關(guān)心,他仍然有著如《十九首》那樣的人生慨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虛無”“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否”?!?
與阮籍一樣,陶潛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這種退避。在懷疑論和無神論的世界觀基礎(chǔ)上,寧愿歸耕田園,蔑視功名利祿:“寧同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溫飽之為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不是外在的軒冕榮華,功名學問,而是內(nèi)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確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在田園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快樂和心靈的慰安。從而,田園景色在他筆下,不再是作為哲理思辨或徒供觀賞的對峙物,而成為詩人生活(參加了一定田園勞動)興趣的一部分。這樣,就與謝靈運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詩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無華又盎然生意:
時復墟里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益廣,??炙敝?,零落同草莽。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磥硎侨绱丝陀^地描繪自然,其實卻只有通過具有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和情感才可能達至到。
陶潛和阮籍在魏晉時代分別創(chuàng)造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shù)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沖和;一憂憤無端,慷慨任氣。它們以深刻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了魏晉風度。應(yīng)該說,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劉琨、郭璞,不是二王、顏、謝,而是他們兩個人(阮籍與陶潛),才真正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yōu)秀代表。
(李澤厚《美的歷程?魏晉風度》)蘭亭集序
王羲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 xì)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付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極:窮盡
B.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
諸:兼詞“之于”
C.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化:變化
D.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所以:原因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______
A.夫人之相與一俯仰一世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梅以相同
C.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D.當其欣于所遇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 下列對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永和,是東晉穆帝司馬聊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如“建安”“貞觀”“永樂”“乾隆”等。
B.癸丑,古人用干支紀日。干支紀日法出現(xiàn)較晚,萌芽于西漢初,通行于東漢后。
C.楔,古代習俗,每逢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人們于水邊相聚宴飲,認為可拔除不祥。
D.筋,古代盛酒器?!傲鹘钋钡膽?yīng)該是羽觴,淺腹、平底的橢圓形酒器,兩側(cè)有半月形雙耳,故也稱為“耳杯”。
(4) 給文中斜體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
B.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
C.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
D.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
(5) 把文中畫線的文字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②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6) 王羲之(321年-379年)是東晉大書法家,與陶淵明(365年-427年)大體是同時代人,同樣也可以算是“魏晉風度”的代表,雖然具體時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這篇《蘭亭集序》與陶淵明的一些作品還是體現(xiàn)著共同的“時代精神”。試結(jié)合材料一說說他們的共同之處。
4.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②醉,狂歌五柳前。注:《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接輿:春秋楚隱士,裝狂遁世,這里借指裴迪。
(1) 對這首詩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______
A.《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是一首五律。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寫人,抒寫了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B.首聯(lián)寫山中秋景?!稗D(zhuǎn)”字和“日”字用得很巧妙。寥寥十字,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jié)合,寫出了山水的靈秀。
C.頷頸聯(lián)是詩人的形象。倚杖柴門之外,聽風中蟬鳴,看秋山落日,既賞佳景,更有好友,輞川閑居之樂,至于此極!
D.尾聯(lián)刻畫了裴迪的形象,醉酒狂歌,是真性情,秋山落日,是大自然。相映成趣。既表現(xiàn)了二人的深厚情誼,也扣合詩題中的“贈”字。
(2)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边@一聯(lián)是王維的名句,體現(xiàn)了王維的詩“詩中有畫”(蘇軾語)的特點,歷來被人稱道。試結(jié)合詩句中的動詞賞析這一聯(lián)。
(3) 詩人以“五柳先生”陶淵明自比,“墟里上孤煙”,也是從陶詩點化而來。但王維筆下的“山水”與陶淵明的“田園”還是有所不同。結(jié)合本詩和材料一,簡要概括這種不同之處。
5. 按照提示在橫線上填寫相關(guān)古詩文名句。
古往今來,人們因水而思,臨水而歌,借水言志,以水傳情,留下了大量引人深思的生命感悟。
(1) 杜甫登高遠望,只見萬木蕭疏大江奔流,發(fā)出慨嘆: ______ , ______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亡國之君李后主而對“春花秋月”卻發(fā)出千古悲嘆: ______ , ______ 。
(3) 蘇軾而對滔滔江水,遙想赤壁當年,不由得無限遐思:大江東去, ______ , ______ 。
(4) 《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勢解》中的話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壯志和胸襟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6. 閱讀下面所給文本,完成相關(guān)題目。
我與地壇
史鐵生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游業(yè)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傊?,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 --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紀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說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園子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里活躍一陣,過后便沉寂下來?!薄皥@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qū)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薄胺鋬喝缫欢湫§F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薄皾M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紀錄,園子 荒蕪但并不衰敗。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塊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么季節(jié),什么天氣,什么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
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1) 下列對文本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shù)膬身検?______
A.本文中選擇地壇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對象,通過與時間和歷史、自然和生命的對話,深刻地表達了對生命真諦的感悟。
B.夕陽殘照里,地壇的斷壁頹垣以時間的偉力、宇宙的浩渺、歷史的凝重,襯托出個體生命的頑強與高貴,作者從中獲得了精神的啟示。
C.本文打破了抒情、議論、敘事、寫景的分界,以思辨為主導,敘議結(jié)合情景交融,自由灑脫而又飽含情感,內(nèi)涵豐富而意象玲瓏。
D.文中的地壇既是一個人文景觀,也是作者的靈魂棲居地。作者寫地壇,突出的是一種物我交融、呼吸相通的精神默契。
E.“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運用擬人的手法,明確的表現(xiàn)出作者與地壇的同病相憐。
(2) 作者在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有何特點?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簡要概括。
(3) 作者在地壇中得到了哪些對生命的啟迪?
(4) 文中劃波浪線部分列舉了很多“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事物:石門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這些都是地壇里最尋常的景象,卻被作者賦予了不尋常的意義。請賞析這段文字。
(5)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說法,史鐵生飽受命運的捉弄,卻最終大有成就,似乎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有人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結(jié)合本文與自己的觀察與體悟,談?wù)勀愕睦斫夂驼J識。(100字左右)
7.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網(wǎng)上流傳著李蘭娟院士的一段話:疫情結(jié)束后,希望國家給年輕人樹立正確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列人員,不要讓年輕人一味追演藝明星,演藝明星是強不了國的。
國家的興衰要靠教育,科技,醫(yī)療!要樹立全民崇尚醫(yī)生,科學家,教師,軍人(的風氣)!是他們在支撐民族脊梁!
你對此有什么感想?結(jié)合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寫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題1】A
【小題2】C
【小題3】D
【解析】(1)第一處,固然: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zhuǎn)折。當然:應(yīng)當這樣。自然:表示理所當然。雖然:連詞。用在上半句,表示讓步,下半句說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卻是”等詞呼應(yīng)。語境先強調(diào)“享受是人人都愿意的”這個事實,然后下文轉(zhuǎn)折,因此選擇“固然”。第二處,獨善其身:原指獨自修養(yǎng)身心,保持個人的節(jié)操。后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事哲學。坐視不管:形容一個人對一件與自己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的某事某物不管不顧,袖手旁觀,任由別人去處理。語境后文說“不能不管‘閑事’”,強調(diào)不能只顧自己,也要管他人,選擇“獨善其身”。第三處,水準,指水平,形容某方面質(zhì)量高或低。狀態(tài):人或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語境強調(diào)生活的標準,故選“水準”。故選A。
(2)根據(jù)原文可知“同意權(quán)力”指:沒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著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巴鈾?quán)力”愈擴大,社會分工也愈復雜。如果不愿意受這種權(quán)力的限制,得拋棄經(jīng)濟利益,不講享受。A.強調(diào)“人不可以與鳥獸同群”,指人應(yīng)當有理性,與人類社會打交道,為社會奔走。B.“小國寡民”是老子描寫的理想社會,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C.強調(diào):部分人用腦子勞動,部分人用體力勞動;腦力勞人統(tǒng)治人,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tǒng)治。符合“同意權(quán)利”的發(fā)生。D.強調(diào):要有了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后人們才會從推辭謙讓出發(fā),遵守禮法,而最終趨向于安定太平。講述治理國家需要教化和禮義。故選C。
(3)D.“這權(quán)力愈擴大,社會分工也愈復雜”語序不當,應(yīng)為“社會分工愈復雜,這權(quán)力也愈擴大”。故選D。
答案:
(1)A
(2)C
(3)D
(1)本題考查詞語和成語的理解和正確運用,應(yīng)了解詞語和成語的意思,并結(jié)合語境辨析。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觀點態(tài)度和概念含義的能力,應(yīng)了解句子意思并結(jié)合語境分析。
(3)本題考查學生修改病句的能力,應(yīng)了解病句類型并結(jié)合相關(guān)語句辨析。
要全面地掌握一個詞語,應(yīng)從讀音、字形、意義、運用四個大的方面去把握。要盡量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詞語的運用,在閱讀課內(nèi)和課外的文章中去體會詞語。抓住整個句子,由整體到局部,準確把握詞語的含義。要弄懂成語的意義,可以了解成語的來源,掌握成語之間詞義的差別、使用對象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區(qū)別、詞義的輕重、是否符合語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義、張冠李戴、褒貶失當、不合邏輯、表意重復等。
2.【答案】【小題1】D
【小題2】
【小題3】
【解析】(1)D.“山水草木在謝靈運等人筆下只是一堆死物”理解錯誤。原文第四段中“田園景色在他筆下,不再是作為哲理思辨或徒供觀賞的對峙物,而成為詩人生活(參加了一定田園勞動)興趣的一部分。這樣,就與謝靈運等人大不相同”可見,在謝靈運等人的筆下,田園景色是“作為哲理思辨或徒供觀賞的對峙物”,而不能說是“一堆死物”;另外既然山水有了感情和靈性,就不純粹是客觀的事物了。故選D。
(2)題干中說“陶潛的超脫塵世只是一種外在現(xiàn)象”,那從文中篩選其真實的樣子即可證明他的超脫塵世是外在的表現(xiàn)。第二段“實際的陶潛,與阮籍一樣,是政治斗爭的回避者”,“密網(wǎng)栽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等詩句的列舉,表明他的詩歌是“具有政治內(nèi)容的”,他不是完全的超脫塵世,而只是對政治斗爭的逃離。
(3)注意重點字的書寫:曖,墟。具體從朦朧、空靈等角度進行表達即可。
答案:
(1)D
(2)因為實際的陶潛,與阮籍一樣,是政治斗爭的回避者。從他的好多詩作中可見其好多詩作內(nèi)容“都是具有政治內(nèi)容的”。
(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因為這兩句里的景物“村”“墟”“煙”是“真實、平凡”的,這種朦朧、空靈的美感又是“不可企及的”,猶如人間仙境。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觥?
(2)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
(3)本題考查學生對名句名篇的默寫能力。解答時要結(jié)合相關(guān)要求進行默寫。
信息篩選題的答題步驟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內(nèi)容,從整體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形成整體印象,尤其要注意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qū)間;③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nèi)容進行對應(yīng)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nèi)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qū)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shè)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3.【答案】【小題1】C
【小題2】C
【小題3】B
【小題4】D
【小題5】
【小題6】
【解析】(1)C.“化:變化”錯誤,句意: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終將以生命的結(jié)束為最終結(jié)局。化:名詞,造化。
故選C。
(2)A.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B.以:介詞,因為;以:連詞,等于“而”,表順承關(guān)系,不譯。
C.所以:表憑借,用來……。含義和用法相同。
D.于:介詞,對于;于:介詞,表比較,比。
故選C。
(3)B.“癸丑”是干支紀年法,也是干支紀日法的;本文中是干支紀年法。
(4)“覽”的賓語是“昔人興感之由”,動賓結(jié)構(gòu)完整,不能斷開,排除AC?!坝髦趹选笔菭钫Z后置句,不能斷開;“知一死生為虛誕”為動賓結(jié)構(gòu),“知”的賓語是“一死生為虛誕”,不能斷開,排除B。故選D。譯文:每當我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
(5)①畢:全、都;少長:形容詞作名詞,年輕的年老的人;咸:全、都。譯文:許多有才能的人都來了,年輕的年老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②猶:猶如,像;視:看待。譯文:以后的人看待今天的我們,也猶如我們看待以前的人們一樣。
(6)魏晉時代的時代精神表現(xiàn)是:這些文人士大夫們特別崇尚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崇尚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間,追求一種清凈無為的生活,美麗的山山水水成為文人、士大夫們從事休閑娛樂、審美靜觀的消遣對象。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
材料一中論述了陶淵明的性情及其創(chuàng)作特點,陶淵明“把精神的安慰寄托在農(nóng)村生活的飲酒、讀書、作詩上”,其詩作蘊含一種“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等記敘和描寫,也體現(xiàn)了士大夫階層寄情于山水之間,追求一種清凈無為的生活,美麗的山山水水成為文人、士大夫們從事休閑娛樂、審美靜觀的消遣對象。故二者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了魏晉時代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
材料一“陶淵明對生死問題和人生無常仍極為執(zhí)著、關(guān)心”,他仍然有著如《十九首》那樣的人生慨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虛無”“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否”,他對人生死有自己的看法;《蘭亭集序》中王羲之也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深入思考。這一點上二者共同體現(xiàn)了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們特別崇尚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崇尚清談的時代特點。
答案:
(1)C
(2)C
(3)B
(4)D
(5)①許多有才能的人都來了,年輕的年老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②以后的人看待今天的我們,也猶如我們看待以前的人們一樣。
(6)共同之處:①作品中都崇尚寄情山水,喝酒縱歌,灑脫倜儻自由的人生追求。材料一中陶淵明把精神寄托在農(nóng)村生活的飲酒、讀書、作詩上,他筆下的田園山水“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也記述了“群賢畢至”的集會的樂事,如賞景、飲酒、賦詩等灑脫的行為。②二人作品皆崇尚清談,對生命都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見解。材料一中“陶淵明對生死問題和人生無常仍極為執(zhí)著、關(guān)心”;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也有作者對生死的看法。
參考譯文:
??????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歷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是為了從事修禊祭禮。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里,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以令人抒發(fā)內(nèi)心深處的情意。
?????? 這一天,晴明爽朗,春風和暖暢快。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盡情的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 人們彼此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時把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時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任何拘束,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取舍愛好各不相同,安靜與躁動不同,(可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自足,不覺得老年即將到來;等到(對于)那些所得到的東西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隨著而產(chǎn)生。過去感到高興的事,轉(zhuǎn)眼之間成為舊跡,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最終歸結(jié)于消亡!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痹趺茨懿槐茨??
??????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的大事)發(fā)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卻)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現(xiàn)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參加聚會的人,抄錄下他們作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fā)感慨的緣由,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于這次集會的詩文。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jié)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
(3)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的關(guān)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
(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jù)文意、虛詞和結(jié)構(gòu)判斷。
(5)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6)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仔細理解本文與材料一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把握其在“時代精神”方面的共同之處。
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
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yīng)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4.【答案】【小題1】A
【小題2】
【小題3】
【解析】(1)A.“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寫人”錯誤。詩歌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景“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均是景物,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寫人“倚”“聽”“醉”“歌”等均寫出了人物的動作行為。
故選:A。
(2)首先指出這兩句詩中的動詞是“余”和“上”,描繪對象分別是落日和孤煙?!坝唷弊置鑼懧淙章湎?,現(xiàn)在只剩下些許余暉,啟發(fā)我們想象整個日落的過程和現(xiàn)在落日余暉的特點?!吧稀弊郑~作動詞,意思是慢慢升起,此句描給了炊煙裊裊升起的動態(tài),給人以美感,這樣形容了落日和孤煙動態(tài)的美感,一落一升中,使得景致更加生動,正所謂“詩中有畫”,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3)在陶淵明的詩中,田園是自己生活和興趣的一部分,比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夕露沾我衣”“桑麻日已長,我上土日益廣,??炙敝?,零落同草莽”,這些詩句中,田園的景物也是作者勞作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已與景物融為一體。王維這首詩中的山水,比如“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皆是作者遠觀、近觀所見之境,這些景物是局外的、徒供觀賞的對峙物,作者相對來說更像局外的觀察者,比起陶淵明的融入,二者在這一點區(qū)別明顯。
答案:(1)A
(2)這一聯(lián)的動詞“余”和“上”?!坝唷弊质鞘S嗟暮x,寫出了渡頭夕陽落下的過程,此時正是夕陽快要落盡之時;一個“上”字描繪出炊煙裊裊上升的動態(tài),這樣更加動態(tài)的形容了落日和孤煙的狀態(tài),使得景致更加生動。正可謂“詩中有畫”。
(3)對于山水二人的主體參與度不同:田園景色在陶淵明筆下,成為詩人生活(參加了一定田園勞動)興趣的一部分;而王維這首詩中的山水是局外的、徒供觀賞的對峙物。
譯文:
????? 寒山轉(zhuǎn)變得格外郁郁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
? ? ? 我拄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
? ? ? 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散。
? ? ? 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賞析:
????? 此詩是王維酬贈裴迪之作,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情景交融,不僅描寫了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優(yōu)美景色,還刻畫了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使人物和景物相映成趣,表現(xiàn)了詩人的隱居生活的閑居之樂和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感情,體現(xiàn)出王維閑居輞川這一精神家園時內(nèi)心生活之豐富及其所達到的深度。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中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一系列富有時間和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的山水田園畫卷,極度強調(diào)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真是名符其實的“詩中有畫”,在這首詩中,所有的景物都感染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被詩人賦予了靈魂,就好像一幅真實的山水風景畫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昂睫D(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笔茁?lián)寫的是秋天山里的景色,即是寒山,表明秋意已濃,而以一“轉(zhuǎn)”字到蒼翠,從而使靜態(tài)的山水畫在色彩上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變化,水之潺湲,本來就為動態(tài),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叮咚流動,一個“日”字則賦予了水的永恒特征,暗示了裴迪始終如一的高潔人格和精神的永恒,也對比表現(xiàn)出對人的生命短暫的思索。“在寒秋,泉水叮咚,天色將晚,給山巒增添了一絲蒼翠之色,”首聯(lián)已經(jīng)顯露出黃昏落日的景象,僅僅十字,勾勒出一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日落山中之景,令人向往,而其中體現(xiàn)出無所住心才是禪宗強調(diào)的絕對自由,從動的現(xiàn)象世界中去體悟靜的本體,在變化中體現(xiàn)出永恒。“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頸聯(lián)寫的是暮色中的原野,夕陽,炊煙,這是典型的日落黃昏時的田野鄉(xiāng)村景色,給人的是一種寧靜的感覺,水,陸,人跡和自然交織在一起,作者在景物的選取上獨具匠心,表現(xiàn)出大家風范,“渡頭余落日”,渡頭上僅“余”下了落日,余是短暫的,轉(zhuǎn)瞬即逝的,而作者寫出了落日即將與水交接的一剎那的景象,似乎那一瞬間就是永恒,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感,在水上捕魚的漁夫們都已經(jīng)把船??吭诎哆吇丶伊耍娌ü怍贼裕褂吵雎淙盏墓廨x,多美,多么寧靜的鄉(xiāng)村之景。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作者寫出了時間的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無始無終,如水流一樣未嘗停滯的時間,就像首聯(lián)中所寫的“秋水日潺湲”,另一種是在某一刻度上瞬間存在的“切片”或片段,這就是“渡頭余落日”?!靶胬锷瞎聼煟边@句很明顯作者是化用了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依依”二字擬人化的表現(xiàn)了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景象,而王維的詩句表現(xiàn)了黃昏第一縷炊煙緩緩上升到空中的景象,各有各的意境,一個上字,不僅表現(xiàn)出炊煙緩緩上升之景,而更令人回味無窮。此聯(lián)為我們勾勒出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詩人面對的一幅恬然自樂的田野鄉(xiāng)村之景。首聯(lián)重點在動,此聯(lián)重點在突出靜,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思想,極度強調(diào)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語言、表達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全詩,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語句的賞析能力,答題時要結(jié)合題干中的要求,從動詞運用的角度來分析其“詩中有畫”的特點。
(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涉及對景物描寫的解讀,是一道比較鑒賞題,答題時要讀懂兩首詩,結(jié)合詩句比較兩首詩描寫的景物的不同之處。
煉字題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5.【答案】【小題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小題2】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題3】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小題4】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解析】故答案為:
(1)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重點字:蕭)
(2)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重點字:春)
(3)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重點字:淘)
(4)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重點字:深)
該題考查名篇名句默寫,對于文質(zhì)兼美的名句,多數(shù)同學能熟讀成誦,但在考試中卻得不到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難寫字書寫有誤。一字之差,導致丟分,實在遺憾。這就要勤于動筆,重點突破。
《短歌行》名句積累: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3.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4.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6.【答案】【小題1】BD
【小題2】
【小題3】
【小題4】
【小題5】
【解析】(1)B.“襯托出個體生命的高貴”說法錯誤,應(yīng)為“襯托出個體的微不足道”;D.“地壇既是一個人文景觀”說法錯誤,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看,地壇在文中“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
(2)“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寫出了古老滄桑的特點。“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這些買鞋了地壇沉靜落寞而荒涼破敗的特點?!皥@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qū)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寫出了地壇富于生機的特點。本題可以分點從四個方面概括地壇的特點。
(3)根據(jù)文章中的“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等句子概括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地壇中萬事萬物都有生命的印跡”,然后總結(jié)感悟“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冷靜樂觀豁達地對待生命”“對人生應(yīng)持有一種有所作為的堅定信念”。
(4)史鐵生在地壇感受到地壇雖荒蕪但并不衰敗,從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并思考“怎樣活的問題”,他望著“祭壇石門中的落日”,感受到的是“地上的每一個坎坷”就是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和苦難,而當人們回首人生路途的時候,那每一個傷痛,每一個當時覺得無法逾越的苦難,都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成為人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正是這些磨難甚至苦難,成就了人生的輝煌。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雨燕,蒼涼卻張揚著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這些意象唯美,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正是這不衰敗的園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發(fā)他對生命的長久的思考。怎樣活下去,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活下去。在這個問題上,園子里的生命給了他啟示,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zhàn)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另外幾個“譬如”構(gòu)成排比,“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從不同的角度呈現(xiàn)出獨特的自然之美,視覺、聽覺、嗅覺交換使用,突出不同的景致,給人無限的生命思考。
(5)回答認同的觀點的理由可以結(jié)合文章中說的苦難的確成就了史鐵生來談。作者說“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在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地壇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諦: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個人更應(yīng)該去思考活著的意義和方式。走出心靈困境的史鐵生,致力于寫作,成就非凡。在地壇的思考不僅醫(yī)治好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且實現(xiàn)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更是以其作品給更多處在困境中的人帶來了精神上的指引?;卮鸩徽J同的觀點的理由可以結(jié)合文章和現(xiàn)實人生來談理由。如果沒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齡奪去他的雙腿,在安寧和平的正常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中,在極為需要人才的那個時代,史鐵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第三種態(tài)度還可以辯證理解??嚯y本身不是財富,苦難通過心靈轉(zhuǎn)化才能成為人生財富苦難,給人的影響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卮饡r,首先要表明態(tài)度,再結(jié)合文章和現(xiàn)實實際闡述理由,做到自圓其說。
答案:
(1)BD
(2)①古老滄桑;②沉靜落寞;③荒涼破?。虎芨挥谏鷻C。
(3)①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傳遞出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②個人在時間的偉力、宇宙的浩渺面前微不足道,故應(yīng)冷靜樂觀豁達地對待生命。③地壇中萬事萬物都有生命的印跡,啟示作者對人生應(yīng)持有一種有所作為的堅定信念。
(4)①含意:回首人生路途,那一個個挫折和苦難必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是人們經(jīng)歷的挫折和苦難,成就了人生的輝煌。②選取落日、雨燕、古柏、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等,運用排比,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個角度生動傳神地描繪出地壇四季的不同景致,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力量的體悟和思考。
(5)觀點一:認同這種觀點??嚯y的確成就了史鐵生。在狂妄的年齡失去了雙腿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絕望的他在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地壇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諦: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個人更應(yīng)該去思考活著的意義和方式。走出心靈困境的史鐵生,致力于寫作,成就非凡。他不僅實現(xiàn)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更是以其作品給更多處在困境中的人帶來了精神上的指引。
觀點二:不認同這種觀點??嚯y并非史鐵生想要的,而是現(xiàn)實迫使他不得不面對的。如果沒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齡奪去他的雙腿,在安寧和平的正常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中,在極為需要人才的那個時代,史鐵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觀點三:辯證理解??嚯y本身不是財富,苦難通過心靈轉(zhuǎn)化才能成為人生財富;此外,苦難分自然、經(jīng)濟、政治、社會等等多種情況,它給人的影響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1)本題考查對文本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guān)注手法;最后結(jié)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品形象能力。答題時,首先閱讀文章,然后找到描寫地壇的多個語句或段落,最后用形容詞概括地壇的特點。
(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內(nèi)容要點能力。答題時注意注意結(jié)合地壇的特征分析概括。
(4)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shù)的能力。賞析句子主要應(yīng)從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兩方面考慮。
(5)本題考查探究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解讀。認真閱讀,梳理文章內(nèi)容。本題可以回答認同該觀點,也可以回答不認同該觀點。
“規(guī)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1)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從文中提煉);
(2)選擇并重組文中關(guān)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shè)問角度是否一致);
(3)分點分條作答。
7.【答案】擇心之所屬,立利國之業(yè)??????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要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新華網(wǎng)調(diào)查顯示,超過一半的95后最向往的職業(yè)是主播和網(wǎng)紅,這當中有你的一票嗎?我們究竟該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呢?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擇業(yè)觀,我們這一代無疑是幸福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新興行業(yè)不斷涌現(xiàn),電競選手、AI設(shè)計師等新興職業(yè)應(yīng)運而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然而越是多元的選擇,越需要有清晰的規(guī)劃和堅定的原則。正如偉大哲人馬克思告訴我們的:“職業(yè)選擇應(yīng)該遵循的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我認為,職業(yè)的選擇應(yīng)將個人興趣與時代需要相結(jié)合,才能既無愧于心,又實現(xiàn)價值。
?????? 作家路遙曾說,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yè)。了解自己興趣,發(fā)現(xiàn)自身特長是職業(yè)選擇的依據(jù)。很多人艷羨網(wǎng)紅,向往成為主播,其實并非源于興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如李佳琦“一夜暴富”,只需對著屏幕笑靨如花,便有打賞源源不斷。還能告別秉燭的夜晚,告別如山的試卷,告別酸澀的眼和僵直的背。想當網(wǎng)紅,不過是想避開寒窗苦讀的苦與淚罷了。這種選擇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與責任的指引,只是拒絕奮斗的頹喪,是目光短淺的浮躁與功利。
?????? 職業(yè)的選擇還與國家、社會息息相關(guān)?!盁o盡的遠方,無窮的人,都與我有關(guān)”,無數(shù)人對此作出了生動的詮釋。58年前,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壩,從一棵松到百萬畝林海,在風沙肆虐的茫?;脑瓌?chuàng)造了綠色事業(yè);同在那一年,年輕的樊錦詩深入大漠,在艱苦與孤寂中堅守半世紀,以保護敦煌為終身事業(yè)。還有放棄百萬年薪選擇回到最貧困山村的秦玥飛,疫情當前不計報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他們自覺踐行的擇業(yè)觀。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會,才能在每一份職業(yè)中無愧于心,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完美與人類幸福的統(tǒng)一。
?????? 誠如馬克思所言,在職業(yè)的選擇上,個人的完美與人類的幸福并非敵對、互相沖突的。時代與祖國的發(fā)展給了我們更多職業(yè)選擇,我們的奮斗與收獲,也能為國家的建設(shè)添磚加瓦,為時代的幸福增色,這是一個成就與自我成就的過程。將個人選擇與國家發(fā)展相統(tǒng)一,融“小我”于“大我”,則涓滴可匯聚成汪洋,個人與時代共成長。
?????? 愿我們擺脫不勞而獲的思想,帶著熱愛,選擇理想的職業(yè)并為之奮斗,做時代中的一顆星,點綴時代的天空,讓更多人分離璀璨星光!
【解析】本題考查材料作文寫作。李蘭娟院士指出了青年一代應(yīng)該摒棄錯誤的人生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融合。當今社會部分青年人擇業(yè)觀轉(zhuǎn)變了,由想當“科學家”“老師”“警察叔叔”,變成了最想成為網(wǎng)紅主播。原因很簡單,“寒窗苦讀二十余載”,一個字“苦”!主播網(wǎng)紅“唱歌聊天”,輕松快活。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不算什么,但是當“超過一半95后”有這樣的想法,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時,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擇業(yè)問題了,而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和深思的社會問題。青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年的發(fā)展不只與個人相關(guān),還與社會、國家息息相關(guān),我們要立下大志,要將個人的擇業(yè)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相聯(lián)系,要崇拜的是醫(yī)生,科學家,教師,軍人等等,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梁。
參考立意:
1.青年鑄就時代,韶光不負家國;
2.追逐職業(yè)理想,成就卓越人生;
3.做懷揣家國情懷的追夢青年;
4.個人價值與時代責任的融合;
5.小個體與大時代的融合。
材料作文,審題是關(guān)鍵,而閱讀材料又是審題的前提。在閱讀過程中,要通過概括材料大意,找出關(guān)鍵語句,確定立意角度,進而提煉出中心論點。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關(guān)鍵性的一環(huán),所以可運用如下的做法:
①發(fā)現(xiàn)法。主要用于意義顯豁、中心明確的材料。發(fā)現(xiàn)的目標,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題中關(guān)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關(guān)于中心的提示。發(fā)現(xiàn)了這些內(nèi)容,就找到了據(jù)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設(shè)想法。主要用于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的材料,如續(xù)寫的材料。設(shè)想的內(nèi)容,或是與材料合理銜接的情節(jié),或是與材料合理銜接的論述。設(shè)想的過程就是思維的發(fā)散,所以要注意發(fā)散的合理性。
③歸納法。主要用于意義明晰,但既無中心句,也無提示句的一則或多則材料,歸納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處。
④提煉法。主要用于含義對立的對照型材料。從正反對比中、矛盾對立中、正誤相對中提煉出材料所要表達出的意圖,以作立意的依據(jù)。
⑤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從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擷取文題所需要的部分內(nèi)容,并據(jù)此清理寫作的線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義型、寓義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復體味、比較之中品評出材料的喻義、哲理、觀點等,然后據(jù)此形成自己的觀點。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天津市和平區(qū)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共23頁。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天津市和平區(qū)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共21頁。
這是一份天津市和平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文件包含高一語文docx、和平區(qū)2022答案標準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